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是系统反映辜鸿铭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发表于北京,用英文写成,旨在对外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呼吁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欧洲正深陷一战的泥潭,仿佛大厦将倾,西方人几百年来终于对自身文化产生集体性的反思。辜鸿铭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莱尔和阿诺德的思想为对照,向西方阐释古典儒学的精神内核。
辜鸿铭(1857-1928),学者,翻译家。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英属槟榔屿的华侨世家。少年游学欧洲,英、法、德语功底深湛。而立之年归国,任张之洞幕僚十七年。民国初年任北大教授,晚年赴日本讲学,病逝于北京。辜鸿铭早年接受传统西式精英教育,归国后即服膺于孔孟儒学,在五四以前长期在西方媒体上为中国发声,维护国家形象和传统文化。1915年《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辜氏受到西方思想界的广泛推崇,被誉为东方哲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之一,与泰戈尔齐名。
李静,生于1982年,译者,出版人。外交学院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工作曾辗转于北京、巴西和俄罗斯,现旅居美国。
中国精通英文的,只有三个半。其一辜鸿铭,其二伍朝枢,其三陈友仁。——孙中山
英文文字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林语堂评价辜鸿铭
在这里还住著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前去拜会这位哲学家是我这次可算是艰苦跋涉的旅途的目的之一。——毛姆记述1920年拜访辜鸿铭
序言
导论:良民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女性
中国的语言
约翰·史密斯在中国
大汉学家
汉学(一)
汉学(二)
暴民崇拜教或战争与出路
附录:《中国人的精神》英文演讲稿(节选)
中国人的精神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首先,请允许我就今天下午要讨论的主题略做解释。我将这篇论文的主题定为"中国人的精神",并不仅仅是指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之前已多有论述,但我认为这些描述或列举,于我们了解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并无助益,对此,相信诸位也有同感。此外,即便是讲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也不可能一概而论。诸位知道,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差异之大,就好比德国人与意大利人之迥然有别。
我所讲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指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头脑、脾性和情绪之中,作为中国人生存之本,并将其与所有其他民族,特别是与现代欧美人区别开来的那种精神。或许,我应该将我要讨论的主题称作"中国式的人格",这样最能表达我的本意。或者,说得再简单和直白些,就叫真正的中国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此刻探讨这个话题尤为有趣,对此相信诸位与我必有同感。此刻在中国,我们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中国式的人格--真正的中国人--正迅速地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格--所谓革新的或现代的中国人。因此我建议,在中国式的人格、真正的中国人彻底消失于世界之前,我们应当最后端详一番,看看能否在他身上找到什么天性、特质,那种特质使他从本质上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也区别于我们今天所见的新型的中国人。
在传统的中国式人格中,首先会打动你的,是他性格里毫无强横、野蛮或暴虐的成分。借用一个形容动物的词汇,可以说,真正的中国人是一种驯养动物。即使从一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例,你也会同意我的说法,即,与欧洲社会同样阶层的人相比,他身上的动物性、野蛮性(德语叫"动物野性")都更弱。在我看来,真正能概括诸位对于中国式人格总体印象的词,是英文中的"Gentle",即"温良或文雅"。我所讲的温良或文雅,并非指天性柔弱或消极顺从。已故的麦高恩博士曾讲:"中国人的温良,并非那种饱受蹂躏、心灰意冷的民族的温良。"我讲的温良或文雅,是指没有蛮横、强硬、粗野或暴戾,没有任何令你不快的东西。可以说,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格中,有一种沉静、理智、节制的柔美,如同一块韧性良好的金属呈现的质感一样。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即使他有什么体格或道德上的缺陷,这缺陷也会由于其精神气质的温文尔雅而获得补救,或至少得以弱化。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野,但粗野中没有卑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
陋,但丑陋中没有凶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没有强横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笨,但愚笨并不至于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精明,但精明中并未深藏恶意。总而言之,哪怕是在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头脑和性格的缺点与瑕疵中,也没有令你深恶痛绝的成分。你很难在老派中国人里,哪怕是最底层的中国人里,找到让你极其厌恶的类型。
我曾提到,中国式的人格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温良,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文雅。当你深入分析真正的中国人这种难以言喻的温良品质时,会发现,这是同情与智能两相结合的产物。我曾将中国式的人格类比为驯养动物。驯养动物在哪方面有别于野生动物呢?我们认为,是它更通人性。人又在哪方面区别于动物呢?我们认为,是智能。不过,驯养动物的智能并非思维的智能,它既不基于思维推理,也非基于本能,不是狐狸那种总知道去哪儿能找到小鸡吃的动物本能。像狐狸这种源自本能的智能,但凡是动物都具备,野生动物自然不例外。驯养动物那种可被称作"通人性的智能"的东西,迥然有别于狐狸式或动物性的智能。驯养动物的智能,不基于思考,也不出自本能,而是出于同情,出于一种爱与依恋的感情。一头纯种的阿拉伯马能理解它的英国主人的指令,不是因为它懂英语语法,也不是它对英语有什么天分,而是因为它爱主人、依恋主人。这就是我所讲的人的智能,而非仅仅是狐狸式或动物性的智能。正是这种"人性特质",使驯养动物区别于野生动物。同样,正是拥有这种富于同情心的、真正的人性智能,使真正的中国人具备了中国式的人格,拥有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温良尔雅。
