内容简介
一位美国当代首席都市学家,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将更具价值。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人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从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探究,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作者简介
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新美国基金会”欧文高级研究员,全球公认的未来学和城市问题研究权威,曾在纽约城市大学纽曼研究所和南加州建筑学院任教,也是《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杂志》、《美国企业界》和《洛杉矶时报》等名牌媒体炙手可热的专栏作家。在未来学、民族学和城市问题等研究领域受到各国广泛关注,颇具权威性。其著作往往甫一面世,即成经典,在全球声名远播。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言
鸣谢
前言
序言神圣、安全、繁忙之地
城市经历的普遍性
神圣之地
安全的需求
商业的作用
第一部分 全球背景下城市的兴起
第一章 神圣的起源
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
印度和中国
美洲
第二章 权力的映射
萨尔贡:帝国城市的创造者
巴比伦:第一个都市大邑
安全保障与城市衰落
中国:永恒的城市秩序
第三章 最初的商业都市
腓尼基的兴起
“它的商人是王子
腓尼基人衰落的根源
第二部分 欧洲的古典城市
第四章 希腊的成就
克里特
迈锡尼:希腊的先驱
古典城邦
希腊人向外拓展
希腊城邦的末日
亚历山大和希腊化城市
亚历山大里亚: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亚历山大梦想的破灭
……
第三部分 东方的新纪元
第四部分 西方城市再拔头筹
第五部分 工业城市
第六部分 现代大都市
结论 城市的未来
精彩书摘
美索不达米亚
从巴勒斯坦的西海岸延伸至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再到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这一地区,构成了所谓的“新月沃地”。德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沃纳·凯勒(Werner Keller)注意到: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最初阶段,距离这个“新月沃地”越远,“夜色越浓,文明和文化衰减的程度越深。这似乎就像另外一个大陆的人们如孩子般地在等待被唤醒”。
现今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是向城市化骤变的理想环境。在这个后来被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区域里,有着大片干枯的沙漠地带,其间交错分布着芦苇丛生的沼泽,其水域有大量鱼类,河岸边野生动物随处可见。这里生长着最早的原生谷类、大麦和小麦,能够培育成可食用的农作物,这就使新石器时代的农夫们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这是非常关键的,城市文明起源正是建基于此。
即便有这种丰饶的环境,早期城市的建造者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矿产资源短缺,建筑用的石料和木材匮乏,雨量稀少,河水不能像埃及那样顺遂天意地灌溉周围大面积干涸的土地。结果,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人们不得不修建复杂的水利系统灌溉土地。
这种耗时巨大的努力需要一种道德和社会秩序以及人对自然的支配关系,以应对社会的复杂管理和对自然界更有支配力的关系,这是从已经维系了传统的乡村生活千年之久的家族血缘关系中脱离出来的重要一步。最早的城市正是作为这些社会变化的载体而兴起的。这些早期的城市聚落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000年,但按照现代甚至是古典的标准来衡量,其规模都比较小。甚至到公元前3千纪,巨大的乌尔“都市”也不过150英亩,居住人口24000人左右而已。
……
前言/序言
《帝国兴衰与文明的脉络:一部宏大的全球文明编年史》 内容提要: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文明互动为经纬,构建了一部横跨数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它不聚焦于单一的地理区域或特定的政治实体,而是着眼于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形态、技术革新与思想潮流相互交织、碰撞与融合的过程。通过对史前人类的迁徙与早期定居模式的考察,本书深入剖析了农业革命如何催生了最早的复杂社会结构。随后,目光投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探讨了早期城邦、文字的出现、以及早期王权体系的建立。 核心部分着重阐述了古典时代的全球互联。作者细致描绘了波斯帝国的统一性努力、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验及其哲学遗产、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对地中海世界的塑造,以及孔雀王朝和汉朝在东方建立的强大帝国体系。重点在于分析这些帝国如何通过道路、贸易网络和军事力量,在广阔的地域内实现了信息的流通与物质的交换,并讨论了这些早期全球化尝试的局限性。 中世纪部分,本书描绘了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世界。伊斯兰文明的崛起及其在科学、数学、医学领域的辉煌成就,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欧洲在“黑暗时代”后缓慢的复苏、拜占庭帝国的延续,以及东亚宋代技术和商业的飞跃,共同构成了此时期的图景。作者特别强调了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在文化与经济上的核心作用,揭示了世界各地精英知识分子之间虽远隔万里,却存在着思想的暗流涌动。 迈入近世,本书详述了地理大发现如何彻底重塑了全球版图。欧洲的探险活动不仅开启了跨大西洋的贸易,也带来了“哥伦布交换”,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和人口结构。工业革命的起源被放置在全球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考察,分析了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如何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帝国主义的浪潮以及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构成了本书后半部分的重要内容。