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战争史
  • 装甲兵
  • 中日战争
  • 二战
  • 军事科技
  • 武器装备
  • 历史
  • 中国军事
  • 日本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兮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555
商品编码:11476759522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呈现正面抗日装甲力量遗失之细节,多份档案尚属首度公开!
娓述抗战时期中、日装甲力量历史沿革,以装甲兵种视角解读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另一面!

编辑推荐


    谈起“坦克”、“装甲兵”,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二战期间硝烟滚滚的欧洲战场。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除德国外第二个组建独立坦克装甲师的国家。由于连年的战火致使这段历史的原始资料大量遗失,一些细节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的两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载,考证大量中日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及遗存照片,编著了这套反映上世纪初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历史沿革的丛书。努力通过装甲兵这一单一兵种的视角,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两国装甲部队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史、模型制作及民国时期中国国术发展史等方面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甄锐,1978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军事及装备史学者,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撰稿人。著有《抗战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图鉴1924-1945》、《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场景,代表作为《血战台儿庄之告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炮啸岳麓》、《重庆大轰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人物》、《手艺》曾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

内容简介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目录(上册)

第yi章 古代中国战车及近代坦克的诞生
第yi节 古代中国战车之概述
第二节世界古代战车与近代坦克的诞生

第二章早期日本装甲车辆的引入及开发(1918-1930)
第yi节 日本早期铁路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日本引进的首部战车—英国MK.IV型坦克(“四号”型重战车)
第三节日军参与的西伯利亚干涉作战及使用的部分机械化装备
第四节日本陆军战车队的创设(最初的战车队)
第五节日本国造装甲车辆的开发
第六节日本关东军

第三章早期中国装甲车辆的引入及发展(1922-1930)
第yi节 早期中国铁道及装甲车辆
第二节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四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中日局部战争(1931-1933)

第yi节 国民政府中央军装甲部队之初建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天津事件
第四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作战情况
第五节“一·二八”淞沪战役(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第六节日本陆军骑兵装甲车的开发
第七节兴安岭隧道战役
第八节长城抗战

第五章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装甲部队之初期发展
(1929-1937)
第yi节 中国军事留学生
第二节中国赴欧美军事考察团
第三节第yi次国共内战之围剿与反围剿作战
第四节陆军骑兵师装甲车队
第五节陆军交通兵第二团战车营
第六节陆军交辎学校
第七节民国二十四年秋季大演习
第八节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20日)
第九节绥远抗战之百灵庙战役(1936年11月10日-24日)
第十节国民革命军陆军装甲兵团

第六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日本装甲部队发展
(1932-1937)
第yi节 日本陆军新式装甲部队
第二节大岛军备考察团
第三节日军装甲列车的增强

第七章抗日战争初期(1937-1938)
第yi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第二节平绥线东段战役
第三节平汉线战役
第四节忻口会战之雁门关、崞县、原平作战
第五节“八·一三”淞沪会战
第六节南京保卫战

参考文献

(下册)

第yi章  中日战争(1938)

第yi节  浴火重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二节 日本陆军战车的再发展
第三节 徐州会战
第四节 兰封会战
第五节 广州战役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远东战场(1939)
第yi节  1939年春《日本东京的战车大博览会》
第二节 日本陆军骑兵的装甲机械化演变
第三节 中国境内的各伪军装甲部队
第四节 “国中之国”——驻华国外租界内的装甲部队
第五节 日本关东军第yi战车团
第六节 惊涛中成长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七节 中日桂南会战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装甲兵团之整编
第九节 日本陆军机甲(装甲)兵教育及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日战争·敌后战场(1938-1944)
第yi节  华北地区的日军装甲部队
第二节 1939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三节 1941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四节 1943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五节 1944年华北地区肃宁县解放战

