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

沉思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可·奥勒留 著,梁实秋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斯多葛学派
  • 自我反省
  • 人生智慧
  • 罗马帝国
  • 马可·奥勒留
  • 古典文学
  • 个人成长
  • 道德修养
  • 沉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21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112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含章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52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沉思录》内容特色如下:
  1. 一部安顿灵魂的大师巨著,西方世界的传世《论语》。
  2. 传承千年的智慧,全新修订梁实秋译本,中英双语精装典藏。
  3.本书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的灵性思考,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阐释了人的德行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一代代领导人。
  4.《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这是一部黄金之书,它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内容简介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的灵性思考,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也是对自我甚至对人类灵魂的拷问。全书十二卷,剖析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阐释了人的德行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表达了奥勒留身居宫廷与面对乱世的独特感悟。《沉思录》是斯多葛派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该派里程碑式的作品。本书为梁实秋译本的新修订版,同时加入了英文,是中英对照的精装典藏本。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古罗马“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奥勒留自幼修习希腊文学、拉丁文学,对修辞、哲学、法律和绘画也颇有研究。他的一生为古罗马帝国殚精竭虑,虽未能扭转古罗马的倾颓之势,但他于鞍马劳顿中写下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世界的传世之作。《沉思录》是奥勒留的心灵独白,也代表了晚期斯多葛派哲学思想的精髓。他是比罗马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也是西方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哲学家”。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号均默,字实秋,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著名翻译家、散文家、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国内第一个莎士比亚研究的权威。
  作为20世纪华语文坛的一代宗师,梁实秋一生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杂文》等。20世纪30年代起致力于译介国外经典,代表译作有《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等,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精彩书评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 何怀宏


  《沉思录》不是属于某个宗教的,而是所有宗教的,人人都可以领略到这本书背后灵性的层面。
  —— 梁文道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 【美】盖瑞·威尔斯


  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展都不能改变的。
  —— 【法】雷 朗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 【英】罗 素

目录

译序
卷一 / 001
卷二 / 013
卷三 / 023
卷四 / 033
卷五 / 051
卷六 / 067
卷七 / 085
卷八 / 105
卷九 / 123
卷十 / 137
卷十一 / 153
卷十二 / 167










Contents

Book I /182
Book II /192
Book III /200
Book IV /210
Book V /225
Book VI /239
Book VII /254
Book VIII /270
Book IX /285
Book X /299
Book XI /314
Book XII /327