本书旨在阐释中国人的精神,展现中国文明的价值。
归根究底,一个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已经建成或能够建成多么宏伟的城市、多么华美的房屋、多么平坦的道路;也
不在于它已经打造或能够打造多么精致舒适的家具,多么巧妙实用的仪器、工具和设备;甚至不在于它确立了怎样的制度、发展了怎样的艺术与科学。在我看来,衡量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终要问的是:它能塑造怎样的人,怎样的男人和女人。只有一个文明所塑造的男女大众,才能真正体现这个文明的本质和个性,也就是这个文明的灵魂。而这些男男女女所讲的语言,又正体现他们的本质和个性,或曰灵魂。那句点明文学本质的法国谚语,"风格即人",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因此,我将本书前三篇文章的主题分别定为:中国人、中国的女性、中国的语言,希望能以此阐释中国人的精神,展现中国文明的价值。
读完此书,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增量,而是一种对“观看世界”方式的重塑。它迫使我跳出自己习以为常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底色。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它揭示了许多不愿面对的局限性,但同时也是解放的,因为它提供了一张审视自身和社群的清晰地图。我发现自己对周围许多社会现象的解读标准,都在不自觉中被这本书所设定的参照系所影响。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你对“做一个人”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作为一个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静下心来读完这样一本需要全神贯注的大部头,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久违的满足。全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稳健的,它不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哲学的深度来引导读者的思考。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加深对某个复杂议题的理解,知识的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回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拉伸了我对时间流逝的感觉,让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专注于精神层面的建构。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感觉脑海里有无数的火花在碰撞,那种充实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这本书的译文质量,简直称得上是典范。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词汇时所展现出的精准拿捏。他们似乎懂得,翻译不只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和语境的迁移。有些句子,如果译得过于直白或过于现代,就会丧失掉原有的韵味和力度,但这里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现代读者的理解顺畅,又巧妙地保留了百年前那种独特的语感和语气。这种平衡把握得极其精妙,让我能够无碍地进入作者的原意,而不是被译文的生硬感所阻碍,真正体验到跨越世纪的对话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简直是穿透时空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某一句精辟论断。他的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层层剥茧地分析着国民性的方方面面。这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而是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每一个观点,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无数现象的观察和提炼之上。那种直击灵魂的犀利,让人在感到被审视的同时,也油然而生一种被理解的共鸣。我感觉自己好像跟随作者的思绪进行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心灵跋涉,最终抵达了一个需要勇气才能正视的自我认知高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带着一种年代感的质地,仿佛能触摸到百年前的墨香。内页的排版更是讲究,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段落的留白,都透露出对原文的尊重。我特别喜欢那种初版字体带来的陌生又熟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流水线式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一份历史的温度和厚重感。拿到手里,就像是捧着一份珍贵的文物,让人忍不住要轻拿轻放。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让人更容易沉浸到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中去,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思考和笔触的力度。
评分纸张极差,书很轻,我认为是盗版书,很差,勉强看吧,懒得退了!
评分书是很好,只是我不是很喜欢这种纸张啊
评分现在的书包装精美,价格昂贵。其实真没什么必要,看的是书又不是包装
评分!!!!!!!
评分非常的有意思的一个人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为什么没有购物清单
评分为什么没有购物清单
评分是正品,快递很快,没有破损,下次还会来买,额,大概吧,推荐别人来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