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講齣的無需再講,未被講齣的纔值得講!
翻看這本《學攝影從拍花開始》的目錄,您一定奇怪,為什麼看不到光圈、景深?不錯,這些時髦的詞匯,的確會讓您在閑聊中顯得很專業,但這些不等於攝影。要想瞭解攝影,能熟練操作相機是遠遠不夠的。攝影不是無聊時的消遣,不是端起相機按快門的一個動作,它是一門學問,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心境的流露。
鄭乃強所著的《學攝影從拍花開始》是一本善解人意的書,它明白攝影人最本質的需要;它還是一本“授之以漁”的書,攝影傢的眼光和心思會浸染著您,讓您在一堆不乏高檔的鏡頭裏拍齣自我,創造一個新的世界。
現在,請拋開那些時髦的術語,真正迴歸攝影吧!您會發現,這本書多麼讓人齣乎意料,尤其寫意攝影部分的照片,都是實拍之作!帶上這本書,與您的鏡頭來一場旅行吧!
鄭乃強,作為一名自然教師,自1983年以來,鄭乃強老師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野外考察,足跡遍京郊。輔導過的學生完成科技小論文多篇獲市、區一等奬,在各類競賽及市區級話動中多次獲一等奬,1999年選送論文《對靈山植物群落多樣性的調查》參加全國青少年生物百項活動,獲優秀項目淪文全國金奬,等等。還帶領全區自然教師深入全國十幾個省區的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參觀製作標本,九年來已達一韆五百人次,製作植物蠟葉標本、昆蟲標本、鳥類剝製標本、哺乳動物標本、岩石、礦石、化石標本二萬多件,為各自學校自製瞭珍貴的生物、岩礦標本。
第一章 攝影器材與題材
1.學攝影從讀圖開始
2.發揮器材的功能美
3.選擇拍攝題材
(1)人的生活與植物
(2)園林藝術與植物
(3)動物與植物
第二章 花卉攝影的構圖
1.構圖的基本概念
(1)攝影畫麵的形象構成
(2)什麼是構圖
(3)構圖的目的
(4)學習攝影構圖的意義
2.突齣主體和確定主體位置
(1)將主體安排在畫麵突齣的位置
(2)利用近景和特寫突齣主體
(3)運用攝影藝術錶現技巧和方法突齣主體
3.陪體在畫麵中的作用
(1)幫助強化主體形象的錶現
(2)幫助主體呈現更多信息
(3)利用陪體完善畫麵結構,說明主體
(4)利用陪體營造氣氛,形成情節
4.畫麵前景的作用
(1)視覺引導,突齣主體的作用
(2)利用最有特徵的部位與主體對比,加強畫麵內容的概括力
(3)強調畫麵空問感的作用
(4)利用虛化前景或內容上的對比,使畫麵更加簡潔,突齣主體
(5)藉景抒情
(6)均衡畫麵
(7)前景創造意境
5.畫麵背景的作用
(1)背景能襯托主體的輪廓和形狀
(2)背景能抒發空間透視效果
(3)背景能錶現主體所處的環境特點
(4)背景空間對畫麵統一的影響
(5)背景能烘托氣氛,豐富主體的內涵
第三章 攝影構圖的造型視覺元素
1.形狀
(1)三角形結構
(2)圓形結構
(3)形狀組閤
2.綫條
(1)什麼叫綫條
(2)挖掘綫條在攝影中的作用
(3)綫條的運用
3.影調
(1)什麼是影調
(2)影調在構圖中的作用
4.色彩
(1)暖色調
(2)冷色調
(3)和諧色調
(4)低飽和度和諧
(5)對比色調的構成
5.質感
(1)利用不同光綫錶現質感
(2)運用對比技法錶現質感
(3)通過特寫和近景錶現質感
第四章 攝影構圖的形式規律
1.對比
(1)被攝主體與陪體形象大小的對比
(2)被攝主體與陪體的多少對比
(3)畫麵結構明暗對比
(4)畫麵由近及遠層次分明
(5)畫麵的色彩對比
2.虛實
(1)實體與實體的虛實關係
(2)實體與空白的關係
(3)虛實處理
3.反差
(1)高反差效果(硬調)
(2)低反差效果(軟調)
4.節奏
(1)色塊形成節奏
(2)綫條形成節奏
(3)物體重復齣現形成節奏
(4)花開的不同方嚮形成節奏
(5)景觀的透視形成節奏
(6)點的構成形成節奏
5.均衡
(1)天平式均衡
(2)橫幅畫麵均衡
(3)竪幅畫麵均衡
(4)均衡與動感
(5)畫麵中攝影造型元素的布局與均衡的關係
6.藏與露
第五章 微距與近距攝影的錶現
1.微距花卉攝影
2.微距攝影與近距攝影
3.將微距鏡頭當做定焦鏡頭使用,顯示齣構圖的巨大優勢
4.必備的微距攝影器材附件
第六章 利用微距拍荷花
1.微距攝影放大微觀世界
2.微距攝影具有彆樣的視覺衝擊力
3.微距攝影應該注意的問題
(1)微距攝影決定物距的因素
(2)確定聚焦點,精確調焦
(3)防止動體虛化
(4)物距與光圈的使用
(5)精細錶現細節
(6)利用環境輔助光塑造主體
(7)側逆光與暗背景使色調豐富
(8)利用隱喻手法,刻畫細節,提高藝術錶現力
第七章 利用微距和不同焦距鏡頭拍菊花
1.熟悉花期拍菊花
2.拍攝菊花的器材選擇
第八章 怎樣拍攝盆景梅花
1.拍攝“盆景流派風格”與盆景形態相結閤
2.拍攝梅花盆景,主題是作品的靈魂
(1)大樹型
(2)風動式
(3)枯樁型
(4)麯韆型
(5)懸崖(垂枝)型
(6)叢林式
(7)骨架型
第九章 怎樣拍牡丹
1.在近景和特寫中尋找變化,錶現情節
2.利用適閤的器材拍攝特寫鏡頭
3.利用生物學特性創造影調結構作品
4.利用影調結構展示畫麵的空間感
5.利用紅綠色調對比,突齣主體
6.確定主體的同時,利用陪體與之呼應
7.色彩與形式感的錶現
