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五百年

上瘾五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著
图书标签:
  • 鸦片战争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禁烟
  • 清朝
  • 历史研究
  • 上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6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1325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上瘾五百年》是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必读杰作
一支烟,一壶咖啡,一杯酒,一罐可口可乐,现代世界的生活如何形成?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丰富深刻
综合心理、药物、权力、经济、文化、生态等个领域讲述瘾品历史,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给予禁药、毒品公正客观的评价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是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必读杰作。烟、酒、茶、咖啡、鸦片等精神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本书从社会与生物学的角度对咖啡、烟草、茶叶、鸦片、可卡因等影响精神状态的瘾品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考察,逐一展演它们如何被发现、交易与图利的过程,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书中综合心理、药物、权力、经济、文化、生态等个领域讲述瘾品历史,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

作者简介

戴维·考特莱特,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著作包括《暴力之地:从边境到内地城市的单身男人与社会失序》、《黑暗乐园:美国鸦片毒瘾的历史》。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瘾品资源大汇集

1 三大宗:酒精、烟草、咖啡因
葡萄酒
蒸馏烈酒
烟草
含咖啡因饮料与食品
糖在精神刺激革命中的角色

2 三小宗:鸦片、大麻、古柯叶
鸦片
神圣的吗啡
印度大麻情结
欧美大麻情结
古柯叶与可卡因

3 解开销售之谜
欧洲的销售
美洲的迷幻药物
区域性植物瘾品的未来
环境影响
瘾品流通的版图

第二部分 瘾品与贸易

4 魔法师的学徒
价值极高的药草
酒是良药
安非他命民主风
医疗的两难

5 享乐的陷阱
进化的矛盾
接触的机会
上瘾、耐受性、需求
性交与生意
靠社会问题获利

6 逃离商品地狱
让人消失
芥菜种子的比喻
广告公司的能耐
继续抽下去
“麦克世界”

第三部分 瘾品与权力

7 人民的鸦片
苦工无了时
畜牲与军人
瘾品与娼妓
物品交易与奴隶买卖

8 税收与走私
税收的不同类别
税收上瘾
轻重问题
多重算是太重?

9 大逆转:管制与禁止
反对瘾品的非医疗使用
工业化世界里的瘾品
医界的指控
中国: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10 合法瘾品与违禁瘾品
合法瘾品的害处
瘾品的政治现实
上行下效
民众的抵抗:以苏联为例
违禁瘾品
合法瘾品

