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上下)

中国古代文化史(插图本)(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文化史
  • 历史
  • 插图本
  • 上下册
  • 中国历史
  • 古代文明
  • 文化
  • 历史文化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3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73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0
套装数量:2
字数:1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史》是在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全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基础上,改编增订而成。新版保持原书分列专题的框架形式,但对部分专题进行归并简省,调整篇章序次和作者,并增加了一些新专题,大量增加了图版。
  海报:
  
  本书是为大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三十多位专家集体撰写。本书的内容侧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了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了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了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了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全书共分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讲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科技创造、工艺成就、衣食住行、日用器具诸方面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增进读者对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了解。本书的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各专题均由该领域专家撰稿,内容可自成体系,并充分吸收近年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发现,力求反映学术前沿。
  本书作为教材一直是北大出版社的畅销书,现改换装帧,作了内容上的修订增加图版,相信对新老读者都会有吸引力。

作者简介

  阴法鲁(1915— 2002),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史,侧重古代音乐舞蹈研究。主要论著有:《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唐代西藏马球传入长安》、《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舞蹈》、《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与杨荫浏先生合著)、《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唐代的音乐与曲子词》、《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活动与舞蹈文化交流》、《古文献中不同语言的译语校注问题》、《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音乐活动》、《中国古代韵史札记三则》、《考古资料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等。
  许树安,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思想史,从事教学工作三十余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古代选举任官制度与社会》等。
  刘玉才,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史纲要》(合著)《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全祖望学术史观探微》、《清代书院教育与古典学术的传衍》、《明遗民张斐轶事辑考》等论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部以通俗面貌呈现的文化史,把高深丰富的中华文化用浅近的形式走近广大读者,举重若轻,雅俗共赏,读之使人忘倦,科学性、普及性融合得和谐而自然。
  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任继愈
  本书是体大思精的力作,主编及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内容严谨翔实,文笔生动活泼,达到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中,这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值得信赖的著作。
  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中文系教授 袁行霈
  我看过海峡两岸以及日本很多种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无论是以时代变迁为经纬,还是以文化事类为纲目,万变不离其宗,在这一形式的文化史著作中,我以为阴法鲁、许树安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应当是最好的一部,不仅内容准确、资料丰富,而且它是以课堂教学的经验为基础编写的,在反复讲授的基础上才渐渐形成了这一体例和框架,讲什么,如何讲,看似平易,实际用心,至今在同类著作中,它仍然是最值得信赖的一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 葛兆光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第一节 从聚落到国家
第二节 神话传说的文化寓意
第三节 民族融合与民族迁徙
第四节 汉化与胡化的较量
第五节 北方民族政权建构与文化冲突
第六节 北方民族的汉化与民族融合
第二章 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传说与出现
第二节 大一统的郡县制:秦汉时期
第三节 由常态到畸形的转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节 从郡(州)县两级制到藩镇:隋唐五代时期
第五节 “强干弱枝”:北宋与南宋(含辽金西夏)时期
第六节 行省时代:元朝时期
第七节 删繁就简:明朝时期
第八节 从复式到单式政区层级:清朝时期
第九节 结语: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第三章 古代宗法和家族制度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第二节 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演变
第四章 古代礼仪制度
第一节 吉礼
第二节 嘉礼
第三节 宾礼
第四节 军礼
第五节 凶礼
第五章 历代职官制度的沿革
第一节 先秦职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的演变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第五节 宋朝的二府制及辽金元官制
第六节 明朝的内阁制
第七节 清朝的职官制度
第六章 历代选举和科举制度
