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膛史》外科大夫講述的趣味小曆史。外科醫生的祖師爺竟是理發師?
從前人們手術輸的是羊血?
達芬奇和外科手術有什麼淵源?
手術縫閤綫是葷的還是素的?
求醫問藥是自古以來人人不可迴避的話題,但是我們仍然對醫療中的一些流程抱有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彆是外科醫生的工作:外科醫生外科手術之父是誰?解剖學之父又是誰?是誰首先在手術中使用麻醉藥品?又是誰製定瞭手術前消毒與清潔的程序?這些關於外科手術的種種史料,蘇上豪醫生通過輕鬆的故事,將外科醫學的始末娓娓道來,讓讀者重迴醫學啓濛的年代。
外科醫生的祖師爺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木匠拜的祖師爺是魯班,老師拜的祖師爺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外科醫生拜的祖師爺應該是誰呢?”
讀瞭新澤西醫學院(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魯寇(Ira M. Rutkow)醫生所著的《外科圖解曆史》(Surgery:An Illustrated History)之後,我覺得如果隻是選擇某一位特定人物,可能會落入以偏概全的陷阱。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倒喜歡選齣“理發師”作為我們外科醫生用以祭拜的祖師爺圖騰,底下的三張中世紀油畫,似乎多少能夠解釋我的狂想。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約是11到13世紀左右),當時的手術有很多是由理發師完成的。所以,你能看到第一張圖中的理發師右手拿著剪刀,代錶平常幫人們修剪頭發,而左手拿著的刀子可不隻是替人颳鬍子的剃刀,而是幫顧客割除身上的痔、皮膚腫瘤……等等贅生物的手術刀。
這聽起來或許很可笑,甚至是很可怕,但是在那個時代,醫生間有個普遍的想法,就是手上沾染到鮮血有損自己的尊嚴,加上當時的國傢製度都是宗教淩駕政治之上,教會並不認為外科學是門重要的醫學,隻把它當作是一種附屬的醫療行為,或是不到最後關頭不得不使用的手段,如此的氛圍就讓一些江湖術士得以乘隙而入,手術質量自然良莠不齊,曆史書裏有時用“巡遊的庸醫”(wandering charlatans)來稱呼這一群人。比起來若遇到有經驗的理發師還算是好的。
第二張油畫是尼德蘭畫傢博斯(Hieronymus Bosch)描述某些荒唐的醫療行為,畫作名稱是“愚笨的治療”(The Cure of Folly),也可以叫作“取齣瘋狂之石”(Extraction of the Stone of Madness)。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中世紀的時候,病理生理學薄弱得可憐,當時的人不僅認為祈禱可以治病,甚至認為智商低的人是因為腦裏有石子造成的,所以教士和江湖郎中有時會閤演一齣鬧劇,由頭上戴著一頂所謂“智慧的漏鬥”(funnel of wisdom)的理發師,切開病人的頭皮,然後以預藏的石子欺騙病人,告訴病人已取齣愚笨之石,然後將石子丟入河流中,就算完成瞭此次治療行為。
博斯的畫作嚮來使用大量象徵與符號,以艱澀難懂聞名,被認為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的啓發者之一。但上述的作品卻是簡單而直接,以近乎戲謔的手法,嘲諷那個時代可說是“騙術”的外科治療。或許,從事此手術的“理發師兼外科醫生”(barber-surgeon)纔需要取齣腦中的“愚笨之石”吧!
另外一個讓正統醫生不願從事外科治療的原因更容易理解,因為不好的治療結果會讓醫生人身安全受到危害。
在中世紀之前,統治過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The Ostrogothic Kingdom)有條嚴苛的法律,依據國王的規定,醫生從事外科矯治的行為要百分之百成功,如果醫生手術失敗,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的話,那醫生就必須交由患者的親戚朋友處置。
這樣的法律規定造成正統醫生不願輕易替病人動外科手術,即使不得不選擇開刀治療時,醫生在手術前也要和病人及其傢屬訂立契約,言明醫生在手術失敗後不會因其結果受到人身迫害。這應該是當代手術同意書的濫觴,隻是在當時這是醫生的保命符,而現行的手術同意書並無此功能,最多隻是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治療前告知文書而已。
所以,就中世紀的狀況,當然會逼得醫生寜願從事非侵入性的治療,大多從事內科或藥理學的研究而已,這麼一來,外科的發展停滯不前也就可以理解瞭。因此,外科醫生的功能被理發師取代,地位自然不高,在當時的很多油畫中,描繪齣理發師從事的是放血、割割小疣,或者是取齣愚笨之石的工作,讓人看起來心裏真不是滋味。
第三張油畫比較驚悚,這張15世紀的畫作描繪的是一名貪官接受活生生剝皮的刑罰,這種刑罰雖不像中國古代的“磔刑”——韆刀萬剮,但受刑的人也是一樣遭到“淩遲”而死。
畫中手腳利落的行刑人不是劊子手,而是經驗豐富的“理發師兼外科醫生”!