精彩书摘

含咖啡因的饮料与食品
虽然香烟广受世人欢迎,但其主要刺激成分——尼古丁——却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瘾品,而是屈居第三位,排名第二者为酒精,榜首则是咖啡因。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约是每人每天70毫克,有些国家(如瑞典、英国)每天的平均消费量还超过400毫克,相当于4杯咖啡。据人类学家尤金·安德森(eugene anderson)指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名词(几乎每种语言都用得到)即4种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称:咖啡、茶、可可、可乐。
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当中最具经济价值者,在20世纪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广的贸易商品,贸易量仅次于石油,用途虽与石油不同,但也一样成为工业文明里不可或缺的一种能量来源。然而,咖啡的发祥地却是在偏远的埃塞俄比亚高地,当地人习惯以嚼咖啡豆而不是冲泡方式来提神。埃塞俄比亚以外最早出现咖啡饮料的地方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时间大约在15世纪,也就是1470年以前。到了15世纪末叶,已传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纳,16世纪初再传入开罗,16世纪中叶进入伊斯坦布尔,下一站则是与奥斯曼帝国有战争与贸易关系的伊朗。出口商人也将咖啡豆运往南欧,早在1615年,就把咖啡豆当作异国瘾品卖到威尼斯,直到17世纪40年代才变成比较普遍的商品。除了茶以外,咖啡是唯一在欧洲展开贸易扩张以前,就已远播至原产地以外的提神饮料。
不过,咖啡能够成为世界性饮料及全球化作物,则要归功于欧洲人。咖啡风行欧洲是17世纪后半的事,当时社会大众也是以咖啡馆为消费中心,就和伊斯兰国家一样。虽然流动摊贩也卖咖啡,但定点贩卖比较实际,因为煮咖啡、温咖啡的设备和火具过于笨重,不便携带。后来咖啡馆很快就变成男士们宴饮、闲聊、洽商的重要地点,法国文豪伏尔泰(Voltaire)——一位法国医生形容他是“最显赫的咖啡瘾君子”——之类的名人也聚集在此讨论文学与政治,于是咖啡馆又成为孕育自由观念与革命思想的场合。法国革命家卡米耶·德穆兰(camille Desmoulins)即曾在巴士底监狱发生暴动以前,面对聚集在弗依咖啡馆(café Foy)外的群众发表“拿起武器,准备作战”的演说。政府和教会当局虽有充分理由对咖啡馆产生戒心,有时甚至还勒令咖啡馆歇业,但都是因为担心咖啡馆里发生的事,而不是担心咖啡的刺激作用。
许多咖啡馆还兼售巧克力和烈酒这些东西,因此也成为当地的瘾品杂货铺。以巴黎著名的普罗可佩咖啡馆(café Procope)为例,顾客除了品尝现煮咖啡之外,还可选择进口葡萄酒及特殊口味的烈酒,其中有一种叫作罗索利(rossoly)的烈酒,是将碾碎的茴香、芫荽、莳萝、葛缕子掺入晒过太阳的白兰地中饮用,而这些好东西却是伊斯兰咖啡馆的顾客享受不到的,因为伊斯兰咖啡馆不供应酒精饮料,买酒卖酒只能在酒馆这种名声不佳、备受社会排斥的地方进行。不过,客人倒是可以像欧洲人一样尽情吸烟,许多咖啡馆里也总是缭绕着浓密刺鼻的烟雾。这对咖啡馆的生意大有帮助,因为吸烟者代谢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上50%,所以要频频续杯才能维持同样的提神效果。许多瘾品不但可以彼此取代,还可以提高其他瘾品的需求量,所以瘾品贸易不是一种“零和竞争”。
欧洲咖啡消耗量在18世纪出现暴增现象,大约从900多吨增加到将近5.5万吨。同一时期欧洲进口的茶叶也从450多吨增长为1.8万多吨,可可则从900多吨增长为将近6 000吨。如果加上走私、闯关、腐败、掺假等因素所遗漏的数字,那么含咖啡因饮料消费量的增长率就明显超过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率(50%以上)了。至于咖啡的价格和使用阶层,则是呈现下降趋势,因为许多厨师和女仆一大清早也喝起了加牛奶的咖啡。
要不是欧洲人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也不可能成为大众化饮料。咖啡开始在欧洲风行之初,荷属东印度公司就在摩卡港(Mocha)大批采购也门咖啡,再以一两倍的差价转卖到阿姆斯特丹,这样的暴利吸引了英国和法国的竞争者,并进一步抬高摩卡咖啡的价格。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于是转移阵地,到西爪哇发展,在1707年试验性地将咖啡引进当地。到了1726年,全世界50%~75%的咖啡豆贸易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咖啡也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经济作物。
