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详尽地描述了笃庄这一代兄弟姐妹,暴风雨过后的复苏与渐入佳境。但他们毕竟已经耗尽了自己可能大有作为的鼎盛春秋,平反复出虽然焕发出工作激情与才智挥洒,毕竟如同已逾季节的花朵,尽管光彩照人但却迅速凋谢。本书的未来瞩望于他们的子女以及正在茁壮成长的第三代。正如作者结尾的几句话,“他们在后毛泽东时期的生活比自己的父母更加多样化,而且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和全世界的更多地方。但他们仍然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由电子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这棵大树的树叶和树枝现在共享一个虚拟空间,而他们的未来还有待书写。”
《叶》主要讲述了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师从于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196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毕业。当今美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著作有《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现代:一部革命的历史》、《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地方精神与主导形式》等。
曾获得美国学研究的两个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等。
★《叶》主要讲述了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周锡瑞参考了非常丰富的资料,让我们了解了叶家是如何一步步走过百年历程的。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颇有独创性的作品。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史学著作的惯常做法是在沿不同的时间点追踪历史事态的发展,关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也会以个人在历史事件之下的际遇为例,为他们的历史叙述增添些生动的小插曲。周锡瑞的这部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史学写作方法。他向读者提供了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不过与众不同的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是由一个精英大家庭的成员们坎坷的生活经历组成的。
——柯 文(Paul A.Cohen)
★这部著作中,周锡瑞所描写的都是熟悉的历史事件,但他用全新的手法去阐述,用个人深度丰富了那段历史。《叶》确实是一本的书。
——罗威廉(William T. Rowe)
★本书像一面棱镜,发人深思,且人性化,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现代历史剧,精彩绝伦,信息量极大。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一)逃避长毛
1852 年,叶坤厚返乡葬母。这位孝子年届五十,正处于官场得意的黄金时期,他当时在河南任职。通过抗洪和打击强盗、平息寇乱,成为一名杰出的地方官员,曾经前往京师觐见皇帝—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场合—受到赞誉,皇帝称赞他工作勤勉。但依据封建帝国的礼教习俗和儒家思想的训诫,父母过世,为官的子嗣应当辞官回家,丁忧三年。于是他回到家乡安庆,与兄弟们一起为母亲守孝。
安庆在长江北岸,距上海约六百公里。在19 世纪中叶,这里是安徽省的省会。安徽是一个较新的省份,1662 年才从江南省分离出来,其名“安徽”来自于省内最大的两个府—安庆和徽州。徽州位于长江南岸,是有名的商贾之乡。像其他的中国省会城市一样,安庆有坚固的砖面城墙围着,但是城内的面积只有约一平方英里(相当于2.5 平方公里)。其人口大约有七万,是中国最小的省会城市之一。在这一带,沿江的商业活动集中在下游的芜湖港口,而安庆主要是政治中心,这也是像叶坤厚这样的士绅和他的兄弟们离开先辈们居住的村庄而搬迁到安庆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更接近官府,他们能享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书店、茶馆、古董店,风景秀丽的寺庙和凉亭,而且也有同样身份的人可以往来。根据一位20 世纪早期的传教士的描述,城内大约四分之一的面积都是各种公共设施:府衙、书院、监狱,还有寺庙。据他的描述,安庆是一个“非常慵懒、保守,生活非常舒适的地方”。
在正常情况下,安庆可能是慵懒的,生活舒适的,但在19 世纪中叶,安庆则非常态。事实上,叶坤厚一回到安庆,整个城市就受到沿江而下的大规模武装内乱的兵舰的围困。这就是太平军,以一种类似基督教的狂热的宗教热情(洪秀全将自己想象成了耶稣的弟弟)和对当时满族统治阶层的极度仇恨激励士气。内乱历时十年有余,对中国中部破坏严重,几千万人惨遭杀戮,毁坏程度空前。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分水岭,也是长久以来的积怨所致。
满族建立的王朝名为清朝,自1644 年起统治中国。在清朝的前两个世纪,整个国家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国家长期太平,从新大陆传入了粮食作物(尤其是玉米和甘薯)和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丝绸和手工棉纺织品大量生产;谷类作物交易活跃,政府的粮仓为老百姓提供了安全保障,所有这些都为繁荣昌盛提供了基础。收成不好时政府积极赈灾,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不用挨饿,衣服相对便宜而且到处可以买到,年轻男子有能力成婚、养家。这种繁荣的结果使中国人口在这一时期增至原来的三倍,接近四亿五千万人。人口增长在一开始是繁荣的表现,但最终将会成为一种负担。清政府没能跟得上这种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1712 年颁布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将至关重要的土地税收固定化,即使增加人口也不再增加税收,所以政府收入受到相应限制。腐败蔓延,官员不能解决问题时便将其掩盖,隐匿不报。堤坝和水利设施未能及时维护,致使水患频发,势态严重。到了19 世纪,各地粮仓问题频出:仓库漏雨,粮食腐烂,官员谎报情状,这样,政府应对饥荒的赈济不再可能高效。就在叶坤厚当时任职的河南,洪灾频发,十室九贫,景象悲惨,他在返乡前不久写了一首凄伤的诗来描写当时的情景:“连岁遇水荒,十家九破败。栖止无室庐,性命如草芥。死者多于生,生者皆乞丐。充饥寻树皮,不得有荑稗。谷贵人自贱,儿女成买卖。父母痛生离,血泪盈衣带。道旁往来人,习见不为怪。伤哉天地心,惨毒毋乃太。”
清政府当时还面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朝廷公牍奏章中很少提及。满族政权是一个外来民族通过征战而建立的王朝。在17 世纪,满族人从他们的家乡,今天中国的东北,攻占了中原地区。在有些地方,攻占是极端残忍的,尤其是当中原男子抗拒强加给他们的“剃发令”时,往往遭到杀戮。这种发式要求他们剃光前额,而在脑后拖一长辫。
