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正面抗日装甲力量遗失之细节,多份档案尚属首度公开!
娓述抗战时期中、日装甲力量历史沿革,以装甲兵种视角解读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另一面!
编辑推荐
谈起“坦克”、“装甲兵”,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二战期间硝烟滚滚的欧洲战场。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除德国外第二个组建独立坦克装甲师的国家。由于连年的战火致使这段历史的原始资料大量遗失,一些细节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的两名作者潜心研究十余载,考证大量中日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及遗存照片,编著了这套反映上世纪初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历史沿革的丛书。努力通过装甲兵这一单一兵种的视角,中国抗日战争糅合着血性与悲壮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两国装甲部队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史、模型制作及民国时期中国国术发展史等方面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甄锐,1978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军事及装备史学者,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撰稿人。著有《抗战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图鉴1924-1945》、《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场景,代表作为《血战台儿庄之告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炮啸岳麓》、《重庆大轰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人物》、《手艺》曾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
内容简介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共两部。《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18-1937》讲述了中日两国从1922年初组建装甲兵到1938年前双方装甲部队交战的历史。即将出版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 1938-1945》将为大家呈现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中日两国装甲兵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历史。目录(上册)
第yi章 古代中国战车及近代坦克的诞生
第yi节 古代中国战车之概述
第二节世界古代战车与近代坦克的诞生
第二章早期日本装甲车辆的引入及开发(1918-1930)
第yi节 日本早期铁路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日本引进的首部战车—英国MK.IV型坦克(“四号”型重战车)
第三节日军参与的西伯利亚干涉作战及使用的部分机械化装备
第四节日本陆军战车队的创设(最初的战车队)
第五节日本国造装甲车辆的开发
第六节日本关东军
第三章早期中国装甲车辆的引入及发展(1922-1930)
第yi节 早期中国铁道及装甲车辆
第二节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四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中日局部战争(1931-1933)
第yi节 国民政府中央军装甲部队之初建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
第三节天津事件
第四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作战情况
第五节“一·二八”淞沪战役(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第六节日本陆军骑兵装甲车的开发
第七节兴安岭隧道战役
第八节长城抗战
第五章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装甲部队之初期发展
(1929-1937)
第yi节 中国军事留学生
第二节中国赴欧美军事考察团
第三节第yi次国共内战之围剿与反围剿作战
第四节陆军骑兵师装甲车队
第五节陆军交通兵第二团战车营
第六节陆军交辎学校
第七节民国二十四年秋季大演习
第八节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20日)
第九节绥远抗战之百灵庙战役(1936年11月10日-24日)
第十节国民革命军陆军装甲兵团
第六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日本装甲部队发展
(1932-1937)
第yi节 日本陆军新式装甲部队
第二节大岛军备考察团
第三节日军装甲列车的增强
第七章抗日战争初期(1937-1938)
第yi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
第二节平绥线东段战役
第三节平汉线战役
第四节忻口会战之雁门关、崞县、原平作战
第五节“八·一三”淞沪会战
第六节南京保卫战
参考文献
(下册)第yi章 中日战争(1938)
第yi节 浴火重生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二节 日本陆军战车的再发展
第三节 徐州会战
第四节 兰封会战
第五节 广州战役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远东战场(1939)
第yi节 1939年春《日本东京的战车大博览会》
第二节 日本陆军骑兵的装甲机械化演变
第三节 中国境内的各伪军装甲部队
第四节 “国中之国”——驻华国外租界内的装甲部队
第五节 日本关东军第yi战车团
第六节 惊涛中成长的中国装甲部队
第七节 中日桂南会战
第八节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装甲兵团之整编
第九节 日本陆军机甲(装甲)兵教育及管理机构
第三章 中日战争·敌后战场(1938-1944)
第yi节 华北地区的日军装甲部队
第二节 1939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三节 1941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四节 1943年华北地区敌后作战
第五节 1944年华北地区肃宁县解放战
第四章 日本装甲部队的战时发展(1939-1942)
第yi节 日本陆军战车师团的诞生
第二节 战车第三师团(泷兵团)
第三节 日军炮兵的机械化·自走炮(自行火炮)的开发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滇缅路战役(1942)
第yi节 勃固地区战斗
第二节 日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三节 中国远征军入缅
第四节 同古保卫战
第五节 叶达西及南阳车站地区作战
第六节 仁安羌大捷
第七节 棠吉之战
第八节 中国远征军全线撤退作战
第九节 陆军第四十八师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1943-1945)
第yi节 豫湘桂会战/大陆打通作战
第二节 平汉线作战/豫中会战
第三节 豫西灵宝作战
第四节 抗战末期的陆军机械化学校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印战场(1943-1944)
第yi节 中国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中国驻印军战车训练班)
第二节 中国驻印军战车营
第三节 日本缅甸方面军战车第十四联队
第四节 孟关、瓦鲁班之战
第五节 加包河谷之战
第六节 孟拱地区战斗
第七节 萨迪亚整训
第八节 英帕尔地区作战
第八章 胜利1945(1944-1945)
第yi节 第二期缅北反攻作战
第二节 豫西鄂北会战(老河口作战)
第三节 中国战区受降
第九章 新疆地区装甲战史(1930-1945)
第yi节 新疆内战
第二节 新疆省军钢甲车队/战车队
第三节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新兵营)
第四节 新疆地区曾经装备和使用过的部分坦克装甲车辆概述