同样的故事一再重演。有些本土生产者试图长期垄断作物栽培,但没有成功,欧洲人及其殖民地后裔则运用他们的政治势力和控制手段,在殖民地扩充栽培性瘾品和烈酒的产量及市场。法国人还把圣多米尼克(saint-Dominique,即海地)变成西半球的爪哇,在此大量生产咖啡,1774年经由马赛港转卖给地中海东部咖啡供货商的咖啡出口量就有200万吨。葡萄牙人也在巴西如法炮制,西班牙人则是在中、南美开创佳绩。时至今日,拉丁美洲北部的永久可耕地中,咖啡园就占了44%。虽然美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生产地,但是非洲拉撒哈拉沙漠以外的地区、南亚、东南亚,以及科纳咖啡(Kona coffee)的原产地夏威夷也都加入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的阵营,变成重要的咖啡豆供应地。
这些咖啡豆绝大部分都运销美国,美国每人消费的咖啡量也长期高居世界排行榜的前几名。咖啡可以说是伴随美国人一起成长的,当年到西部拓荒的牛仔们(还有印第安人)都爱喝又浓又烫的原味咖啡,还说咖啡不需要加太多水。另外一种拓荒者,也就是阿波罗11号上的航天员,在降落月球3小时后,随即喝起了咖啡,这也是有史以来人类首次在其他星球饮用咖啡。
咖啡之所以长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传统解释如下:茶叶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苛税与暴政的象征,也是殖民地一心抵制和破坏的目标,于是咖啡就摇身变成了爱国饮料。不过,政治抗争寿命毕竟不长,未将成本因素考虑在内的解释也不够周全。从长时间来看,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美国占了地利之便,附近就有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的咖啡园,何况咖啡关税又很低(19世纪每磅咖啡只抽取几分钱税金,有时候根本不必课税),因此每毫克咖啡因成本也低于其他含咖啡因饮料。巴西自19世纪20年代大量输出奴隶种植的咖啡以后,这种情况尤其明显。1830年美国人一年平均消耗1公斤以上的咖啡,到了1859年,又提高到3公斤半以上。价格下跌同样改变了荷兰人的习惯,他们也是嗜饮咖啡的民族。1760年以后,由于进口关税下降,再加上荷兰人平均咖啡消耗量增加了4倍,茶叶的销售成绩也就败给了咖啡。
20世纪美国各地咖啡价格多半低廉,超级市场普遍以减价咖啡招徕顾客,快餐店也常附赠咖啡给客人,即使在1969年通货膨胀期间,科罗拉多州卡农市(canon)一家贩卖饮料的杂货店,还是照样供应3美分一杯的咖啡(该店先前曾将价钱调涨为4美分,没想到竟有一半老顾客忘恩负义,拒绝上门),在许多食物救济站、商场开业庆典、义卖会和户外野餐会中,咖啡更是免费供应的饮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平均只要花半分钟劳力,即可赚到一杯现煮咖啡,比喝一杯咖啡还省时间。独立革命时代的美国人“天生厌恶茶叶”这件事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观察近代美国饮用咖啡的经验,可以归纳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和教训:某些精神刺激瘾品一旦可以广泛取得、积极促销、降低价格,就会深受大众欢迎,如果这些人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这些瘾品就更是所向披靡了。
茶叶的消费情形与咖啡如出一辙,也是在价格下跌以后逐渐普及化的。茶叶原产于印度与中国接壤的地区,一部成书于公元350年的中国古籍指出,茶是一种药饮,到了8世纪晚期,中国人已经普遍具有喝茶的习惯,这点可从课税制度看出来。虽然没有人知道日本人是于何时开始学会喝茶的,但有证据显示,茶叶在公元815年出现于日本,茶树种子则是佛教僧侣从中国带来之后种在寺庙庭院里的,后来为了体现禅意而发展出来的“茶道”在日本文化当中受到重视的程度反倒甚于中国了。
1610年时,荷兰人首度将茶叶输入欧洲,但是价格居高不下,直到1713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与广州直接通商,情形才改观,此后合法与不合法的茶叶贸易也渐次增加。1784年间,英国政府不再征收大部分茶叶关税,茶税降低也使得走私者无利可图,茶叶消费量亦随之增加,例如18世纪末英格兰与威尔士每人每年消耗将近1公斤茶叶(相当于400杯茶),而且所付价钱只有1720年的1/4。
