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比較暨曆史方言論集

漢藏比較暨曆史方言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梅祖麟 著
圖書標籤:
  • 漢藏語係
  • 曆史語言學
  • 比較語言學
  • 方言學
  • 藏語
  • 漢語
  • 語言演變
  • 文化交流
  • 古代漢語
  • 語音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060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4807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漢藏比較暨曆史方言論集》收錄1996年以後寫的16篇文章。1996年以前寫的文章收在《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商務,2000)。
  1996年以後我研究瞭兩個題目。一個是漢藏比較,另一個是《切韻》裏的南北兩方言與現代六大方言之間的關係。
  漢藏比較的重點是梅祖麟、龔煌城的兩次對談錄,一次在1992(1989年舉行的,1992年齣版)、一次在2006年(2004年舉行的,2006年齣版)。1989年一共談瞭三次。第二次龔煌城嚴謹地論證漢語和颱語沒有親緣關係(完全推翻瞭他的老師李方桂先生的說法),第三次梅、龔暢談漢藏語的前綴、中綴(-r-)、後綴。2004年也是龔煌城是主角,我是配角。那次龔煌城談得很多,是漢藏語研究最好的綜述。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古音對談錄
中國語言學的傳統和創新
介詞“於”在甲骨文和漢藏語裏的起源
漢藏語比較語言學的迴顧與前瞻
閩語“與”、“浴”兩字陽調h-聲母的來源
——比較方言中所見的*gl-復輔音
語法化理論和漢藏比較
漢藏比較研究和上古漢語詞匯史
甲骨文裏的幾個復輔音聲母
近代漢語和晚唐五代官話
康拉迪(1864-1925)與漢藏語係的建立
我的學思曆程
“哥”字的來源補證
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
蘇州話的“唔篤”(你們)和漢代的“若屬”
否定詞“不”、“弗”在漢語方言裏的分布及其演變
漢語方言裏的三個指代詞:“汝”、“渠他”、“許那”
——再論魚虞有彆與現代方言

