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蔡康永、韩寒、候文咏、张信哲、赵薇等诚挚推荐
我要的是一刹那,而不是永恒。《相遇而已》是著名词人@姚谦的首部人物随笔集
半生的丰富经历,姚谦曾与许多艺术家、作家、歌手相遇,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碰撞出刹那光华。蔡国强、刘小东、三毛、琼瑶、张艾嘉、赵薇、奶茶、袁泉……姚谦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杰出的一群人画下一幅幅精彩的速写。
这本书记录的都是我过往心中的一道道风景——姚谦
赵薇思绪丰富而飘忽,像个诗人般的哲学家;张信哲恋慕旧物芳华,是个收藏家;袁泉沉静的外表下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刘小东作画挥汗如雨,把我画成了一个清瘦的少年;与妹妹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后的砥足相依;那个没有被我签约的郭晓雯,十几年后因为一首新歌再相遇,她却到了生命的边缘;与三毛谈笑宴宴,共话合作,转眼就阴阳两隔……
姚谦说,没有与他们的相遇,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半生经历,十年写作
自从在台湾《皇冠》杂志撰写篇首文章,书写擦肩而过的人,至今几乎快到十年。十年沧海,凝练成珠。
更多精彩请进入品牌店查阅>>
十年来,姚谦以其身份的特殊性,游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穿行于过去和当下的罅隙中,
以敏感而灵动的笔锋,写着世事的沉浮、人情的可贵、人与人相逢时所产生的霎那光亮。
这本书记录的都是我过往心中的一道道风景——姚谦
赵薇思绪丰富而飘忽,像个诗人般的哲学家;张信哲恋慕旧物芳华,是个收藏家;袁泉沉静的外表下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刘小东作画挥汗如雨,把我画成了一个清瘦的少年;与妹妹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后的手足相依;那个没有被我签约的歌手,十几年后因为一首新歌再相遇,她却到了生命的边缘;与三毛谈笑宴宴,共话合作,转眼就阴阳两隔……
姚谦说,没有与他们的相遇,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姚谦,台湾著名的词作家、音乐制作人。1960年出生于台湾,祖籍浙江。早年毕业于昆山科技大学,历任点将、索尼唱片负责人,百代唱片总经理,维京唱片总经理,橙天华音总经理。上世纪80年代以《鲁冰花》闻名音乐界。20年来,其创作的歌词成功打造出李玟、萧亚轩、刘若英、赵薇、江美琪,袁泉等乐坛巨星。为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个人发表原创歌词600多首,代表作有《味道》、《我愿意》、《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爱》等,在亚洲各地华语流行榜上也斩获无数“最佳作词”奖项,成为现今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级词人。已在内地出版著作有随笔集《品味》等。
第一章 美好的姿态
007 说时依旧
010 我妹妹
014 映满烟火的河
018 诗人的手
023 她都是认真说的
028 我眼里的她
032 恋物者二三事
036 祖母的碎花衫
039 他的眼神
043 猫的双眼
048 让音乐继续蔓延
052 拥抱艺术的马力欧
056 机场的遇见
第二章 人生的勇气
063 从台北到北京
071 张艾嘉的果实
075 一首歌
080 脚趾上的星光
084 微笑的星光
090 美丽的相遇
096 一个爱的故事
102 梦的编织者
106 梦想照进现实
111 奶茶的《生日快乐》
115 随他去吧
121 爱的勇气
126 一堂关于人生的课
131 没有答案的旅程
136 生日快乐
第三章 内心的原乡
143 琼瑶与我
147 低沉的回音
151 以自然为师的艺术家
154 搬家杂思
157 菜市场的旅行
160 意外之旅
163 红袜子绿帽子
167 我的收藏说
172 遇见
175 缘分电影
179 月到天心处
—《一首摇滚上月球》看后感
183 天真的信仰者
187 真实与虚拟
第四章 交汇的时光
193 阴天与晴天
196 关于距离,以及《脚趾上的星光》
205 小资遗址
209 说着时间故事的人
213 安心的朋友
217 《爸妈不在家》观后
221 阿比鹿的聆听
227 温暖的心机
231 音乐大道上的顽童
234 哲学人的眼睛
238 已完成的郭淳
241 我的巴黎画派
245 后记:书名记
说时依旧
让我先从跟一个朋友的故事开始说起,2006年我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认识了一位年龄与我相仿的上海朋友,因为两人都喜欢艺术,所以也聊得比较投机。他是一位儒雅深沉、阅历丰富的人,在大学后曾有过一段时间在欧洲及非洲工作过。虽然他从事贸易工作,却有着接近文人的气息,他告诉我当年离开中国到非洲工作时,身上只带着两件东西:三毛的书和孟庭苇的卡带。