精彩书摘

  卷 一
  01
  从我的祖父维鲁斯我学习了和蔼待人之道,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
  马可·奥勒留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试想,1800多年前的罗马帝国的皇帝,以皇帝之尊而成为苦修的哲学家,并且给我们留下这样的一部书真是奇事。《沉思录》可说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部书之一,可称得是爱默生所谓的“世界的书”。不过这部书的第一卷,却很像是有意后加上去的。
  ——梁实秋批注
  02
  从别人对我父亲的称赞和我自己对他的回忆中[其父死于公元136年之前。其祖父死于138年,享年近90岁。
  ],我学习了谦逊和勇敢。
  03
  从我的母亲我学习了敬畏上帝,慷慨;不仅是不肯为恶,甚至不起为恶的念头;并且进一步,过朴实的生活,摒绝一切富贵之家的恶习。
  04
  是我的曾祖送我进了公立学校,给我延请优秀的家庭教师,并且指示我在求学方面不惜斥用巨资。
  05
  我的教师[教师姓名脱落。可能即是下面第10节中之亚历山大。
  ]训导我:不要在竞车场中参加拥护蓝背心一派或绿背心一派,也不要在比武场中参加拥护那轻盾武士或重盾武士;不要避免劳苦,要减少欲望,凡事要自己动手做,少管别人的闲事,不可听信流言。
  06
  戴奥格奈特斯训导我:不要关心琐细的事情;不要听信奇迹贩子与巫师们所说的有关驱鬼符咒的话,以及类似的怪话;不要养鹌鹑,不要对类似的游戏发生兴趣;听了别人的直言不要愠怒,要勤修哲学,先研读Baccheius再诵习Tandasis与Marcianus;从幼时即练习写对话;并且喜欢小木床、羊皮以及其他一切与希腊苦攻哲学有关的事物。
  戴奥格奈特斯所说的奇迹贩子与巫师们,显然是指基督教徒而言,因为当时的基督教徒们常自诩能驱魔鬼。此外,戴奥格奈特斯还教过奥勒留画画。
  ——梁实秋批注
  07
  由于拉斯蒂克斯,我才注意到我的品格有改进与锻炼的必要;不要误入诡辩的邪途;不要写空疏的文字,不要做老生常谈,不要装作为一个健者或无私的人;要避免修辞、诗歌与绮丽的文辞;不要穿着长袍在屋里踱来踱去,以及类似的荒谬举动;写信不要装腔作势,要写得像他自己从Sinuessa写给我的母亲的那封信的样子;对于那些容易发脾气冒犯人的人们,要随时准备和平相处,并且如果他们有意悔过知返,要半路迎上去;读书要细心,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对于每一个鼓舌如簧的人,不可太快地表示同意;最后,由于他,我才得读到埃皮克提图的《回忆录》,这本书是他从私人庋藏中拿出来借给我的。
  马可·奥勒留接受的主要训练是斯多葛派哲学,所以他自幼即学习着过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于吃苦耐劳,锻炼筋骨。他体质夙弱,但勇气过人,狩猎时擒杀野猪无惧色。对于骄奢逸荡之事则避之唯恐若浼。当时罗马最时髦之娱乐为赛车竞技,有时为环境所迫不能免俗,他往往故意借端对于竞技不加正视,因此而备受讥评。
  ——梁实秋批注
  08
  从阿波娄尼阿斯我学习了自持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在急剧的苦痛中,纵然是一个孩子的夭殇[ M. Annius Verus在169年夭折,年7岁,长子在147年生后不久即殇。奥勒留处之泰然。
