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先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
  • 通识教育
  • 名家讲座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1929
版次:2
商品编码:114766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以作家作品串联中国古代文学史,回到文本,细读文学作品。古代文学史专家与你一起阅读文学,视野开阔、感受细腻。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
  《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以名家名作串联起中国古代文学史,呈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突出闪光点,是很好的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以作家作品为中心,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若干闪光的亮点和精华,也就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加以论述,以生动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学民族传统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艺术的高度成就。除了介绍有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文学创作的基本特色等以外,还着重从审美的角度对作品做具体的赏析,帮助读者获得生动鲜活的认识,提高分析和鉴赏的水平,是一本很好的古代文学入门书。此次修订纠正了部分讹误,增加了部分重点作品的原文和解读,内容更丰富、完整。

作者简介

  周先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宋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主要论著有:《古典小说鉴赏》、《中国四大古典悲剧》、《古诗文的艺术世界》、《明清小说》、《明清小说导读》、《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聊斋评赏大成》(合著)、《历代小说选》(合著)等多种。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引言

第一讲 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节 《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
第二节 《诗经》的地域、时代和编集、整理
第三节 《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传统
第四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第二讲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第三节 《离骚》的思想和艺术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 楚辞的其他作家

第三讲 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 乐府的概念及其演变
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和艺术
第四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四讲 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讲 诗国天空巨星之一:“诗仙”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身世、生活和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第五节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讲 诗国天空巨星之二:“诗圣”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三吏”“三别”的思想和艺术
第五节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讲 古典小说的成熟:唐代传奇
第一节 唐前的古小说形态
第二节 唐代传奇小说成熟的标志和繁荣的原 因
第三节 唐代传奇小说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唐代传奇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虬髯客传》的艺术构思和人物描写

第八讲 艺术全才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苏轼的诗歌
第三节 苏轼的散文
第四节 苏轼的词
第五节 苏轼的影响

第九讲 爱国诗人陆游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陆游的词和散文

第十讲 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辛弃疾的爱国词
第三节 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第四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十一讲 人民戏剧家关汉卿
第一节 元杂剧的形成和体制
第二节 关汉卿的生平、时代和作品
第三节 《窦娥冤》的思想和艺术
第四节 关汉卿的其他剧作

第十二讲 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一节 南戏的发展和明代传奇的体制
第二节 汤显祖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第三节 《牡丹亭》的思想基础和反封建意义
第四节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讲 古代第一部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形式和《三国演义》的成书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十四讲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王桂庵》的思想和艺术

第十五讲 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和总结:《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身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第二节 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第三节 贵族之家的罪恶史和衰亡史
第四节 《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第五节 《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第六节 从“宝玉挨打”看《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精彩书摘

