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飞经》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小楷经典,清雅俊丽,婉而不媚,清代曾将其作为科举考试书法的范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本次出版汇集了原帖真迹、渤海本、滋蕙堂本、哈佛燕京本、望云楼本等五种,经典的刻帖皆囊括在内,不少版本为首次面世。
3、通过排比条陈的方式,将真迹及四种刻帖中重合的三十一行,以排比对照的方式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领略不同刻帖的不同。
4、另附四十三行墨迹全本以及初拓渤海本全帖,便于读者临习。
5、书前前言及书后所附历代集评,从书迹递藏、各帖摹刻经过、作者考辨以及全帖缺失等,较为全面梳理了这一书法经典的基本情况。
《灵飞经》(亦称《遁甲神经》《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主要阐述存神之法。现存《灵飞经》书迹,为唐人开元间的精写本。本次出版,将墨迹并四种法帖汇集一处,希望读者通过此三十余行间的把玩比较,了解诸帖摹刻的优长和缺失,从而在研习临摹各版本的全帖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尽量接近《灵飞经》的原本风貌。书后别附了放大四十三行墨迹、初拓渤海本全帖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以便阅读使用。
灵飞经》(亦称《遁甲神经》《灵飞六甲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主要阐述存神之法。现存《灵飞经》书迹,为唐人开元间的精写本。由于无明确落款,其书者历来衆说纷纭:有主锺绍京者,有主玉真公主者,亦有主经生抄写者,甚至有疑为赵孟頫所临者,至今仍无定论。
《灵飞经》用笔劲秀多姿,清雅俊丽,婉而不媚,刚而含柔,是唐人写经中的精品,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传世经典之一。后世书家对其推崇备至,例如董其昌认为其‘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赵文敏正书实祖之’,而启功称赞‘它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都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其为世所重可见一斑。
据文献记载考知,《灵飞经》墨迹宋时曾入内府收藏,后经史德归、郑元祐、吴埜、王直、高濂等人递藏,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〇七)由吴国廷转手于董其昌。其后董氏曾将其质于海宁陈氏,赎回时陈氏抽扣了其中的四十三行。至崇祯元年(一六二八),陈氏后人遇董其昌于西湖昭庆寺,‘问《灵飞》无恙否,则已作王谢家燕矣’(钱泳《履园丛话》)。此后即再无明确递传信息了。至于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初为陈氏子孙世守,‘乾隆乙酉,六飞驻跸安澜园,曾以进呈。奉纯庙御批,有“永为陈氏传家之宝”等字’(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后又经秦蕙田、陈用敷、吴延长等人收藏,最终流入常熟翁氏手中,今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陈氏在摹刻《渤海藏真帖》时,曾将质于其家的《灵飞经》摹刻入石,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渤海本。不过渤海本《灵飞经》并不完整,与现存四十三行本对照可以发现,其缺少四十三行中的最后十二行。由于本身书法精美,加之科举考试推崇,《灵飞经》成为清代文人士子学习小楷的模板。而陈氏原石重复捶拓而泐损漫漶,因此坊间便出现了种种翻刻本。在衆多翻刻本中,以惠安曾恒德所刊《滋蕙堂墨宝》本最为突出。其笔画光滑肥厚,并增添大观、政和等图章及赵孟頫僞跋,与渤海本有较大差别,是为滋蕙堂本。
渤海本和滋蕙堂本是《灵飞经》较为常见的两种拓本。而哈佛燕京学社尚别藏一部《灵飞经》,其整体摹刻风貌既不同于渤海本,亦非滋蕙堂本。虽然肥厚圆润处近滋蕙堂本,但从部分细节可知并非其翻刻本,例如首页‘从’右上缺损,该本以细线勾出其状,这与渤海本是一致的,却不同于滋蕙堂径将其补完的做法。因此,哈佛所藏《灵飞经》极有可能是渤海本在清代的种种翻刻本之一。该本不见诸书着録,从题签和鉴藏印可知,曾为北平收藏家史野以及日本藏书家冈田眞之收藏,姑将其称为燕京本。
滋蕙堂本及燕京藏本均未能将渤海本所缺十二行补入,真正将此十二行刻石要迟至嘉庆间谢恭铭摹刻《望云楼集帖》。其时谢氏从吴延长处借得此四十三行墨迹,刻入了《望云楼集帖》中。因与《渤海藏真》一样,望云楼所刻四十三行是直接从墨迹本摹刻,而且延请的刻手极佳,故而此四十三行《灵飞经》颇为精彩,‘不但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而且比《渤海》略肥。凡是看过敦煌写经的人都容易感觉《望云》可能比较逼真,而《渤海》本可能有所失真’(启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渤海诸本得此十二行也难称完帖。顾复《平生壮观》对《灵飞经》墨迹的一段描述颇值得留意:‘楷书,麻纸三十幅。有史德珪处厚图书,宋徽宗标题,宣和内府玺印全备。后拖尾袁桷、倪瓒跋,王廓同览,杨士奇、王英、李时勉、王直、尹直题。董其昌三跋。’顾氏主要活动于康熙间,且《平生壮观》乃‘见则随笔记之’,故而其所见或即是再次从董氏手中流出的《灵飞经》。然抽扣四十三行后的墨迹尚有三十幅,这是超出渤海本规模的,此其一。顾氏所见末行乃是‘右醮六甲飞图’,且‘脱一灵字,拙笔补之,甚恶’,这些都是渤海本所无者,此其二。渤海本合十二行墨迹不过三千余字,较之元代郑元祐题诗中的‘藏得锺郎万字经’出入颇大,此其三。综合以上三点,不得不让人怀疑《灵飞经》尚有大量内容是今天所看不到的。