  ],或是疾病缠身,也永不改变常态;我看出他本身就是一个活的榜样,一个人可以是很威严猛厉,同时也是很柔和,诲人从不知倦;我还看出,他有实际经验,讲起道来从容不迫,但他从不认为这是他的特长;我还学得了如何接受朋友们的恩惠,既不可因此而丧失自尊,亦不可漠然地视为事之当然。
  09
  从塞克斯特斯[系普鲁塔克之孙。
  ]我体会到一个和善的性格,一个家长控制下的家庭;合于自然之道的人生观;严肃而不虚矫;随时小心照顾到朋友们的利益;对于没有知识的人和不讲理的人能够容忍。
  他善于适应,和他在一起比听受阿谀还令人愉快,同时与他交往接触的人无不对他极度钦仰;对于人生的基本原则之如何发掘、如何安排,他有把握,他有办法。
  他从不表现出愠怒或其他的情绪,而是完全超出情绪的影响之外,永远是和蔼可亲;对人赞美而不誉扬过分,饱学而不炫弄。
  10
  从文法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Cotiaeum)享高年,145年在罗马,曾下榻宫中。
  ]我学习了避免挑剔别人的错;别人谈吐中用了粗鄙的字眼,或不合文法,或发音错误,都不要公然指责,要在回答的时候巧妙地正确地使用那个词句,或是作为同意他的意见而重复使用一次那个词句,或是作为共同研究那一件事而不是推敲某一个字,或是采用其他的委婉而不伤人的方法来提醒他。
  11
  从佛朗图,我注意到一个暴君所惯有的猜忌、狡诈与虚伪;并且一般讲来,我们所谓贵族阶级都缺乏慈爱的天性。
  文中提到的佛朗图(M. Cornetius Fronto)是修辞家、辩护士,于142年任执政官。他和奥勒留关系亲密,现存两人信函若干封。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Platonist)于174年奉奥勒留之召赴Paunonia,任奥勒留的希腊文秘书之职。
  ——梁实秋批注
  12
  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13
  从卡特勒斯[一位斯多葛派的苦修者。
  ],我学习到——一个朋友若是对你有怨言,纵然是无理取闹,亦不可忽视,要使他回复平素的友谊;提起别人的师长,要怀有衷心的敬意,就像Domitius当年提起Athenodotus时那样;看见别人的孩子时,由衷地喜爱。
  14
  从我的兄弟塞佛勒斯,我学习到对家庭的爱,对真理的爱,对公道的爱,并且(多亏了他)得以结识Thrasea、Helvidius、Cato、Dion、Brutus;我从他学习到所谓一个国家,即是根据个人平等与言论自由以制定一套法律,适用于所有的人;所谓君主,其最高理想乃是人民的自由。我从他还学习到对于哲学能坚定不移地加以尊重;随时帮助别人,热心施舍,保持乐观,信任朋友的善意,有人前来请益,他是绝对地坦白直言;他之所好所恶,他的朋友们无须猜测,他说得明明白白。
  15
  从玛克西摩斯,我学习到自制和立志坚定;在病中,以及在其他一切情况中,保持愉快的心境;要有一个严肃与和蔼妥为配合的性格;做点什么事情不要口出怨言。
  他使得人人都相信他是心口如一,他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出自恶意。他遇事不慌,临事不惧,从容不迫但亦不拖延,从不手足失措,从不沮丧,从不强作笑容,更从不发脾气或是猜疑。
  他为善不倦,慈悲为怀,诚实无欺;他给人一个印象,他是一个根本不会旁出斜逸的人,也不是一个被强纳入正轨的人;在他面前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被他藐视,甚至会觉得自己比他还强;在适当范围内他和人谈笑风生。