英属东印度公司及其竞争对手持续扩大对中国的贸易,是制茶事业迈向全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发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列强纷纷垄断茶叶栽培之后。当时荷兰人把茶树带到爪哇,种在不堪栽植咖啡的土地。英国人也把茶树引进印度和锡兰,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咖啡树遭到某种病虫的侵害,致使咖啡业损失惨重,只好将枯死的咖啡树砍下,运回英国制造茶几的桌脚。1887年4月,茶叶贸易发展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当时欧洲最大茶叶消费国——英国——自印度与锡兰进口的茶叶首度超越了中国茶,这主要是基于成本考虑。中国人对出口茶叶课征的关税较重,生产效率又比不上印度大茶园,为了维持高价,他们干脆减少茶叶供应量,结果无功而返,因为产茶事业不再由中国人独占,而是被印度和锡兰的生产者取代了。像立顿(thomas Lipton)这样积极的零售商,就是直接采购印度及锡兰茶叶,而且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每磅茶叶只卖1先令多一点儿,连最穷的人都买得起。
第三阶段是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这时茶叶栽培已从亚洲远播至非洲东、南、中部。1952年,非洲种植茶树的土地已达3.9万公顷,茶叶产量则超过2.1万吨。同一时期亚洲南部贸易茶的生产量也大为增加,茶园分布范围极广,东起台湾岛,西至伊朗和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茶树栽培也传到了巴西、阿根廷、秘鲁,虽然这些茶树在适合种植咖啡的南美洲土地生长良好,却始终未能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这也许是面临太多竞争产品的缘故,不但竞争不过咖啡和可可,还输给了瓜拉纳(guarana,是一种藤本植物,种子富含咖啡因,可制成饮料)和马黛茶(yerba-maté,产于巴西、巴拉圭的一种茶叶),马黛茶的消费者超过2 000万人,分布于巴西南部、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以及秘鲁部分地区。含咖啡因的饮料与食品
虽然香烟广受世人欢迎,但其主要刺激成分——尼古丁——却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瘾品,而是屈居第三位,排名第二者为酒精,榜首则是咖啡因。全世界的咖啡因消耗量大约是每人每天70毫克,有些国家(如瑞典、英国)每天的平均消费量还超过400毫克,相当于4杯咖啡。据人类学家尤金·安德森(eugene anderson)指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名词(几乎每种语言都用得到)即4种含咖啡因植物的名称:咖啡、茶、可可、可乐。
咖啡是含咖啡因植物当中最具经济价值者,在20世纪晚期一直是世界流通最广的贸易商品,贸易量仅次于石油,用途虽与石油不同,但也一样成为工业文明里不可或缺的一种能量来源。然而,咖啡的发祥地却是在偏远的埃塞俄比亚高地,当地人习惯以嚼咖啡豆而不是冲泡方式来提神。埃塞俄比亚以外最早出现咖啡饮料的地方是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时间大约在15世纪,也就是1470年以前。到了15世纪末叶,已传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麦地纳,16世纪初再传入开罗,16世纪中叶进入伊斯坦布尔,下一站则是与奥斯曼帝国有战争与贸易关系的伊朗。出口商人也将咖啡豆运往南欧,早在1615年,就把咖啡豆当作异国瘾品卖到威尼斯,直到17世纪40年代才变成比较普遍的商品。除了茶以外,咖啡是唯一在欧洲展开贸易扩张以前,就已远播至原产地以外的提神饮料。
不过,咖啡能够成为世界性饮料及全球化作物,则要归功于欧洲人。咖啡风行欧洲是17世纪后半的事,当时社会大众也是以咖啡馆为消费中心,就和伊斯兰国家一样。虽然流动摊贩也卖咖啡,但定点贩卖比较实际,因为煮咖啡、温咖啡的设备和火具过于笨重,不便携带。后来咖啡馆很快就变成男士们宴饮、闲聊、洽商的重要地点,法国文豪伏尔泰(Voltaire)——一位法国医生形容他是“最显赫的咖啡瘾君子”——之类的名人也聚集在此讨论文学与政治,于是咖啡馆又成为孕育自由观念与革命思想的场合。法国革命家卡米耶·德穆兰(camille Desmoulins)即曾在巴士底监狱发生暴动以前,面对聚集在弗依咖啡馆(café Foy)外的群众发表“拿起武器,准备作战”的演说。政府和教会当局虽有充分理由对咖啡馆产生戒心,有时甚至还勒令咖啡馆歇业,但都是因为担心咖啡馆里发生的事,而不是担心咖啡的刺激作用。