第四章 日本装甲部队的战时发展(1939-1942)
第yi节  日本陆军战车师团的诞生
第二节 战车第三师团(泷兵团)
第三节 日军炮兵的机械化·自走炮(自行火炮)的开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滇缅路战役(1942)
第yi节  勃固地区战斗
第二节 日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
第四节 同古保卫战
第五节 叶达西及南阳车站地区作战
第六节 仁安羌大捷
第七节 棠吉之战
第八节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作战
第九节 陆军第四十八师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1943-1945)
第yi节  豫湘桂会战/大陆打通作战
第二节 平汉线作战/豫中会战
第三节 豫西灵宝作战
第四节 抗战末期的陆军机械化学校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场(1943-1944)
第yi节  中国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
第二节 中国驻印军战车营
第三节 日本缅甸方面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四节 孟关、瓦鲁班之战
第五节 加包河谷之战
第六节 孟拱地区战斗
第七节 萨迪亚整训
第八节 英帕尔地区作战

第八章 胜利1945(1944-1945)
第yi节  第二期缅北反攻作战
第二节 豫西鄂北会战(老河口作战)
第三节 中国战区受降

第九章 新疆地区装甲战史(1930-1945)
第yi节  新疆内战
第二节 新疆省军钢甲车队/战车队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新兵营)
第四节 新疆地区曾经装备和使用过的部分坦克装甲车辆概述

