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工技术
  • 电子技术
  • 基础知识
  • 电路分析
  • 电子元件
  • 模拟电子
  • 数字电子
  • 电工电子
  • 教材
  • 职业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9582
版次:2
商品编码:115068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职业教育机电类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机电一体化专业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2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思想,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磁场与电磁感应、电容器、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常见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和数字电路。
  本书可作为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电工电子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知识 1
1.1 电路的概念 2
1.1.1 电路和电路的组成 2
1.1.2 电路图 3
1.2 电路中的主要物理量 3
1.2.1 电流 3
1.2.2 电压和电位 5
1.2.3 电动势 7
1.3 电阻 8
1.3.1 导体的电阻 8
1.3.2 电阻定律 8
1.3.3 电阻器的主要指标和标志方法 9
1.4 欧姆定律 11
1.4.1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11
1.4.2 全电路欧姆定律 11
1.4.3 电源的外特性 12
1.5 电功与电功率 14
1.5.1 电功 14
1.5.2 电功率 14
1.5.3 焦耳定律 15
1.5.4 负载的额定值 16
1.6 技能训练 验证欧姆定律的接线及测量 16
本章小结 18
思考与练习 18

第2章 直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1
2.1 电阻的连接 22
2.1.1 电阻的串联电路 22
2.1.2 电阻的并联电路 23
2.1.3 电阻的混联电路 23
2.2 基尔霍夫定律 25
2.2.1 复杂电路 25
2.2.2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26
2.2.3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27
2.2.4 支路电流法 28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9
2.3.1 电压源 29
2.3.2 电流源 31
2.3.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2
2.4 技能训练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接线及测量 34
本章小结 36
思考与练习 36

第3章 磁场与电磁感应 39
3.1 磁场 40
3.1.1 磁场的基础知识 40
3.1.2 电流的磁场 41
3.1.3 电磁铁 41
3.2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42
3.2.1 磁通 42
3.2.2 磁感应强度 43
3.2.3 磁导率 43
3.2.4 磁场强度 44
3.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45
3.3.1 磁场对通电直导体的作用 45
3.3.2 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47
3.4 磁化与磁性材料 48
3.4.1 物质的磁化 48
3.4.2 磁性材料的分类 49
3.5 电磁感应 50
3.5.1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50
3.5.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1
3.5.3 楞次定律 52
3.6 自感与互感 53
3.6.1 自感 53
3.6.2 互感 55
3.6.3 涡流 56
3.7 技能训练 验证楞次定律 57
本章小结 58
思考与练习 59

第4章 电容器 63
4.1 电容器与电容量 64
4.1.1 认识电容器 64
4.1.2 电容量 64
4.1.3 电容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65
4.1.4 常用电容器 65
4.2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67
4.2.1 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67
4.2.2 电容器的放电过程 68
4.2.3 时间常数 68
4.2.4 电容器的电场能量 68
4.2.5 电容器的特点 69
4.3 电容器的连接 69
4.3.1 电容器的串联 69
4.3.2 电容器的并联 70
4.3.3 电容器的混联 71
4.4 技能训练 电容器充电、放电电路的接线及测量 72
本章小结 74
思考与练习 74

第5章 单相交流电路 77
5.1 交流电的基本知识 78
5.1.1 交流电的概念 78
5.1.2 表征正弦交流电的物理量 78
5.2 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 81
5.2.1 解析法 81
5.2.2 波形图表示法 81
5.2.3 相量图表示法 82
5.3 纯电阻电路 83
5.3.1 电流与电压的数量关系 83
5.3.2 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84
5.3.3 电路的功率 84
5.4 纯电感电路 85
5.4.1 电流与电压的数量关系 86
5.4.2 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86
5.4.3 电路的功率 87
5.5 纯电容电路 88
5.5.1 电流与电压的数量关系 89
5.5.2 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89
5.5.3 电路的功率 90
5.6 RLC串联电路 91
5.6.1 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91
5.6.2 电路的功率 93
5.7 串联谐振电路 94
5.7.1 串联谐振条件与谐振频率 94
5.7.2 串联谐振的特点 95
5.7.3 串联谐振的应用 95
5.8 技能训练 单相交流电路 96
本章小结 99
思考与练习 99

