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玛格丽特.利奇 著,胡曦露 编,秦传安 译
图书标签:
  • 美国内战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战争
  • 林肯
  • 华盛顿
  • 普利策奖
  • 19世纪
  • 南北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有限公司
ISBN:9787547306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03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521
字数:4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2年,《华盛顿的起床号》获得了普利策奖,作者玛格丽特·利奇是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获得该奖项。本书主要描述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经历。“起床号”,一方面标志着华盛顿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它从奴役到自由的觉醒。玛格丽特以传神之笔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内战史,点活了这出历史大戏中所有的主次人物,既有新闻性的严谨还原,又充满真实的感染力量。它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利奇(Margaret Leech,1893~1974),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赢得普利策历史奖。利奇出生于纽约州,1915年毕业于瓦萨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便开始她的写作生涯。她创作的《华盛顿的起床号》获1942年的普利策奖,《麦金利时代》(In the Days of McKinley)获1960年的普利策奖,并获班克罗夫特奖。


  秦传安,当代资深翻译。浔阳人也,居北京,以译书谋稻粱,托刘伶为知己,攀陶令作老乡。翻译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常销书《心灵与呐喊》、《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中央编译出版社《美国人的历史》三卷本、《艺术的性格》、《体罚的历史》、《婚姻简史》等为数不多的精品翻译著作。译者广览群书,了解中国史,美国史,世界史,欧洲史,熟悉财经,音乐,绘画,艺术,美学,历史,心理等知识,是当下为数不多能沉下心来一门心思做翻译的觉者。

目录

导言
第1章 将军比首都还要老
第2章 “先生,联邦散伙了”
第3章 来了一个西部人
第4章 荒村
第5章 勇士之家
第6章 弗吉尼亚郊游
第7章 波托马克河畔太平无事
第8章 监禁中的女士们
第9章 两位文官与哈勒克将军
第10章 败军之将
第11章 “伤兵大军”
第12章 黑皮肤、黄皮肤和浅色皮肤
第13章 安全的冬天
第14章 总统夫人
第15章 春天的流血
第16章 郊区的围攻
第17章 第二任期的预兆
第18章 星光璀璨的首都
第19章 胜利,及刺耳的声音
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一、1861年,国会大厦的新穹顶尚未完工,它敞开的屋顶向天空洞开。而在1865年,当联邦接近胜利的时候,穹顶也接近完成。到战争结束时,穹顶已经安装到位,高踞其上的,是代表胜利的武装自由女神像,她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她的剑已经入鞘。二、当蓝衣军团浩浩荡荡走过宾夕法尼亚大道的时候,上帝再一次闪烁光芒。15万老兵向前行进,即便是毫无想象力的人也看到了一支更为庞大的队伍经过,那是联邦的烈士所组成的影子大军,他们将近50万人,仿佛排列在破烂不堪的战旗后面。检阅台上,似乎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身影站了起来,那就是林肯,他面容和善地俯视着联邦军凯旋的盛况。
  ……