从启蒙思想的传播到革命的爆发,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本书力求在宏大叙事中捕捉到那些塑造了现代政治秩序的关键转折点。 最后,在冷战后的全球化加速期,本书探讨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全球治理机构的演变、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之间的持续张力。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更是一种对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审慎思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相互依赖的现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而成的。 --- 详细章节结构概述: 第一部:文明的黎明——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定居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与漫长的迁徙: 探讨现代人的起源地,冰期对人类扩散的影响,早期工具制造技术的演变。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的剧变: 深入分析农业在不同地理中心(如新月沃地、黄河流域)的独立或半独立起源,定居生活带来的社会复杂性增加,早期聚落的出现。 第三章:灌溉、文字与王权: 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城邦和埃及法老的早期统治,阐述了大规模灌溉工程如何成为早期国家形成的基础,以及文字系统在行政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古典时代的帝制与思想奠基 第四章:草原游牧者与定居帝国的互动: 分析了青铜时代晚期的危机,以及欧亚大陆游牧民族(如印欧人)对既有文明格局的冲击与重塑。 第五章: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 集中探讨了古希腊哲学、佛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犹太教的演变。这些思想体系超越了地域限制,为后世文明提供了普适性的伦理和宇宙观。 第六章:横跨亚欧的帝国体系: 详细比较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管理模式、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化遗产、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以及汉代对东方疆域的整合与治理经验。探讨了这些帝国在法律、工程和军事组织方面的贡献。 第三部:连通与断裂——中世纪世界的重构 第七章:伊斯兰世界的诞生与扩张: 考察了七世纪后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帝国的统一性,以及其在巴格达、科尔多瓦等地建立的知识中心,如何保存并发展了古典科学。 第八章:东方宋代的商业革命: 聚焦于中国宋朝的经济活力,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技术的成熟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潜在影响。 第九章:欧洲的整合与碰撞: 分析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拜占庭的坚守,以及维京人、马扎尔人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基督教世界在精神和地域上的扩张。 第四部:全球化的序曲——探索、交换与革命 第十章:跨洋探索与世界体系的开启: 详细描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壮举,美洲的“发现”及其对旧大陆的冲击,以及早期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形成。 第十一章:科学革命与理性之光: 考察了文艺复兴的精神遗产,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如何颠覆了传统世界观,以及科学方法论如何在欧洲知识界占据主导地位。 第十二章: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思想的涌现: 探讨了启蒙运动对政治权力的挑战,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对民族主权观念的推广,以及早期工业化在英国的萌芽。 第五部: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冲突 第十三章:工业力量的扩散与社会重塑: 分析了煤炭、蒸汽和钢铁如何驱动全球生产力的飞跃,城市化进程对社会阶层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兴起。 第十四章:帝国主义的顶峰与全球竞争: 审视了十九世纪末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瓜分,技术优势如何转化为军事和经济霸权,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均势体系如何最终导向全面战争。 第十五章:灾难性的二十世纪: 深度剖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影响,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重组,包括冷战的意识形态对立和非殖民化运动的浪潮。 第六部:互联的时代与未来的挑战 第十六章:信息时代的黎明: 考察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以及它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了时间和空间,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 第十七章:文化认同与全球治理的张力: 讨论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倾向与地方身份认同的复兴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等新型全球性威胁对现有国际体系的考验。 结语:循环与非线性: 总结人类历史的整体趋势,反思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对人类未来在面对资源、技术伦理和意识形态冲突时的选择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