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藤廣》是“NA建築傢係列”的第一冊。本冊所選人物內藤廣,與伊東豐雄、隈研吾,在設計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建築界,內藤廣是一位頂端級建築設計師,這一點一直沒有改變,然而,他對於時代發展所持的態度,與上述兩位建築傢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從本書所選取的建築作品之中,讀者便能感受到內藤廣的設計作品存在著某些共通之處。那就是“不追逐前衛,而是要經得住歲月的考驗”的設計理念。這樣的設計理念,在他的揚名之作“海洋博物館”中即已確立。
2001年10月,旭川站試運營期間,在旭川市舉行的一場演講中,內藤廣先生對聽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可以充滿自信地說,我將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建築作品,能夠支撐起旭川這個城市一百年、兩百年的時間。”能夠麵對著市民,胸有成竹地說齣自己的建築作品可以支撐城市一百年,這樣的建築傢在日本屈指可數。
建築界長期處於閉塞狀況之下。希望本書能夠超過一本普通的作品集,使讀者通過本書看到“建築的希望”。
《NA建築傢係列1:內藤廣》將建築類專業雜誌“日經建築”迄今為止所刊載的內藤廣專訪、談話、標誌性建築物的竣工報告等新聞報道以及新作,分門彆類重新編排,集結成書。書中所收錄的建築作品的時間跨度很大(1990年至今),作者將其根據時代特色分為“海博時期”“牧野時期”“益田時期”“走嚮土木”四個篇章,帶領讀者逐步走進內藤廣的建築世界。此外,在“特彆對話”一章中,內藤廣更是與加賀田正實、大川鬱夫、岡村仁、太田理加等人開誠布公地就施工、結構、住宅設計等問題進行瞭深度探討。
從2001年開始,內藤廣執起教鞭,對東大學生宣稱“不教授前衛”,而隻教授布局及素材的物性等“永不變化”的東西。比起教授錶麵化的流行趨勢,教授這樣的內容更需勞心費力。百事纏身的內藤廣,為何如此認真地對待學生們呢?那是因為,內藤廣堅信建築是原動力,堅信年輕人擁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2011年春,內藤廣告彆東大的講颱,迴歸建築界!
日經BP社所提供的信息專業性強、內容廣泛,涉及經營、電腦、數碼傢電、計算機、通信、機械、建築、醫療、健康、環境、娛樂等眾多領域。經專職記者采訪編輯的許多雜誌在其專業領域裏都堪稱是眾所周知、首屈一指。日經BP社直銷雜誌的讀者約有150多萬人,發行量每年達3400多萬冊。
訪談01『三十七歲時,纔決定把建築繼續下去』—迴顧那些被關注卻也迷茫的日子
建築作品01海洋博物館·收藏庫
閱讀01海洋博物館:委托方與建築傢的二十五年—吸取舊館教訓基礎之上産生的活的建築
訪談02『透過建築能夠看到社會和經濟的變遷』—海洋博物館﹄所摺射齣的獨特建築觀
訪談03『經濟低迷與建築界的興衰無關』—需要告訴那些從事建築的人,希望在哪裏
建築作品02安雲野知弘美術館
建築作品03茨城縣天心紀念五浦美術館
建築作品04古河綜閤公園管理樓
建築作品05牧野富太郎紀念館
訪談04『若要存續百年,便要重新審視建築物的結構』—建築設計者與建築物的壽命之間存在何種關聯?
建築作品06倫理研究所富士高原研修所
建築作品07最上川故鄉綜閤公園遊客中心
建築作品08東京知弘美術館
建築作品09益子森林
建築作品10港未來綫馬車道站
建築作品11春日溫泉·雅樂俱酒店配樓
建築作品12島根縣藝術文化中心
對話
特彆對話01暢談施工—最重要的是:建築物是由人建造的
特彆對話02暢談結構—結構工程師的真正作用並不僅僅是結構分析
特彆對話03暢談住宅—住宅設計是與他人的對決,所有建築師都需要自我修煉
訪談05『虛擬化的建築將告彆曆史的舞颱』—創刊三十周年紀念訪談:暢談建築師與社會的變化
建築作品13日嚮市站
訪談06『知土木,始知建築之扭麯的個人主義』—跨領域活動之所見
建築作品14高知站
建築作品15虎屋京都店
建築作品16旭川站
閱讀02內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成本管理方法—通過內部核算培養所內人員的成本意識
訪談07『直麵新技術,自然而然會産生新的建築方法』—詳解建築的細節
閱讀03從設計圖紙看內藤廣作品—重視內外關係的虎屋京都店
閱讀04東大十年教育觀—相對於設計方案,更想把不會改變的本質教給學生
履曆內藤廣年譜
後記
員工內藤廣建築設計事務所員工名單
執筆者、新聞報道刊號
作品名筆畫順序索引
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高水準的設計展示。內藤廣的建築往往強調空間的純粹性,而這本書的編輯團隊顯然深諳此道。大量的現場照片和精準的軸測圖、剖麵圖穿插得恰到好處,它們並非簡單的插圖,而是與文字敘述形成瞭一種有機的互文關係。我特彆留意到,在介紹幾個標誌性作品時,編輯似乎故意留齣瞭足夠的留白,這種視覺上的“留白”恰恰呼應瞭內藤建築中對“空”的重視。閱讀過程中的體驗非常流暢,文字的密度和圖片的衝擊力達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讓你既能感受到理論層麵的深刻,又不至於被冗長的文字淹沒。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不僅體現在建築本身,也成功地遷移到瞭這本書的呈現方式上,使得閱讀本身成為瞭一種對清晰、剋製之美的體驗。對於那些對書籍設計有要求的美學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在裝幀和版式上的用心程度,絕對值迴票價。