第6章 三相交流电路 103
6.1 三相交流电的概述 104
6.1.1 三相对称电动势的产生 104
6.1.2 三相对称电源的连接 105
6.2 三相负载的连接 108
6.2.1 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 108
6.2.2 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 109
6.2.3 三相负载的功率 111
6.3 技能训练 113
6.3.1 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 113
6.3.2 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连接 114
本章小结 116
思考与练习 116

第7章 常见半导体器件 119
7.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20
7.1.1 半导体及其特性 120
7.1.2 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120
7.2 晶体二极管 121
7.2.1 二极管的结构、符号和分类 121
7.2.2 二极管的导电特性 121
7.3 晶体三极管 124
7.3.1 三极管的结构、符号和分类 124
7.3.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25
7.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26
7.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27
7.4 其他常见主要半导体器件 128
7.4.1 晶闸管 128
7.4.2 稳压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30
7.5 技能训练 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万用表检测 131
本章小结 133
思考与练习 134

第8章 放大电路 136
8.1 低频电压放大电路 137
8.1.1 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 137
8.1.2 固定偏置及分压式偏置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137
8.1.3 单管放大电路动态性能分析 140
8.1.4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142
8.2 负反馈放大电路 144
8.2.1 反馈的基本概念 144
8.2.2 反馈性质的判断 144
8.2.3 负反馈4种类型的判断 145
8.2.4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46
8.3 功率放大电路 147
8.3.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分类 148
8.3.2 无输出变压器功率放大器(OTL) 149
8.3.3 无输出电容功率放大器(OCL) 149
8.4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50
8.4.1 差动式放大电路 150
8.4.2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152
8.4.3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应用 153
8.5 技能训练 集成运放测试 155
本章小结 158
思考与练习 159

第9章 直流稳压电源 161
9.1 单相整流电路 162
9.1.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与输出参量 162
9.1.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与输出参量 163
9.2 滤波电路 164
9.2.1 电容滤波电路 164
9.2.2 电感滤波电路 166
9.3 稳压电路 167
9.3.1 并联型稳压电路 167
9.3.2 串联型稳压电路 168
9.3.3 集成稳压器 169
9.4 技能训练 串联型稳压电源的组成和检测 170
本章小结 172
思考与练习 172

第10章 数字电路 175
10.1 门电路 176
10.1.1 与、或、非门 176
10.1.2 复合逻辑门电路 179
10.2 数制转换及逻辑代数 182
10.2.1 十进制 182
10.2.2 二进制 182
10.2.3 数制转换 183
10.2.4 逻辑代数及逻辑函数的化简 183
10.3 常见组合逻辑电路 185
10.3.1 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和设计方法 185
10.3.2 编码器 187
10.3.3 译码器 189
10.4 触发器 191
10.4.1 基本RS触发器 192
10.4.2 同步RS触发器 193
10.4.3 主从JK触发器 194
10.4.4 D触发器与T触发器 195
10.5 常见时序逻辑电路 197
10.5.1 寄存器 197
10.5.2 计数器 198
10.6 技能训练 集成基本门电路的测试 201
本章小结 203
思考与练习 204

