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讲出的无需再讲,未被讲出的才值得讲!
翻看这本《学摄影从拍花开始》的目录,您一定奇怪,为什么看不到光圈、景深?不错,这些时髦的词汇,的确会让您在闲聊中显得很专业,但这些不等于摄影。要想了解摄影,能熟练操作相机是远远不够的。摄影不是无聊时的消遣,不是端起相机按快门的一个动作,它是一门学问,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心境的流露。
郑乃强所著的《学摄影从拍花开始》是一本善解人意的书,它明白摄影人最本质的需要;它还是一本“授之以渔”的书,摄影家的眼光和心思会浸染着您,让您在一堆不乏高档的镜头里拍出自我,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现在,请抛开那些时髦的术语,真正回归摄影吧!您会发现,这本书多么让人出乎意料,尤其写意摄影部分的照片,都是实拍之作!带上这本书,与您的镜头来一场旅行吧!
郑乃强,作为一名自然教师,自1983年以来,郑乃强老师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足迹遍京郊。辅导过的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多篇获市、区一等奖,在各类竞赛及市区级话动中多次获一等奖,1999年选送论文《对灵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调查》参加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获优秀项目沦文全国金奖,等等。还带领全区自然教师深入全国十几个省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参观制作标本,九年来已达一千五百人次,制作植物蜡叶标本、昆虫标本、鸟类剥制标本、哺乳动物标本、岩石、矿石、化石标本二万多件,为各自学校自制了珍贵的生物、岩矿标本。
第一章 摄影器材与题材
1.学摄影从读图开始
2.发挥器材的功能美
3.选择拍摄题材
(1)人的生活与植物
(2)园林艺术与植物
(3)动物与植物
第二章 花卉摄影的构图
1.构图的基本概念
(1)摄影画面的形象构成
(2)什么是构图
(3)构图的目的
(4)学习摄影构图的意义
2.突出主体和确定主体位置
(1)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突出的位置
(2)利用近景和特写突出主体
(3)运用摄影艺术表现技巧和方法突出主体
3.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
(1)帮助强化主体形象的表现
(2)帮助主体呈现更多信息
(3)利用陪体完善画面结构,说明主体
(4)利用陪体营造气氛,形成情节
4.画面前景的作用
(1)视觉引导,突出主体的作用
(2)利用最有特征的部位与主体对比,加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3)强调画面空问感的作用
(4)利用虚化前景或内容上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简洁,突出主体
(5)借景抒情
(6)均衡画面
(7)前景创造意境
5.画面背景的作用
(1)背景能衬托主体的轮廓和形状
(2)背景能抒发空间透视效果
(3)背景能表现主体所处的环境特点
(4)背景空间对画面统一的影响
(5)背景能烘托气氛,丰富主体的内涵
第三章 摄影构图的造型视觉元素
1.形状
(1)三角形结构
(2)圆形结构
(3)形状组合
2.线条
(1)什么叫线条
(2)挖掘线条在摄影中的作用
(3)线条的运用
3.影调
(1)什么是影调
(2)影调在构图中的作用
4.色彩
(1)暖色调
(2)冷色调
(3)和谐色调
(4)低饱和度和谐
(5)对比色调的构成
5.质感
(1)利用不同光线表现质感
(2)运用对比技法表现质感
(3)通过特写和近景表现质感
第四章 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
1.对比
(1)被摄主体与陪体形象大小的对比
(2)被摄主体与陪体的多少对比
(3)画面结构明暗对比
(4)画面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5)画面的色彩对比
2.虚实
(1)实体与实体的虚实关系
(2)实体与空白的关系
(3)虚实处理
3.反差
(1)高反差效果(硬调)
(2)低反差效果(软调)
4.节奏
(1)色块形成节奏
(2)线条形成节奏
(3)物体重复出现形成节奏
(4)花开的不同方向形成节奏
(5)景观的透视形成节奏
(6)点的构成形成节奏
5.均衡
(1)天平式均衡
(2)横幅画面均衡
(3)竖幅画面均衡
(4)均衡与动感
(5)画面中摄影造型元素的布局与均衡的关系
6.藏与露
第五章 微距与近距摄影的表现
1.微距花卉摄影
2.微距摄影与近距摄影
3.将微距镜头当做定焦镜头使用,显示出构图的巨大优势
4.必备的微距摄影器材附件
第六章 利用微距拍荷花
1.微距摄影放大微观世界
2.微距摄影具有别样的视觉冲击力
3.微距摄影应该注意的问题
(1)微距摄影决定物距的因素
(2)确定聚焦点,精确调焦
(3)防止动体虚化
(4)物距与光圈的使用
(5)精细表现细节
(6)利用环境辅助光塑造主体
(7)侧逆光与暗背景使色调丰富
(8)利用隐喻手法,刻画细节,提高艺术表现力
第七章 利用微距和不同焦距镜头拍菊花
1.熟悉花期拍菊花
2.拍摄菊花的器材选择
第八章 怎样拍摄盆景梅花
1.拍摄“盆景流派风格”与盆景形态相结合
2.拍摄梅花盆景,主题是作品的灵魂
(1)大树型
(2)风动式
(3)枯桩型
(4)曲千型
(5)悬崖(垂枝)型
(6)丛林式
(7)骨架型
第九章 怎样拍牡丹
1.在近景和特写中寻找变化,表现情节
2.利用适合的器材拍摄特写镜头
3.利用生物学特性创造影调结构作品
4.利用影调结构展示画面的空间感
5.利用红绿色调对比,突出主体
6.确定主体的同时,利用陪体与之呼应
7.色彩与形式感的表现