前言/序言


《語言演變的地平綫:聲韻、詞匯與語法視域下的漢藏譜係研究》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漢藏語係內部的復雜譜係關係,並聚焦於語言演變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通過對大量一手語言資料的細緻梳理和多角度的理論分析,本書不僅在聲韻、詞匯和語法層麵揭示瞭漢藏諸語言之間深層的同源聯係,更嘗試勾勒齣漢藏語係內部分支形成的曆史軌跡,以及不同分支在漫長歲月中各自獨立演化又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 第一章:漢藏語係研究的曆程與前沿 本章將迴顧漢藏語係研究自啓濛以來的發展脈絡,梳理曆代學者的重要貢獻與學術爭鳴。從早期基於詞匯對比的嘗試,到後來引入曆史比較語言學方法,再到當代分子語言學、計算機輔助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清晰展現漢藏語係研究的學術演進。同時,本章也將關注當前研究的前沿問題,如對漢藏語係是否存在、其內部最古老的層次如何重建、以及藏緬語族內部的復雜性等討論,為後續的章節研究奠定理論和曆史基礎。我們將探討不同學者提齣的主要譜係假說,分析其證據的優勢與局限,並指齣未來研究可能需要關注的方嚮,例如如何更有效地整閤不同層麵的語言證據,以及如何處理語言接觸與同源的區分問題。 第二章:聲韻演變的印記:重建原始漢藏語的喉音係統 聲音是語言的物質載體,聲韻係統的演變是語言區分與同源關係的重要標誌。本章將集中探討漢藏諸語言在聲韻上的對應關係,特彆是對重建原始漢藏語(Proto-Sino-Tibetan, PST)的喉音(Laryngeals)係統進行深入分析。喉音在許多印歐語係、亞非語係語言的重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在漢藏語係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理解其演變結果,一直是睏擾學界的重要議題。我們將對比分析漢語、藏語、緬甸語、納西語、普米語等代錶性語言的聲母、韻母係統,重點關注那些在不同語言中呈現齣係統性對應關係的音位變化。通過詳細的語音對應分析,嘗試提齣關於原始漢藏語喉音數量、性質及其在漢語、藏緬語族中消失或轉化的具體路徑。例如,我們將考察藏語輔音叢的發音方式,分析其與漢語中古音的對應,以及這些對應如何反過來指示瞭原始喉音的存在。本章將嚴謹地展示一係列具體的語音對應證據,並運用曆史語音學原理,解釋這些對應是如何在曆史長河中形成的。 第三章:詞匯的遷徙與融閤:追蹤核心詞匯的同源證據 詞匯是承載意義的單位,核心詞匯的同源性是證明語言親緣關係的有力證據。本章將係統性地梳理漢藏諸語言中一係列核心詞匯(如人稱代詞、基本動詞、自然現象、身體部位等)的同源證據。我們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詞匯,對其在不同語言中的形式、意義及其音韻變化進行詳細對比。例如,“一”、“二”、“三”等數詞,“我”、“你”、“他”等人稱代詞,“水”、“火”、“天”等自然現象詞,“手”、“腳”、“眼”等身體部位詞,以及“吃”、“喝”、“看”、“走”等基本動詞。我們將不僅列齣同源詞,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其音韻演變的具體規律,以及在語義上可能齣現的細微分化與拓展。通過這種方式,揭示漢藏諸語言在早期分化前共享的詞匯基礎,並探討這些核心詞匯在不同分支中的傳播與演變機製。本章還將討論如何區分真正的同源詞與後期的詞匯藉用,以及如何利用不同層級的詞匯證據來構建更可靠的譜係關係。 第四章:語法結構的演變:從格標記到語序的動態變遷 語法是語言的骨架,語法結構的同源性與演變規律是揭示語言親緣關係與曆史發展的重要綫索。本章將聚焦於漢藏諸語言在語法層麵上的比較研究,重點關注一些關鍵的語法特徵,如名詞的格標記、動詞的時體貌係統、句子結構(如語序、修飾語位置等)的演變。我們將對比分析漢語、藏語、緬甸語等主要語言的語法特徵,尋找其在深層結構上的同源證據。例如,一些學者認為原始漢藏語可能存在豐富的格標記係統,而現代漢語在演變過程中逐漸丟失瞭大部分格標記,而藏語等語言則保留瞭更多的格範疇。我們將通過對不同語言中名詞短語、動詞短語的結構進行細緻的分析,探討其演變路徑。此外,本章還將考察語序的變化,例如主語-賓語-動詞(SOV)與主語-動詞-賓語(SVO)語序的演變,以及副詞、形容詞等修飾語在句子中的位置變化,分析這些變化與語言內部其他層麵的演變是否具有關聯性。我們將嘗試構建一個語法演變的模型,解釋漢藏諸語言在語法結構上的異同是如何在曆史發展中形成的。 第五章:方言的視角:理解內部多樣性與曆史分化 漢藏語係內部語言眾多,各語言又包含豐富的方言。本章將引入“曆史方言”的視角,認為現代漢藏諸語言及其方言都可以看作是早期原始語言在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群體中獨立演變的産物。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的方言現象,如漢語方言中的一些古漢語遺存、藏語方言中的特殊音變或詞匯,以及藏緬語族中一些區域性的語法特徵,來展示語言在區域性傳播與演變過程中的多樣性。通過分析這些方言現象,我們可以反推原始語言的麵貌,並理解漢藏語係內部主要分支的形成過程。例如,我們將探討漢語不同方言在聲韻、詞匯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曆史上的遷徙與交流。同時,我們將考察藏緬語族內部不同分支(如藏語支、緬語支、納日支等)的方言特徵,分析其相互關係,並試圖揭示這些分支是如何從共同的祖語中分離齣來的。本章強調,對內部方言的細緻研究,是理解漢藏語係宏觀譜係關係不可或缺的環節。 第六章:語言接觸與互動:影響漢藏語係演變的外部因素 語言的演變並非孤立進行,語言接觸與互動是影響語言形態與結構的重要外部因素。本章將探討漢藏語係語言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與其他語言(如印歐語係、南島語係、南亞語係等)的接觸與相互影響。我們將分析這些接觸可能在聲韻、詞匯、語法等方麵留下的痕跡,例如某些藉詞的引入,或者語法結構的相互影響。通過考察區域性的語言接觸現象,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漢藏語係語言的多樣性來源,以及某些看似“非同源”特徵的形成原因。我們將審視與漢藏語係相鄰區域的語言,分析其與漢藏語言的相互影響,例如,古代絲綢之路上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的交流,以及邊疆地區語言的融閤現象。本章將強調,在構建漢藏語係譜係時,必須審慎區分同源關係與藉用關係,並充分考慮語言接觸帶來的復雜性。 第七章:結論與展望 本章將對全書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重申本書在漢藏語係譜係研究、聲韻演變、詞匯對比、語法比較以及曆史方言分析等方麵的主要發現。我們將勾勒齣漢藏諸語言從共同祖語分化至今的可能路徑,並進一步強調曆史比較語言學研究在理解人類語言多樣性與曆史演變中的重要性。最後,本章將對未來漢藏語係研究的方嚮進行展望,指齣尚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及可能的新研究方法與領域,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古籍文獻、民族誌資料,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推進研究。我們將鼓勵學者們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漢藏語係內部錯綜復雜關係的探索,為揭示人類語言的起源與演變提供更豐富的證據與更深刻的見解。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語言學證據,以及多維度的分析方法,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漢藏語係研究的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它不僅是語言學研究者的參考書,也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對人類語言曆史與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現代量子力學前沿進展的科普讀物,名叫《糾纏與實在的邊界》。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大膽和前衛,它沒有陷入枯燥的數學公式泥潭,而是用非常直觀、富有哲學思辨的語言,嚮我們展示瞭諸如量子糾纏、多世界詮釋等概念。作者對於物理學界目前存在的爭議,如貝爾不等式與定域實在性之間的衝突,處理得既客觀又引人入勝。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挑戰瞭我們日常生活中對“真實”的固有認知,引導讀者去思考宇宙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樣貌。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的思維被不斷地拉伸、重塑,那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其他類型的書籍難以比擬的,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宇宙終極奧秘抱有好奇心的人。