前言/序言


《现代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及其核心组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应用知识。内容聚焦于当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层层深入,力求让读者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电气控制系统基础 本部分将系统阐述构成现代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和原理。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电工常识出发,涵盖电路的基本定律、交流与直流电的特性、常用电工材料的性能与选择,以及安全用电规范等。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原则、常用控制元件(如继电器、接触器、断路器、行程开关、按钮、指示灯等)的工作原理、选型方法与接线技巧。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工艺要求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接线图,并理解不同控制方式(如顺序控制、联锁控制、伺服控制等)的实现机制。此外,还将简要介绍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电力电子设备在电机调速与定位控制中的基本应用。 第二部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原理与应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深入讲解PLC的构成、工作原理、编程方法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将详细介绍PLC的硬件组成,包括CPU模块、输入/输出模块(I/O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PLC的编程语言是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本书将重点介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梯形图(LD)、指令表(IL)和功能块图(FBD)等编程语言,并结合大量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语言实现复杂的逻辑控制功能。读者将学习到PLC的指令系统、数据类型、定时器、计数器、移位寄存器等常用指令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程序设计、调试与故障诊断。 第三部分: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典型应用 本部分将通过一系列贴近实际生产的案例,展示PLC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典型自动化场景下的控制需求,并演示如何利用PLC设计和实现相应的控制方案。内容将涵盖: 生产线自动化控制: 包括流水线运行控制、物料输送控制、机械臂协同控制等,重点讲解PLC如何实现多工位间的协调与同步。 过程控制系统: 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的监测与自动调节。读者将了解PID控制在PLC中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构建闭环控制系统。 机床数控与自动化: 介绍PLC在车床、铣床等机床的自动进给、刀具更换、工件夹持等方面的应用。 起重与输送设备控制: 包括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输送带等设备的运行控制、安全联锁与防碰撞功能的设计。 楼宇自动化与智能家居: 简要介绍PLC在照明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第四部分:PLC系统集成与项目实践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从理论走向实践,学习如何进行PLC系统的集成设计与项目实施。我们将讨论PLC系统的组态、网络通信(如Modbus、Profibus等)的原理与应用,以及如何与其他自动化设备(如人机界面HMI、上位机软件SCADA等)进行集成,构建完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此外,还将提供一些实际的PLC项目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现场安装与维护等。通过项目实践,读者将深刻理解PLC在工业自动化项目中的价值与应用。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包含大量的工程实例和应用案例,帮助读者融会贯通。 紧跟技术前沿: 聚焦现代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条理清晰,循序渐进: 内容组织科学,从基础到高级,易于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 侧重解决实际问题: 强调读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操作性和应用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从事工业自动化设计、维护、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工程师阅读。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和PLC的应用,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眼前一亮!我是一个在电子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人,一直觉得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市面上有很多书,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偶然间翻到了这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不得不说,它的内容安排和深度都恰到好处。 首先,这本书在概念的引入上非常清晰。它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公式和定律,而是从最基本、最直观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电流、电压、电阻这些最基础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建立起正确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讲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那几章,没有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实际电路的分析,让你理解这些定律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其次,书中对于不同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电阻、电容、电感这些无源器件,还是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这些有源器件,作者都用非常详尽的篇幅进行了讲解,不仅阐述了它们的物理特性,还介绍了它们在电路中的典型应用。我尤其欣赏它对晶体管部分的处理,从PN结的形成到BJT和MOSFET的工作原理,再到不同偏置方式下的工作状态,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而且,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电路图和波形图,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能够通过这些图示,瞬间理解某个电路的工作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者,这本书在电路分析方法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直流电路的节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交流电路的相量法,以及瞬态分析等等,这些都是解决复杂电路问题的利器。书中不仅仅是给出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针对不同的电路类型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手段。我记得有一道关于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习题,如果按照常规思路会非常繁琐,但书中提供了一种巧妙的分析角度,让我眼前一亮,发现原来问题可以如此简化。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正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另外,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一些进阶内容时,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关于运算放大器的应用,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基本的同相、反相放大器,还涵盖了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微分器等多种实用电路。对于这些电路,书中不仅给出了原理分析,还提供了实际的电路图和参数计算,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工作方式和设计思路。对于我来说,这部分内容大大拓展了我对模拟电路的认识,也为我日后的项目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概念的引入方式上,可以说独具匠心。它并没有生硬地灌输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从而发现规律,理解原理。比如在讲解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制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理论,而是先描述了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电性能差异,然后层层剖析,最终引出本征半导体、外延半导体以及PN结的形成。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知识点更容易被吸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书中对于开关电路和数字逻辑基础的讲解,也做得相当扎实。从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再到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等基本逻辑单元,这本书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组合逻辑化简的那部分,书中不仅介绍了卡诺图法,还提到了奎恩-麦克拉斯基方法,并且给出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快速掌握这些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的逻辑设计中。这种对基本功的重视,对于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字系统设计至关重要。 这本书对于测量技术和仪器的介绍,也十分实用。它详细讲解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我记得书中关于示波器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扫描模式、触发方式以及测量技巧,让我对如何正确使用示波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大大提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电路调试和故障排查。 此外,书中对一些经典电路的分析,也做得十分到位。例如,关于RC充放电电路的分析,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解释了电容充放电在定时电路、滤波器等方面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些经典电路的“解剖”,让我能够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在更复杂的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电子电路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我必须强调的是,这本书在排版和插图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字体、合理的行距、精美的图表,都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无论是电路图还是波形图,都清晰易懂,没有丝毫含糊不清的地方。这对于一本技术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也要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而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优秀,真正做到了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

