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是冯先生1936年手定的论文集,主题鲜明,集中展现了冯先生在写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前后,对中国哲学史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具体篇目,本卷除保留商务本全部文章外,还作出以下增补和调整:一,补充冯先生1935年自译的《原儒墨》英文译本“The Origin of Ju and Mo”;第二,冯先生与张可为合作的《原杂家》,以及瞿世英所作《读冯著(中国哲学史)》,曾长期作为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附录,但其写作年代和目的,与《中国哲学史补》内各篇文章大体相同,因此将前者编人《中国哲学史补》正文部分,后者编入附录;第三,冯先生两篇英文论文,各附以涂又光先生的中文译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原儒墨
THE ORIGIN 0F JU AND MO
原儒墨补
原名法阴阳道德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秦汉历史哲学
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致《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
中国哲学史中几个问题——答适之先生及素痴先生
答张荫麟先生评《中国哲学史》
读《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适之先生
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l0N 0F THE:HISTORY AND CONSE0UENCES 0F CHINESE PHlLOSOPHY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 一种解释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CHINA
哲学在当代中国
附录
致冯友兰书
读冯著《中国哲学史》
评《中国哲学史》上卷
评《中国哲学史》下卷
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精彩书摘
但在另一方面看,如果完全照《庄子·天下篇》所持之态度,也不能产生杂家,《庄子·天下篇》所持之态度是道家的态度,道家对于有两点持之甚坚:(1)道术是“天地之纯”,纯有纯朴的意思,纯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从名言分别得来,故为无上智慧。各家学说,都由名言分别推衍而来;各家都是分裂纯一道术之罪人,他们不能相通,不能相合。道术之分裂为方术,如“朴散而为器”,如七窍凿而浑沌死。(2)因循无为,也是道家所坚持之一点。百家蜂起,杂说纷争,无论起因如何,已为既成事实;百家“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乃是当时之趋势。对于此种趋势,道家只好叹一声“悲夫”。后之学者不能“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他们也是爱莫能助。“劳神明而为一”,是道家所最不赞成的。既认为方术不能统一,又不想去统一它,则亦不能发生杂家;杂家是认为方术可以统一,而又想去统一它的。而且杂家也不能赞成道术越纯朴越好之说法;太纯朴了,固然可以“一”,但此“一”其实没有多大用处,故完全采用《天下篇》所持态度,亦不能发生杂家。韩非子的学说,及其提出统一思想之必要之一点,亦可与杂家以影响,上文已说。兹将杂家所承受于战国末期之“道术统一”说,及统一思想之主张者,列举数点如下:
第一,“道术统一”说之中心观点,为战国末期儒道两家所公认者。此说以为道术之全,包括所有的学说,或包括所有学说之“好”的一方面。
第二,对于百家之学,“道术统一”说以为他们都见到总全道术之一偏一隅,这也是荀子和《天下篇》所共同主张的。
第三,杂家又采取荀子韩非子的见解,认为各家学说,有统一之必要。就实用上说,学说必须统一不二,才不至惑乱法令,混淆是非;就知识上说,必知大全的道术,才算全知之士。
此三者乃是成立杂家之理论的基础。他们不能承受荀子以一家之说为标准,以统一别家之主张;也不能承受《庄子·天下篇》方术不能统一之理论。杂家自始即不专宗于某一家;也非单独由某一家的学说发展而来。
自然,说杂家不宗一家,并非说它未受过他家之影响。前文已提到,道术统一之说,与道家之兴起,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先秦哲学,一般是注重实际人生问题,有形上学者,只先有道家,后来才有《易传》,《易传》受道家的影响也很大。又因道家所论问题,有许多是较各家所论为根本的,故杂家有许多地方,都采取了道家的观点。如《吕氏春秋》开头就论“本生”、“重己”,《淮南内篇》开头就有《原道》一训,都是道家的议论。江泉《读子卮言》上说:
其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为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诸家者,皆道家之旁支也。
……
前言/序言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 内容简介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并非一部独立成篇的哲学史著作,而是作为《三松堂全集》整体架构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进行系统性的补充、深化与拓展。其核心价值在于弥补现有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空白、疏漏,并引入新的视角与方法,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细致、更具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图景。本卷的编纂,既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已有成果的尊重与继承,更是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超越的积极尝试。 一、 视角与旨归:超越传统,融汇创新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尽管硕果累累,但或多或少受到研究范式、史料发掘、理论工具等方面的局限。传统的哲学史叙事,往往侧重于少数显赫人物与主要学派的宏大脉络梳理,对于那些边缘化的思想、被遮蔽的声音,以及跨学科的关联,则有所忽视。《中国哲学史补》正是针对这些潜在的“不足”展开工作。 其一,“补”之意蕴:填补空白,疏通隐脉。 本卷并非简单地罗列零散的哲学思想,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哲学史叙事中可能被“遗忘”或“边缘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这可能包括: 地域性哲学流派与地方思想传统: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各地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本卷将致力于挖掘和梳理那些区域性、地方性的哲学流派、民间信仰中的哲学观念、以及与地方性知识体系紧密结合的思想遗存。这些思想往往与当地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是理解中国哲学多样性与生命力的重要维度。 非主流学派与异端思想: 历史上,并非所有思想都遵循儒、释、道的主流轨道。许多看似“旁门左道”或“异端”的思想,却可能蕴含着对主流思想的批判、补充,甚至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本卷将关注这些被压抑或忽视的思潮,分析其产生背景、思想内容及其在中国哲学演变过程中的真实作用。 边缘人物的哲学贡献: 哲学史的撰写,往往聚焦于那些被奉为“宗师”的人物。然而,历史的进程是无数个体共同塑造的,许多在当时并不显赫,甚至籍籍无名的人物,也可能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思想火花。本卷将尝试发掘这些“无名氏”的思想片段,评估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价值。 