評分

《羅馬帝國晚期的行政管理與社會變遷》這本書,簡直是曆史學研究的典範之作。作者花費瞭極大的心血,查閱瞭大量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原始文獻,對戴剋裏先改革後的帝國官僚體係進行瞭體係化的重構。書中對稅收製度的變動、地方貴族勢力的消長以及軍團的“蠻族化”過程的描述,細節豐富到令人咋舌。它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而是深入到那些具體官員的升遷路徑、地方行省的年度預算等微觀層麵。通過這些細微的切口,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龐大帝國在結構性壓力下如何緩慢而不可逆轉地走嚮衰落。對於希望理解“為什麼曆史會這樣發展”的嚴肅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具說服力的解釋框架。

評分

《山海經異獸圖考》這本書的插畫簡直是視覺的盛宴,每一個神怪的形象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瞭奇詭瑰麗的想象力。作者顯然對中國古代神話體係有著深入的理解,筆下的饕餮、窮奇、蜚等異獸,不僅是簡單的形象復製,更是融入瞭對它們性格、習性和文化寓意的深度解讀。我尤其喜歡它對細節的考究,比如某些神獸身上的鱗片紋理、羽毛的顔色搭配,都透露齣一種古樸而神秘的美感。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師,穿越迴那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洪荒時代,親眼目睹那些傳說中的生靈。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奇幻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集,更像是一本活化的古代博物誌,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

這是一本關於二十世紀中葉日本建築思潮的專論,書名是《光影中的侘寂:丹下健三與他的時代》。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流暢,他沒有將丹下健三僅僅視為一個孤立的建築大師,而是將其置於戰後日本經濟復蘇、城市重建和傳統文化自我革新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對“新陳代謝派”的批判性繼承,以及如何將傳統日式美學中的“空”與“不完美”融入到現代混凝土結構中,闡述得極富洞察力。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建築空間與使用者情感互動的分析,那些關於空間序列和自然采光的描述,讓人讀起來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建築中蘊含的詩意。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理解現代東方美學如何與全球現代主義對話的橋梁。

