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膛史》外科大夫讲述的趣味小历史。外科医生的祖师爷竟是理发师?
从前人们手术输的是羊血?
达芬奇和外科手术有什么渊源?
手术缝合线是荤的还是素的?
求医问药是自古以来人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仍然对医疗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外科医生外科手术之父是谁?解剖学之父又是谁?是谁首先在手术中使用麻醉药品?又是谁制定了手术前消毒与清洁的程序?这些关于外科手术的种种史料,苏上豪医生通过轻松的故事,将外科医学的始末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医学启蒙的年代。
外科医生的祖师爷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木匠拜的祖师爷是鲁班,老师拜的祖师爷是至圣先师孔子,那么外科医生拜的祖师爷应该是谁呢?”
读了新泽西医学院(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鲁寇(Ira M. Rutkow)医生所著的《外科图解历史》(Surgery:An Illustrated History)之后,我觉得如果只是选择某一位特定人物,可能会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倒喜欢选出“理发师”作为我们外科医生用以祭拜的祖师爷图腾,底下的三张中世纪油画,似乎多少能够解释我的狂想。
在中世纪的欧洲(大约是11到13世纪左右),当时的手术有很多是由理发师完成的。所以,你能看到第一张图中的理发师右手拿着剪刀,代表平常帮人们修剪头发,而左手拿着的刀子可不只是替人刮胡子的剃刀,而是帮顾客割除身上的痔、皮肤肿瘤……等等赘生物的手术刀。
这听起来或许很可笑,甚至是很可怕,但是在那个时代,医生间有个普遍的想法,就是手上沾染到鲜血有损自己的尊严,加上当时的国家制度都是宗教凌驾政治之上,教会并不认为外科学是门重要的医学,只把它当作是一种附属的医疗行为,或是不到最后关头不得不使用的手段,如此的氛围就让一些江湖术士得以乘隙而入,手术质量自然良莠不齐,历史书里有时用“巡游的庸医”(wandering charlatans)来称呼这一群人。比起来若遇到有经验的理发师还算是好的。
第二张油画是尼德兰画家博斯(Hieronymus Bosch)描述某些荒唐的医疗行为,画作名称是“愚笨的治疗”(The Cure of Folly),也可以叫作“取出疯狂之石”(Extraction of the Stone of Madness)。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中世纪的时候,病理生理学薄弱得可怜,当时的人不仅认为祈祷可以治病,甚至认为智商低的人是因为脑里有石子造成的,所以教士和江湖郎中有时会合演一出闹剧,由头上戴着一顶所谓“智慧的漏斗”(funnel of wisdom)的理发师,切开病人的头皮,然后以预藏的石子欺骗病人,告诉病人已取出愚笨之石,然后将石子丢入河流中,就算完成了此次治疗行为。
博斯的画作向来使用大量象征与符号,以艰涩难懂闻名,被认为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启发者之一。但上述的作品却是简单而直接,以近乎戏谑的手法,嘲讽那个时代可说是“骗术”的外科治疗。或许,从事此手术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barber-surgeon)才需要取出脑中的“愚笨之石”吧!