第五讲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今存诗九百多首,内容极其丰富。大略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看到,李白是一位时代的歌手。他生活于开元盛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盛世气象和时代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前夕时代的矛盾和时代的痛苦。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歌颂盛世的清平景象和描写潜伏其中的矛盾。如《君子有所思行》中写帝京的壮观景象,《赠清漳明甫侄聿》中写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安乐,都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喜悦的心情。但他并非粉饰太平,因为他所写符合当时的事实,同时还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并表现出愤懑的感情和深切的忧虑。如他的《古风》其三十四:“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写的是开天盛世的一片升平景象,而同时又针对开边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揭露:“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据史载,天宝十年,杨国忠为邀军功固宠,遣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讨南诏,大败于泸南,后以捷报欺骗皇帝,继续募兵征讨,连续大败,致使百姓行者愁怨,哭声震野。诗中所写可以说完全是纪实,充满了诗人愤怒的感情。
又《古风》其四十六云:“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开头这两句的赞叹,就已经包含了一种惋惜和追忆的感情在内,接着就揭露宫中幸臣们斗鸡蹴鞠的享乐生活和弄权时的得意气焰,同样表现了对国事深深的隐忧。
另一方面,他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意气风发的昂奋精神和充满自信的远大理想,都是那个时代积极进取、欣欣向荣精神的表现。在长风万里中搏击的大鹏形象,是李白恢宏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写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连他笔下的黄河,也都充满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这是李白精神的表现,也是那个伟大时代富有力量的表现。“在那时代的巨浪中,他乃是一个翻江搅海的弄潮儿。他的天真,天真得就是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热情,就是一股不能抑止的力量。”林庚:《中国文学简史》,第2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试读他的《长歌行》: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长歌行》乃乐府古题,此题古意以植物为喻,言荣华不久,应该及时行乐。李白袭用古题,自然也包含这方面的意思,如诗中写富贵神仙,蹉跎两失,就不免有追求功名而不得的身世感叹在内。但从全诗看,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却是奋发而进取的,写出了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世间万物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诗中涌动着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就完全是属于盛唐时代的。李白是将盛唐气象表现得最充分的一位诗人。
过去我们一般都比较注意李白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而对他反映时代和历史的作品重视不够,其实他通过各种角度和各种方式对那个时代的反映,还是相当真实而且富有深度的。《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些作品,如其三(秦王扫六合),借秦始皇的历史教训,对唐玄宗追慕道教、希求长生进行了讽刺。而《登高丘而望远海》一诗中的“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亦明显地针对现实而发。对后一首诗,王夫之曾评云:“后人称杜陵为诗史,乃不知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开元、天宝本纪在内。”(《唐诗评选》)能从反映历史的深度来评价李白的诗歌,是很有眼光的。
第二,抒写自己的壮志和理想,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李白是一个极富于个性的诗人,在诗中表现自己的感情、个性非常突出,而对一生执着追求、至老不衰的政治理想和雄心壮志,表现得尤为充分。在《塞下曲》(六首)中他抒发了愿为保卫祖国而建立边功的志愿:“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一)“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其二)“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其三)“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其六)热爱祖国,藐视侵略者,以西汉名将霍去病和李广自励,愿为保卫边疆建功立业,充满一种意气风发的战斗精神。这种理想、志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古代文人中是不多见的。
他有时还通过咏史的形式,借歌颂古代的杰出人物,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如《古风》第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首诗是借歌颂鲁仲连以抒己志的。“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这是对鲁仲连的歌颂,也是基于高度自信而对未来的期望。“开光曜”,是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那样的伟大事业,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他相信自己杰出的才干一定能够做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讲的是功成而不受禄,这也是李白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类似的思想他曾多次地表达过:“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归赠杨山人》);“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留别王司马嵩》);“灭虏不言功,飘然陟方壶”(《赠张相镐》其二),等等。在求仙归隐思想的背后都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在他求仕不得,政治上处于失意时期所写的诗中,尽管醉酒放诞,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也仍然没有放弃大济苍生的理想。如《梁园吟》,一方面写“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似乎将以饮酒为乐,度此余生而不再关心政治了,但到了诗的结尾,却又一转折,振起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经世济民的理想虽然很难实现,但在李白却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又如《将进酒》,全诗表现的是人生短促应及时行乐的思想,甚至还带一点醉生梦死的意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可是整首诗却写得气势磅礴,一点没有给人消极颓废的感觉,因为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就已透露出他对生活的追求与自信。《行路难》抒写了他极度悲愤的感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却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与此相联系的,是他在诗中常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社会危机的忧虑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慨。
最著名的如《行路难》其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梁甫吟》中,他通过历史上一系列人物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又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怀着“上天览月”的逸怀壮志,却不为世所用,这就是他的“愁”和“烦忧”产生的原因和内容。
