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和城市化陷阱、建设清廉政府、行政改革、社会重建,
在转型时代的十字路口,中国的方向在何处?
在各方都已经疲惫不堪的时刻,改革如何走下去呢?
购买同作者同系列产品请点击:
改革是一个长久不衰并且在近年来一直被热议的话题,围绕这个主题,作者经过调查和研究,形成了这本内容各有侧重但主题明确的文章合集。本书反映了作者近两年对中国改革的一些思考,主要打算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要改革?”、“应当进行怎样的改革?”和“改革如何才能进行下去?”等,对社会热点话题如反腐败、城市化和体制改革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文章的写作时间的跨度从意义重大的十八大之前开始,延伸到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近年来关于中国改革的理论体系的延续和完善。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
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是一种实证研究,他关心的是事实,而不是结果。对于好的,他会表扬,对于不好的,他的批评也很给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江雨
很早就看郑先生的文章,特别是在一些国际性的论坛上,经常看到郑先生的一些关于中国问题的专栏文章。写得非常的持平、公允、中正。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王鲁湘
郑永年教授属于客观持中的政治学者,长期研究政党问题,我与他有过长谈,感觉他内心希望能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推动国内的当权者推动政改。
——独立政经评论员金心异
看过中国跌宕和徘徊,经过苦苦思索和试验,郑永年找到了自己理解中国的方式:接受今天的中国,把现存制度当作一种现象来了解和解释。
——《南风窗》
IPP文库中国研究书丛总序
自序——对中国改革的思考
1 十八大之后中国社会秩序如何重建
2 如何将改革进行下去:一种以制度创新促制度改革的思路
3 三中全会回答了什么样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4 建设清廉政府:如何有效反腐败
5 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怎么走
6 城市化和城市体制改革问题
7 中国的城市化要避免怎样的陷阱?
8 关键时刻:中国经济改革的下一步
9 以开放促改革:如何赢得新一轮开放政策
如果说国家认同的强化不可避免,那么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城市认同就变得非常重要。对国际人才来说,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城市认同比国家认同来得容易,因为国家认同强调的往往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城市认同强调的是文化传统和现代性。所以,一个人可以不喜欢法国,但非常喜欢巴黎;可以不喜欢美国,但可以非常喜欢纽约和洛杉矶;可以不喜欢日本,但可以非常喜欢东京和京都,等等。这就是城市认同。城市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但城市较少政治性,更能适合人的需要。城市是国际人才的主要聚居地。任何国家,如果没有几个非常包容开放的城市,就会吸引不了国际人才。
在产业领域,升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一产品的升值,今天生产鞋帽,明天还是继续生产鞋帽,只不过是鞋帽的附加值在增加。另一种是不同产品的升值,今天生产鞋帽,明天转而生产电子产品,从而提高附加值。但很显然,城市的升级必须是前一种,即“同一产品的升值”。我们不能拆掉一个旧城市来重建一个全新的城市。城市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城市文明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建筑物,而且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城市建筑物。在欧洲,城市建筑越古老,其价值就越高,越是受到保护。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古老建筑的欧洲城市。欧洲很多城市创意十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等顶尖人才,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对传统的钟爱和保护。所有欧洲的巨人都是站在它们传统文化上的巨人。没有欧洲传统文化,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欧洲巨人。欧洲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每年都在花费大量的人、财、物来保护历史,不管是有形的建筑还是无形的文化,从经济学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保护城市的附加值。他们的行为具有非常高的经济理性。
……
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吸引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的笔触如同魔术师的双手,将那些复杂深远的改革历程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让我不禁一次次屏住呼吸。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关键决策背后人物心态的刻画,那种在巨大压力下的权衡、挣扎和最终的決断,简直比最精彩的戏剧还要扣人心弦。书中那些关于政策制定的细节,虽然看似枯燥,但在作者的解读下,却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一步步地走出泥沼,走向新生,其中的艰辛与辉煌都跃然纸上。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一种对中国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当下和未来都多了一份思考。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和发展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会刷新你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让你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评分这本 ouvrage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没有落入窠臼,而是以一种极其锐利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剖析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的节点。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发生的深层逻辑和影响机制。他对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梳理,以及对决策者内心博弈的描摹,都显得尤为精彩。我从中看到了很多我过去从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也理解了一些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现象的根源。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无数“关键时刻”的抉择中不断演进和重塑的。每一次的转型都充满了风险与机遇,而作者恰恰抓住了这些微妙的转折点,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巨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改革的复杂性与伟大之处,让人在掩卷之余,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宏观视野。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史诗。我惊喜地发现,那些我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片段,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作者对于那些“关键时刻”的解读,不仅仅是对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事件背后逻辑和深层影响的剖析。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如何在全球格局中进行自我定位,如何克服内外压力,如何不断突破自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发展潜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力作。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中国改革进程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作者对每一个“关键时刻”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背后复杂因素的细致分析,都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我从书中看到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也看到了智慧与勇气的闪光。它让我明白,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的试错和探索中前进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为何会走向今天的样子,以及未来的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的方式,让我对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那些过于理论化或者枯燥的历史类书籍,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和事件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跳出宏大叙事的视角,从一些具体的人物故事和生活细节入手,勾勒出整个改革的时代画卷。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尽管故事的主题是严肃的,但过程中却充满了温暖和智慧。我从中不仅了解了改革的重大事件,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的挣扎与希望。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是可以亲近的,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它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许。
评分挺好的 为啥非十个字
评分早就想买这本书 终于找到了 还不贵
评分买书送货稍微慢一些,而且没有价格保护,这点不合理。
评分正版的 知识就是力量 很不错的!
评分不错!
评分和另一本书同名,都叫关键时刻,没看清买错了,已退货
评分作者的观点很明确,阐述得很有条理,读后有清爽明白之感。很喜欢他这种讲政治学的写作风格,不忽悠胡扯,不危言耸听,不刻意媚俗,把政治当做一种学问来写,讲起改革困局和行政难题,就好像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工领域的技术难题一样,不添加感情和意识形态,是理性的技术流。
评分不错,是正版,一直在京东购书,很快很正
评分书内容不错,外观压的全是褶子,应该咯到什么东西了,给个中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