我是一位电子工程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电路问题,需要对电路原理有深入的理解。虽然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我总觉得在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不足。《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在这一方面的短板。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的深度和广度。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中的应用。比如,在讲解MOSFET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栅极、漏极、源极的结构和工作特性,以及它在开关电源、放大电路等方面的应用,这对我理解更复杂的集成电路非常有帮助。 其次,书中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讲解,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介绍了多种分析方法,还强调了如何根据电路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手段。书中提供的例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涵盖各种常见的电路问题。通过对这些例题的学习,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电路分析。 再者,这本书对信号和系统分析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讲解了傅里叶级数和拉普拉斯变换等工具,还介绍了它们在分析电路响应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信号的频谱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滤波器、放大器等电路的设计原理。 另外,书中对数字电路和微处理器基础的讲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对于我进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调试,非常有帮助。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和基本原理。这让我对电子元器件的“幕后”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工艺下的元器件性能差异。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电路的深入剖析。比如,它详细讲解了运算放大器的各种应用电路,如加法器、减法器、积分器、微分器等,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设计指导。这对于我进行模拟电路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清晰、严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且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参考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详实,讲解深入,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拓宽你的专业视野。

评分

我一直对物理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能量”是如何驱动着我们身边的各种电器工作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这个奇妙的电子世界。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基础概念的讲解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图示,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在讲解电荷的时候,书中用“小球”来比喻,而电压就是“推小球的力量”,电流就是“小球滚动的速度”。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不再感到困惑。 其次,书中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也做得非常细致。我之前对二极管和三极管总是傻傻分不清,但看完这本书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书中不仅给出了原理图,还配有大量的实物图和工作波形图,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器件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晶体管放大作用的讲解,通过不同的偏置方式,让我明白了如何让晶体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再者,这本书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讲解,也非常系统和实用。它不仅介绍了节点法、网孔法等分析方法,还讲解了如何利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来简化电路分析。书中提供的解题步骤非常清晰,并且配有大量的例题,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学习,最终自己也能独立解决问题。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同一个电路,发现结果都是一致的,这让我对这些分析方法有了更强的信心。 另外,书中对交流电路的讲解,也做到了循序渐进。从正弦波的产生,到阻抗的概念,再到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相量法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解决交流电路问题的新途径,比传统的时域分析要方便得多。我甚至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开关电路和逻辑门电路的讲解,也做得相当出色。从最基本的与、或、非门,到更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数字信号是如何通过逻辑门进行处理的,以及这些逻辑门是如何构成更复杂的集成电路的。我甚至尝试着自己画出了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图,并推测出它们的输出结果。 书中对脉冲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脉冲信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振荡器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原理分析,让我明白了多谐振荡器、RC振荡器等的基本原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觉得所学的知识非常有价值。比如,在讲解二极管时,作者提到了它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在讲解三极管时,提到了它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工电子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实践。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激发你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传统制造业的设计工程师,我最近开始接触到一些智能制造相关的项目,需要对工业自动化和电子控制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我知识体系的书籍,直到我遇到了这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电学定律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应用,最后再到复杂的电路分析和系统设计。这种逻辑清晰的组织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点,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书中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生硬地灌输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电场力”和“磁场力”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驱动电机和传感器工作的。这种可视化讲解,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再者,书中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也做到了深入浅出。我之前对半导体器件总是有些模糊的概念,但看完这本书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理解PN结的形成,以及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实际电路图和应用实例,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在电路分析方法方面,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介绍了多种分析方法,还强调了如何根据电路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手段。书中提供的例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涵盖各种常见的电路问题。通过对这些例题的学习,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电路分析。 另外,书中对数字电路和微控制器基础的讲解,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这对于我进行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调试,非常有益。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比如传感器技术和执行器技术。这让我对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和执行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电路的深入剖析。比如,它详细讲解了电源电路的设计和稳压原理,以及各种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这对于我进行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清晰、严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且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帮助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参考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电工电子技术,特别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详实,讲解深入,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拓宽你的专业视野。