評分這部關於內藤廣的作品,如果僅僅將其視為一本建築圖錄,那無疑是極大的低估瞭它的價值。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真正思考建築與場域關係的巨匠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捕捉到瞭內藤建築中那種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哲思的特質。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光影處理的深入剖析,那些文字不僅僅是在描述建築的物理現象,更是在闡述光如何成為定義空間、引導時間流動的無形之手。比如,書中對某些特定項目如何利用天窗和開口來柔化混凝土的堅硬質感,營造齣一種近乎禪意的靜謐氛圍,那種描述簡直讓人身臨其境。它沒有過多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引導讀者去感受建築的“呼吸”。對於長期關注當代建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迴歸本源的視角,提醒我們,最好的建築是那些與環境深度對話,並最終迴歸到人的基本感受上的作品。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審美體驗的再教育。
評分讀完這本聚焦於內藤廣職業生涯的選集,最大的感受是其敘事結構的高明之處。它並非采用傳統的編年史敘述,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案例,構建瞭一個關於“在地性”與“材料誠實性”的完整思想體係。書中對不同項目——無論是公共設施還是私人住宅——的設計邏輯進行瞭抽絲剝繭的分析,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作者成功地捕捉到瞭內藤建築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那些粗礪的清水混凝土牆麵,在文字的描繪下,似乎擁有瞭時間沉澱下來的重量和溫度。與市麵上許多浮於錶麵的介紹性讀物不同,這本書敢於深入探討材料本身的特性如何反作用於設計意圖,以及內藤先生如何通過對細節的極緻把控,使得建築的“工藝美學”達到瞭一個令人敬畏的高度。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日本當代建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獨特精神性的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提供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案例研究範本。
評分讓人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內藤廣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師”,而是通過一些側麵的訪談記錄和幕後故事,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建築師在麵對現實約束和技術挑戰時的掙紮與堅持。這種“去神化”的處理,反而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書中透露的一些關於項目初期概念如何被場地條件不斷修正、最終定稿的片段,對於正在實踐中的年輕設計師來說,簡直是寶貴的“實戰經驗分享”。它打破瞭我們對完美設計圖紙的想象,展示瞭建築生成過程中充滿變量的真實麵貌。此外,作者對內藤廣早期學習經曆以及他如何吸收傳統日式美學並將其轉化為現代語匯的梳理,也極具洞察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創新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對曆史和傳統的深刻理解之上,然後以一種極其審慎的方式進行現代性的重構。這種務實而又不失理想主義的探討,使人讀來倍感振奮。
評分如果非要給這本書挑一個“不足”,那可能是它對某些特定建築的細節剖析得過於深入,以至於非建築專業背景的讀者在麵對那些復雜的結構圖解時,可能會感到一絲門檻。但這同時也恰恰是其優點所在——它拒絕平庸,堅持提供高質量的深度內容。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普及,而在於深化。它成功地將內藤廣的建築哲學——那種關於“場所精神”的追尋——提升到瞭一個超越純粹建築學的哲學探討層麵。讀罷全書,我不再僅僅是“看”他的建築,而是開始嘗試去“感知”他所構建的空間秩序與光影對話背後的那份東方智慧。它像一個引路人,不僅展示瞭作品的終態,更教會瞭我們如何去解讀和欣賞那些沉默而有力的建築語言。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翻閱、每次都會有新發現的書,它為理解當代極簡主義建築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富有詩意的基礎。
評分不同時期代錶作,並配有百餘幅全彩圖片及精彩跨頁
評分建築作品04古河綜閤公園管理樓
評分挺不錯的 用起來挺好的
評分質量很好,適閤建築學設計師/愛好者收藏。
評分訪談03『經濟低迷與建築界的興衰無關』—需要告訴那些從事建築的人,希望在哪裏
評分貨不錯 物流速度真的好快 真棒
評分建築作品06倫理研究所富士高原研修所
評分建築界長期處於閉塞狀況之下。希望本書能夠超越一本普通的作品集,使讀者通過本書看到“建築的希望”。
評分訪談03『經濟低迷與建築界的興衰無關』—需要告訴那些從事建築的人,希望在哪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