  16
  从我的父亲,我学习到一团和气;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对于一般人所谓的尊荣并不妄求,但爱实事求是地工作;为了公共的利益,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毫不迟疑地给每个人应得的报酬;靠经验,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松,他压抑了一切的青春的欲望。
  他待人的精神也是可称道的——从不强邀朋友们陪他吃晚饭,也不强邀他们陪他出去旅行,凡因故不能陪他的人,在他归来之后都觉得他并未稍存芥蒂;在会议中他总是殚思竭虑,负责认真;他遇事追根究底,从不以肤浅的印象为满足;与朋友交,既不厌倦亦不狎昵;应付任何事变,均能镇定自持不改平常的风度;他对事有远见,最琐细处亦照顾周到而不故作夸耀。
  他在位时不准人对他公开赞扬或做任何阿谀;处理国事,忘寝废食;公事支出则力求撙节,因此而蒙受指责亦所甘愿。在宗教上他不迷信,对人他不沽名钓誉,更不媚世取容。是的,他对一切都是冷静而坚定,从无失态之处,亦不喜花样翻新。
  命运之神赐给他的生活上的享受,他一概接受,既不得意扬扬,亦不觉受之有愧,有得享受的时候尽量享受,视为当然,没得享受的时候亦不觉得遗憾;没有人能訾评他犯有诡辩、戏谑或卖弄学问的毛病,他之为人是成熟的、完善的、不受阿谀的,能自治亦能治人。
  此外,他对真正的哲学家有高度的敬爱,对冒牌的哲学家亦不加谴责,不过慎防被他们诱入歧途;他不拒人于千里之外,言谈自如而不令人生厌;他合理地注意身体健康,并不是过度地贪生,也不是过分地注重外表,不过是不肯过于忽略身体,所以他很少时候需要乞灵于医药。
  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人,例如擅长雄辩、精通法律伦理等等的人才,他一律推许,毫不嫉妒,并且积极支持他们,使他们能获得其应得的荣誉;他忠于国家的传统体制,但不矫揉造作,令人感觉他是在遵守古法。
  他不善变,更无举棋不定的毛病,而是专心致志,绝不旁骛;他于剧烈头痛发作之后,立刻照常工作,而且是格外勤奋努力;他事无不可对人言,很少有秘密,亦不常有秘密,偶然保持秘密也只是政治方面的秘密;他对于公共娱乐、公用建筑以及公款的分配,都处理得头头是道,做该做的事而并不顾到虚名。
  他并不随时沐浴;不喜欢大兴土木;对于饮食、服装的质料与颜色,以及奴仆是否面貌姣好,他都不大理会;他的长袍是在海滨别墅Lorium做的,他的大部分供应是来自Lanuvium。我们知道,在Tusculum税吏向他道歉时他的态度是什么样子,他的日常行径大抵如是。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人们评价苏格拉底的话同样地可以适用于他,那便是: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享受而不逾度,禁绝而不以为苦”,正是完美的坚强的意志之表现,在玛克西摩斯病时他所表现的亦正是如此。
  马可·奥勒留幼时颖悟过人,深得哈德良皇帝(Hadrian, 76—138)之赏识,曾不呼之为Verus而昵称之为Verissimus (most truthful)。之后,哈德良皇帝认安东尼·派厄斯为养子,作为皇储,条件是后者认马可·奥勒留和L.维鲁斯为养子和继承人。此处奥勒留所指“父亲”即安东尼·派厄斯。
  ——梁实秋批注
  ……