评分

作为一个在业余时间喜欢鼓捣一些电子小制作的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一些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但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更新不及时,让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直到我遇到了这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我才真正找到了属于我的那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基础概念的讲解。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和生活化的场景,将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非常直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用“水管”来类比电路,用水流的多少和压力来解释电流和电压,用“阀门”来比喻电阻。这样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并且能够将它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记忆更加深刻。 其次,书中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也做到了深入浅出。我之前对二极管和三极管总觉得模棱两可,但看完这本书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书中不仅给出了原理图,还配有大量的实物图和工作波形图,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器件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晶体管放大作用的讲解,通过不同的偏置方式,让我明白了如何让晶体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再者,这本书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讲解,也非常系统和实用。它不仅介绍了节点法、网孔法等分析方法,还讲解了如何利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来简化电路分析。书中提供的解题步骤非常清晰,并且配有大量的例题,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学习,最终自己也能独立解决问题。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同一个电路,发现结果都是一致的,这让我对这些分析方法有了更强的信心。 另外,书中对交流电路的讲解,也做到了循序渐进。从正弦波的产生,到阻抗的概念,再到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相量法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解决交流电路问题的新途径,比传统的时域分析要方便得多。我甚至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开关电路和逻辑门电路的讲解,也做得相当出色。从最基本的与、或、非门,到更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数字信号是如何通过逻辑门进行处理的,以及这些逻辑门是如何构成更复杂的集成电路的。我甚至尝试着自己画出了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图,并推测出它们的输出结果。 书中对脉冲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脉冲信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振荡器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原理分析,让我明白了多谐振荡器、RC振荡器等的基本原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觉得所学的知识非常有价值。比如,在讲解二极管时,作者提到了它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在讲解三极管时,提到了它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工电子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实践。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激发你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