许多咖啡馆还兼售巧克力和烈酒这些东西,因此也成为当地的瘾品杂货铺。以巴黎著名的普罗可佩咖啡馆(café Procope)为例,顾客除了品尝现煮咖啡之外,还可选择进口葡萄酒及特殊口味的烈酒,其中有一种叫作罗索利(rossoly)的烈酒,是将碾碎的茴香、芫荽、莳萝、葛缕子掺入晒过太阳的白兰地中饮用,而这些好东西却是伊斯兰咖啡馆的顾客享受不到的,因为伊斯兰咖啡馆不供应酒精饮料,买酒卖酒只能在酒馆这种名声不佳、备受社会排斥的地方进行。不过,客人倒是可以像欧洲人一样尽情吸烟,许多咖啡馆里也总是缭绕着浓密刺鼻的烟雾。这对咖啡馆的生意大有帮助,因为吸烟者代谢咖啡因的速度比不吸烟者快上50%,所以要频频续杯才能维持同样的提神效果。许多瘾品不但可以彼此取代,还可以提高其他瘾品的需求量,所以瘾品贸易不是一种“零和竞争”。
欧洲咖啡消耗量在18世纪出现暴增现象,大约从900多吨增加到将近5.5万吨。同一时期欧洲进口的茶叶也从450多吨增长为1.8万多吨,可可则从900多吨增长为将近6 000吨。如果加上走私、闯关、腐败、掺假等因素所遗漏的数字,那么含咖啡因饮料消费量的增长率就明显超过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率(50%以上)了。至于咖啡的价格和使用阶层,则是呈现下降趋势,因为许多厨师和女仆一大清早也喝起了加牛奶的咖啡。
要不是欧洲人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也不可能成为大众化饮料。咖啡开始在欧洲风行之初,荷属东印度公司就在摩卡港(Mocha)大批采购也门咖啡,再以一两倍的差价转卖到阿姆斯特丹,这样的暴利吸引了英国和法国的竞争者,并进一步抬高摩卡咖啡的价格。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于是转移阵地,到西爪哇发展,在1707年试验性地将咖啡引进当地。到了1726年,全世界50%~75%的咖啡豆贸易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咖啡也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经济作物。
同样的故事一再重演。有些本土生产者试图长期垄断作物栽培,但没有成功,欧洲人及其殖民地后裔则运用他们的政治势力和控制手段,在殖民地扩充栽培性瘾品和烈酒的产量及市场。法国人还把圣多米尼克(saint-Dominique,即海地)变成西半球的爪哇,在此大量生产咖啡,1774年经由马赛港转卖给地中海东部咖啡供货商的咖啡出口量就有200万吨。葡萄牙人也在巴西如法炮制,西班牙人则是在中、南美开创佳绩。时至今日,拉丁美洲北部的永久可耕地中,咖啡园就占了44%。虽然美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咖啡生产地,但是非洲拉撒哈拉沙漠以外的地区、南亚、东南亚,以及科纳咖啡(Kona coffee)的原产地夏威夷也都加入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的阵营,变成重要的咖啡豆供应地。
这些咖啡豆绝大部分都运销美国,美国每人消费的咖啡量也长期高居世界排行榜的前几名。咖啡可以说是伴随美国人一起成长的,当年到西部拓荒的牛仔们(还有印第安人)都爱喝又浓又烫的原味咖啡,还说咖啡不需要加太多水。另外一种拓荒者,也就是阿波罗11号上的航天员,在降落月球3小时后,随即喝起了咖啡,这也是有史以来人类首次在其他星球饮用咖啡。
咖啡之所以长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传统解释如下:茶叶是18世纪70年代英国苛税与暴政的象征,也是殖民地一心抵制和破坏的目标,于是咖啡就摇身变成了爱国饮料。不过,政治抗争寿命毕竟不长,未将成本因素考虑在内的解释也不够周全。从长时间来看,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美国占了地利之便,附近就有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的咖啡园,何况咖啡关税又很低(19世纪每磅咖啡只抽取几分钱税金,有时候根本不必课税),因此每毫克咖啡因成本也低于其他含咖啡因饮料。巴西自19世纪20年代大量输出奴隶种植的咖啡以后,这种情况尤其明显。1830年美国人一年平均消耗1公斤以上的咖啡,到了1859年,又提高到3公斤半以上。价格下跌同样改变了荷兰人的习惯,他们也是嗜饮咖啡的民族。1760年以后,由于进口关税下降,再加上荷兰人平均咖啡消耗量增加了4倍,茶叶的销售成绩也就败给了咖啡。
