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陶行知一生著作甚丰,他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都汇集在他的著作中。编者将其中饱含其教育思想的句子采摘出来。以箴言的形式奉献给大家。《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这些箴言,句句珠玑,全都是陶行知用心血凝结威的智慧的结晶。虽然陶先生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对教育的批判,在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他对教育的探索,也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汉族,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人生为一大事来
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五、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六、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七、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八、 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精彩书摘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末,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人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
一个小学生之好坏,关系全村之兴衰。国家设立小学,是要造就国民以谋全民幸福。因此,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所以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
前言/序言
前言 人生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就是教育。”其实,有选择地生活,就是在有意识地进行教育。这本书的选编工作也正是如此。
本来,这本书不在我今年的工作计划之中。原本我每天撰写的“新父母晨诵”,一直围绕着叶圣陶、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教育名言展开,希望能够在教育经典与现实语境中搭建桥梁,帮助年轻的父母便捷地掌握一些正确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家的著作我反复读过,借这样的写作也再次温故知新。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选编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叶圣陶教育箴言》《蒙台梭利教育箴言》以及《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
但是,吴法源先生还是希望我能够再选编一本《陶行知教育箴言》。他说,外国评论家曾经认为,陶行知和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陶行知的许多教育名言,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等,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很受一线老师的欢迎。
之所以答应法源兄的邀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心中的“新教育”情结。新教育是发源于欧洲、后来又影响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受其影响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把他发起的生活教育运动也命名为“新教育”。1919年7月22曰,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就叫《新教育》。他还亲自担任了《新教育》杂志的主编,是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行动家。我曾经听过陶行知的学生、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前辈方明讲他的故事,每一次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其实,我们2000年开始的“新教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陶行知先生等倡导的新教育运动。而我,从内心深处也把陶行知先生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在前年应朱小蔓教授邀请,担任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副理事长。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的一名成员,学陶研陶用陶,是我们的必修功课。这本小书,也算是我交的一份作业。
早在二十多年前,为了撰写《中国教育思想史》,我曾经系统读过陶行知的著作。这次为了选编本书,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通读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再度走进《陶行知全集》的几个月期间,特别是阅读他与同时代亲友书信,看到他为了教育事业。
……
《陶行知教育箴言》: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在时代中绽放光彩 《陶行知教育箴言》并非一本简单的教育理论汇编,它是一部饱含生命温度、闪耀实践智慧的著作。它不是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探索的真挚记录,是其面对时代挑战、关怀个体成长的肺腑之言。本书精选了陶行知先生一生中那些富有洞察力、启发性、指导性的格言警句,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道路,至今仍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穿越时空的生命回响:何为教育的真谛? 在《陶行知教育箴言》中,我们首先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又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等一系列创新理论。本书所辑录的箴言,无不体现了他对“人”的深刻洞察与无限关怀。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本身,是“创造”的本身。孩子们不是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拥有无限潜能的生命体。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句耳熟能详的箴言,在书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更不能凌驾于生活之上。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在主动探索、积极参与中学习。无论是劳动的体验、社区的观察,还是与自然的亲近,都应成为教育的宝贵资源。他批判了那些脱离实际、束缚个性的“假教育”,呼唤一种尊重生命、促进成长的“真教育”。 “教学做合一”,则进一步深化了“生活教育”的内涵。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与实践,教学与劳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播种到收获,从制作一件物品到解决一个生活难题,每一个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他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教育模式,倡导一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方式,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举。他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先生之教,莫过于使人成为先生”的理念。在“小先生制”下,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小先生”,在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领导力,更让他们体验到分享知识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内生动力。 智慧的光芒:洞察教育的本质与方向 《陶行知教育箴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凝聚着陶行知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深邃思考。他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不仅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至高要求,更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全部奉献的写照。他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品德的新一代。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私的爱。 “教育是‘栽培’,不是‘灌输’。” 陶行知先生用“栽培”这一充满生机的意象,强调了教育的引导性和启发性。他认为,教育者如同辛勤的园丁,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精心呵护,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帮助它们自由舒展,茁壮成长。而“灌输”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的知识传递,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的根本在‘教人学’。” 陶行知先生将教育的重点从“教书”转移到“教人学”。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从大众生活里,可以发现‘教育’的许多‘秘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并非仅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他对中国广袤大地和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刻观察。他深入乡村,了解农民的疾苦,体察儿童的现实生活,并在这些生动的实践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本书中的许多箴言,都闪烁着这种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智慧光芒。 时代的回响: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教育箴言》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和挑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如何构建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教育体系?如何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这些问题,都能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箴言中找到深刻的启示。 本书鼓励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它呼唤我们回归教育的本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独特需求和成长规律。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如何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不是让技术取代教育;如何让技术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探究的工具,而不是加剧信息焦虑和被动接受的媒介。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此外,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的关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为中国每一个小孩找到一条最合他用的路”的理想,至今仍是激励我们努力的方向。如何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实现教育的公平?如何让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结语:走进陶行知,看见教育的未来 《陶行知教育箴言》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以其质朴的语言、深刻的洞见、饱满的情感,引领我们走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世界,感受他那颗为教育事业燃烧的心。阅读本书,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在与中国教育的百年历程进行思想的碰撞。 本书的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实践的结晶,是其对教育真谛的永恒探索。它没有故弄玄虚的学术术语,也没有空洞无物的理论空谈,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它如同一个宝藏,等待着每一个热爱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去发掘,去运用,去传承。 在翻阅《陶行知教育箴言》的每一页,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奇迹。这本书,不仅是教育者的行动指南,更是每一个希望理解教育、热爱生命的人的启迪之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能够点燃生命的热情,激发内在的潜能,帮助每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也成就更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