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嵌入式开发,发现对于硬件层面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不得不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惊喜。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基础概念的讲解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图示,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比如,在讲解电荷的时候,书中用“水滴”来比喻,而电压就是“水的势能”,电流就是“水流的速度”。这种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并且在后续的学习中,不再感到困惑。 其次,书中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也做得非常细致。我之前对二极管和三极管总是傻傻分不清,但看完这本书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书中不仅给出了原理图,还配有大量的实物图和工作波形图,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器件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晶体管放大作用的讲解,通过不同的偏置方式,让我明白了如何让晶体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再者,这本书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讲解,也非常系统和实用。它不仅介绍了节点法、网孔法等分析方法,还讲解了如何利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来简化电路分析。书中提供的解题步骤非常清晰,并且配有大量的例题,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学习,最终自己也能独立解决问题。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同一个电路,发现结果都是一致的,这让我对这些分析方法有了更强的信心。 另外,书中对交流电路的讲解,也做到了循序渐进。从正弦波的产生,到阻抗的概念,再到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相量法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解决交流电路问题的新途径,比传统的时域分析要方便得多。我甚至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滤波电路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开关电路和逻辑门电路的讲解,也做得相当出色。从最基本的与、或、非门,到更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数字信号是如何通过逻辑门进行处理的,以及这些逻辑门是如何构成更复杂的集成电路的。我甚至尝试着自己画出了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图,并推测出它们的输出结果。 书中对脉冲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脉冲信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振荡器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原理分析,让我明白了多谐振荡器、RC振荡器等的基本原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觉得所学的知识非常有价值。比如,在讲解二极管时,作者提到了它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在讲解三极管时,提到了它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工电子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实践。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激发你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大学生,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暑假期间,我希望能够提前预习一些专业基础知识,为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咨询了学长学姐的意见后,我选择了这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初学者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的优点首先体现在它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上。它从最基础的电荷、电流、电压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器件,再到各种电路的分析方法。整个过程就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上走,不会让你感到突然的难度跃升。我之前对这些概念一窍不通,但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书中对元器件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注重“为什么”和“怎么用”。比如,在讲解二极管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它的单向导电性,还详细阐述了PN结的形成过程,以及正反向偏置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这让我对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对于三极管等更复杂的元器件,书中也给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让我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实现放大和开关功能的。 再者,这本书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讲解,也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它对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讲解,书中通过大量的例题,让我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定律的应用。对于更复杂的分析方法,如节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书中也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学习,并最终掌握这些方法。我能够通过这些方法,自己去分析一些简单的电路,并推测出其工作状态。 另外,书中对交流电路的讲解,也做到了由浅入深。从正弦波的产生,到阻抗的概念,再到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相量法的运用,让我看到了解决交流电路问题的新思路,比传统的时域分析要方便得多。我甚至能够通过书中的讲解,理解一些基础的滤波器和放大器的原理。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数字逻辑电路的讲解,也做得相当出色。从最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数字信号是如何通过逻辑门进行处理的,以及这些逻辑门是如何构成更复杂的集成电路的。我甚至尝试着自己画出了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图,并推测出它们的输出结果。 书中对脉冲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脉冲信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振荡器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原理分析,让我明白了多谐振荡器、RC振荡器等的基本原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觉得所学的知识非常有价值。比如,在讲解二极管时,作者提到了它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在讲解三极管时,提到了它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工电子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实践。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激发你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我正在学习与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在众多教材中,《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内容深度和讲解方式都相当出色。 这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电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不是一个天生擅长公式推导的人,但书中对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量的比喻,例如用“水流”、“水压”和“管道阻力”来形象化,让我能够迅速建立起直观的理解,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我对初学时的畏惧感。 在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介绍方面,这本书做得尤为细致。它不仅阐述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还通过大量的电路图和实验数据,展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特性。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偏置方式下的输出波形,并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种“可视化”的学习过程,让我对元器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 对于电路分析,本书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基础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到更高级的节点分析法、网孔分析法,再到利用戴维南定理和叠加定理简化复杂电路。书中对每种方法的推导都非常严谨,并且配以大量精选的例题,确保了读者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工具。我常常通过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效率显著提高。 在交流电路的处理上,本书的讲解也非常到位。它清晰地阐述了阻抗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相量法来分析RLC串联和并联电路。这对于理解射频电路和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传播至关重要。书中对傅里叶级数和拉普拉斯变换的引入,虽然略显抽象,但其讲解的逻辑性,让我能够逐渐理解它们在信号分析和系统响应方面的应用。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对数字逻辑电路的讲解也相当全面。从最基本的逻辑门,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再到触发器、寄存器等基本单元,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能够通过书中清晰的卡诺图化简方法,轻松地优化逻辑电路,这对于我未来学习FPGA和ASIC设计非常有帮助。 此外,书中对脉冲电路和振荡电路的介绍,也让我在理解信号发生器和定时电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我能够理解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以及RC充放电在定时电路中的作用。这些知识为我未来进行一些基础的电子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为,这本书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的完美结合。