《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是一部以美国内战时期为背景的宏大历史叙事,它并非聚焦于某位名人的生平,也不是某场战役的军事剖析。相反,这部作品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捕捉了美国在那个决定性五年间,国家精神的每一次脉动、每一个呼吸。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每一个普通美国人的喜怒哀乐、希望与绝望,以及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却又截然不同的未来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本书的“起床号”并非指实际的军号声,而是象征着一种全国性的觉醒,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前行的巨大能量。1860年,当林肯当选为总统,南方各州陆续脱离联邦,空气中弥漫着不安和分裂的预兆,如同黎明前最深的黑暗。本书的序幕,便是在这种紧张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展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州权与联邦权力的博弈,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繁荣与北方工业化时代的崛起——之间的深刻裂痕。 然而,《华盛顿的起床号》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历史简化为黑白分明的对立。作者巧妙地将视角分散,从不同的人物群像中展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北方,不仅仅是工业家和政治家在为战争做准备,那些普通的工厂工人、农场主、教会牧师,甚至是在家庭中操持家务的女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中。他们可能在为前线的士兵缝制衣物,可能在为战争募捐,也可能只是在茶余饭后,与邻居激烈地争论着国家的命运。作者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揭示了战争是如何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如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在南方,情况同样复杂。本书并没有将南方人民描绘成铁板一块的奴隶主。作者深入描绘了那些生活在种植园里,被父辈的传统和经济利益所束缚的普通南方人。他们可能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对“南方生活方式”的维护,却也可能在内心深处对奴隶制的残酷性有所不安。一些贫穷的白人南方人,他们自身的生活并不富裕,却因为身份认同和对黑人劳动力的恐惧,而被裹挟进这场战争。他们的视角,为理解南方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多层次的解释。 随着战争的爆发,本书的叙事如同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向了高潮。作者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去描写血腥的战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战争对普通人心理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当年轻的男性纷纷奔赴战场,留在家中的女性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她们不仅要管理家庭,还要应对经济上的困难,甚至要面对前线传来的令人心碎的消息。作者通过书信、日记、回忆录等珍贵史料,将这些女性的坚韧、悲伤、思念以及她们在战争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也深刻地描绘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北方的工业在战争的推动下飞速发展,为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而南方,这个主要依靠农业和奴隶劳动的经济体,在封锁和破坏中逐渐走向崩溃。作者通过经济数据的变化,以及普通民众在物价飞涨、物资短缺中的挣扎,展现了战争经济学的残酷一面。 更重要的是,《华盛顿的起床号》探讨了战争对国家理念和身份认同的重塑。当南北方为了不同的价值观而战,美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核心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林肯总统的领导,以及他关于自由、平等和国家统一的宣言,在战争的熔炉中被不断锻造和升华。本书并没有直接引用林肯的演讲,而是通过普通民众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来展现其深刻的影响力。例如,那些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北方士兵,他们的行动是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理念的最直接践行。而南方那些为了“州权”而战的人们,他们的信念也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在权力结构上的深刻分歧。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对战争创伤的描绘。当战争结束,留下的不仅仅是满目疮痍的土地,更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心灵的伤痕。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它记录了那些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战后他们如何试图重新融入社会。同时,它也展现了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他们的悲伤如何伴随一生。然而,在描绘这些痛苦的同时,本书也传递了一种希望——战后的重建,以及美国人民在经历如此巨大的创伤后,依然选择向前看,努力愈合裂痕,重新构建国家。 《华盛顿的起床号》的叙事并非一蹴而就,它在1865年南北战争的结束中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但故事并未就此停止。本书的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胜利”或“失败”的答案。相反,它将历史的镜头拉向了战后的美国,那个满目疮痍却又充满希望的 Reconstruction Era(重建时期)。作者借由战后社会的种种变化,探讨了战争遗留下的复杂问题:奴隶制的废除是否真正带来了平等?南北方的隔阂是否能够真正弥合?一个全新的、更加统一的美国,将如何诞生?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叙事结构的巧妙。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通过多线叙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穿梭。作者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编织者,将无数零散的故事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宏大而生动的历史画卷。读者可以跟随一位来自缅因州的普通士兵,体验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与迷茫;也可以跟随一位在南方种植园长大的年轻女性,感受她在动荡年代的成长与抉择;还可以听到来自华盛顿的政治家们,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权衡与决策。这种多角度的呈现,使得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油然而生。 《华盛顿的起床号》的普利策奖桂冠,不仅是对作者卓越写作技巧的肯定,更是对其深刻洞察力和严谨史学态度的褒奖。它并非一部简单的通俗读物,而是建立在海量历史文献、个人回忆、官方档案研究之上的严肃历史著作。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精准而富有洞察力,能够从细微之处挖掘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情感。 这本书真正触及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灵魂。在1860-1865这五年间,美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重塑。它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重新定义了“美国”的含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华盛顿的起床号》就像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它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冰冷的陈列品,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共同谱写的悲欢离合所构成。这部作品,是对那个伟大时代最深刻的致敬,也是对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坚韧与勇气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之前对历史题材的作品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过于严肃和枯燥。但《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但又并非那种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充满了情感和画面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的、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当时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例如,在描写人们得知消息时的反应时,作者笔下的细节,无论是人群中压抑的低语,还是某个家庭成员突然失声痛哭,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集体情绪。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铺陈,他没有生硬地讲解,而是将信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气候和文化氛围。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故事。

