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部批判性的著作,對於當下的媒介文化有深刻的反思,非常具有啓發意義。
內容簡介
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技術高度繁榮的時代,每天的生活都被網絡、手機、影視媒體包圍。媒介成為我們生活的現實環境,信息或數據則成為我們呼吸的空氣,須臾難以缺失。
麵對數字時代的媒介文化轉型,一直以來我們的贊美之詞不絕於耳,卻很少有人在意它所造成的損失。然而,現代傳媒的另一幅麵孔很可能是麵帶微笑、態度友善的敵人,它為我們欲望的滿足提供想象的空間,用麻醉的方式減輕我們因反思而帶來的痛苦,並且利用我們諸多的弱點,占用我們的時間,控製我們的行為方式,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徹底喪失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媒介的暗麵:數字時代的媒介文化批評》嘗試著描述當代媒介文化的另一麵,為數字媒介時代的狂熱贊歌增添一些微弱卻冷靜的反思,使人們注意到媒介技術繁榮之下所潛藏的那些真正的危險。
作者簡介
王穎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高級訪問學者,塞北書畫院副院長兼多傢書畫院院士。
已齣版專著兩部,閤著五部,發錶學術論文約50篇。
目前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傢級和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
研究領域包括:媒介與文化研究、傳播哲學與方法、傳統藝術與美學、輿論學等,近年較多關注新媒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理解文化和媒介
一、文化及其內涵
二、理解媒介:媒介作為中介、訊息、環境、機構和文本
三、文化研究的範式:大眾文化、通俗文化與媒介文化
第二章 新媒介癥候
一、新媒介癥候:福禍相依的辯證法
二、便利與麻煩,高效與低效
三、溝通與隔絕
四、自由與控製:身處全景式監獄
第三章 數字時代的信息及其對思維的影響
一、滿麵笑容的媒介及其批評
二、信息泛濫與信息飢渴
三、信息超載與記憶改變
四、超文本鏈接與心不在焉
結論
第四章 網絡時代的輿論政治:理性的睏惑
一、媒介變遷與權力結構變化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理性睏局
第五章 從圖像理論到奇觀理論
一、奇觀文化問題的由來
二、視覺中心與圖像理論的探索
三、從現代到後現代:圖像理論譜係
四、奇觀理論的當代發展
第六章 奇觀文化的藝術與社會效應
一、從傳統電影到奇觀電影
二、媒體奇觀的社會效應
第七章 奇觀時代的電視文化批判
一、視覺媒介的文化隱喻與娛樂至死的精神
二、電視文化的社會影響
三、電視媒體神話的解魅:以世界杯足球賽為例的分析
第八章 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批判與再批判
一、文化分析的批判性指嚮及其民粹主義傾嚮
二、閃客文化的性質及其意義解讀
三、“李雷和韓梅梅”現象的文化解讀
四、自由的不自由:電子遊戲的原罪分析
精彩書摘
(二)作為技術壟斷社會燃料的信息
事實上,對於人的生存來說,信息是不可或缺的,這是明擺著的事情,自不必多言。但對於人的生存需要來說,我們究竟需要多少信息?需要什麼樣的信息?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這些問題恐怕就需要仔細討論一番瞭。西方的主流傳播學傢們總是毫不吝惜地贊美信息社會的到來,似乎信息越多就越好,因為我們過去曾經為瞭爭取信息的透明和自由傳播權利而奮鬥,如今我們擁有瞭這些權利,因而應該毫不吝惜地贊美信息盛宴的時代,而且應該更進一步去追求更多的信息。對此,波斯曼滿懷疑慮地指齣,信息之所以在當今世界中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其實是因為它是技術統治文化的燃料。“逃齣魔瓶的精靈聲稱,信息是新的文化神祗,但那是騙人的。技術統治文化解決瞭信息的稀缺問題,信息稀缺的不利因素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信息泛濫的危險,它卻不給人警示……由此産生的文化仿佛是打亂瞭順序的一副牌。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苦惱的根源,或者說即使注意到瞭,他們也不承認。若要明白這個道理,你隻需要自問:中東、南非、北愛爾蘭的問題是什麼?這些衝突達到狂熱的高度是由於信息稀缺嗎?生産的糧食未能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擺脫飢餓,難道這是信息不足引起的嗎?我們的城市犯罪率飛漲、破敗不堪,其原因是信息不足嗎?離婚率居高不下、精神病院爆滿,這也是信息不足的結果嗎?事實上,政治、社會問題尤其是個人問題,很少是由於信息不足,然而……技術壟斷論者堅定不移地相信,世界需要的是更多的信息。
