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见识加到几点加到几点男的女的
评分三 隋炀帝与佛教
评分隋唐佛教史,是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的副主编作者力作。
评分五经是上古三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汇编,其中包括了宗教、文学、历史、政治、道德等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文明初创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积淀与总结。在春秋战国时代,五经成为人们学习和教育的科目,上古三代的文化也因而成为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背景,先秦诸子正是在“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对于儒家而言,五经更具有不同寻常的含义,它不仅作为一种文化的背景和知识的体系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儒家以继承和弘扬上古三代的价值理想为其本质特征和理论倾向,它通过对五经的总结和阐发,抽象出了以“仁”为本质的王道理想。因此儒家对五经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对五经的一种新的哲学阐释,是对五经中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继承。所以,经学可以说是与儒学的出现同时产生的。当然,严格地说先秦时期只能说是经学的起源,因为儒家思想就是通过对上古三代的文献的整理和阐释而产生的,因而五经的形成过程和儒家的产生过程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也就是经学(或儒学)出现的原初形态,但它与汉代五经立为官学后的经学形态还是有区别的,先秦儒学是以子学的形态出现的。
评分二 隋朝的著名学僧及其佛学成就
评分北宋
评分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大兴城(汉长安城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仁寿(601~604)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舍利塔,并广置译场,罗致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场等,作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造大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评分隋唐佛学思潮是我国汉传佛教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兴起,不仅展示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力,而且从特定角度推进了中国本土学术·可以说,没有老庄学说,就没有后来的隋唐佛学·探研隋唐佛学思潮兴起的缘由、盛况以及当时的"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主要宗派在理论上的独特创获,对于洞察中国学术发展的逻辑进程至关重要·
评分简洁 经典 有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