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一書除收錄徐復觀先生探討中西藝術的各短篇文章外,還有與徐復觀先生經典著作——《中國藝術精神》密切相關的盧鴻《草堂十誌圖》、王詵《西塞漁社圖》、《蘭亭》、黃大癡兩山水長捲等作品的真僞辨證專文。
尤其是上述有關諸名作的文章,反映瞭徐先生在藝術研究方麵一貫的方法和態度,他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文字的考訂,對於前人的說法提齣瞭有力有據的挑戰。
《論藝術》收錄瞭徐復觀先生對於中國古典書畫藝術等進行研究的單篇文章。徐先生從古典的審美觀點齣發,以隨筆的形式記錄瞭對傳統書畫的鑒賞與辨僞、與古典書畫傢的交遊,此外還旁涉現代西方藝術思潮、藝術對於人生之意義等問題。
相關視頻請點擊:
徐復觀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觀,於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徐傢坳鳳形壪。八歲從父執中公啓濛,續在武昌高等師範及國學館接受中國傳統經典訓練。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國。授身軍職,參與娘子關戰役及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任軍令部派駐延安聯絡參謀,與共産黨高層多次直接接觸。返重慶後,參與決策內層,同時拜入熊十力先生門下。在熊先生的開導下,重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並從自身的實際經驗中,體會齣結閤中國儒傢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國的理念。年近五十而誌不遂,一九五一年轉而緻力於教育,擇菁去蕪地闡揚中國文化,並秉持理念評論時事。一九七
毀滅的象徵——對現代美術的一瞥
一個原子物理學傢論科學與藝術
非人的藝術與文學
達達主義的時代信號
現代藝術的歸趨
現代藝術的歸趨——答劉國鬆先生
從藝術的變,看人生的態度
藝術與政治
愛與美
現代藝術對自然的叛逆
泛論形體美
藝術的胎動,世界的胎動
藝術的社會性問題
中國畫與詩的融閤——東海大學建校十周年紀念學術講演講稿
現代藝術的永恒性問題
故宮盧鴻《草堂十誌圖》的根本問題(附後記)
故宮盧鴻《草堂十誌圖》的根本問題補誌
張大韆《大風堂名跡》第四集王詵《西塞漁社圖》的作者問題
摸索中的現代藝術
與張大韆先生的兩席談
我國繪畫中樹乾的顔色問題
論蕭立聲的人物畫
蘭韆閣藏褚臨《蘭亭》的有關問題
評江青的樣闆藝術
談抽象藝術
由精能嚮縱逸——讀唐鴻先生的畫
中國藝術雜談
畢加索的時代
再論畢加索
《蘭亭》爭論的檢討
董邦達《西湖四十景》
一顆原始藝術心靈的齣現——論颱灣洪通的畫
看畫雜綴
溥心畬先生的人格與畫格
《黃大癡兩山水長捲的真僞問題》自序
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黃大癡兩山水長捲的真僞問題
中國畫史上最大的疑案補論——並答饒宗頤先生
由疑案嚮定案——對疑難者的總答復
定案還是定案
我為什麼年來提倡把考據的方法應用到書畫鑒彆中去呢?第一,因為我國對書畫的僞造工作,源遠流長,詭幻百齣。加以正如日本有名的豆闆復製創始人安滕正生在《新中國的復製畫》一文中所說,中國人收藏陳掛的書畫,重視作者的地位,而不大重視真僞,更增加瞭上述的氣焰。……現代則“上海有個作僞集團”(張珩《怎樣鑒定書畫》)。《佩文齋書畫譜》捲九十錄有“記石田先生畫”一條說嚮瀋周求畫的“堂寢常充牣”,“其後贋副益多。片縑朝齣,午已見副本。有不十日,到處有之,凡十餘本者。時昧者惟辨私印;久之,印亦繁,作僞之傢,便有數枚。印既不可辨,則辨其詩。初有效其書逼真者。已而先生又遍自書之,凡所謂十餘本者,皆此一詩”。不過僞造者的技術再高,但對書者、畫者、藏者的背景,常常弄不清楚。如有文字可資考證,當然在鑒彆上是一大幫助。
第二是就書畫本身來鑒彆真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這裏也隻舉一二例。
元柯九思為鑒書博士,這是以鑒彆為專業的。他與倪雲林相知好,倪在一首懷念九思詩的前麵說“……其詩文書畫,鑒賞古跡,皆自許為當代所少。狂逸有高海嶽之風,但目力稍恕耳。今日哪可得耶”(《倪雲林詩集》捲三)。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惲南田所記黃大癡《鞦山圖》始末(見《骨董瑣記》捲一)。五十年間,王時敏、王石榖對此畫的評價頓異。迷離幻化,到底不知問題是齣在圖軸的本身,還是齣在鑒賞者前後的心情與眼力?薑紹書《韻石齋筆談》捲下述董其昌於萬曆甲辰在王宇泰傢所見黃子久《天池石壁圖》,與宏光間董的長子在京師所攜經其父標題的此圖,大為“異殊”,而暗示董評之不甚可信。與《鞦山圖》故事略同。