……在任何一個關於通訊或計算機技術的討論會上,你參加的都是創新機器的慶賀會,這些機器生産、儲存、分配更多的信息,使用起來更加方便,運行速度更快,是史無前例的技術成就。人們總是會問'這樣的信息解決什麼問題。'這就把信息拔高到形而上的地位;信息既是人創新活動的手段,也是其目的。在技術壟斷時期,我們受生活的驅使,渴望'獲取'信息。至於目的何在、有何局限,那不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①顯然,在技術壟斷社會中,我們已經陷入為瞭繁殖信息而繁殖信息的怪圈,至於這些信息究竟有什麼用途、將會産生什麼後果我們都不加以關注,反正是信息越多越好,但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總在麵臨信息泛濫的局麵時不禁産生內心的恐懼:麵對這麼多的信息,我們真的無力對付瞭。
由於書寫工具的改進,人們現在很輕易就可以進行信息的傳播活動。信息開始變得極為煩瑣而冗長。反映在薪聞寫作模式的變化上,新聞不再像電報時代那樣惜字如金,也不再追求客觀性、普遍性和標準化,而是在趨嚮於細節、煽情和個性化,因為我們現在有瞭便利而毫無成本的電子撰寫和傳輸工具,為什麼還要像過去那樣為瞭節約紙張、傳播時間或者傳播成本而精打細算?網絡麵臨著來自電視和報紙的競爭壓力,既然網絡新聞在圖像上不能具備電視的圖像優勢,為何不將標題製作得聳人聽聞一些?為什麼不利用毫無成本的文字盡可能地展現新聞的細節?為什麼不用網絡所獨有的鏈接優勢將新聞拓展成為一組而不是單獨的一條新聞?這樣豈不就可以將網民牢牢地釘死在電腦屏幕前,而不至於抽身看電視讀報紙瞭嗎?為瞭與電視爭奪受眾,網絡新媒介正在使新聞業的標準發生改變,其實這樣的變化在電視興盛的時代就已經開始瞭,隻是現在新聞在感性、冗長和煽情方麵要遠甚於過去。反過來,電視為瞭在爭奪戰中保持自己昔日的光輝也在不斷模仿網絡的特長,總的改變趨勢也是像網絡那樣播齣更多、更具體的內容。
……
前言/序言
《媒介的暗麵:數字時代的媒介文化批評》 這是一部深入剖析數字時代媒介現象的力作,它不僅揭示瞭現代社會中那些潛藏在光鮮亮麗技術錶象之下的深層問題,更提供瞭理解媒介與我們生活之間復雜關係的全新視角。本書不落俗套,不迴避爭議,以銳利的筆觸和宏大的視野,挑戰著我們對信息、傳播、以及“真實”的固有認知。 在信息洪流席捲全球的數字時代,媒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社交媒體的即時互動到算法推薦的精準推送,從虛擬現實的沉浸體驗到大數據驅動的決策,我們似乎沐浴在科技帶來的無限便利與豐富資源之中。然而,在這片看似繁榮的景象之下,是否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陰影?《媒介的暗麵》正是這樣一本,它帶領讀者穿越信息時代的迷霧,去審視那些被日常所掩蓋的媒介運作邏輯及其對個體與社會産生的微妙而深刻的影響。 本書的核心在於其對“暗麵”的深刻洞察。作者並非簡單地批判技術本身,而是著重於技術在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所産生的非預期後果,以及那些常常被忽視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分配。我們之所以離不開媒介,是因為它連接瞭我們,滿足瞭我們的好奇心,拓寬瞭我們的視野,甚至重塑瞭我們的身份認同。然而,正是這種不可或缺性,使得媒介的“暗麵”具有瞭更為強大的影響力。 例如,社交媒體在連接世界的便利性背後,可能隱藏著算法操縱下的信息繭房效應,將用戶推嚮同質化的觀點,加劇社會的分裂。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在為用戶提供“精準”內容的同時,也可能暗中塑造用戶的偏好,甚至影響其價值觀和消費習慣。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模式,在提升傳播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導緻信息的淺層化和娛樂化,使得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變得愈發睏難。而“後真相”時代的興起,更是將媒介的“暗麵”推嚮瞭極端,虛假信息與真實信息界限模糊,信任危機在社會中蔓延。 《媒介的暗麵》將這些現象置於一個更為宏觀的文化批評框架下進行審視。作者認為,理解媒介的“暗麵”需要我們跳齣技術的二元對立思維,深入探究其背後的社會、經濟、政治和心理動因。本書將媒介的暗麵歸納為以下幾個關鍵維度,並進行瞭細緻的剖析: 一、 算法的無形之手:信息繭房與認知偏見 在數字時代,算法已經成為信息流動的核心驅動力。我們看到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是由算法精心挑選和推送的。本書深入探討瞭算法如何通過用戶行為數據,構建所謂的“信息繭房”,將用戶固定在狹窄的興趣範圍內,從而強化既有認知,阻礙接觸多元觀點。這種“個性化”的推送,錶麵上是為瞭用戶體驗,實則可能潛移默化地限製瞭用戶的認知邊界,加劇瞭社會群體的隔閡與對立。作者以生動的案例,揭示瞭算法背後隱藏的經濟利益驅動,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輿論的形成,乃至政治格局的演變。這種對算法的批判,並非否定其技術價值,而是強調其作為一種社會力量,需要被審視和規範。 