20世纪美国各地咖啡价格多半低廉,超级市场普遍以减价咖啡招徕顾客,快餐店也常附赠咖啡给客人,即使在1969年通货膨胀期间,科罗拉多州卡农市(canon)一家贩卖饮料的杂货店,还是照样供应3美分一杯的咖啡(该店先前曾将价钱调涨为4美分,没想到竟有一半老顾客忘恩负义,拒绝上门),在许多食物救济站、商场开业庆典、义卖会和户外野餐会中,咖啡更是免费供应的饮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平均只要花半分钟劳力,即可赚到一杯现煮咖啡,比喝一杯咖啡还省时间。独立革命时代的美国人“天生厌恶茶叶”这件事固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观察近代美国饮用咖啡的经验,可以归纳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和教训:某些精神刺激瘾品一旦可以广泛取得、积极促销、降低价格,就会深受大众欢迎,如果这些人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这些瘾品就更是所向披靡了。
茶叶的消费情形与咖啡如出一辙,也是在价格下跌以后逐渐普及化的。茶叶原产于印度与中国接壤的地区,一部成书于公元350年的中国古籍指出,茶是一种药饮,到了8世纪晚期,中国人已经普遍具有喝茶的习惯,这点可从课税制度看出来。虽然没有人知道日本人是于何时开始学会喝茶的,但有证据显示,茶叶在公元815年出现于日本,茶树种子则是佛教僧侣从中国带来之后种在寺庙庭院里的,后来为了体现禅意而发展出来的“茶道”在日本文化当中受到重视的程度反倒甚于中国了。
1610年时,荷兰人首度将茶叶输入欧洲,但是价格居高不下,直到1713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与广州直接通商,情形才改观,此后合法与不合法的茶叶贸易也渐次增加。1784年间,英国政府不再征收大部分茶叶关税,茶税降低也使得走私者无利可图,茶叶消费量亦随之增加,例如18世纪末英格兰与威尔士每人每年消耗将近1公斤茶叶(相当于400杯茶),而且所付价钱只有1720年的1/4。
英属东印度公司及其竞争对手持续扩大对中国的贸易,是制茶事业迈向全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发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殖民列强纷纷垄断茶叶栽培之后。当时荷兰人把茶树带到爪哇,种在不堪栽植咖啡的土地。英国人也把茶树引进印度和锡兰,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咖啡树遭到某种病虫的侵害,致使咖啡业损失惨重,只好将枯死的咖啡树砍下,运回英国制造茶几的桌脚。1887年4月,茶叶贸易发展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当时欧洲最大茶叶消费国——英国——自印度与锡兰进口的茶叶首度超越了中国茶,这主要是基于成本考虑。中国人对出口茶叶课征的关税较重,生产效率又比不上印度大茶园,为了维持高价,他们干脆减少茶叶供应量,结果无功而返,因为产茶事业不再由中国人独占,而是被印度和锡兰的生产者取代了。像立顿(thomas Lipton)这样积极的零售商,就是直接采购印度及锡兰茶叶,而且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每磅茶叶只卖1先令多一点儿,连最穷的人都买得起。
第三阶段是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这时茶叶栽培已从亚洲远播至非洲东、南、中部。1952年,非洲种植茶树的土地已达3.9万公顷,茶叶产量则超过2.1万吨。同一时期亚洲南部贸易茶的生产量也大为增加,茶园分布范围极广,东起台湾岛,西至伊朗和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茶树栽培也传到了巴西、阿根廷、秘鲁,虽然这些茶树在适合种植咖啡的南美洲土地生长良好,却始终未能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这也许是面临太多竞争产品的缘故,不但竞争不过咖啡和可可,还输给了瓜拉纳(guarana,是一种藤本植物,种子富含咖啡因,可制成饮料)和马黛茶(yerba-maté,产于巴西、巴拉圭的一种茶叶),马黛茶的消费者超过2 000万人,分布于巴西南部、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以及秘鲁部分地区。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第一部分 瘾品资源大汇集