第一节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第三节 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革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六节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
第七节 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发展
第八节 元朝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第九节 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第十节 关于八股文和试帖诗
第十一节 明清的监生和贡生
第十二节 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
第七章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三节 汉字结构的主要变化
第八章 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简牍制度
第二节 卷轴制度
第三节 册页(叶)制度
第九章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第一节 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
第三节 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第四节 阴阳五行及五德终始观
第五节 汉武帝“独尊儒术”和两汉经学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及儒、释、道合流
第七节 唐朝的义疏之学和韩、柳重振儒学
第八节 宋代理学的兴起
第九节 明朝的理学与阳明学派
第十节 清代的考据之学与今文经学
第十章 古代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
第一节 鬼神观念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
第十一章 古代音乐文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音乐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音乐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十二章 古代碑刻与书法
第一节 古代的碑刻
第二节 古代的书法
第十三章 历代绘画艺术
第一节 战国和汉代的帛画、壁画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第三节 隋代的绘画
第四节 唐代的绘画
第五节 五代两宋的绘画
第六节 辽、金、元的绘画
第七节 明代的绘画
第八节 清代的绘画
第十四章 天文历法的演进
第一节 西周及以前的天文学知识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
第三节 秦汉魏晋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成熟
第四节 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
第五节 宋元时期天文历法体系发展的高峰
第六节 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的没落和中西天文学的融合
第十五章 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第一节 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贝币
第三节 早期的铜铸币
第四节 铜钱
第五节 金银和谷帛货币
第六节 钞币
第十六章 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从原始的测量到度量衡的产生
第二节 度量衡制度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
第三节 春秋战国度量衡普遍使用
第四节 从商鞅方升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第五节 汉代是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完备时期
第六节 三国两晋时期的度量衡
第七节 南北朝度量衡的混乱到隋代的统一
第八节 唐宋时期的度量衡
第九节 元代的度量衡
第十节 明代的度量衡
第十一节 清代的度量衡
第十二节 晚清至民国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第十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第一节 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
第二节 指南针和其他物理学成就
第三节 火药及炼丹化学
第四节 生物学上的出色成就
第五节 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
第六节 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第七节 矿物学和采矿技术成就
第八节 后来居上的冶金技术
第九节 举世瞩目的机械发明
第十节 古代知识分子与科学
第十八章 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代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工具.
第三节 科学灵活地掌握农时
第四节 充分利用土地
第五节 选种育种成就
第六节 蚕桑、园艺和畜牧兽医方面的特殊贡献
第七节 劝课农桑和古农书
第十九章 古代兵器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兵器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石器时代的兵器
第三节 青铜时代的兵器
第四节 铁器时代的兵器
第五节 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
第六节 火器的发展和枪炮的制作
第二十章 历代服装与装饰
第一节 追溯上古时代
第二节 胡服与深衣
第三节 汉代的服装、发式与饰物
第四节 魏、晋时期各族服装的融合
第五节 隋唐盛世的辉煌
第六节 宋代以来中国服装的几大特点
第二十一章 古代饮食文化
第一节 历史的盛宴
第二节 南北佳肴
第三节 外来美食
第四节 享受自然
第五节 餐桌上的礼仪
第二十二章 古代建筑艺术
第一节 建筑与文化艺术
第二节 古代建筑的悠久历史
第三节 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类型
第二十三章 古代交通与交通工具
第一节 古代的道路
第二节 古代的桥梁
第三节 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四节 水上交通
第二十四章 古代礼器和日用器物
第一节 日用器物和礼器的产生
第二节 礼器和日用器物类举及其演化
第三节 结语
第二十五章 古代陶瓷工艺成就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发明
第三节 战国秦汉的陶瓷
第四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新成就
第五节 隋唐五代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
第六节 宋辽金时期艺术瓷的成就
第七节 元明清陶瓷工艺的高度成就
第二十六章 古代髹漆工艺成就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漆器