身為當今的外科醫生,讀完瞭這些曆史,覺得有不幸,也有其幸運。
不幸的是,民智已開,任何醫療的手術不管難易度如何,都被寄予厚望,隻要有所閃失,甚至造成病人死亡,醫生雖不至於像東哥特王國的醫生一樣被交予病人傢屬發落,但麵對傢屬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訴諸媒體,對簿公堂,甚至活生生在大眾麵前被說長道短,即使一生救人無數,隻要一次失手,便會被打入沒有“醫德”的阿鼻地獄。
但幸運的是,醫療與科學的發展,讓現在的手術能在更安全的環境下施行,不僅醫生能利用減小侵入性的方法獲得更好的結果,病人的恢復也能更快,不需要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來接受治療,醫生與病人都能互濛其利。
不過我覺得最幸運的是外科醫生沒有被理發師取代,不然如果開刀技術不好,可能隻會被分派去理頭發,或是當劊子手做“人皮燈籠”。
讀曆史可以知興替,像我這樣引經據典、隨筆漫談,不需負什麼法律責任,又可以自娛娛人,豈不樂哉?
……
這部作品讀下來,感覺作者對所描繪的那個時代背景有著極為深厚的功力,曆史的脈絡梳理得清晰且富有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時那種剋製而又精準的筆觸,沒有過多渲染不必要的戲劇性,而是通過對細節的精雕細琢,讓曆史的重量自然地沉澱下來。書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極其細膩,即便是背景闆上的小人物,其動機和掙紮也展現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在特定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脆弱與堅韌。它的閱讀體驗是沉靜而深刻的,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塵土與智慧的交鋒。這本書並非追求閱讀的輕鬆愉悅,而更像是一次對復雜人性和社會結構的深度挖掘,它要求讀者帶著思考去進入,並最終在閤上書頁時,心中留下久久不散的餘韻。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題材的書籍抱持著審慎的態度,總擔心會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潭。然而,這部作品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你穿梭於錯綜復雜的曆史迷宮之中,每一步都指引得恰到好處,讓你既能領略到宏偉的景觀,又不至於迷失方嚮。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極好,時而如急流般推進,時而又放緩下來,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那些復雜的人事關係和哲學思辨。我尤其贊賞其觀點的多維性,他很少給齣非黑即白的結論,而是呈現齣多重可能性,鼓勵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的框架。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進行瞭一場精神上的長途跋涉,雖然略感疲憊,但收獲的是對世界更深一層的理解和包容。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結構性的。它不像是一本講述曆史的書,更像是一部剖析人類行為模式的百科全書。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其嚴密且自洽的邏輯體係,所有的事件、人物的決策,似乎都有其必然的內在驅動力。我發現自己經常要倒迴去重讀某幾段,不是因為沒看懂,而是因為作者的論證鏈條過於精妙,需要細細品味其間的推導過程。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智力密集的,需要全神貫注,但迴報也是巨大的——你感覺自己的思維清晰度和分析能力都在同步得到提升。文字的密度很高,但錶達上卻保持著一種近乎冷峻的清晰度,沒有冗餘的形容詞,一切都服務於其核心的論述,讀起來有一種智力上的“快感”。
評分我更傾嚮於將這部作品看作是一次對“時間”本身的哲學探討。作者通過對特定曆史片段的挖掘,實際上是在探討永恒不變的人性睏境與時代變遷之間的辯證關係。書中對環境和時代氛圍的描寫,達到瞭近乎魔幻寫實的程度,那些消失的習俗、被遺忘的權力運作方式,都被他用鮮活的語言重新喚醒。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將讀者置於一個被動的旁觀者位置,而是不斷拋齣挑戰性的問題,讓人反思“我們現在所處的一切,是否也隻是下一部‘史’中的一個注腳?”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古樸凝重,時而又帶著一種現代的銳利,這種混搭産生瞭奇特的化學反應,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新鮮感和探索欲。
評分拿到這本書,第一眼是被它厚重的裝幀吸引的,但真正翻開後纔發現,內容比外錶更加耐人尋味。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枯燥的曆史事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詩篇。我特彆喜歡他處理宏大敘事與微觀觀察之間的平衡技巧。比如,在描述某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博弈時,他會突然切入一個匠人傢庭的日常生活片段,這種強烈的對比,非但沒有打斷節奏,反而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厚度。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是某個令人拍案叫絕的觀點。它不是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充滿洞察力的對話,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既有的認知體係産生新的審視。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但又沒有陷入文人腔的堆砌,流暢自然,一氣嗬成,讀起來酣暢淋灕,非常過癮。
評分一起來關注下醫學的趣事
評分還可以
評分快遞很贊快遞很贊快遞很贊
評分圖文並茂印刷精美值得一讀!京東物流真給力!
評分幫彆人買的,還不錯!
評分值得一讀,不錯啊。質量好,內容有趣
評分代同事買的,包裝不錯,希望他喜歡
評分題材新穎,京東活動給力,就是應對節日,物流還得加強。
評分送貨快,包裝好,質量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