另外一个让正统医生不愿从事外科治疗的原因更容易理解,因为不好的治疗结果会让医生人身安全受到危害。
在中世纪之前,统治过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The Ostrogothic Kingdom)有条严苛的法律,依据国王的规定,医生从事外科矫治的行为要百分之百成功,如果医生手术失败,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的话,那医生就必须交由患者的亲戚朋友处置。
这样的法律规定造成正统医生不愿轻易替病人动外科手术,即使不得不选择开刀治疗时,医生在手术前也要和病人及其家属订立契约,言明医生在手术失败后不会因其结果受到人身迫害。这应该是当代手术同意书的滥觞,只是在当时这是医生的保命符,而现行的手术同意书并无此功能,最多只是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治疗前告知文书而已。
所以,就中世纪的状况,当然会逼得医生宁愿从事非侵入性的治疗,大多从事内科或药理学的研究而已,这么一来,外科的发展停滞不前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外科医生的功能被理发师取代,地位自然不高,在当时的很多油画中,描绘出理发师从事的是放血、割割小疣,或者是取出愚笨之石的工作,让人看起来心里真不是滋味。
第三张油画比较惊悚,这张15世纪的画作描绘的是一名贪官接受活生生剥皮的刑罚,这种刑罚虽不像中国古代的“磔刑”——千刀万剐,但受刑的人也是一样遭到“凌迟”而死。
画中手脚利落的行刑人不是刽子手,而是经验丰富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
身为当今的外科医生,读完了这些历史,觉得有不幸,也有其幸运。
不幸的是,民智已开,任何医疗的手术不管难易度如何,都被寄予厚望,只要有所闪失,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医生虽不至于像东哥特王国的医生一样被交予病人家属发落,但面对家属排山倒海而来的压力,诉诸媒体,对簿公堂,甚至活生生在大众面前被说长道短,即使一生救人无数,只要一次失手,便会被打入没有“医德”的阿鼻地狱。
但幸运的是,医疗与科学的发展,让现在的手术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下施行,不仅医生能利用减小侵入性的方法获得更好的结果,病人的恢复也能更快,不需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来接受治疗,医生与病人都能互蒙其利。
不过我觉得最幸运的是外科医生没有被理发师取代,不然如果开刀技术不好,可能只会被分派去理头发,或是当刽子手做“人皮灯笼”。
读历史可以知兴替,像我这样引经据典、随笔漫谈,不需负什么法律责任,又可以自娱娱人,岂不乐哉?
……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然而,这部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宫之中,每一步都指引得恰到好处,让你既能领略到宏伟的景观,又不至于迷失方向。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时而如急流般推进,时而又放缓下来,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哲学思辨。我尤其赞赏其观点的多维性,他很少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呈现出多重可能性,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虽然略感疲惫,但收获的是对世界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包容。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眼是被它厚重的装帧吸引的,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内容比外表更加耐人寻味。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诗篇。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宏大叙事与微观观察之间的平衡技巧。比如,在描述某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博弈时,他会突然切入一个匠人家庭的日常生活片段,这种强烈的对比,非但没有打断节奏,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是某个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它不是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对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既有的认知体系产生新的审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又没有陷入文人腔的堆砌,流畅自然,一气呵成,读起来酣畅淋漓,非常过瘾。
评分我更倾向于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一次对“时间”本身的哲学探讨。作者通过对特定历史片段的挖掘,实际上是在探讨永恒不变的人性困境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书中对环境和时代氛围的描写,达到了近乎魔幻写实的程度,那些消失的习俗、被遗忘的权力运作方式,都被他用鲜活的语言重新唤醒。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读者置于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位置,而是不断抛出挑战性的问题,让人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下一部‘史’中的一个注脚?”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古朴凝重,时而又带着一种现代的锐利,这种混搭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欲。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结构性的。它不像是一本讲述历史的书,更像是一部剖析人类行为模式的百科全书。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严密且自洽的逻辑体系,所有的事件、人物的决策,似乎都有其必然的内在驱动力。我发现自己经常要倒回去重读某几段,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证链条过于精妙,需要细细品味其间的推导过程。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智力密集的,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你感觉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和分析能力都在同步得到提升。文字的密度很高,但表达上却保持着一种近乎冷峻的清晰度,没有冗余的形容词,一切都服务于其核心的论述,读起来有一种智力上的“快感”。
评分这部作品读下来,感觉作者对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有着极为深厚的功力,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清晰且富有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时那种克制而又精准的笔触,没有过多渲染不必要的戏剧性,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让历史的重量自然地沉淀下来。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其细腻,即便是背景板上的小人物,其动机和挣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在特定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脆弱与坚韧。它的阅读体验是沉静而深刻的,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尘土与智慧的交锋。这本书并非追求阅读的轻松愉悦,而更像是一次对复杂人性和社会结构的深度挖掘,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进入,并最终在合上书页时,心中留下久久不散的余韵。
评分嘛,一本薄册子就能印完的东西,用大字体和稀疏的排列来增加厚度,有意思吗?3星是给快递大哥的。
评分这本书不错
评分非常好的产品,物流极快!赞赞!
评分不错的书,值得学习拥有。
评分快餐式阅读,长知识了
评分很好的书,帮朋友买的,正版,下次还会买!
评分不错,很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我老公买的书,他爱不惜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