它不仅讲解了“是什么”,更注重“为什么”和“怎么用”,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打下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更能激发我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并为我未来的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一直以来对电工电子技术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的人,这本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驱散了迷茫。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原理离我太遥远,难以理解。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一层层地剥开,展现在我眼前。 这本书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对基础概念的“可视化”讲解。我不是一个天生对数字和公式敏感的人,所以我非常需要直观的理解。书中大量运用了类比和生活中的例子,比如用“水流”来比喻电流,用“压力”来比喻电压,用“阻碍”来比喻电阻。这些贴切的比喻,让我立刻对抽象的概念产生了具象的认识。我能清晰地“看到”电子是如何在导线中移动,电压是如何推动它们前进,而电阻又是如何“卡住”它们的。这种体验,比单纯记忆公式要深刻得多。 其次,书中对基本元器件的讲解,也做到了深入浅出。我不再是简单地记住“二极管是单向导电的”,而是理解了PN结的形成,理解了正向偏置和反向偏置下二极管的不同表现。书中对三极管的讲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从共发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的放大作用,到它们在不同电路中的具体应用,都讲得明明白白。我甚至能够通过书中的分析,自己尝试画出一些简单的放大电路,并大致推测出它们的放大效果。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让我学习的兴趣倍增。 再者,这本书在分析电路时,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数学计算,而是更注重逻辑推理和电路的物理意义。在讲解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时,我不再是被一堆公式吓倒,而是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将复杂电路等效成一个简单的模型,从而简化分析过程。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介绍,都配有详细的图示和步骤,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操作,最终掌握这些工具。我甚至开始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同一个电路,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劣,这让我对电路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书中对一些常见电路的设计思路,也给予了很好的指导。比如,在讲解滤波电路时,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计算低通、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还理解了不同滤波器的应用场景,以及它们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重要性。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简单电源电路的设计,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直流电源,有了初步的 ধারণা (dharona - understanding/concept in Bengali, implying a touch of cross-cultural learning experience, though not explicitly stated as Bengali).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联系,是我非常看重的。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逻辑电路和数字系统的讲解,也同样精彩。从最基本的与门、或门、非门,到复杂的触发器、计数器,书中都用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进行了解释。我曾经对数字电路一直感到困惑,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理解了二进制、逻辑运算以及它们是如何构成现代电子设备的基础。书中关于状态机的讲解,更是让我对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此外,书中在讲解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原理时,也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对电机这类“会动的”电子设备感到好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它们是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到安培力定律,再到不同类型电机的结构和工作方式,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解释。我甚至能够通过书中的描述,想象出电机的内部构造,并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这本书对于故障排除和安全操作的指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讲解如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操作步骤,还强调了注意事项,比如避免短路、选择合适的量程等等。对于高压电路的操作,书中也给予了充分的警示,让我深知安全的重要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和对读者的负责。 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讲解滤波器时,作者会再次提及电容和电感的阻抗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频率下的表现。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在搭建一个知识的积木,每一块都承载着前一块的支撑,也为后一块的稳固打下基础。 最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细致地为你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它鼓励读者去动手实践,去思考,去探索。我真的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走在探索电工电子技术的道路上,让我不再孤单,充满信心。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一门关于基础电路原理的课程,一直觉得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难以深入理解。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基础概念的解释方式。它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在讲解电荷的时候,它用“沙子”来比喻,每一粒沙子就是一个电荷,而“搬运沙子”的力就是电压,单位时间内“搬运沙子”的多少就是电流。这样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电荷、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解是深刻的,不会轻易忘记。 其次,书中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也做得非常详尽且易于理解。我之前对二极管和三极管总是傻傻分不清,但看完这本书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书中不仅给出了原理图,还配有大量的实物图和工作波形图,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器件联系起来。我尤其喜欢它对晶体管放大作用的讲解,通过不同的偏置方式,让我明白了如何让晶体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再者,这本书在电路分析方法上的讲解,也非常系统和实用。它不仅介绍了节点法、网孔法等分析方法,还讲解了如何利用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来简化电路分析。书中提供的解题步骤非常清晰,并且配有大量的例题,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着学习,最终自己也能独立解决问题。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同一个电路,发现结果都是一致的,这让我对这些分析方法有了更强的信心。 另外,书中对交流电路的讲解,也做到了循序渐进。从正弦波的产生,到阻抗的概念,再到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书中对相量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解决交流电路问题的新途径,比传统的时域分析要方便得多。我甚至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基础的调频、调幅电路的工作原理,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开关电路和逻辑门电路的讲解,也做得非常出色。从最基本的与、或、非门,到更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它让我理解了数字信号是如何通过逻辑门进行处理的,以及这些逻辑门是如何构成更复杂的集成电路的。我甚至尝试着自己画出了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图,并推测出它们的输出结果。 书中对脉冲电路和振荡电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脉冲信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振荡器是如何工作的。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原理分析,让我明白了多谐振荡器、RC振荡器等的基本原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比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信号发生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讲解某些概念时,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觉得所学的知识非常有价值。比如,在讲解二极管时,作者提到了它在整流电路中的应用;在讲解三极管时,提到了它在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的应用。这些实际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工电子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这本书在讲解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时,会用多种方式来解释,比如文字、图示、表格等等,确保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我之前对傅里叶级数和拉普拉斯变换这些概念感到非常头疼,但书中对它们的引入和讲解,让我觉得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反而激起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实践。它不是一本死板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扎实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任何想要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方法实用,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激发你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评分

书很一般书很一般书很一般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评分

书很一般书很一般书很一般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