外来的征战部队以“旗”为组织单位,包括了蒙古人和东北地区的汉人(汉军旗人)。他们在全国各地通衢要塞驻防,住在隔离开来的由围墙高高圈起来的军营(即满城)中。中央政府中,六部都有两个尚书,一个满族尚书,一个汉族尚书。而对于省一级的官位而言,最初八旗的后代,即满族人和汉军旗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尽管皇室努力想要界定和保持独特的满族身份,旗人还是逐渐适应了中原文化环境,日渐同化。到19 世纪的时候,满族人用汉语读写,用儒家经典教育子女、填词作曲,也吸纳了中原文人的文化范式。与此同时,他们的骑马射猎技术明显衰退,而这些正是清朝历代皇帝想要进一步显扬,借以保持满族身份的技艺。不过,满族权贵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权阶层,因而社会底层对他们政治统治地位的仇恨是很自然的。
……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活本身的韧性交织在一起的独特体验。作者的笔触非常老辣,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一碗粗茶淡饭、一次深夜的低语之中。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描绘,那些模糊的年代感是通过光影、气味、甚至是衣物的磨损程度来呈现的,这种“细节的真实”构建了一个无比可信的世界。更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它既没有陷入过度煽情的窠臼,也没有沦为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让读者得以在不被过度引导的情况下,自行体会人物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叙事的节制美,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雕塑,每一个部分都恰到好处,共同指向一个关于“存在”的深刻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简直让人难以自拔,作者对于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捕捉细腻入微,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家庭成员间复杂情感纠葛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无论是隐忍的爱,还是无法言说的矛盾,都处理得极为真实和克制。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亲历着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呼吸着那个时代的空气。文字的密度很高,但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回归到最微小的生活细节,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史,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如何塑造和消磨人性的深刻寓言,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开始反思自己与时代、与血脉的关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复杂的人性摆在了历史的熔炉中供读者自己去品味和揣摩。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华丽堆砌的辞藻,而是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沉稳有力的叙述。很多句子读起来平实却极富力量,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或者定格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氛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沉默”的处理,很多重要的转折和情感爆发点,都是在人物的克制和未言之语中达成的,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极大地考验读者的共情能力,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填充那些未被明说的部分。这本书的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有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前行感,仿佛是沿着一条古老的河岸逆流而上,看到的不仅是水面上的波光,更是水底深处的沉积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专注力,但回报给读者的,却是远远超乎预期的思想冲击和审美享受。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不同的时间线索和人物视角如同齿轮般咬合运转,最终导向一个令人震撼的整体图景。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功力,他能够在跨越数十载的漫长叙事中,始终保持着对关键情节的精准把握,绝不拖泥带水,也没有出现任何叙事上的断裂感。每一次时间或视角的切换,都像是给故事增加了一层新的维度,让原有的情感冲突和历史背景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揭示。特别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配角,在不同的篇章中以新的身份出现,他们的命运丝丝缕缕地与主角交织,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内在逻辑严密的社会网络。这种宏观与微观交织的叙事策略,让这部作品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家族故事,更像是一幅全景式的时代浮世绘,引人入胜,让人沉迷其中,试图解析其中每一个隐藏的关联。
评分与其他描绘大时代背景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人性中的不完美”的坦诚书写。作者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家族成员在巨大压力下的软弱、自私,甚至是那些充满时代局限性的错误决策。然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不完美,使得人物形象无比立体和可信。我感受到的不是对历史的批判或赞颂,而是一种对“生存”本身的深深敬意——在各种力量的挤压下,他们依然努力地维系着彼此的联系,试图在残破中寻找意义。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超越了单纯的时代叙事,触及到了人类共同的困境与追求。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命运不公时可能做出的选择,让人在阅读结束后,不仅对历史有了新的理解,更对“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追问。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是持久而有重量的。
评分长毛来了,日本鬼子来了还可以跑,可以抵抗。那啥来了真是跑不了啊……好凄凉~
评分写的很好,通过家族历史,反应社会历史
评分物流很快,内容如何看过之后有机会再追加
评分一部家族史,跨度从满清末年直到改革开放,出于你懂的原因有删减,但足堪深思。
评分很好的图书,质量好,是正版,内容也丰富,值得一看!
评分感觉书有点旧,不是很新呀!
评分好书,一个家族的一百年,一部中华史
评分很好的书,挺厚实的。
评分正品。发货极快,送货师傅态度极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