第三节 由盛至衰的明清漆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中国大陆是一块古老的土地,1800万年前的大陆板块运动,造就了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向东南沿海倾斜的地势,形成了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的不同地貌。南北气候历经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具备了不同的生态景观。中华民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块土地上,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相对于这块土地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中国文化的兴衰沉浮,也不过是几千年的事。但是,我们要追溯中国文化的起源发生,就必须关注这块土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关注人类自起源到有史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在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界曾有“地理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与社会制度,制约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化讨论中,也有人用黄色陆地文明和蓝色海洋文明概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并得出中华文明落后的结论。对于此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我们自然无法认同,但是决不意味着漠视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具体到中国的地理环境而言,由于四周有明显的天然屏障,而且这些屏障在史前甚至上古时期都是难以逾越的,所以中国不但与相距遥远的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缺乏联系,而且同距离最近的古印度文明因为隔着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也无法沟通。因此中华文明只能是起源于本地,而且在早期的发展中也极少与外界文化发生关系,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
  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之内,中华文明却拥有较其他古老文明更为辽阔的发展腹地,而复杂的地理形势,完备的气候类型,则为历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国三大自然区中,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经济发展受到环境较大制约,历来人烟稀少。即使在人口密集的东部季风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活动和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华南地区在采集经济时代,环境无疑十分优越,但正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天然食物,缺乏用人工方法生产食物的压力和动力,所以农业就发生得比较晚。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适宜狩猎和采集活动,但因为气候寒冷,农业发展有相当的困难。西南地区气候适宜,但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所以人口分散且民族复杂,文化多姿多彩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综合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是最适宜农业发展的两大温床。在史前时期,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无疑首推农业的发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大农业温床紧相毗连,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它们的发展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特点的形成以及往后的发展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伟大中华文明的摇篮。
  第一节 从聚落到国家
  世界最古老的、独立发展的文明,有六大文明,即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和秘鲁。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时间最长,且始终未曾中断。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曾经存在两个极大的误区,这就是基于欧洲中心论的中华文明外来说和中华文明单一起源说。但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文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本身的发展,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当然这并不排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可能加上一些外来的因素、外来的影响;另外,中华文明也不是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而是呈多元发展态势。
  在文明的起源问题上,学术界通常是把文字、铜器、城市等作为文明的标志或基本要素。但是根据不同区域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古代不同类型的文明在其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物化形式存在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归纳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标志物。因此,有些学者又提出摆脱具体的物化形式和文化形式,把相对抽象的“国家”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实际上近百年来,把国家的出现视为史前社会的终结和文明社会的开端,已经在学术界获得相当广泛的共识。当然,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还存在不同的阐释。
  如果把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那么从聚落到国家的社会进化历程,就是研究文明起源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问题上,摩尔根的“部落联盟”和恩格斯的“军事民主制”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石,国内史学界长期沿袭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发展模式,缺乏社会形态和结构特征方面的深入探讨。20世纪60年代起,塞维斯(Elman R.Servic)等西方人类学家依照社会进化的观点把民族学上各种社会加以分类,构想其演进程序为:游团(band,地域性的狩猎采集集团)-部落(tribe,平等性的,一般与农业经济相结合)-酋邦(chiefdom,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国家(state,阶级社会)。华人学者张光直在其《从夏商周三代考古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中,系统引述了游团、部落、酋邦、国家的概念,并将黄河流域古代社会进化程序与之相对应:
  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则根据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分别对应的是:公元前7100-前5000年的彭头山、磁山、裴李岗、老官台、河姆渡文化和前5000-前4000年的半坡、姜寨文化;前350-前3000年间的仰韶后期、红山后期、大汶口后期、屈家岭前期、崧泽和良渚早期;前3000-前2000年夏之前的方国崛起时期,相当于考古学的龙山文化和古史传说的颛项、尧、舜、禹时期。
  其实,无论是基于文字、铜器、城市之类物化标志,还是作为社会结构文明标志的国家形成考量,中华文明都可以说是肇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非常丰富,迄今已发现七千多处,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年代大约起于公元前6000年,一般延续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根据目前正式发掘的一百多处遗址来看,中国新石器文化的面貌基本是明确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地区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是典型的农耕聚落,具有成套的农业生产用具,而且加工比较精致,粮食的储量也相当可观。此后的半坡姜寨遗址,则代表着农耕聚落的扩充和完善,聚落内部普遍呈现圆形、向心、内聚格局。西安半坡遗址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氏族墓地及公共窑场三部分。居住区中心为一座大型的近似方形房屋,推测是氏族公共活动场所。在其以北发掘出45座中小型房基,房基建成时间虽稍有先后,分布也不甚规则,但大体朝南,形成一个面向大房子的不规则半月形。住屋附近发现了二百多个窖穴,两处营造简陋的长方形建筑遗迹,推测为饲养牲畜的栏圈。围绕居住区挖有宽深各五六米的防御性壕沟。沟北是氏族公共墓地,发现有一百七十多座成人墓葬。沟东是窑场,发现了六个陶窑。陕西省临潼县的姜寨遗址面积约五万五千平方米,是一处比半坡更为完整的村落遗址。居住区中心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广场,广场四周地势稍高,分布着五组建筑群。每组建筑以一个大型房屋为主体,附近分布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住屋,共有百余座。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构成一个典型的圆形向心布局。居住区周围,挖有两条宽深各约二米的壕沟。沟外东北部及东南部有三片墓地,发现一百七十多座成人墓。窑场则分布在居住区西南的临河河岸。(图1—1)
  半坡、姜寨遗址揭示的聚落布局,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安排,居住区内大房子和中小房基的对应关系,则似乎暗示着人群组织的形式。据此我们可以推论,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存在相当于村落规模,且有一定秩序的社会组织。在秦安大地湾遗址、泰安大汶口遗址时期,此类聚落的规模更为扩大,大地湾遗址的面积是36万平方米,大汶口遗址更多达80多万平方米,反映出人口集结的规模和经济、军事的实力。而聚落之间和聚落内部,根据建筑规模、墓葬形制等方面考察,已经形成主从和不平等关系,出现了类似庙堂的建筑群。阶层和阶级的产生,实际是文明和国家起源的必然历程。
  如果说半坡、姜寨遗址还只是由若干大家族组成的氏族居住地,那么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则代表着超越氏族部落形式的社会组织的存在。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三大遗址分布在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巨大的祭祀中心。(彩图1)如此宏构巨制,如果没有较长的相对稳定、相对繁荣的社会环境,没有超越原始氏族部落的更大社会组合,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断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现,说明西辽河流域早在5000年前就“产生了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良渚文化具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已发掘的遗址分布密度非常之大,反映出人口数量的高度增长,而这必须依赖农业提供大量的粮食。在原始手工业方面,考古材料非常丰富,涉及竹编、木器、制陶、丝麻纺织、玉器加工等诸多行业,不但反映出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而且显示出社会分工的发达。良渚文化的许多墓地都是建筑在人工堆筑的巨大土堆上的贵族茔地,有木棺或木椁,随葬大量的玉器、陶器,并有人殉人祭的现象。(图1-2)在贵族墓地中,依据随葬玉琮、玉璧、王钺等玉礼器侧重点不同,可以区分出墓主人不同的身份。礼器齐备的墓主人,无疑属于最高的阶层,执掌着社会最重要的职能——祭祀与征伐,并能征发相当的劳力营建巨大的坟墓。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最高级的大墓,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且制作精美。其中龙盘、鼍鼓、特磬、土鼓、玉钺等象征威权的成套重要礼器的存在,不但昭示着礼制的初步形成,而且也说明大墓主人执掌着当时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可见,良渚、陶寺的大墓主人已经不只是部落首领,而是早期国家的统治者。
  大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黄河、长江流域陆续出现了许多用夯土城墙或石头筑成的城邑遗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湖北天门石家河等遗址,发现有面积巨大的公共建筑、陶器作坊、下水设施,护城河和防御性建筑。石家河遗址甚至在方圆八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十处同期遗址,形成卫星式遗址群,足可构成一个方国。城邑式遗址分布格局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已陆续形成了邦国林立的局面。这种状况同文献记载中夏代之前“五帝”时期“万国”并存的传说相吻合。应该说国家的雏形已然形成,即将跨入文明社会。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在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中,已经具有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应该说中华文明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无可否认,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它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国家形态,而且长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但是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的殿堂式建筑群,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所包含的殿堂建筑模式与祭天、陵寝等内容,均与商周及以后中国古代制度有渊源关系。红山文化的玉器群与商代玉器群题材相同,风格有渊源关系;(图1-3)良渚文化的玉器群与红山文化玉器群属于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文化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商、周二代都把玉器视为至宝,将玉琮、玉璧等作为祭天地鬼神的礼器,所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只是玉琮在商周时代已远不如良渚文化时期辉煌,因为它沟通天地与权力象征的两大作用被“九鼎”,即青铜礼器所取代。夏商周三代文化既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新石器文化为主要源头,同时也是其他多种新石器文化内向汇聚熔铸的结晶,表明新石器文化是多元区域性发展,尔后又融合、汇聚于中原,创造了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