越洋贸易大肆拓展,是近代史早期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一些原本只生长在某大陆或某半球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从此传播到外地,大大影响了人口结构与生态环境。例如有了马铃薯和玉米这类原产于美洲的粮食,欧洲和亚洲人口才得以迅速增加;天花和麻疹等欧洲传染病夺走了数百万美洲原住民的性命,死亡人口则由欧洲人和非洲人填补。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主题设定为《上瘾五百年》之外的另一部作品: --- 书名:《铸剑师的黄昏》 作者:【虚构作者名】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权力的更迭如潮汐般起伏不定,而信仰与技艺的交锋,往往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底色。 《铸剑师的黄昏》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史诗级小说,它聚焦于一个即将消逝的职业——“铸剑师”,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逝去的精湛手工业时代。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铁器纪元”的尾声,一个新兴的、由蒸汽与火药驱动的工业体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着传统手工业的领地。我们的主角,阿克塞尔·冯·格雷夫,是大陆上最后一个能够将陨铁熔炼至完美境界的铸剑大师。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那柄象征着家族荣耀与古老技艺的“龙息剑”,那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执着。 阿克塞尔居住在一座被群山环绕的隐秘山谷中,那里的时间似乎停滞了。他的作坊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古老布局,空气中弥漫着木炭燃烧的辛辣和金属特有的冷冽气息。他不仅仅是在打造兵器,更是在赋予冰冷的钢铁以灵魂与意志。每一道锤击,都蕴含着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他的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理层面,融入了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 然而,黄昏已至。外部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的“联邦工坊”利用流水线和标准化的流程,以低廉的价格和更高的产量,迅速占据了市场。人们不再愿意等待阿克塞尔耗费数年才能完成的一柄名剑,他们需要的是即时的、可复制的“工具”。 小说伊始,阿克塞尔接到了来自王国的最后一道敕令:为新继位的年轻国王,打造象征王权的“和平之刃”。这柄剑,必须集合他毕生的智慧与力量,成为他技艺的绝唱,也是他与那个旧时代最后的告别。 叙事线索围绕着这柄剑的锻造过程展开,每一次入水淬火、每一次反复折叠,都如同翻阅着阿克塞尔人生的重要篇章。他的徒弟,一个名叫伊利亚的年轻人,代表着新时代的理性与效率。伊利亚对阿克塞尔的技艺充满敬仰,却也深陷于工业化带来的便利与诱惑之中。他渴望学习古老的秘法,却又无法割舍新兴科技带来的确定性。这对师徒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对“价值”与“传承”的深刻辩论。 随着剑的锻造深入,一股更深层的危机也浮现出来。王国并非真心崇尚古老的技艺,他们需要这柄剑作为政治筹码,以稳定民心,同时暗中资助着新兴的火器制造商。阿克塞尔在不知情中,成了权力斗争中的一枚棋子。他必须在完成使命和保护技艺不被滥用之间做出抉择。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围攻之中。一群被新技术武装的雇佣兵,受人指使,试图摧毁阿克塞尔的作坊,夺走甚至毁掉那柄尚未完成的“和平之刃”。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阿克塞尔没有选择逃避,他拿起自己打造的残次品,与伊利亚一同,以钢铁之躯对抗着呼啸而来的子弹和爆炸。这不是一场技巧的较量,而是信念与蛮力的对决。 《铸剑师的黄昏》探讨了这样一个核心命题:当一种无可替代的、耗费毕生心血的“美”与一种高效、冰冷的“实用”发生碰撞时,人类社会的重心会如何转移?阿克塞尔的黄昏,是个人技艺的终结,还是一个时代对“匠人精神”的集体遗忘? 小说融合了精细的工艺描写、扣人心弦的阴谋博弈,以及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信仰的深刻反思。读者将跟随阿克塞尔,体验从陨铁到神兵的奇迹之旅,感受金属在锤下发出不屈的哀鸣,并最终目睹,即便是最坚固的钢铁,也无法抵挡时间的无情侵蚀,但其留下的精神烙印,将比任何量产的武器都更持久。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依然固执地追求“完美”的人们的赞歌与挽歌。它描绘的不是英雄的崛起,而是英雄的谢幕,以及谢幕后,那片依旧散发着微光的余晖。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成瘾的例子,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为什么人类社会似乎正加速驶向一个“高依赖性”的未来。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意义缺失”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许多人转向了寻找更快速、更直接的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而这种填补往往是以牺牲长远福祉为代价的。书中对“习惯回路”的拆解极其到位,它不仅解释了“怎么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如何反制”。