但是,李白内心的悲愤也并不全由于个人的怀才不遇,还与他的忧国思想分不开。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社会危机的担忧和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如《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这首诗揭露和讽刺玄宗宠幸宦官,他们骄奢淫逸,生活腐化,斗鸡不仅是权贵们的爱好,也是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因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致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之讥(见《东城老父传》)。同样的意思,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写这诗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诗人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危机的到来,对政治的腐败黑暗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深切的忧虑。
第四,李白长期漫游各地,与下层劳动人民有较多的接触,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与他们建立了亲切的关系。在他的一部分诗中,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同情和与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意。
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和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亲切关系: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诗中一面对农家的辛勤劳动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对他们在这样艰苦条件下给予自己的热情款待感到惭愧和感激,写得十分诚挚亲切。
又如《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是一首写船夫的诗歌。在炎热的夏日,船夫们拖着船逆流而上,十分吃力。水流又很浑浊,连喝的水也没有。他们的劳动和生活都是非常艰苦的,诗人对此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流泪的是船夫,也是诗人李白。如此凄苦的作品,在李白的诗集中是不多见的。《丁都护歌》是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的曲调名,本来声调就极哀切,诗人选用这一曲调来表现船夫们的生活,他的感情是同作品中的主人公融合在一起的。在《秋浦歌》十七首中,也有两首是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如其十四写炼矿工人的劳动,其十六写农民的渔猎劳动,都写得很有感情而又显得平易亲切。
诗人对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关心,在对战争灾难的描写中,得到了更为真切的表现。安史之乱造成的国家残破、人民承受巨大灾难的情景,多次在李白的诗中得到表现。《猛虎行》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叛军攻占洛阳后人民遭受涂炭的情景:“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在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他带着极大的愤懑和同情,描写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在《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一诗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太白昼经天,颓阳掩余照。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四海望长安,眉寡西笑。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对人民的死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对朝廷的无能和战争的前景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和忧虑。
在《古风》其十四中,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描写了边疆人民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对唐玄宗开边战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唐宋诗醇》评云:“此诗极言边塞之惨,中间直入时事,字字沉痛,当与杜甫《前出塞》参看。”所评极是。《古风》其三十四也表现了同样的思想感情。《北风行》则从出征战士战死后,家中妻子无比悲痛和对丈夫深切思念的角度,反映了同样的反对开边战争的主题,诗末极其沉痛地写道:“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描写动乱现实和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数量虽然没有杜甫多,但在关心民生疾苦方面,确有同杜甫相通之处。
第五,漫游和寻仙访道是李白一生中的重要生活内容,他曾写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因而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描写自然风景的作品,在李白诗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庐山是李白曾经隐居之地,他说:“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是庐山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诗兴。他多次歌唱过庐山壮美迷人的风景,最著名的是《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是一首五古,其二是一首七绝,广为读者传唱的是后一首。其实,两首互有异同,各有精彩,可以取来并读: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诗都写出了庐山瀑布壮美奇丽的景象,有许多共同点。一是都是远望,而不是近观,视点都是在庐山西北面的香炉峰。二是由于视点相同,所见的景象和所得到的感受是大致相同的:犹如白练悬空(都用了“挂”字),流瀑的落差很大(“三千尺”或“三百丈”)。三是都比拟和想象为河汉由天而降,造成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惊”“疑”二字,词异而义同,都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真切感受)。四是都创造了气势磅礴、壮美奇丽的意境。但由于诗体的要求不同,五古写得较为铺陈具体,而七绝却写得更加精练含蓄。五古除了“挂流”和“河汉落”的比喻之外,还有“飞电”和“白虹”之比,想象更为丰富。七绝中须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去补充的内容,五古都加以拓展和延伸,作了具体的描绘,如:三千尺的流瀑,能够“喷壑数十里”;从九天下落的银河,用“海风吹不断”到“流沫沸穹石”等六句作了具体的描写。不过七绝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却为五古所无而显得十分精彩,这一笔从开阔的背景上渲染出庐山瀑布奇幻而略带朦胧的气氛,不是直接写瀑布,却为写瀑布预添了精彩的一笔。另外,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叹,七绝中没有直接写出来,都蕴含在四句二十八字的描写之中;而五古则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五古在结尾处,还抒写了自己的心境和人生感悟。这样,两首同时写的、歌颂同一景观而又表现了诗人相同感受的诗作,放到一起来读,就有了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辉映的艺术效果。不过这首七绝之所以千古以来为读者所传唱,而同题的五古却鲜为人知,是有原因的。这就在于诗歌艺术的基本要求是精练含蓄,不把意思写尽而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咀嚼,就更容易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也更能领略到诗歌的韵味和艺术美,而七绝更符合这样的要求。
李白描写庐山的诗作还有一些,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五老峰》等,都是既能传达出庐山的神韵而又能表现出作者个性的佳作。前者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庐山之美:奇峭高耸的山峰,色呈青黛的明湖,形似金阙的石门山,银河倒挂的三叠泉,凌越高空的回崖叠嶂,等等。总之写出了庐山秀、险、奇、峻的壮美景象。五老峰是庐山著名的山峰,李白曾隐居于此,后一首就是写五老峰的峭拔险峻的,说五老峰很高,站在上面可以随手摘取九江一带的秀丽景色,并点明他在五老峰筑巢隐居的原因。