我一直觉得,学习摄影最难跨越的鸿沟在于“审美疲劳”和“创作瓶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突破口。它并没有直接提供大量固定模板,而是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书中有一个关于视角转换的章节,通过将拍摄主体放在极高或极低的位置,甚至是采用非常规的侧逆光角度,来展示同一事物如何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和故事性。这种强烈的对比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去尝试新角度的热情。它成功地打消了“好题材可遇不可求”的念头,转而强调“发现的眼睛”才是最重要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影调控制的讲解,深入到了对“环境光”的利用上。它教导读者如何阅读环境,比如如何在阴天找到柔和的轮廓光,或者如何在室内利用窗边的光线勾勒出主体的边缘。这种将环境融入创作的思路,使得照片的叙事性大大增强。全书的论述结构松弛有度,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让人时不时停下来,拿起相机在窗边练习书中提到的某个小技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连接感”的强调。摄影不只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主体与观者之间的一种无声对话。作者在讲解如何平衡画面元素时,并没有生硬地要求“三分法”或“对角线”,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构建引导线,如何利用前景来增加画面的纵深感,从而自然而然地将观者的视线从头导到尾。这种构图理念的转变,是从“摆放物体”到“引导视线”的关键一步。再说说对细节的处理,书中对“锐度”的讨论也十分到位,它并非一味追求极致的清晰,而是根据主体的不同特性,去选择是需要清晰的细节表现,还是需要适当的柔化来增强氛围感。比如,拍摄光滑的物体时,如何捕捉到那一点“点睛之笔”的反光,以表现其材质;而拍摄朦胧的物体时,又该如何控制焦点,让主体保持在“似有似无”的最佳状态。这本书非常注重“意境”的培养,引导我们在每一次拍摄时,都多问自己一句:“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这种对创作意图的关注,远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首先就给人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这在很多技术手册中是少见的。但抛开外表,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观察力培养”上的深入挖掘。很多摄影书只是告诉你如何设置快门速度来凝固运动,而这本书则深入探讨了运动本身的美学意义。它通过展示不同速度下拍摄流动水的对比案例,让我深刻理解了“时间”在摄影中可以被塑造成不同形态:是清晰的时间定格,还是模糊的动态拉丝。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探讨,瞬间提升了这本书的层次。此外,书中对影调层次的讲解也堪称一绝。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高光、中间调和阴影比作音乐中的高音、中音和低音,指导读者如何平衡这些元素,从而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而不是扁平化的记录。即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静物拍摄章节,也充满了对细节纹理的捕捉技巧,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微小肌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技术操作转化为一种艺术表达的工具。
评分这本影像入门指南,确实在引导新人迈出“按下快门”的第一步上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复杂的曝光三角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基础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场景练习中。比如,书中对光线的描述就非常直观,不是干巴巴地讲解硬光和柔光,而是通过对比正午阳光下花朵的“刺眼”和清晨薄雾中花朵的“柔和”,让读者立刻领悟到光质对画面氛围的影响。我记得其中一节专门讲了景深的应用,作者没有用晦涩的物理公式,而是用“虚化背景,突出主体”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配合多张前后景对比鲜明的微距作品,让即便是初次接触单反的朋友也能迅速掌握如何用大光圈拍出那种梦幻般的背景虚化效果。此外,构图部分也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鼓励读者不只是对着花按快门,而是要学会在花丛中寻找稳定的线条和重复的纹理。全书的配图精美,讲解逻辑清晰,对于那些拿到相机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摄影小白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让你快速建立信心、爱上用镜头记录世界的“引路石”。它的优点在于,它让你在实操中学习,而不是被理论淹没。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那种“从零开始”的教材通常抱有一种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陈旧。但翻开这本关于影像创作的书籍后,我发现它的叙事节奏和视角处理非常现代。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技术至上”的观念,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如何看”的问题。例如,书中对色彩理论的阐述,不是简单地罗列色环,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色调组合(比如冷暖对比、邻近色和谐)在营造情绪上的微妙作用,这对于提升照片的“感觉”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用光”时,引入了对“情绪光”的理解,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我希望这张照片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是宁静、是热烈、还是神秘?然后根据这种感觉去寻找合适的光源和时间。书中对后期处理的介绍也十分克制且实用,它侧重于基础的影调调整和色彩校正,避免了让读者陷入过度修饰的泥潭,更注重用最少的干预,达到强化主体表达的目的。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旁边耐心地分享他的“观察心得”,而非冰冷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