我一直覺得,學習攝影最難跨越的鴻溝在於“審美疲勞”和“創作瓶頸”。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有趣的突破口。它並沒有直接提供大量固定模闆,而是強調瞭“變化”的重要性。書中有一個關於視角轉換的章節,通過將拍攝主體放在極高或極低的位置,甚至是采用非常規的側逆光角度,來展示同一事物如何能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和故事性。這種強烈的對比教學法,極大地激發瞭我去嘗試新角度的熱情。它成功地打消瞭“好題材可遇不可求”的念頭,轉而強調“發現的眼睛”纔是最重要的。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影調控製的講解,深入到瞭對“環境光”的利用上。它教導讀者如何閱讀環境,比如如何在陰天找到柔和的輪廓光,或者如何在室內利用窗邊的光綫勾勒齣主體的邊緣。這種將環境融入創作的思路,使得照片的敘事性大大增強。全書的論述結構鬆弛有度,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能讓人時不時停下來,拿起相機在窗邊練習書中提到的某個小技巧。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對“連接感”的強調。攝影不隻是技術的堆砌,而是主體與觀者之間的一種無聲對話。作者在講解如何平衡畫麵元素時,並沒有生硬地要求“三分法”或“對角綫”,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構建引導綫,如何利用前景來增加畫麵的縱深感,從而自然而然地將觀者的視綫從頭導到尾。這種構圖理念的轉變,是從“擺放物體”到“引導視綫”的關鍵一步。再說說對細節的處理,書中對“銳度”的討論也十分到位,它並非一味追求極緻的清晰,而是根據主體的不同特性,去選擇是需要清晰的細節錶現,還是需要適當的柔化來增強氛圍感。比如,拍攝光滑的物體時,如何捕捉到那一點“點睛之筆”的反光,以錶現其材質;而拍攝朦朧的物體時,又該如何控製焦點,讓主體保持在“似有似無”的最佳狀態。這本書非常注重“意境”的培養,引導我們在每一次拍攝時,都多問自己一句:“我真正想錶達的是什麼?” 這種對創作意圖的關注,遠比單純的技術參數更有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首先就給人一種高品質的閱讀體驗,這在很多技術手冊中是少見的。但拋開外錶,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觀察力培養”上的深入挖掘。很多攝影書隻是告訴你如何設置快門速度來凝固運動,而這本書則深入探討瞭運動本身的美學意義。它通過展示不同速度下拍攝流動水的對比案例,讓我深刻理解瞭“時間”在攝影中可以被塑造成不同形態:是清晰的時間定格,還是模糊的動態拉絲。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探討,瞬間提升瞭這本書的層次。此外,書中對影調層次的講解也堪稱一絕。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比喻,將高光、中間調和陰影比作音樂中的高音、中音和低音,指導讀者如何平衡這些元素,從而創造齣具有立體感的畫麵,而不是扁平化的記錄。即便是那些看似簡單的靜物拍攝章節,也充滿瞭對細節紋理的捕捉技巧,引導讀者去關注那些平日裏容易被忽略的微小肌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技術操作轉化為一種藝術錶達的工具。
評分這本影像入門指南,確實在引導新人邁齣“按下快門”的第一步上做得相當到位。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一堆復雜的曝光三角理論,而是巧妙地將基礎知識融入到具體的場景練習中。比如,書中對光綫的描述就非常直觀,不是乾巴巴地講解硬光和柔光,而是通過對比正午陽光下花朵的“刺眼”和清晨薄霧中花朵的“柔和”,讓讀者立刻領悟到光質對畫麵氛圍的影響。我記得其中一節專門講瞭景深的應用,作者沒有用晦澀的物理公式,而是用“虛化背景,突齣主體”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配閤多張前後景對比鮮明的微距作品,讓即便是初次接觸單反的朋友也能迅速掌握如何用大光圈拍齣那種夢幻般的背景虛化效果。此外,構圖部分也強調瞭“觀察”的重要性,鼓勵讀者不隻是對著花按快門,而是要學會在花叢中尋找穩定的綫條和重復的紋理。全書的配圖精美,講解邏輯清晰,對於那些拿到相機不知道從何下手的攝影小白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可以讓你快速建立信心、愛上用鏡頭記錄世界的“引路石”。它的優點在於,它讓你在實操中學習,而不是被理論淹沒。
評分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那種“從零開始”的教材通常抱有一種保留態度,總覺得內容會流於錶麵或者過於陳舊。但翻開這本關於影像創作的書籍後,我發現它的敘事節奏和視角處理非常現代。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技術至上”的觀念,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探討“如何看”的問題。例如,書中對色彩理論的闡述,不是簡單地羅列色環,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色調組閤(比如冷暖對比、鄰近色和諧)在營造情緒上的微妙作用,這對於提升照片的“感覺”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用光”時,引入瞭對“情緒光”的理解,它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希望這張照片給人的感覺是什麼?是寜靜、是熱烈、還是神秘?然後根據這種感覺去尋找閤適的光源和時間。書中對後期處理的介紹也十分剋製且實用,它側重於基礎的影調調整和色彩校正,避免瞭讓讀者陷入過度修飾的泥潭,更注重用最少的乾預,達到強化主體錶達的目的。整體來看,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旁邊耐心地分享他的“觀察心得”,而非冰冷的教科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