  从“以玉为兵”的黄帝到“以铜为兵”的禹,中华民族实际是在向青铜时代过渡的过程中,完成了向文明的过渡。传说的尧、舜、禹时期,部落领袖实际已经具有相当于后世国王的权力,只是这一职位还要由各部落首长协商推选,史称“禅让”。据说尧、舜、禹之间就是经过“禅让”转移权力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丰富和部落领袖权力的增加,权力和财富的继承也被垄断。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制度(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至此,国家形态正式产生,中国进入了有史社会。
  第二节 神话传说的文化寓意
  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表明史前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过许多创造文化的氏族部落和方国,是中国版的“英雄时代”。这不仅为考古发掘所证实,而且在神话传说、民族学等方面也有许多资料可资佐证。世界任何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古文献中保存的古代传说,都是因当时没有文字而流传下来的史料,用这种史料所记述的时代,也被称作“传说时代”。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明肇始之类神话传说,徐旭生与苏秉琦合撰的《试论传说材料的整理与传说时代的研究》一文,把这些材料分为原生和再生两类,原生的包括所有见于早期记载的传闻异说,再生的包括一切见于后期记载的、伪托的、孳生的传说故事。再生的部分基本发生在东汉以后,但其中并非完全没有原生的内容。根据材料的内容与写定的先后,大概分为三期:第一期,包括商周到战国前期的作品。如甲骨文、金文及《尚书》、《周易》、《诗经》、《论语》、《左传》、《国语》等书。第二期,包括战国后期到西汉末的作品。如先秦诸子、《周书》、《山海经》、《国策》、《大戴礼》、《史记》、《淮南子》等著述。第三期,东汉以后作品。如谯周、皇甫谧、郦道元诸人书中的传说。
《世界文明的瑰宝:从史前到近代的思想与艺术》 引言:人类文明的宏伟画卷 自人类在地球上留下第一个脚印起,对未知的好奇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驱动着我们不断前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探索自史前时代早期部落的生存智慧,直至近现代社会思潮涌动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共同铸就的人类文明瑰宝。我们聚焦于那些构建了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核心要素——思想的演变、艺术的表达、制度的构建以及科技的突破。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智慧与创造力的深度考察,旨在揭示不同文明之间潜藏的联系与共通的人性主题。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思想的萌芽 (约占全书25%) 第一章 史前艺术与泛灵信仰的边界 本章追溯人类最早的艺术表达,从欧洲著名的洞穴壁画(如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出发,探讨这些原始图像背后的认知水平与精神世界。我们分析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符号、图腾与祭祀活动来理解自然界的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泛灵论、萨满教等早期宗教思想的雏形。重点分析了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世界观的根本性影响,包括早期聚落的形成及其蕴含的集体意识。 第二章 美索不达米亚:律法与星辰的秩序 进入青铜时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以其独创性闪耀着光芒。本章详细阐述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政权的兴衰,重点剖析了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早期国家治理思想——“以眼还眼”的法制精神及其对后世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考察了巴比伦天文学的发展,如何将对星象的观察与占卜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早期宇宙模型,并探讨了楔形文字对知识记录与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第三章 古埃及:永恒的生命与神权的构建 古埃及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永恒”的执着追求。本章侧重于埃及的宗教哲学、丧葬文化和建筑艺术。通过对金字塔、神庙的结构分析,揭示了法老“神之子”的政治神学基础。我们将探讨《亡灵书》等文献所展现的来世观念,以及象形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宗教仪式与政治权力。此外,对尼罗河的依赖如何塑造了其周期性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心态,也是本章探讨的重要维度。 第二部分:古典时代的辉煌与精神的奠基 (约占全书30%) 第四章 印度河流域与吠陀时代的精神觉醒 本章跨越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的神秘消亡,进入雅利安人的雅利安文化时期。我们深入研究了《吠陀经》的文本结构,分析了祭祀仪轨中蕴含的早期宇宙论与社会等级观念的形成。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轴心时代”,详细阐述了奥义书哲学中“梵我合一”的核心思想,以及耆那教和佛教的诞生。佛教强调的“四圣谛”和“八正道”,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婆罗门教的祭司权威,提供了一条解脱苦难的新路径。 第五章 东亚的轴心:儒家与道家的智慧交融 本篇聚焦于先秦时期的思想爆发。孔子的仁爱思想、礼乐教化如何构建了理想的社会秩序模型;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则提供了对功利主义的反思和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我们将对比墨家的“兼爱非攻”与法家的集权理论,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对“善治”的探索。此外,对早期甲骨文、金文向成熟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亦有细致描摹。 第六章 希腊城邦:理性、民主与悲剧的张力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理性精神的源头。本章从米诺斯文明的繁荣过渡到雅典民主的实践。我们详细分析了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对西方伦理学的基础性贡献,柏拉图的“理念论”如何构建了后世形而上学的基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对古希腊悲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作品)的分析,揭示了人与命运、城邦法律与自然法则之间的永恒冲突,这是古典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章 罗马的工程与帝国的法治遗产 罗马的伟大在于其组织能力与实用主义精神。