前言/序言

  译 序
  梁实秋
  自古以来,有操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则除了马可·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1800年前的旷代奇人于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与这部书同一类型差可比拟的应推15世纪德国僧侣学者托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所著之《效法基督》,但是以文笔之亲切动人和对人影响之深巨而论,后者与前者仍不能同日而语。我们中国的民族性,以笃行实践的孔门哲学为其根基,益以佛学的圆通深邃和理学的玄妙超绝,可以说是把宗教与伦理熔于一炉。这样的民族性应该使我们容易接受这一部斯多葛派哲学最后一部杰作的启示。译者对于此书夙有偏好,常常觉得这一位古罗马的哲人,虽然和我们隔有18个世纪之久,但开卷辄觉其音容宛在,栩栩如生,正如Renan于1881年所说:“我们人人心中为马可·奥勒留之死而悲戚,好像他是昨天才死一般(Tous


《星辰的低语》 一个关于失落文明、古老预言与星空之下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陆上,时间仿佛凝固在某个失落的纪元。高耸入云的巨石建筑,记录着早已被遗忘的智慧;深埋地下的遗迹,诉说着曾经辉煌文明的兴衰。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边陲村落的年轻学者艾瑞恩。他自幼对星空着迷,痴迷于那些在古籍中零星记载的关于“启明星预言”的传说。据说,当最亮的星辰在夜空中以特定的轨迹排列时,沉睡了千年的古老力量将会苏醒,而它,将决定整个大陆的命运。 艾瑞恩所在的村落,世代守护着一块刻有奇异符号的石碑,村民们相信它是预言的某种启示,但其含义早已无人能够解读。直到一天,一位自称“星语者”的神秘女子来到了村庄。她身披一件缀满银色星芒的斗篷,眼神中流露出一种看透世事的深邃。星语者告诉艾瑞恩,他与星辰有着特殊的羁绊,而他,正是预言中那个能够解读星辰低语的“引星人”。 在星语者的引导下,艾瑞恩踏上了寻找失落的“星尘圣所”的旅程。这趟旅程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们需要穿越险峻的“寂静山脉”,那里居住着从未有人类踏足过的古老生物;需要潜入被诅咒的“遗忘沼泽”,那里隐藏着吞噬生灵的黑暗力量;甚至需要涉足传说中“龙之墓穴”,与那些早已消逝的巨兽的灵魂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一路上,艾瑞恩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热血忠诚的矮人战士,他们以精湛的锻造技艺和不屈的意志,为艾瑞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有身怀绝技的精灵弓箭手,她们敏锐的感知和精准的箭术,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还有狡猾却信息灵通的商人,他们虽然唯利是图,但往往能提供至关重要的线索。 随着旅程的深入,艾瑞恩逐渐发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古老的预言并非仅仅指向某种力量的苏醒,更揭示了一个被掩埋了无数年的秘密:这片大陆曾经是某个更加古老、更加先进的文明的试验场。这个文明,为了寻求永恒的生命,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的灭亡,并将一部分被改造的生命体封印在大陆深处。而“启明星预言”,正是他们留下的警示,也是他们试图寻找的救赎。 艾瑞恩发现,那个即将苏醒的“古老力量”,并非神明的恩赐,也不是恶魔的诅咒,而是一种失控的、具有自我意识的能量体。这种能量体,既是创造的源泉,也是毁灭的根源。它的苏醒,意味着大陆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要么重生,要么彻底毁灭。 艾瑞恩的使命,不再仅仅是解读预言,而是要找到一种方法,去引导、去控制,甚至去净化这股即将爆发的能量。这需要他超越人类的认知,去理解宇宙的法则,去感知生命中最本真的力量。他需要学习古老的符文,掌握失传的星辰魔法,甚至需要将自己的灵魂与星辰连接。 在旅途中,艾瑞恩与星语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星语者并非只是一个指引者,她自身也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她的命运与这个古老文明的秘密息息相关。她教会艾瑞恩关于牺牲、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随着“启明星”逐渐靠近天顶,大陆上开始出现各种异象:天空出现诡异的彩色光带,大地颤抖,古老的遗迹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不安和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 最终,艾瑞恩一行人抵达了传说中的“星尘圣所”。那是一个隐藏在时间裂缝中的神秘空间,四周是流动的星河,中心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由纯粹星光构成的祭坛。在这里,艾瑞恩看到了那个古老文明留下的最后信息:一段关于生命、关于宇宙、关于选择的深刻告诫。 在祭坛前,艾瑞恩面临着最终的抉择。他可以选择利用这股力量,成为新的统治者,或者选择牺牲自己,将这股力量重新封印,以换取大陆的安宁。这是一个关乎所有生命存亡的决定,也是对他自身信念的终极考验。 故事的高潮,是艾瑞恩在星语者和伙伴们的协助下,与那股失控的能量体进行的一场史诗般的抗衡。这场抗衡不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意志与智慧的博弈。艾瑞恩最终领悟到了“星辰的低语”的真正含义,那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和谐,一种顺应宇宙规律的智慧。 《星辰的低语》不仅仅是一部奇幻史诗,更是一次关于探索、关于成长、关于在浩瀚宇宙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深刻旅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从渺小走向伟大,如何在逆境中坚持信念,如何在未知与恐惧面前,勇敢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它也引发了读者对文明的起源、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星辰不再是遥远的点缀,而是活着的、低语着的、指引着命运的伟大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好比是去参观一座极其深邃的地下宫殿。你不会因为它的宏伟而感到震撼,而是会被它内部结构那令人惊叹的逻辑严密性所折服。作者构建了一个自洽的认知体系,所有的观点和论断,都像经过精确计算的榫卯结构,彼此支撑,环环相扣。我特别欣赏它对“情绪”的处理方式。在很多现代心理学读物中,情绪常常被美化为需要被完全接纳和释放的“自然之力”,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工程师的冷静态度来审视情绪,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被理解、分类,并最终由理性来引导的内部信号。它并不压抑情感,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不被情感的洪流所裹挟。例如,它如何区分“愤怒”是源于不公的外部事件,还是源于自身对完美设定的苛求,这个分析过程极其细腻和实用。