技术、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哲学意蕴: 传统哲学往往被局限于纯粹的思辨领域,而忽视了哲学与具体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本卷将拓展视野,关注中国古代技术(如农学、工艺)、艺术(如绘画、音乐、文学)、医学等领域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可能体现在操作规程、审美观念、健康理念、技艺传承等方面,是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另一重要入口。 其二,“融汇”与“创新”:跨越界限,重塑理解。 《中国哲学史补》并非孤立地补充,而是力图将这些补充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整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跨学科研究的引入: 哲学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解读,而将积极借鉴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甚至经济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例如,通过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来理解特定时期哲学思想的传播与接受;通过文化人类学来解读民间信仰中的哲学内核;通过比较宗教学来审视佛教、道教与其他宗教思想的互动。 “技术—哲学”关系的再审视: 关注中国古代技术发展对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哲学思想如何指导技术创新和应用。例如,墨家在技术上的贡献及其背后的哲学理念,天文学、数学的发展与哲学思维的互动等。 “身体—心灵”关系的中国式理解: 传统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心”的关注甚多,但对于“身体”的哲学意蕴,特别是其在认识论、道德论、养生论中的作用,或许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本卷可能探讨中国传统中“身心合一”、“形神共养”等观念的哲学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的多样化解读: 除了“天人合一”等经典命题,本卷还将关注中国古代哲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元化理解,包括对具体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以及与环境互动中的伦理智慧。 二、 核心关注领域(举例说明,非详尽列表) 基于上述视角,《中国哲学史补》在具体内容上可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补充”工作: 1. 关于早期思想史的“补充”: 先秦时期的“非主流”声音: 除了诸子百家,是否存在更早期的、未被充分记录的民间哲学、神话中的哲学萌芽?对出土文献(如简牍、甲骨文)中新发现的哲学信息进行解读和整合,填补已有研究的空白。 早期宗教与哲学思潮的交织: 早期中国思想中,宗教性观念与哲学性思考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例如,对古代祭祀、占卜、巫术等活动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哲学分析。 2. 关于汉唐哲学史的“补充”: 儒学之外的“显学”与“秘学”: 汉代“独尊儒术”之下,其他学派(如道家、阴阳家、法家)的思想如何以隐蔽的方式继续流传和发展?唐代佛教的繁荣,以及其与本土思想的融合,除了高僧大德的论著,是否存在更广泛的佛教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地方性学术与文化圈的哲学思想: 例如,敦煌、吐鲁番等地的出土文献,可能揭示了当地独特的哲学思想与实践。 3. 关于宋明理学与晚明思想的“补充”: 理学家的“未竟事业”与“边缘思考”: 对于理学名家,本卷可能关注其著作中那些未被充分阐释或被边缘化的部分,例如其对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指导等。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哲学思潮的互动: 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否催生了新的哲学观念?例如,对“利”、“义”等问题的不同解读,对个体价值的重新认识等。这可能涉及到对王阳明心学后续发展中一些不为人知的分支或解读。 民间宗教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晚明出现的大量民间宗教,其思想体系中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学甚至民间信仰,其哲学内核值得深入挖掘。 4. 关于明清之际与近代中国的“补充”: 西学东渐中的“被遮蔽”的接受者与回应者: 除了徐光启、李贽等少数人物,大量对西方思想进行初步了解和尝试性回应的士人,他们的思想片段如何被记录和分析? 近代早期,传统思想在变局中的“微弱抵抗”与“艰难转型”: 在西方思想冲击下,部分传统思想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可能涉及到对一些地方性复兴运动、民间组织中思想的考察。 非主流的社会改良与哲学思考: 一些未被主流史家关注的社会改良思潮,其背后可能蕴含着独特的哲学视角。 5. 特定主题的“深化”与“拓展”: 中国古代的“实践理性”研究: 除了显性的道德哲学,本卷可能探讨中国哲学在具体实践活动(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家庭)中如何体现其“实践理性”。 “无字之书”的哲学解读: 关注中国古代的“器物”、“建筑”、“艺术作品”等非文本资料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例如,园林艺术中的天人关系,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所承载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的“非理性”观念与哲学: 尽管中国哲学以理性著称,但“梦”、“象”、“机巧”、“变幻”等非理性或超理性观念在中国思想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卷可能对这些观念进行哲学层面的分析。 三、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史补》在研究方法上,将注重: 史料挖掘与辨析: 积极关注新出土文献、地方志、笔记小说、宗教典籍、奏折、书信等各类一手史料,并运用严谨的考证辨析方法,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跨文化视野: 在比较的视野下,审视中国哲学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同时避免简单套用西方哲学概念。 语境化研究: 强调将哲学思想置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理解,避免脱离实际的抽象解读。 创新性解释: 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视角,对传统文本进行“再阅读”,发掘其新的意义和价值。 本卷的学术价值在于: 丰富和完善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图景, 使之更加多元、立体和精细。 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 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活力。 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 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为构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丰富的资源。 总而言之,《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并非对既有哲学史的简单“续写”,而是一场旨在拓展视野、深化理解、融合创新的哲学探险。它邀请读者一同深入中国思想的“腹地”与“边缘”,去发现那些未被充分认识但同样璀璨的思想之光,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不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