天门山也是李白极为欣赏的名山,他曾作过《天门山铭》,其中有句云:“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关于天门山,李白也有两首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其一是《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另一首是《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天门山在安徽境内,两山夹长江对峙(李白因天门山属楚地,故称流经这一段的长江为楚江),东边叫博望山(又叫东梁山),西边叫西梁山。因为相对如门,故合称天门山。这两首诗都着眼于写江和写山,但前一首开头从写江落笔,说长江之水奔流而下,好像是将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劈开了。但在写江中又含寓着山的形象:由大江从中将山劈开,不难想见那壁立千仞的山峰屹立两岸的雄姿;而奔腾的长江至此也不能不回旋流转,也可以想见它的峭拔和险要。后两句就直接写山了:“两岸青山相对出”,显然是行舟所见,是动景。行舟在长江中由远而近,所见天门山由小而大,由朦胧而清晰,直至如迎面扑来,两山相对,呈现在眼前,好像是迎接西边飞流而来的一片孤帆。描写和感受都非常真切。而后一首则是从写山落笔,但山是“江上山”,写山就自然地又含寓了江。接着岸上松寒是写山,而“浪花碎”又是从江关合到山。后四句也是从江上行舟着眼,是流动的、变化的,最后回首遥望远去的天门山,则沉迷于一片青霭之中。两诗构思相近,却从相反的角度落笔,写舟行中对天门山的真实感受,都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李白的写景诗,常常渗透进他的求仙学道思想,有的甚至直白地表现他这方面的追求。如前面分析过的《望庐山瀑布》其一,在写完庐山的壮丽景色后,这样写道:“而我游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另一首歌唱庐山的名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诗的最后也归到学道求仙:“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在描写了华山的峥嵘景象、黄河的奔腾气势之后,就化入神仙境界:“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傥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古风》其十九甚至入题就写游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其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登泰山》《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登峨眉山》等都是如此,这使得李白的写景诗,尤其是描写名山的诗,多带有一股缥缈之气。
除了上面提到的五类外,李白还有一些歌颂友情的作品,也写得十分真挚动人。如《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个比喻就写出了汪伦情意之深,千古以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又如《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赞美孟浩然清高超逸的品格,实际就是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洁的情志,这里表现的就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谊,而是写出了两位诗人间格调相通的更高的精神境界。其他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广陵赠别》《饯校书叔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云歌送友人》等诗,都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风格,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另外,李白诗歌中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心、对妇女形象的塑造,也很值得我们重视。《长干行》二首是其代表。其一云: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假拟妇女的语气,叙述了一个纯朴的女子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幸。她和一个男子自幼生活在长干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四岁嫁过去做新妇时,还那么天真烂漫,羞涩得头都抬不起来。她本来期待并坚信丈夫是深爱自己的,却没有想到刚16岁时,他就远行到长江上游经商去了。《长干行》其二有“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之句,据此可知丈夫远行是出门经商。她在家期盼、寂寞、伤心,无心出门,门前台阶上都长满了青苔,可是丈夫却一去就杳无消息。她悲伤、愁苦,连青春容颜都因此而凋谢了,可仍然痴情地盼望着丈夫归来,希望他一旦确定归期,就捎一封书来,她一定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他。这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诗,作品没有也不必要写出最后的结局,但悲剧的气氛非常浓厚。这样的悲剧在封建时代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诗深情绵邈,写得柔婉清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相似的主题还有《妾薄命》《白头吟》等诗。前者借历史上汉武帝与陈皇后事,倾诉了不幸妇女的哀怨,对统治阶级在妇女一旦色衰时就无情地加以遗弃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斥责。后者则从古时“丈夫好新多异心”的普遍情况出发,传达了妇女“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期望。
《北风行》则是写出征牺牲战士妻子的痛苦呼号,不重在叙事,而重在抒情。因涉及边塞和战争,风格又与上一首迥异。全诗感情奔涌,境界开阔,虽然是写妇女心中的哀怨,却显得气势磅礴,力透纸背。看他写妇女心中的悲伤痛苦,是:“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对妇女不只是同情,他还为她们唱出了热情的赞歌。如《子夜吴歌》四首: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季,从采桑、采莲、捣衣、絮袍四种与季节相关的劳作,表现了不同妇女的美丽、纯贞、勤劳和多情,以极简练的语言,创造出几个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越女词》五首,内容和风格与此相似,都是很值得一读的好作品。不仅在唐代,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写妇女写得这么多、这么好,都是极为少见的。
李白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和思想内容是十分广阔的,上面只是就大的方面作了一些介绍,而每一个方面所涉及的作品也很有限;实际上同一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的笔下,其思想风貌与艺术风貌也很不相同。伟大的诗人总是丰富的,我们只有读更多的作品,深入到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才能认识到他的丰富,也才能认识到他的伟大。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对话古今:中国文学的千年回响 中国文学,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河流,自古至今,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明珠,承载了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民族精神的镜子,历史变迁的印记,以及人类心灵深处的共鸣。当我们在浩瀚的中国文学长河中航行,我们追寻的不仅是精妙绝伦的篇章,更是贯穿千年的智慧与人文精神。 这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正是这样一次邀约,一次深入中国文学肌理的探索之旅。它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集结了数十载耕耘于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养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精心构筑的十五堂关于中国文学的通识大课。这十五讲,如同十五扇打开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学不同侧面、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独特魅力。 从蒙昧初开到百花齐放:文学的漫长演进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文学的源头说起。那些在殷商甲骨文的刻痕中隐约可见的早期歌谣,那些在《诗经》中质朴动人的风、雅、颂,它们如同初生的婴儿,带着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好奇,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漫漫征程。我们会一同走过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激荡,探寻《楚辞》中屈原那激昂慷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灵魂呐喊,感受那个时代文人心灵的澎湃。 随后,我们即将进入帝国时代的恢弘画卷。