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一切看起来逻辑合理又简单直接,那为什么早期的大众传播理论者没有创造出关注积极受众的理论呢?为什么这样的理论没有成为有限效果视角之外的另一种重要选择呢?为什么信源主导的理论如此强势,而它们的影响力如此持久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已经注意到大众社会理论夸大媒体的影响力,集中研究大众普遍关注的媒体的负面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政府机构、私人基金会和媒体产业都愿意提供资金用以研究各种正面的和负面的效果问题,很少有人提供资金用来研究受众的积极行为。另外,研究者们也认为效果研究比媒体使用研究更容易做到客观。例如在实验室,被测试人接触媒体内容后的行为或者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客观的观察得到。另一方面,研究人们的媒体使用行为,意味着要让被测试人汇报自己对于满足的主观感受。但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后实证主义研究者决心避免那些他们认为是不符合科学标准的方法。他们选择努力对媒体使用的后果做出他们认为是权威性的、强有力的解释。他们不觉得描述和记录人们使用媒体的主观原因有意义或是有价值。
评分十个字也说不完这本书的好
评分挺好的书
评分此外,研究者们看不到有任何理由去研究人们的主观解释,除非是满足这样一种好奇心:为什么这么多人浪费这么多时间来使用大众媒体。在他们的关心范围内,他们所需要知道的唯一的事情便是受众的规模和人口统计学构成(即受众的社会属性,如年纪、性别、收入、教育)。早期的媒体研究者付出了大量努力、花费了很多代价,发展出可以测量受众规模和构成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些是广告主最希望知道的,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锁定目标受众,并测量广告的有效性。但广告主们对人们为什么听广播和看报纸毫无兴趣。
评分十个字也说不完这本书的好
评分经典教材 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每一个阶段的层面都有着非常详细的介绍和旁注,还有一些案列的分析,一目了然。看到这种编排教材方式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使用国外品牌产品的说明书,全面而且细致,一丝不苟,工业时代的文明?当然这属于妄自揣测之说。但是我想,以后若是有机会编写一部广播电视教材的时候,不妨参考一下这种教材编写对态度,我们提供意见的同时也提供意见形成的素材和案例。
评分好书不错,之前读过英文原版第六版,有些不太懂,买个这个第五版将就看看
评分装订不错,就是太厚读起来麻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