附录 抗战期间中日两军装甲兵制服赏析
拿到《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照片。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文字内容,但仅凭这些视觉元素,就足以让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照片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坦克、装甲车,无论是中国军队的早期型号,还是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动用的主力,都以一种近乎“现场”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那种炮火硝烟似乎依然弥漫在照片的空气中,让人不禁为那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士兵们肃然起敬。我特别注意到其中一些关于坦克内部结构和作战细节的照片,这对于理解当时的技术水平和作战环境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提供的各种装备的线图和模型照片,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了解,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不同型号的装甲车辆,并对它们的性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结合这些丰富的视觉资料,去深入理解作者对于中日装甲兵在抗战时期的历史梳理和分析。这套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我相信它一定能带给我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装甲兵历史。
评分翻开《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的扉页,我被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史料积累所打动。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一些细节的处理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例如,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装甲车辆型号的介绍,以及对那些在战火中消失的部队的追溯,都展现了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不懈努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战役的细致描摹,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交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术动作,更是试图还原当时战场上的真实环境,以及参与其中的士兵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宏大的战役背后,是无数个具体的装甲单位和士兵在默默地付出。书中提到的“全史”二字,更是让我看到了作者的野心和决心,希望能够勾勒出中日装甲兵在整个抗战期间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浴血奋战的装甲兵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评分对于《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这套书,我更关注的是它能否在学术层面有所突破。我过去阅读过不少关于抗战军事史的书籍,但关于装甲兵,特别是中日两国装甲部队的详细对比和发展历程,似乎总显得有些碎片化,不够系统和深入。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装备型号和作战记录,而是能够深入剖析两国装甲部队在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战术思想形成、以及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异同和演变。比如,中国在早期如何获取和运用有限的装甲力量,其战术思想是如何在这种限制下形成的;而日军作为当时亚洲拥有较强装甲实力的国家,其装甲部队的作战理念和实践又是如何影响战争进程的。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否在书中提供详实的史料考证,对一些争议性的战役和装备性能进行深入的辨析,从而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历史图景。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将成为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这套书,我一直盼着能读到,最近终于入手了,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卷。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分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扎实。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军事史,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这是一个相对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领域。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味道,封面上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字体和图片,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初步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早期中国装甲部队的萌芽,到抗战时期与日军装甲力量的正面较量,再到战争后期双方技术的演进,似乎无所不包。书中提到的一些战役和部队番号,我之前在其他一些零散的资料里也看到过,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期待它能对中日双方在装甲技术、战术运用、部队编制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详细对比和分析。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一次重要的贡献,也让像我这样的军事爱好者,有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机会。
评分《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这本书,从我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细节”的关注。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军事题材的书籍,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比如某场战役的胜败,某支部队的番号。而这本书,我从目录和一些初步的翻阅中,就感受到了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每一款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性如何,甚至到发动机型号、乘员配备等。同时,对于战术层面的分析,也希望能看到具体的阵地构筑、协同作战、乃至战场上的小规模遭遇战的细节。我想,这才是真正理解战争的关键。装甲兵的作战,尤其是近代装甲兵的兴起,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与战术深度结合的领域,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走向发生改变。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把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清晰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日两国装甲兵是如何运用他们的钢铁战车,在战场上谱写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