汉赋的铺陈与藻饰,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玄远与清丽,唐诗的盛世气象与万千风情,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元曲的市井烟火与淋漓尽致……每一时期,文学都以其独特的姿态,映照着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文人的生命体验。我们会看到,在战乱年代,文学如何成为慰藉人心的力量;在盛世之下,文学又如何达到辉煌的顶峰。我们将与那些伟大的诗人、词人、曲家对话,理解他们笔下的“人生如梦”、“忧国忧民”、“闲适恬淡”等多种情感的流露,体会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文学的血脉:流派、主题与形式的深层解析 这套书系并非简单的编年体叙述,而是更注重从不同维度深入解读中国文学的核心。十五讲的内容,将带领我们剖析中国文学中几个最为关键的脉络。 我们会细致梳理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从诗歌的近体格到宋词的慢词,从唐传奇的叙事到元杂剧的程式,再到明清小说的跌宕起伏。我们会探究每一种体裁的艺术特征、创作规律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例如,为何唐诗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成就?宋词又为何能成为文人抒发内心世界的重要载体?明清小说,这些庞大的叙事艺术,又是如何描摹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百态? 同时,我们也将聚焦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历久弥新的主题。爱国主义、离愁别绪、怀才不遇、人生哲理、儿女情长……这些主题在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我们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对这些主题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例如,同是写离愁,李白与杜甫的笔触会有何不同?柳永与李清照的相思又会有何异同? 更重要的是,本书系将带领我们进入中国文学的艺术世界。我们会探讨诗歌的意象与比兴,词的格律与韵脚,曲的板式与唱腔,小说的结构与人物塑造。我们将学习如何欣赏诗歌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如何体味词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何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这些艺术手法如何共同构建起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韵味。 思想的交响: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的交织 中国文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血脉相连。十五讲的讲解,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文学与哲学、历史、社会的深刻互动。 我们会看到,儒家思想的仁爱、礼义,道家思想的自然、逍遥,佛家思想的禅意、空寂,是如何渗透到文人的创作之中,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从陶渊明的田园隐逸,到苏轼的旷达超然,再到曹雪芹的悲悯众生,这些都离不开深厚的思想滋养。 同时,我们也将从历史的宏大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对当下社会的映照作用。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倾轧、社会的变迁,都曾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痕迹。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更能体察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起伏,以及集体情感的涌动。 此外,本书系还将关注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从文人之间的唱和酬答,到后人对前人的借鉴与超越,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会看到,经典的魅力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又如何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焕发新的光彩。 名家视角:智慧的火花与深入的洞见 这套书系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它汇聚了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他们凭借数十年的潜心研究,早已对中国文学的奥秘了然于胸。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不会遇到刻板的说教,而是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火花。 这些名家,有的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将中国文学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进行审视;有的以其精微的文本解读,让我们领略到字句背后隐藏的深层意蕴;有的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文学与哲学、史学、艺术学融会贯通;有的则以其深情的研究,带领我们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 他们的讲解,既有学术的严谨与深度,又不失通俗的趣味与启发性。他们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化繁为简,让那些看似遥远的古籍,变得鲜活起来。他们会引用恰当的史料,分析精彩的文本,并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给出独到的见解。阅读他们的文字,仿佛是与一位博学多闻的朋友在促膝长谈,每一次的交流,都能带来新的认识和启迪。 面向读者:开启你的文学之旅 这套“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面向的是所有对中国文学抱有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初次接触中国文学的门外汉,还是已经有所涉猎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厚的滋养。 如果你是初学者,它将为你提供一条清晰的阅读路径,帮助你建立起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知,激发你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如果你是爱好者,它将为你打开新的视角,深化你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让你在熟悉的篇章中发现新的意境。 这本书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阅读中国文学,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学习他们的智慧,感悟生命的真谛。它能帮助我们提升审美能力,丰富内心世界,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力量。 第二版的意义:更新与深化 “第二版”的冠名,意味着这部著作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打磨与更新。无论是学术研究的新进展,还是对某些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都将体现在这次修订之中。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得更为前沿和权威的学术成果。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连接古今的桥梁。它邀请你,放下手机,远离喧嚣,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聆听那些穿越千年的回响,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搏。这十五讲,是你开启中国文学之旅的绝佳起点,也是你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宝贵阶梯。让我们一同,在这片文学的沃土上,播下求知的种子,收获智慧的果实。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典文学都怀有一种模糊的喜爱,但总感觉自己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市面上关于中国文学的书籍很多,但要么过于学术,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又失了深度。《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这个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它承诺的是“通识”,是“讲座”,这表明它试图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中国文学的精髓呈现给大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文学的宏伟大厦。