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气韵扑面而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觉得它并非泛泛而谈的教材,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中国文学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再到明清小说的高峰,每一个时期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作者用生动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作品和作者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各个时代文学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以及美学特征,力求展现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例如,在谈论汉赋时,作者不仅分析了赋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更将其置于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揭示了赋作为一种统治者意志的表达和文人阶od_0710,使其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引用的例证也十分恰当,既有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也有一些较为冷门却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文学视野。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在呈现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之余,并没有回避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和挑战。作者在论述不同时期文学特点时,会客观地分析其时代的局限性,以及在继承和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例如,在谈到一些文学流派的衰落时,作者会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去剖析其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艺术上的“退步”。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觉得作者对中国文学史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也更加理解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和历史性。读这本书,我不再是单纯地去欣赏那些“好”的作品,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作品会“好”,以及文学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思考,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引发我对中国文学的深层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探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方向,不知道从何入手,也不知道如何系统地构建自己的文学认知体系。而《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大的历史分期到具体的文学流派,再到重要的作家作品,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个时期或流派时,都会先给出概括性的总结,然后逐步深入,引导读者去理解其核心特征和发展脉络。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不会让人感到 overwhelming。而且,书中使用的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虽然涉及一些文学理论和术语,但作者都能够通过生动的解释和恰当的比喻,让读者轻松理解。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文学,有了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认识,仿佛脑海中原本散乱的知识点,都被串联成了一幅清晰的画卷。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在解读经典方面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知,可能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或者被过于简化的解读所束缚。但这本书,通过对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的重新审视,挖掘出了它们背后更深层的意蕴和更为复杂的人性维度。比如,作者在分析唐代诗人时,并未简单地将他们划分为“盛唐气象”或“边塞风光”,而是细致地剖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挣扎与彷徨,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选择。读到关于李白的部分,我感觉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他的“狂放”并非仅仅是性情使然,更是一种对自由和理想不懈追求的悲壮呐喊。同样,对宋代词人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词的婉约之下隐藏的深沉忧愁和家国情怀,不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这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文学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诗词有着莫名的情愫,但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在这一点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曾为某首诗的意境所打动,但却不明白其之所以动人,是因为遣词造句的精妙,还是因为背后蕴含的某种情感共鸣。这本书,通过对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层逻辑。例如,在解析唐诗时,作者不仅展示了其豪迈奔放的风格,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风格是如何受到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影响而形成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拿出曾经喜欢的诗篇,对照书中的解读,豁然开朗。原来,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名句,背后是如此精心的打磨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学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思想、智慧和艺术的高度结合。
评分书的质量纸张都没得说,内容极佳,非常适合浅层次的人涉猎一些文学文化上的知识,作为普及基础知识,这本确是绝佳之选!
评分袁行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概论》、《中国诗学通论》等,主编有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及四卷本《中华文明史》。
评分第一节口头流传与演唱
评分口头流传或者说口耳相传,是最古老的一种传播方式,至今仍然没有废除。上古时代的文学作品,无论神话、诗歌,都是先在口头流传,然后才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些上古的歌谣,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相传是黄帝时的歌谣,记录在《吴越春秋》这部书中。再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相传是伊耆氏时的歌谣,记录在《礼记》这部书中。又如《候人歌》:“候人兮猗。”相传是大禹治水时,他的妻子涂山女等候他时所唱的,记录在《吕氏春秋》这部书中。姑且不论这些歌谣的时代是不是真的那么遥远,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口头流传到用文字记录下来,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诗经》中的那些诗歌,原先也是在口头流传的,到了春秋中叶才经过整理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评分嗯很好不错啊
评分对文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它很好的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为我们客观了解中国文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些依据。
评分文学传播,是研究文学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的方式和媒介有所改变,并更加丰富,这对文学作品的流传,进而对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古代文学传播的方式与媒介多种多样,本章只能选其比较重要而且有趣的若干方面略作说明,实际上是带有举例性质的,希望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评分帮别人买的,不是我看的。
评分2,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不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