附录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装甲兵制服赏析





《钢铁洪流:世界装甲战争史话》 第一卷:黎明与觉醒 自古以来,战争便是人类文明史中一道无法回避的伤痕,而在这场永恒的较量中,科技的进步始终是改变战局的关键。从冷兵时代的刀光剑影,到火药时代的热兵纷飞,人类从未停止对更强大、更具毁灭性武器的探索。进入二十世纪,一项颠覆性的发明——装甲战车,横空出世,它如同一头钢铁巨兽,宣告了一个全新战争时代的到来。 《钢铁洪流:世界装甲战争史话》的上卷,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追溯装甲力量从蹒跚学步到叱咤风云的漫漫征程。我们从蒸汽时代的奇思妙想开始,探寻那些最早的、充满想象力的装甲载具概念,它们或许粗糙、或许不切实际,但却播下了日后钢铁洪流的种子。 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绞肉机,让传统的战术陷入僵局。堑壕战的泥泞与绝望,呼唤着一种能够突破僵局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装甲车和坦克应运而生。本书将详细描绘英国“小威利”的诞生、马克系列坦克的早期型号如何艰难地投入战场,以及法国的“施耐德”和“圣·沙蒙”等早期装甲战车的特点与局限。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早期装甲战车在战场上的表现,它们是如何以缓慢的速度、巨大的噪音和有限的火力,一点点地啃噬敌人的防线,并在士兵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我们还将审视德国在装甲车辆发展上的起步,以及他们在此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书中会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暴露了装甲车辆的设计缺陷、战术运用上的不足,以及后勤保障的严峻考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成型:战间期的探索与革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和战败国都认识到了装甲力量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其不足之处。战间期成为了装甲技术和战术思想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大胆的试验和改革。 本書将重点介绍英国的“古德里安”和富勒等军事理论家提出的闪电战和装甲集群作战思想,这些超前的理论如何挑战传统的军事观念。同时,我们也会详细剖析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主要军事强国在装甲车辆设计上的不同路径。从苏联的T系列坦克,如T-26、T-34的早期型号;法国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到德国在瓦依玛共和国时期秘密进行的装甲研发,以及他们对缴获或仿制的外国坦克进行的研究。 您将看到,各国如何在提高坦克的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之间进行权衡,如何发展出装甲侦察车、步兵支援坦克等不同用途的战车。同时,本书也会探讨装甲部队的组织编成,如早期装甲旅、装甲师的雏形,以及各国在战术训练和演习中积累的经验。即便是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装甲力量的发展也从未停止,它在悄然积蓄着力量,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准备。 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特别是德国的崛起,装甲力量的战略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详细描绘德国如何在大规模扩军备战的背景下,整合其装甲技术和战术思想,形成了以闪电战为核心的强大装甲突击力量。我们将深入分析德国的“虎”式、豹式等早期中型和重型坦克的研发历程,以及它们在西班牙内战、入侵波兰等早期冲突中的实战检验。 同时,我们也会回顾同盟国在这一时期的应对策略。法国为何在拥有数量优势的情况下,却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苏联的“大清洗”对红军装甲力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英国的马蒂尔达、丘吉尔坦克又有哪些独到之处?本書将以大量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国装甲力量的部署、研发重点以及潜在的战略对决。 燃烧:全面战争中的装甲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装甲力量真正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的中心。上卷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战争初期的几场关键战役。我们将重现德国闪电战如何横扫波兰和法国,装甲集群的协同作战如何展现出惊人的威力。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战役的战术细节,解析装甲部队是如何与空军、炮兵、步兵进行协同作战,是如何突破防线,包围敌人。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早期战争中崭露头角的装甲部队,例如德国的“骷髅师”、“帝国师”等装甲师。本书将通过对战役的复盘,揭示装甲车辆的性能在实战中的优劣,如坦克的火力、装甲的厚度、引擎的可靠性以及武器的射程等。我们将看到,装甲战车不再是孤立的作战单位,而是成为了一支具有强大独立作战能力和战略突击能力的兵种。 《钢铁洪流:世界装甲战争史话》的上卷,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武器装备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思想、战略、战术的演变史。它将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开创性的工程师、富有远见的军事家,以及那些在钢铁洪流中浴血奋战的普通士兵。我们将在本书中探寻装甲力量的起源,理解它为何能成为现代战争的主宰,并为下卷中更加宏大、更加激烈的装甲战争史诗铺垫坚实的基础。 --- 第二卷:巅峰与演进 《钢铁洪流:世界装甲战争史话》的下卷,将带领读者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腹地,见证装甲力量如何在残酷的战争中达到巅峰,并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与战略演变。从北非的沙漠到东线的冰原,从太平洋的岛屿到欧洲的焦土,装甲战车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也是技术进步的指示器。 铁流奔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战争的阴云笼罩全球,装甲力量的较量愈发激烈。下卷将重点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大军事强国在装甲技术和战术上的全面对抗。本书将详细分析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上如何凭借数量优势和革命性的T-34坦克,与德国的虎、豹坦克展开殊死搏斗。我们将深入剖析T-34坦克为何能成为一款经典,其倾斜装甲、大口径火炮和优异的越野性能如何对抗德国技术上的优势。 同时,书中也将聚焦于德国装甲部队在战争中期的辉煌与衰落。我们将细致描述“虎”式坦克、虎王坦克等重型坦克的强大火力与坚固防护,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战场上的噩梦。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歌颂胜利,更会深刻剖析德国装甲力量在资源限制、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战术上的僵化等问题上所遭遇的困境。 沙漠、森林与雪原:多样的战场考验 装甲战车不再局限于欧洲的平原。本书将生动地描绘北非战场的独特环境对装甲战术的影响。我们将看到,在酷热的沙漠中,坦克的冷却系统、履带的磨损、以及沙尘对机械的影响,成为了重要的考验。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如何利用地形和战术,一度让盟军陷入被动。 而在苏联广袤的森林与冰原上,装甲车辆的机动性、越野能力以及在严寒气候下的作战性能,变得至关重要。本书将呈现红军坦克兵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对战场的深刻理解,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坦克大战。 技术竞赛:矛与盾的升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竞赛。装甲车辆的性能不断提升,矛与盾的较量从未停歇。本书将详尽解析战争期间,各国在坦克设计上的重大突破。我们将看到,反坦克炮的威力日益增强,迫使坦克不断增加装甲厚度。而新型炮弹的出现,如高爆穿甲弹(HEAT)、穿甲弹(AP)等,则成为摧毁敌方装甲的利器。 同时,发动机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坦克能够拥有更强的动力,提高其机动性。无线电通讯的普及,更是极大地提升了装甲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本书还将探讨一些新兴的装甲支援武器,如自行火炮、突击炮、以及早期的反坦克导弹的雏形。 协同作战:装甲部队的现代化 战争证明,单一的装甲力量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协同作战才是王道。本书将深入阐述装甲部队如何与步兵、炮兵、空军进行紧密配合。我们将看到,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进攻,炮兵为装甲集群提供火力支援,而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则成为地面装甲部队的“空中之盾”或“空中之矛”。 本书将通过对一些经典战役的复盘,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诺曼底登陆等,来展现装甲部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协同作战模式。我们将解析不同兵种之间如何通过战术配合,共同完成作战任务,将装甲力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战后的余波:冷战的阴影与新一代装甲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战败国的装甲工业被拆除,而战胜国则继续沿着既有路线发展。然而,和平并未持续太久,冷战的阴影很快笼罩全球。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战后初期的装甲发展。 我们将看到,新的军事格局促使各国重新审视装甲力量的战略地位。苏联和美国,作为冷战的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在装甲技术上展开了新一轮的竞赛。本书将初步介绍战后初期出现的,如苏联的T-44、T-54/55系列坦克,以及美国的M47、M48系列坦克,它们在设计理念和性能上,都为后来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奠定了基础。 同时,核武器的出现,也给装甲兵团的战略运用带来了新的思考。未来的装甲战,是否还能像二战那样大规模展开?这些问题,为本书画上了句号,也为下一部关于冷战时期装甲战争的探讨留下了伏笔。 《钢铁洪流:世界装甲战争史话》的下卷,是对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惨烈的装甲战争的全面回顾。它不仅记录了钢铁巨兽的诞生与咆哮,更展现了人类在战争中的智慧、勇气与牺牲。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装甲力量在现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文字内容,但仅凭这些视觉元素,就足以让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照片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坦克、装甲车,无论是中国军队的早期型号,还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动用的主力,都以一种近乎“现场”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那种炮火硝烟似乎依然弥漫在照片的空气中,让人不禁为那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士兵们肃然起敬。我特别注意到其中一些关于坦克内部结构和作战细节的照片,这对于理解当时的技术水平和作战环境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提供的各种装备的线图和模型照片,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不同型号的装甲车辆,并对它们的性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结合这些丰富的视觉资料,去深入理解作者对于中日装甲兵在抗战时期的历史梳理和分析。这套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我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装甲兵历史。