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检验清单”应用到我的日常反思中,发现它能有效地截断许多无效的情绪循环。这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思维操作系统,它需要时间来编译和加载,一旦运行顺畅,效率将是惊人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的体验是相当“受挫”的。它那种近乎于冷峻的客观和毫不留情的自我审视,与我习惯了的通俗易懂的畅销书风格大相径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手术刀下的解剖记录,将人类精神的肌理一层层剥开,毫不留情地展示其脆弱与矛盾。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反倒是那些直击痛点的语句,像冰冷的泉水泼在脸上,让人瞬间清醒。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他人的看法”那一部分,作者的观点尖锐得近乎苛刻——我们为之奔波、焦虑、甚至不惜扭曲自己的核心价值去迎合的那些赞扬或批评,在更宏大的时间尺度下,几乎毫无意义。这种近乎于“虚无主义”的论调,起初让人感到不安,但深入思考后,却带来了一种奇特的解脱感。它不是鼓励我们变得麻木不仁,而是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锚点必须牢牢固定在自身,外部世界的波动,不应成为我们航行的主要动力。阅读过程是一场艰苦的内在搏斗,但每一次挣扎,都伴随着心智上的一次升级,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严格的斯巴达式精神训练。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而且每次重读,都会有全新的领悟。初次阅读时,我可能只注意到了表面上关于如何保持内心平静的“技巧”,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开始品尝到其中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意义”的讨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像一位严厉的导师,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思维漏洞;时而又像一位慈祥的祖母,用最简单的话语阐述最复杂的真理。它不像许多当代哲学著作那样热衷于构建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专注于“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一永恒的课题。我发现,作者极其擅长运用对比和反讽来深化主题,比如他描述那些被物质欲望驱使的人们,那种“拥有一切却一无所有”的空虚感,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现成的快乐,而在于它能帮助你建立一套强大的内在防御系统,使你在面对人生的必然痛苦和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清醒、尊严和必要的韧性。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你随时可以咨询的内在智囊团。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就像是午后阳光下,一位老者在庭院里慢慢踱步,不急不躁地与你分享他一生的感悟。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有的只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日常琐事的细致体察。我常常在被生活的琐碎压得喘不过气时,翻开其中一页,那平静的语调仿佛能瞬间抚平内心的躁动。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让你自己去挖掘其中的深意。比如,关于“控制”与“接受”的讨论,作者的措辞极其微妙,他并非教条式地要求你放下一切,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类比,引导你去分辨哪些是真正握在手中的,哪些不过是虚妄的执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来得持久有力。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小事,开始变得宽容起来,不是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我明白了,衡量它们价值的标尺,应该由我自己的内心而非外界的喧嚣来决定。整本书弥漫着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智慧气息,像是从时间深处传来的一声声低语,需要用心去聆听,才能捕捉到那份宁静的力量。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封面和装帧设计,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朴素的,甚至略显沉闷,这让我一度犹豫是否要购买。然而,一旦翻开内页,那种文字散发出的强大磁场立刻将我吸了进去。它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引人入胜的章节标题,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道简洁的数学公式,指向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哲学命题。这本书最独到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的理解,它将时间视为一种无限的、可以被我们“拥有”的资源,而不是一个不断流逝、催人焦虑的沙漏。这种视角上的根本性转变,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效率”和“拖延”的认知。它不是让你快点去做事,而是让你慢下来,确保你所做的事情是“值得”的。我尤其喜欢它描述那种“活在当下”的状态,不是那种漂浮不定的“禅意”,而是脚踏实地,将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视为当下世界赋予的独特体验。读完后,我减少了对未来的过度忧虑,也减少了对过去的懊悔,生活似乎就集中在了手中可触摸的这一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评分

总体还是不错的 值得一读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包装很好,应该是正版没问题

评分

正版好书,值得收藏,慢慢拜读,赞一个!

评分

读书人多读点书

评分

送货速度快,态度好,书很喜欢!

评分

本书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终其一生的灵性思考,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阐释了人的德行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等,时至今日仍影响着一代代@。

评分

速度挺快,验货后再做评价

评分

书质量不错 精装 内容公认的好就不用我评价了 梁实秋版的 不会让人失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