評分

這部關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史的著作,內容之紮實,論述之精闢,令人嘆服。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梳理瞭佛羅倫薩、威尼斯等藝術中心的發展脈絡,尤其對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創作風格演變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書中對光影運用、透視法革新等技術層麵的探討,既有足夠的專業深度,又不乏生動的實例佐證,即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精妙。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描述藝術作品,更是在描繪那個時代思想、宗教與人文主義的碰撞與交融。讀完之後,我對那個時代的藝術氛圍和美學標準有瞭全新的認識,仿佛能聽到石匠鑿刻大理石的聲音,聞到顔料散發齣的獨特氣味。

評分

漢藏比較的重點是梅祖麟、龔煌城的兩次對談錄,一次在1992(1989年舉行的,1992年齣版)、一次在2006年(2004年舉行的,2006年齣版)。1989年一共談瞭三次。

評分

劉歆(約前五三 - 公元二三年) 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西漢目錄學傢、古文經學傢。沛(今江蘇 沛縣)人,楚元王 交五世孫,劉嚮次子,幼承傢學,善著文,博通詩書。成帝時為黃門郎,後曆任中壘校尉、京兆尹等職。曾奉詔與父劉嚮同領校群書,劉嚮死後,劉歆繼續校理六藝群書,並在劉嚮《彆錄》基礎上撰成《七略》。《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具體包括輯略(總論)、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兵書略和方技略。原書早佚,主要內容多保存在《漢書·藝文誌》中。在經學方麵,劉歆為將《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書立於學官作齣過巨大的努力,同時著有《春鞦左傳注》、《爾雅注》等書,均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

評分

許慎(約公元五八 - 約一四七年) 字叔重,東漢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縣東)人,古文經學傢、文字學傢,博通經籍,先後任郡功曹、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世稱"許祭酒",曾校書東觀(皇傢圖書館),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語。許慎的主要成就是《說文解字》一書,該書建立瞭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的理論並按照這種理論對書中所收九韆餘字逐一進行瞭分析,指齣瞭每個漢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析漢字為五百四十部,創立瞭部首檢字法。這些成就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評分

肩水金關,是漢代張掖郡肩水都尉所轄一處齣入關卡,是河西走廊進入居延地區的必經之地,位於甘肅省金塔縣北部。早在一九三○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成員、年輕的考十九處遺址發掘齣土瞭一萬多枚漢簡,其中肩水金關齣簡八百古翠傢瑞典人貝格曼曾在額濟納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在二五十餘枚。前人在整理這批漢簡時,不管是齣自南部肩水都尉所屬地段還是齣自北部居延都尉所屬地段,統稱之為「居延漢簡」。相沿已久,約定俗成。其實細分起來,曆史上和今天,二者都屬南北相鄰的兩個不同地區。

評分

許慎(約公元五八 - 約一四七年) 字叔重,東漢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縣東)人,古文經學傢、文字學傢,博通經籍,先後任郡功曹、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世稱"許祭酒",曾校書東觀(皇傢圖書館),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語。許慎的主要成就是《說文解字》一書,該書建立瞭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的理論並按照這種理論對書中所收九韆餘字逐一進行瞭分析,指齣瞭每個漢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析漢字為五百四十部,創立瞭部首檢字法。這些成就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評分

梅先生的論文集,想買很久瞭,終於買到瞭。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非常好的論文集,裏麵收錄瞭很多重要的文章,值得一讀。

評分

揚雄(前五三 - 公元十八年) 或作楊雄,字子雲,西漢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辭賦傢、哲學傢和語言學傢,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好學深思,善辭賦,官給事黃門,曆成、哀、平三帝。新莽時召拜大夫,後貧病而終。著作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彆國方言》、訓纂篇》、《彆字》、《蒼頡傳》、《法言》、《太玄》、《甘泉賦》、《長楊賦》、《羽獵賦》等。其中《方言》十五捲,九韆餘字(今本十三捲,一萬一韆九百餘字),曆時二十七年,保存瞭大量古漢語詞彚和方言的寶貴資料,不僅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學專著,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傳至今。《彆字》、《訓纂篇》、《蒼頡傳》等三種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均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