本章着重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政治制度变迁,特别是其在法律上的重大贡献——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变,这些成文法如何奠定了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我们探讨了罗马的军事、水利工程技术,以及拉丁语对欧洲语言的塑造。在精神层面,斯多葛学派(如塞涅卡)如何为帝国的精英阶层提供了面对动荡的内心平静之道。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信仰统一与多元文明的互动 (约占全书25%) 第八章 早期基督教的兴起与教父哲学 本章叙述了基督教如何从一个受压迫的犹太教分支,发展成为地跨欧亚的普世性宗教。我们将分析《新约》的文本形成过程,以及早期教父(如奥古斯丁)如何运用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来系统化基督教神学,解决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君士坦丁大帝的政策对宗教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以及修道院制度对保存古典知识的贡献,是本章的重点。 第九章 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知识的汇聚与创新 自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一个横跨三大洲的新文明体系迅速崛起。本章重点研究阿拉伯帝国(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等地建立的知识中心。我们考察了伊斯兰学者在代数、医学(如伊本·西那)、光学和哲学(如伊本·鲁世德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重新阐释)方面的巨大成就。伊斯兰世界成为了连接古希腊、印度与东方的桥梁,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 第十章 拜占庭的遗产与东欧的文化皈依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是古典传统的忠实守护者。本章分析了君士坦丁堡在文化、宗教和政治上的延续性。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其对罗马法传统的系统化整理,对后世欧洲的再发现至关重要。此外,我们探讨了东正教在斯拉夫世界的传播,特别是基辅罗斯的皈依事件,以及拜占庭艺术(如圣像画)对俄罗斯艺术风格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部分:近代的序曲:文艺复兴、启蒙与全球视野的拓展 (约占全书20%)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人性的回归与古典精神的重生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标志着中世纪神权束缚的松动。本章聚焦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探讨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如何将关注点从彼岸世界转向现世生活与人的潜力。我们将分析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如何体现对人体结构、透视法和古典美学的重新掌握。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如何加速了知识的普及,为未来的思想革命埋下了伏笔。 第十二章 科学革命:新世界观的建立 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科学思维在十六至十七世纪完成了对传统宇宙观的颠覆。本章详细梳理了伽利略、开普勒等先驱者的关键发现,以及培根所倡导的经验主义方法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何以统一的物理定律描绘了一个可被理性理解的宇宙,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更是人类理性自信的里程碑。 第十三章 启蒙运动:理性之光与社会契约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将理性之光投向社会与政治领域。本章分析了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的理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以及卢梭对“公意”的阐述。这些思想如何共同构成了对绝对君主制的挑战,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石,开启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篇章。 结语:连续与断裂中的人类精神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总结不同文明在处理人类基本问题(如秩序、生命、真理)时的异同,强调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线性进步,而是充满着借鉴、冲突与重塑的复杂过程。我们旨在让读者认识到,理解过去,即是理解我们自身精神疆界的形成。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咋舌,它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文化侧面。我们通常阅读文化史,可能侧重于文学或哲学,但这本书在这两方面之外,对古代的科技成就、民俗信仰乃至物质生活中的器物美学都有详尽的探讨。例如,关于古代音乐理论和乐器形制的描述,细致到连非音乐专业的我都能对其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再比如,对某一朝代服饰制度的变迁,不仅描述了其形制,还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等级象征意义。这种全景式的扫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立体感,真正体现了“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我们跳出单一维度的欣赏,去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古代文化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插图布局,初次上手就觉得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每一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光是翻阅那些历史场景的再现图,就已经能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时代。插图的质量非常高,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来说,这些图画也起到了极佳的引导作用,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我感觉作者和设计团队在“呈现”这份历史资料上花了不少心思,这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视觉辅助来理解古代社会结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上上之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美的熏陶。