另外,关于渤海本中十二行的缺失,也与其书者一样所言人人殊。不少学者认为,此十二行乃是董其昌当日见质时抽去,陈其元、启功等人即持此看法。此说恐难成立:倘若为董氏抽去,则墨迹倒数十三行‘一旦失所在’与倒数十二行‘上清六甲’之间必有割裂之痕,而此与现存四十三行墨迹并不吻合。
书者的争论、墨迹的传递、《渤海》的缺失、全帖的规模等等,使《灵飞经》本来面貌究竟若何,变得真如镜花水月,难以看得真切。然而这一切不仅未影响《灵飞经》作为书法经典的地位,反而为其平添了几分秋水伊人般的魅力。
现在我们将墨迹并四种法帖汇集一处,希望读者通过此三十余行间的把玩比较,了解诸帖摹刻的优长和缺失,从而在研习临摹各版本的全帖时能够做到扬长避短,尽量接近《灵飞经》的原本风貌。书后别附了放大四十三行墨迹(各幅原高二十点八厘米,宽八点九厘米)、初拓渤海本全帖以及相关文献资料,以便阅读使用。
语言风格上,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像是古老的箴言般掷地有声,充满了画面感和韵律感。我发现自己读到一些精妙的词句时,会忍不住轻声念出来,感受文字在口中激起的微妙共鸣。那种对词汇的精准拿捏,以及对长短句式的娴熟运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氛围,让人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在演绎一曲复杂而优美的乐章。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而是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表达,既有文采,又不失力量。这种成熟的笔力,让人对其文字功底深感佩服。
评分这本书的思考维度非常深广,它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宏大的哲学命题融入到日常的琐碎细节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关于“存在”、“选择”以及“时间流逝”的探讨所触动。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平日里难以言说的模糊感受,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一连串的自我审视。这种思考的深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娱乐读物的价值,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之旅。读完之后,我需要时间来整理思绪,因为那些抛出的问题并没有立刻得到解答,而是留在了心底,持续发酵。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满足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世界观,无论是背景设定还是世界运行的规则,都构建得逻辑严密,让人信服。这种构建的精细度,体现了作者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巨大投入。阅读它的时候,外界的声音似乎都消散了,完全被故事的引力所捕获。它没有刻意迎合读者的期待,而是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这种自信和坚持,最终成就了作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其内在脉络的作品,绝非走马观花所能领略其万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摸上去细腻而有韧性,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印刷的清晰度也无可挑剔,字体排版疏密得当,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扉页上的装饰性花纹,虽然简单,却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版本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装帧的用心程度,让人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内容本身是抱有极大的敬意的,这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沉淀下来的匠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情节跌宕起伏,却又处处留有余地,让人在紧张之余,总能找到喘息和思考的空间。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他们的动机、挣扎和转变都显得真实可信。我经常在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几段文字,试图理解人物在那种情境下的复杂心绪。它不像有些小说那样急于推动剧情,而是更注重“气韵”,让故事自然而然地发生,仿佛读者是旁观者,却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种“松弛有度”的叙事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品味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层次,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评分趁6.18的优惠买的,希望好看^o^还买了好多宝宝的书,材质都很好,赞一个!
评分买回来练钢笔字,字帖真的漂亮,装订也特别好,唐楷灵飞真的拿出来人见人爱,自己瞎划的字,大家勿喷
评分排版挺有新意,方便临
评分好东西,物有所值
评分印刷得很好
评分图文并茂,实物如店里的图所示!
评分非常好,印刷清晰
评分还不错
评分古人用笔,真是厉害,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