对于那些希望进行自我提升,并希望从被动反应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工具箱而非空洞的口号。阅读它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重塑”,它挑战了许多既定的舒适区观念,迫使你重新定义“满足”的真正含义。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类行为模式演变的佳作,其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剖析了我们如何一步步陷入各种“瘾”的泥淖,从早期的物质依赖,到现代社会中无孔不入的精神枷锁。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在娓娓道来,将那些晦涩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串联起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未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成瘾”行为背后驱动力的复杂性——例如,焦虑的社会结构、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过载,以及人类对即时满足感的本能追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许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某些行为视为简单的道德缺失,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脉络中去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现代人困境的全新框架,非常适合那些对社会现象抱有好奇心,并渴望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断舍离”。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舒适陷阱”,那些看似无害的习惯,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一座限制我们自由的无形牢笼。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每一步推导都建立在扎实的跨学科研究之上,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技术伦理问题时的审慎态度。它没有将科技一概而论地妖魔化,而是精妙地剖析了技术设计如何利用人类的生物弱点,来最大化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这种洞察力是极其宝贵的。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回顾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痛苦但必要的自我审视。对于那些寻求清晰、结构化分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它能帮助你辨识出那些潜伏在日常中的“甜蜜毒药”,并思考如何夺回主动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哲学思辨的深度和新闻报道的锐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传播的吸引力。作者在描述那些令人心惊的社会趋势时,总是能够精准地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夸大恐慌,也不轻描淡写。它对“连接”和“隔离”这对矛盾体的探讨尤其精妙:我们通过各种媒介前所未有地连接起来,但似乎同时也变得更加孤独和易受操纵。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瘾”的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这种现象并非现代社会独有,但其现代形态却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操作手册”,指导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笔触既犀利又充满同理心。它不像一些社会评论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那种难以名状的空虚和渴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时代的对比,比如追溯了古代的某种仪式性行为如何演变成现代的某些强迫性消费模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鲜活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验。书中关于“注意力经济”的分析尤其到位,它将我们对屏幕的依赖,与更深层次的社会疏离感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所有人都被卷入无休止的“获取”循环时,我们真正失去了什么?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的敏锐,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是聆听一位智者在为你拨开迷雾,让人在震撼之余,产生一股积极改变现状的冲动。

评分

东西收到了了 质量不错 字体不算大 也许是现在视力又下降了吧

评分

非常不错,值得购买,下次再买

评分

纸张很好,包装完好,内容还没看!

评分

非常好。可以的。不赖呀。行了 。

评分

马未都马爷推荐的书,希望好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不错,内容很好,性价比很高

评分

还是不错的,价格比较优惠,值得购买!

评分

618做活动买的,618做活动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