评分

我对作者在梳理宏大历史脉络时的那种清晰的逻辑性深感佩服。要知道,中国古代文化跨越的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要将其编排得条理分明而不至于让人迷失方向,难度是极大的。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它似乎有一条看不见的金线,将思想、艺术、制度、宗教等看似分散的板块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层层递进地发展的。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关键转折点时的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力,让人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极佳的框架。对于想要构建完整历史观的求知者来说,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梳理是至关重要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读起来有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美感,完全符合它所承载的厚重主题。它没有采用那种过度学术化、堆砌艰涩术语的写风,使得即便是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也能顺畅地吸收其中的精髓。同时,它又保有足够的严谨性,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权威。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照顾到了大众读者的可读性。我常常会留意到一些精妙的措辞,那些用词的选择,仿佛带着历史的余温,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对先贤智慧的尊重。这种文字的温度,是许多严肃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不只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引导我们去“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这无疑是文化史著作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中偶尔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典故,它们就像是点缀在广袤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珍珠,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这些片段往往是生动、鲜活的,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史实记录,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和场景再现。比如,当谈及某个哲学流派的形成时,作者会引用一则与创始人相关的轶事,瞬间就把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了。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复杂的思想体系在潜移默化中被理解和吸收。它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教科书式的乏味陈述,而是用一种更接近于讲述者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将知识的严谨性与故事的感染力完美结合的笔法,是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和回味无穷的一点,它让学习历史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任务。

评分

这次运气非常好,刚刚下单,以优惠减免20元就没有了,京东,我喜欢你!

评分

很好的学术精品阅读收藏都很适宜,赞一个

评分

了解一下古代先人使用的物件,有些在如今看来依旧令人对先贤的智慧叹为观止

评分

从外观上看,应该是正版

评分

孩子喜欢,还会再来的,京东加油

评分

阴法鲁先生力作,其中有裘锡圭等先生写作,各章节均是领域研究专家,本书一版再版,此次配了插图,更好阅读。

评分

帮同事购买的,很不错

评分

京东自营就是快,儿子等着用,一天就到货了,信赖京东。

评分

挺好,纸张也合格,耐用,价格便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