二、 “注意力經濟”的邏輯:信息過載與意義稀釋 數字媒介以其無限的連接性和互動性,吸引瞭我們寶貴的注意力。本書深刻批判瞭“注意力經濟”的運作邏輯,指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內容的稀缺性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用戶的注意力。為瞭爭奪有限的注意力,媒介內容往往走嚮極端化、娛樂化和煽情化,以求在短時間內抓住用戶的眼球。這種對注意力的爭奪,導緻信息的意義被不斷稀釋,深度閱讀和理性思考的空間被擠壓。我們可能沉溺於信息的海洋,卻難以抓住真正重要的東西。本書探討瞭這種模式對個人心智的影響,以及它如何導緻社會整體的淺薄化和情感的過度刺激。 三、 虛擬現實與真實邊界的模糊 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沉浸式技術的興起,現實與虛擬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本書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並對其潛在的“暗麵”進行瞭深刻反思。當虛擬體驗變得與真實體驗高度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麵更加“完美”時,人們是否會選擇逃離現實,沉溺於虛擬世界?虛擬空間中的身份構建與現實身份之間又會産生怎樣的張力?本書認為,虛擬現實技術在帶來全新體驗的同時,也可能模糊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對個體的主體性和社會關係的維係構成挑戰。它呼籲我們在擁抱技術進步的同時,保持對“真實”的警惕和反思。 四、 數據隱私與權力的新形態 在數字時代,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被記錄和分析。本書高度關注數據隱私問題,並將其置於權力運作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解讀。個人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石油”,在數字經濟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然而,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隱私保護問題,卻長期處於模糊地帶。本書揭示瞭數據采集和分析的權力如何被少數科技巨頭和政府機構所掌控,從而可能對個體構成前所未有的監控和操縱。它拷問瞭在數據時代,我們如何纔能捍衛個人隱私,如何纔能避免成為被無形力量所擺布的對象。 五、 媒介的社會化與社會結構的重塑 媒介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它們正在深刻地重塑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本書探討瞭數字媒介如何改變我們的交往方式、社群構建以及政治參與模式。一方麵,社交媒體賦予瞭普通人發聲的平颱,促進瞭公民社會的興起;另一方麵,網絡暴力、群體極化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對社會和諧造成威脅。本書認為,媒介的社會化是一個雙嚮過程,媒介在影響社會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被社會所塑造。理解媒介的“暗麵”,就是理解其如何參與到社會結構的重塑過程中,以及這種重塑對我們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媒介的暗麵》並非一本悲觀主義的書籍。相反,作者在揭示問題的同時,也積極探索應對之策。本書倡導的是一種審慎的媒介素養,一種批判性的觀察視角,一種對技術理性之外的價值追求。作者鼓勵讀者成為媒介的積極使用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成為媒介的審慎批評者,而非盲目的擁護者。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超越技術論述的視角,將媒介現象置於更廣闊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背景下進行審視。它挑戰瞭我們對數字時代的樂觀主義敘事,提醒我們關注那些潛藏在技術進步背後的挑戰與風險。無論是媒體研究者、社會學者,還是每一位關心數字時代發展的普通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有價值的思考。 通過對“媒介的暗麵”進行係統而深刻的剖析,《媒介的暗麵:數字時代的媒介文化批評》將引領我們走嚮一種更為成熟、更為警覺的媒介生存狀態。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身處其中的數字時代的復雜性;它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們理解媒介、認識自我、並塑造更美好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