《明報月刊》一一○期有傅申先生充滿信心的《談鑒彆》一文。傅先生作為鑒彆的前提是“不知僞,何以知真?”他即以這句話作副標題。但謝稚柳在《論書畫鑒彆》一文中說“僞是依附於真的,因此,不能認識真,就失去瞭認識僞的依據。真的認識瞭,然後纔能認識僞”。傅文專為張大韆僞石濤作品而發。假定隻有大韆一人僞石濤的作品,而傅對張的能耐又能完全把握,則傅先生的大前提或可以成立。但事實上僞作石濤的,在大韆以前,有的齣自揚州、廣州,即上海一地,也決非大韆一人。而我對張的能耐的評價,較傅先生所評者為高,傅先生並未能全麵把握到大韆的能耐,所以謝稚柳雖然完全不懂考據,不瞭解考據在鑒彆上的功用,但就鑒彆而言,似乎比傅先生更多領會到一點辛苦。至於謝氏及張珩所提齣作為鑒彆準據的“時代風格”、“個人風格”,話是說得不錯,但應用起來,多少使人有空廣曠闊、無從下手之感吧。假定有可資考據的材料,又能作客觀的處理,便不會如此。
還得一提的是書畫上的題跋,當然是考據的重要材料。但題跋有僞造及移易的情形,所以這種材料的可靠性,不及與真僞無關的詩文集中的材料。因此,搜集某人散見的題跋,補入到某人詩文集中去,可以說是有意義的工作,同時,也是魚目混珠的危險工作,即使不是僞造,未經移易的真跋,也正如彭元瑞在《知聖道齋讀書跋》捲二《跋清河書畫舫》中所雲“從來賞鑒傢多不學,即文(徵明)、董(其昌)亦不免”。所以對真跋也必須加以考據批評的工作,而不可完全信賴。鑒彆是要綜閤各種因素的,考據是各種因素中較有把握的因素。
……
這本厚重的文集,僅僅翻開目錄,便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智識洪流。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輕飄飄的文化讀物,試圖用幾篇散文將讀者哄騙著走過一個下午。恰恰相反,它像是一座精心規劃的迷宮,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需要仔細辨認的岔路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宏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執拗的“不妥協”。比如,他對“本體論”與“知識論”之間張力的反復叩問,那種層層剝繭、直抵核心的思辨路徑,讀起來雖然費力,卻令人心悅誠服。它要求讀者不僅僅是接收信息,更像是參與到一場與作者並肩的智力搏鬥中。那種穿透力,仿佛能將我們這個時代許多浮在錶麵的論斷,連根拔起,暴露齣其下隱藏的哲學基石的鬆動與搖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許久,試圖消化那種被猛然拉伸的認知邊界。這種體驗,遠非僅僅“閱讀”二字可以概括,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拓荒,令人既疲憊又振奮。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部文集展現齣一種宏大敘事的野心,它試圖構建一個連貫的思想體係,而非簡單地將散落的論文集結成冊。盡管這些文章跨越瞭不同時期,但核心關切點始終如一,圍繞著“人何以為人”的根本命題鏇轉。我個人對其中關於“情境倫理”的探討尤為著迷。作者似乎總能在看似冰冷的哲學框架內,注入一股溫暖而堅定的“人本關懷”。他拒絕將人簡化為純粹的邏輯機器或社會原子,而是強調個體在特定曆史、文化情境中所承載的復雜重量。這種對“活的經驗”的尊重,使得他的論述不僅停留在紙麵上的思辨,更與我們的日常處境産生瞭強烈的共振。讀完全部關於此主題的篇章後,我發現自己看待身邊許多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視角變得更加審慎和具有層次感,不再輕易地將事物歸類為非黑即白。這種由內而外的思維重塑,是任何一本泛泛之作都無法給予的饋贈。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對讀者耐心的挑戰,但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馬拉鬆。它不是用來在通勤路上消磨時間的消遣品,它需要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空間,以及一段可以沉浸其中的漫長時間。我必須承認,有些章節的晦澀程度,即便是略有哲學基礎的讀者也會感到吃力。但這種“吃力”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迫使你慢下來,重新審視那些你自以為已經掌握的概念。作者對於西方哲學經典的處理,常常帶著一種“返璞歸真”的姿態,他不會被現代學術的流行趨勢所裹挾,而是堅持從文本本身去挖掘其最本真的意涵。這種批判性的繼承與堅守,在當下這個追求快速反饋和即時滿足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思想深度,往往是在經受瞭時間的考驗和艱苦的思辨之後纔能沉澱下來的黃金。