评分

读《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情绪上的巨大波动。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擅长营造氛围,时而慷慨激昂,仿佛置身于历史的关键时刻,那种紧迫感和使命感扑面而来;时而又静谧深沉,让你感受到历史洪流下个体的渺小与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某些人物,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即使是那些在历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书中也展现出了他们的挣扎、犹豫和不完美。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别是对战争的描绘,作者似乎并没有过多渲染血腥和暴力,而是着重于战争对人心灵的冲击,那种无处不在的恐惧、失落,以及在绝望中孕育出的微弱希望。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这本书真的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对话。

评分

终于,我鼓起勇气打开了《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第一感觉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直接切入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从一个极为日常的视角切入,仿佛透过一扇陈旧的窗户,窥视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比如早晨阳光穿过未曾打扫干净的窗棂,落在泛黄的报纸上,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煤炭混合的气味,这些极其寻常的感官体验,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他没有像许多历史作品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走进了那个时代。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没有被信息量压迫,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开始好奇,在这样看似平静的日常背后,暗流涌动着怎样的危机,这些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读起来不费力,却能将你牢牢吸引。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战争如何渗透进每一个角落,如何改变每一个个体命运的深刻描绘。

评分

《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是一部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作品。虽然故事背景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但作者始终将目光聚焦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我被书中人物的坚韧和牺牲所深深打动,他们即便身处绝境,也依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显得格外真实和复杂,有忠诚与背叛,有理解与误解,有爱与恨,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她们在那个男权主导的时代,同样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力量,她们在后方支撑着家庭,也默默地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奋斗、牺牲和成长的见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这个词,它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汇聚而成的壮丽篇章。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读,因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这几个字有时候会让我有点压力,总觉得要带着一种特别崇敬的心情去啃那些大部头。但是,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开《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时,那种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即将爆发的戏剧性,仿佛能听到遥远号角声在耳边回响。我被封面上略显斑驳但又充满力量的字体所吸引,仿佛触摸到了那个动荡年代的肌理。封面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既庄重又带有一丝历史沧桑,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运用,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开始想象,在这个名为“起床号”的意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洪流,又会有多少人物在其中被卷入、被塑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描绘了华盛顿在南北战争那段关键时期的什么侧面,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还是政治舞台上的波诡云谲,抑或是民间生活中的生离死别?这份好奇心驱使我最终将它带回了家,放在了床头柜最显眼的位置,决定在某个安静的夜晚,让这“起床号”唤醒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探索欲。

评分

做活动买的,就价钱来说,的确划算

评分

了解历史,本书主要描述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经历。“起床号”,一方面标志着华盛顿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它从奴役到自由的觉醒。玛格丽特以传神之笔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内战史,点活了这出历史大戏中所有的主次人物,既有新闻性的严谨还原,又充满真实的感染力量。它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评分

还没来得及阅读!感觉应该非常不错!

评分

简装的印刷质量还可以,内容也好,不错。

评分

买东西就买京东自营的!不错!

评分

值得深度阅读的一本书。正在阅读

评分

文笔不错~~~~~~~~~~~~~

评分

我又见过许多这样的人,每天抱怨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什么,缺乏了什么,却从不想如何去转变。微博一眼望去,可能都是转发的如何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图文并茂的长微博或者密密麻麻的资源链接,凡是看到任何戳中语录的微博大赞几句,然后那刻心里升起

评分

了解美国,学习美国,建设祖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