大部分60年代出生的人,在青春期的某一个阶段都应该读过三毛的书,也有许多人因此在心理上重新定义了流浪以及天涯的意义。它有一种初次揭开世界薄纱的惊叹号之感,同时也让不经世事的灵魂,发现自己的渺小与强大。
我也曾沉浸于三毛的文章,尤其是描述她与荷西在非洲的那一段日子里的故事。也许因为她生机勃勃的文字,我总沉溺在她故事里的美好精神情节,而忽略她真实生活里的艰辛环境。然而感人文章永远是精神上最好的食粮,三毛那时期的文字陪伴着我度过枯燥、叛逆和抑郁的青少年阶段。只是没想到十年过后我们居然能够有机会认识,而且面对面坐着聊天,计划着一起工作。
因为工作上的机缘,我在新加坡听到了朋友梁文福的作品《说时依旧》甚为感动,后来知道那是三毛的词,于是激发了我主动认识她的勇气。至今,《说时依旧》这首歌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流行音乐作品,我找到三毛,说服她把这首歌交给我重新制作,在台湾推出,并邀请了林慧萍重新演唱这首歌,这个举动引起了三毛乐观其成的响应,因此我们变成朋友。
记得那一年春天,三毛、林慧萍、制作人杨明煌和我在三毛位于南京东路家的客厅,聊了一下午一起合作的计划,不久之后三毛将再去内蒙,而我和杨明煌也将飞去加州录音,我们约好了两个月后展开林慧萍的新专辑工作。那次会晤愉快得像一次老朋友的下午茶聚会,每个人对于再下来的合作充满了欢喜。
我还记得我问过三毛为什么常去内蒙,也记得她笑着用带着童音的声音,轻轻对我说着看过我歌词后的感想。那个美好下午的空气和告别时的画面,我都还记得,我们都认为转身之后很快就要见面了。隔了二十年再想起,有着说时依旧的激动情绪。
两个月后我们也没有再见到面,后来我与林慧萍去金山墓园探望过她,当时年轻的我心中充满了困惑。专辑里原本该三毛写的那首歌,改成我另写的一首《说好见面》,我只能不解地在歌词里说着,那天下午三毛笑着告诉我的,她计划为林慧萍写的那件作品里,她想说的故事。两年后杨明煌也在一场意外车祸中离开了,我也开始比较明白人生的故事永远都跟你计划的不太一样。
我常想起那位上海朋友,他告诉我他在非洲异乡的夜晚,一个人在偏远小旅馆阅读三毛的书的情景。
我妹妹
每个月大多数的日子里,心中总是计划着,在《皇冠》杂志的专栏里描述哪个人。在我从事那么久的创作工作里,总是说事多、谈人少。纵然事与情的根源总来自于人,但是一旦谈论起身边的人,我骨子里隐藏极深的害羞本质,以及感情用事的本性,都会不小心地泄露出来,坏了形象。当初受邀写专栏时,一方面在其他媒体上该写的、擅长写的方面都已在进行中;另一方面《皇冠》是我成长中,从童年转向少年的第一份成年人读物,直到大学都没间断过,心中自有一份较特殊的情感,于是果断地接受了总编辑提出的以身边人为主轴的命题。
从书写之初的艰难,到渐渐找到自己的方法,我躲开了记者人物采访书写的客观全面,纯粹地主观与感情用事,写着写着也写了不少周边的朋友。偶尔回头一看,才知道生活里那些
思考的变化、感受的延伸都与朋友有关。而对于自己害羞的本质与感情用事的天分,也在抒发中有了较正面的接受,不再当它是缺点。
专栏写了快两年,写的都是朋友,且大都是因为工作而结识的人,从未写过家人。我发现,我是刻意的。因为我隐约感知到,描写家人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揭穿自己,那个好不容易收藏起来的我。但是年已半百的我,是该面向自己了。
我妹妹,一个除了母亲以外,我认识最久的女人。她小我三岁,从小总觉得是甩不掉的伴,没有什么不能跟她说,因为她是我童年唯一的同伴。童年家中管教甚严,很少有在外交友结伴的机会,除了上课以外的时间,她是我唯一的同伴。但跟她说了我也有些担心,因为只要惹她不高兴,所有秘密必然成了她告状的材料。然而童年的我仍然不知悔改,还是把她当作倾诉对象。个性好强的她就算没听懂,也总会做出知我甚深的精明表情,表示掌握状况,尔虞我诈得厉害,令我又恨又怕。这样的关系一直到我初中课业沉重,少有时间相处才有了变化,加上青春期使我变成一个较孤僻的人,两人交流也渐渐少了,那时候的她,转变得较小时候外向开朗,总是忙碌着与各方好友们的来往活动,我则躲在自己的书本与音乐里,房门总是掩上。
后来我出外读书、到台北工作,忽忽十年就过去了,我们各自在自己的青春里,交集更是少了。她在老家是一位颇受欢迎的钢琴老师,偶尔数月回南部老家,我们都像许久未见的朋
友般聊个不停。唯一不会多说的就是爱情进展,也许是性别差异,也许是我们在意识到爱情时,已经分开各自面对成习,那是我们人生里唯一没有交集的部分。
直到一日家庭聚餐,父亲震怒地告诉她:“你不知道世界上,寡妇最大的制造者是警察吗?”
我才知道那位多年前开始,常站在巷口转角处与妺妺见面的高瘦男子是干警察的,搞不清楚状况的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忙她,只见她默默流泪不止地吃完那一餐。
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父亲接受了这婚事,在台北工作的我,一直在状况外。只记得婚礼前妺妹出门拜别时,换成我泪流满面,直到教堂的婚礼时我还抽啜不断,妹妹倒笑容如花。