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如同其所探討的議題一樣,具有一種古典的、近乎刻闆的嚴謹性,但這絕不是枯燥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對精確性的極緻追求。作者的筆觸,不像某些當代學者那樣,熱衷於使用花哨的術語來構建自身的壁壘,他的語言是坦誠的、直接的,但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韆錘百煉。我注意到,在論述某個特定哲學流派的起源與演變時,他引用的史料和文本對照的細緻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這已經超齣瞭通常意義上的學術研究,更像是一場考古工作,將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關鍵細節重新打磨齣來,讓其重見天日。讀到那些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傢對話的段落時,我仿佛能聽到兩韆多年前的學人彼此間的激辯聲,那份精神上的交鋒感是如此真實,以至於讓人對“活的傳統”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套文集,無疑是為那些渴望深入挖掘思想源頭,不滿足於二手解讀的深度思考者量身打造的“硬核”讀物。
評分如果非要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這套文集帶給我的感受,那它更像是一部精雕細琢的古樂器,需要學習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調音、去練習,纔能奏齣其蘊含的深邃和鳴。它不同於那些用閤成器製作的、音色亮麗卻缺乏底蘊的流行音樂。這部文集所探究的議題,如“超越性”、“主體性”的消解與重構,都是人類思維史上繞不開的險峰。作者的論述結構極其精密,如同一個復雜的機械裝置,各個部件之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初讀時,你或許隻能看到零件的形狀,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整個裝置的運行邏輯便會豁然開朗,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嘆的內在秩序。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種抵達更深刻問題的路徑圖。對於那些渴望在知識的廣袤星空中,找到一顆可以穩定航行的北極星的求索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值得反復研讀的寶藏。
評分不錯的書,在京東活動時購買,價格太給力,正品無疑,一直信賴京東。
評分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傢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正如鄭闆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瞭“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瞭“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瞭畫竹的全過程。藝術傢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 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這足以說明形象貫穿瞭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 形象性成為藝術區彆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也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創作主體對於客體對象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
評分一係列都買瞭,不差這一本瞭
評分網購就像一條不歸路,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何時纔是盡頭呐。。。
評分送貨快 質量好
評分質量很好,很值得推薦給大傢。很不錯。
評分很好的 書,非常喜歡,就是價格太高!!!!!
評分徐復觀全集:論藝術 看一看
評分徐復觀的文字,自然是好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