评分

翻开《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的扉页,我被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史料积累所打动。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一些细节的处理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例如,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装甲车辆型号的介绍,以及对那些在战火中消失的部队的追溯,都展现了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不懈努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战役的细致描摹,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交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术动作,更是试图还原当时战场上的真实环境,以及参与其中的士兵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宏大的战役背后,是无数个具体的装甲单位和士兵在默默地付出。书中提到的“全史”二字,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野心和决心,希望能够勾勒出中日装甲兵在整个抗战期间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浴血奋战的装甲兵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评分

对于《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这套书,我更关注的是它能否在学术层面有所突破。我过去阅读过不少关于抗战军事史的书籍,但关于装甲兵,特别是中日两国装甲部队的详细对比和发展历程,似乎总显得有些碎片化,不够系统和深入。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装备型号和作战记录,而是能够深入剖析两国装甲部队在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战术思想形成、以及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异同和演变。比如,中国在早期如何获取和运用有限的装甲力量,其战术思想是如何在这种限制下形成的;而日军作为当时亚洲拥有较强装甲实力的国家,其装甲部队的作战理念和实践又是如何影响战争进程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否在书中提供详实的史料考证,对一些争议性的战役和装备性能进行深入的辨析,从而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历史图景。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将成为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这套书,我一直盼着能读到,最近终于入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卷。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分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扎实。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军事史,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是一个相对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味道,封面上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字体和图片,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早期中国装甲部队的萌芽,到抗战时期与日军装甲力量的正面较量,再到战争后期双方技术的演进,似乎无所不包。书中提到的一些战役和部队番号,我之前在其他一些零散的资料里也看到过,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期待它能对中日双方在装甲技术、战术运用、部队编制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详细对比和分析。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一次重要的贡献,也让像我这样的军事爱好者,有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机会。

评分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这本书,从我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细节”的关注。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军事题材的书籍,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比如某场战役的胜败,某支部队的番号。而这本书,我从目录和一些初步的翻阅中,就感受到了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每一款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性如何,甚至到发动机型号、乘员配备等。同时,对于战术层面的分析,也希望能看到具体的阵地构筑、协同作战、乃至战场上的小规模遭遇战的细节。我想,这才是真正理解战争的关键。装甲兵的作战,尤其是近代装甲兵的兴起,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与战术深度结合的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走向发生改变。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把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日两国装甲兵是如何运用他们的钢铁战车,在战场上谱写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