婚后妺妹一直住在娘家隔壁,妹婿至今仍对爸妈殷勤孝顺。妺妹生第一胎女儿时十分辛苦,安胎许久,这对我来说极为震撼,当时心中十分担心。她生产后,我急忙南下探望,看着新到来的生命,既喜悦又迷惘。后来才知道,从未为人父母的我,到了三十多岁,因为妹妹的生产,下一辈的来临,才意识到青春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随后的二十年,我们仍然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忙碌、忧愁或欢喜,逢年过节的相聚,也都在长辈孩子为先的考虑下,匆匆度过。虽然交谈的机会依然不多,但是聊的话题也从日常琐事,慢慢转移到晚年生活的计划,偶尔妹妹会说些还未与她先生讨论的心事,我也变成了一个严肃的守密者,只聆听不多论,当个支持者。这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熟悉,童年时,那没有选择、自然成形的相守之情。
对照起此刻的爸妈,老年后他们有许多的慰藉,是来自同时年老的手足。我忽然深刻地知道,所谓老来伴,从传统的定义上是相守一生的配偶,但是在心灵之上,手足之情却是悠长生命的起初,然后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又在最后互相支持的陪伴者——
我妺妹。
……
这本书的书名《相遇而已》总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的,却又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的片段。可能是一个在拥挤的地铁里,因为一次不小心而递出的道歉,却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对话;也可能是在一家陌生的城市里,因为迷路而走进一家小小的书店,邂逅了一本与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东西不谋而合的书,又或者,遇到了一个同样在此驻足的灵魂。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探讨的不仅仅是爱情,更可能是友情,甚至是生命中那些短暂却意义非凡的连接。它或许会以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展开,不强调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重心放在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情感的微妙流动上。我设想,作者一定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描绘出那些不被言说的情感,那些在沉默中滋长的思绪。我期待它能是一本能够让人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慢慢品味的读物,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相遇”。
评分“相遇而已”,这几个字,带着一种释然,又带着一丝莫名的惆怅,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些人生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占据了我们内心深处重要位置的瞬间。比如,在最迷茫的时候,偶然听到的一句话,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路;又或者,是在某个特殊的日子,收到的一条简单的祝福,却让你瞬间感受到被温暖和被看见。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强行灌输道理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去引导读者去体会“相遇”的微妙力量。作者可能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和思绪,转化为文字,让读者感同身受。我期待它能是一本能够安抚人心,又能激发思考的作品,让我在阅读后,能够更温柔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并从中发现那些不被注意的美好。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封面设计极简但颇有几分故事感的书,书名是《相遇而已》。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四个字,以及封面上那种若隐若现的光影,就足够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情节:是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某个转角处的擦肩而过,短暂的对视中,是否有什么被悄然触动?还是,这“相遇”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宿命的安排,一场看似偶然的邂逅,实则早已注定?