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文学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代,会出现某种风格的文学作品,以及这些作品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能解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比如比兴、赋、比、兴的运用,以及诗词的格律,小说的结构等等。我想知道,这些文学形式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它们又如何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能否让我不再把中国文学仅仅看作是古老的文字,而是能够感受到其中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它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的意义?我期待它能点亮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和欣赏。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学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窗口。每次读到一些古诗古文,都会被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智慧所打动,但常常因为对历史背景、文化符号的陌生而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妙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这本书,以其“名家通识”的定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读者去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基因,比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以及社会变迁、政治动荡如何塑造了文学的主题和风格。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诗歌如何成为士大夫抒发情怀、参与政治的媒介,小说如何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趣味等等。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中国文学能够拥有如此悠久的传承和强大的生命力?我希望它能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走进中国文学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去体会那些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人生永恒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把我拉回了那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东方世界!还没翻开封面,光是书名就让人心生向往。《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又有着一种亲切的普及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吓退。这本书仿佛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与那个文学的宝藏。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光,与屈原的《离骚》对话,感受李白的豪情万丈,品味杜甫的忧国忧民,欣赏苏轼的旷达洒脱。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和作者,而是能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经典背后的文化底蕴、时代精神,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毕竟,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辞藻的华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光辉。我特别想知道,通过这十五讲,我能否真正理解中国文学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又如何在不同的朝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本书是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不再迷失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而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去探索那些最动人的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文学之旅,去感受中国文学那独特而深邃的美。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化抱有深深敬意的普通读者,我对于《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这本书的问世,感到非常欣喜。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从文学入手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博大精深之处常常让我感到既敬畏又有些无从下手。《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这个系列的名字,本身就传递着一种“大家讲给你听”的亲切感,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那些我耳熟能详却不甚了然的文学现象,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梳理。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能够通过具体的作品,来讲解文学理论,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寻找到一种与古人精神对话的途径,理解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的社会关怀,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的整体认知框架,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阅读和欣赏那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我渴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探索中国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扇通往智慧与艺术的大门。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当我看到《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曾尝试阅读一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但往往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指引我走向文学的殿堂。我希望能在这十五讲中,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的朴素浪漫,到唐诗的盛世华章,再到宋词的婉约豪放,直至明清小说的繁荣。我尤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时期文学流派的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我渴望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出独特的中国文学风貌。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打破语言和时代的壁垒,真正走进那些伟大作品的精神世界,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能够“理解”文学,欣赏文学所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

评分

喜欢喜欢特别喜欢,十个字的喜欢。

评分

送货快,服务也很好,有活动有优惠

评分

专家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虽然有点啰嗦…

评分

书很好,赶上满减活动,非常划算。

评分

十五讲系列,已经不知道买过多少本。通识教育缺乏,自己给自己补课

评分

一点新意都没有,老套路,内容别的书都有,太失忘

评分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二版)可以

评分

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五讲系列,大师出品,有档次。

评分

内容丰富多彩,很详细,客服服务态度周到,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