我猜想,作者一定擅长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将日常的碎片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许,故事的主角会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的普通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一次“相遇”而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我期待书中能有细腻的人物刻画,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场景,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情感。而且,“而已”这两个字,又带着几分轻描淡写,仿佛这场相遇并不轰轰烈烈,但其背后的力量却足以改变一个人。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留白,让人在未读之时,就已然被深深吸引。
评分刚看到《相遇而已》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了一种画面感:夕阳余晖下,两个身影在古老的街巷里擦肩而过,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但那一刻的眼神交汇,却仿佛定格了永恒。我感觉这本书的主题,应该非常具有哲学性,它可能在探讨“相遇”这件事本身的意义,以及我们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过客?还是过客中的过客?亦或是,每一个相遇,都蕴含着某种我们尚未能理解的深刻含义?我期待这本书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希望的基调,描绘出那些在短暂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行的个体。作者或许会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去营造一种宁静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相遇”为何会对我们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它可能不会给读者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
评分《相遇而已》这个名字,让我感觉非常贴近生活,不带任何浮夸的色彩。它让我想起,人生中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源于那些不经意间的“相遇”。也许,这是一个在雨天,因为一把共享的雨伞而产生的短暂交集;又或许,是在一次偶然的讲座后,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换了联系方式;甚至可能,是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段文字,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然后循着线索找到了作者。我猜想,这本书的故事内核,很可能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连接展开,那种在茫茫人海中,因为某种缘分而产生的瞬间碰撞。作者或许会用一种非常朴实,但却充满力量的笔触,去描绘这些“相遇”是如何悄悄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可能,或者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它可能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是更注重内省和体验,让读者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相遇”,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我安静地听着,也不停地在曲子和曲子间微笑点头赞美他的创作。看着他用手抄写的一叠歌词,大都是有些感伤的青春感想,其实有些歌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那么虚无感伤,我还是最喜欢那首《露天电影院》”
评分坐在飞机上,两个多小时的航程,
评分他写,
评分很好,文字平和,。。
评分思考的变化、感受的延伸都与朋友有关。而对于自己害羞的本质与感情用事的天分,也在抒发中有了较正面的接受,不再当它是缺点。
评分等待拜读姚老师的碎碎念
评分还可以
评分喜欢的书,超级好评,by the way,快递速度真的不赖,腹有诗书气自华
评分以敏感而灵动的笔锋,写着世事的沉浮、人情的可贵、人与人相逢时所产生的霎那光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