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

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石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焊接
  • 焊接科学
  • 焊接方法
  • 焊接过程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制造工程
  • 工业工程
  • 质量控制
  • 工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21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3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54
字数:15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组织编写的“焊接科学基础”之一。
  全书由5篇28章组成。在介绍焊接方法及其过程控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焊接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论述了电弧焊、压焊、钎焊、高能束焊和其他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设备,同时介绍了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伺服系统、信息处理与质量控制、焊接自动化专用设备和机器人,进而对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的正确选择提出了基本要求,并合理地融入了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书充分体现了经典、成熟、基本、传承的指导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成熟、可靠,描述准确、清楚,充分反映了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的核心内容。同时,与现代的科研成果、创新技术相结合,反映了先进性和趋势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焊接技术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焊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符号说明
绪论焊接方法概述
0.1 焊接方法分类
0.2 焊接方法简介
0.3 焊接方法的选择
0.4 焊接技术的新发展

第1篇 弧焊基础
第1章 焊接电弧及其对弧焊电源的要求
1.1 焊接电弧的物理本质、引燃及分类
1.1.1 焊接电弧的物理本质
1.1.2 焊接电弧的引燃
1.1.3 焊接电弧的分类及其应用
1.2 直流焊接电弧的结构和电特性
1.2.1 焊接电弧的结构及其压降分布
1.2.2 焊接电弧的电特性
1.2.3 焊接电弧力
1.3 交流焊接电弧的特点及其电特性
1.4 其他类型焊接电弧
1.4.1 脉冲焊接电弧
1.4.2 自由焊接电弧
1.4.3 压缩焊接电弧
1.5 弧焊工艺对弧焊电源外特性的要求
1.5.1 "电源�驳缁�"系统的稳定性
1.5.2 对外特性曲线形状的要求
1.6 弧焊工艺对弧焊电源调节性能的要求
1.6.1 弧焊电源的调节性能
1.6.2 弧焊电源的可调焊接参数
1.6.3 弧焊电源的负载持续率和额定参数
1.7 弧焊工艺对弧焊电源动特性的要求
1.7.1 电弧焊熔滴过渡与弧焊电源动特性的概念
1.7.2 焊条电弧焊熔滴过渡及其对弧焊电源特性的要求
1.7.3 细丝CO2焊熔滴过渡及其对弧焊电源特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弧焊电源
2.1 弧焊电源概述
2.1.1 弧焊电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2.1.2 弧焊电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1.3 弧焊电源的新发展
2.2 弧焊变压器的原理及其特点
2.2.1 弧焊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及分类
2.2.2 串联电抗器式弧焊变压器
2.2.3 增强漏磁式弧焊变压器
2.3 弧焊发电机及硅弧焊整流器
2.3.1 内燃驱动式弧焊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2.3.2 硅弧焊整流器
2.3.3 交直流两用及脉冲式弧焊整流器
2.4 晶闸管式弧焊整流器及其特点
2.4.1 晶闸管式弧焊整流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2.4.2 主电路的基本形式及其工作原理
2.4.3 移相触发电路的基本形式及其工作原理
2.4.4 外特性及调节性能原理
2.4.5 晶闸管式脉冲和矩形波交流弧焊电源
2.5 弧焊逆变器
2.5.1 弧焊逆变器概论
2.5.2 晶闸管式弧焊逆变器
2.5.3 晶体管和场效应晶体管式弧焊逆变器
2.5.4 IGBT式弧焊逆变器
2.5.5 软开关型弧焊逆变器
2.6 弧焊电源的数字化控制
2.6.1 数字化控制的概述
2.6.2 数字化控制的关键技术
2.6.3 弧焊电源的单片控制
2.6.4 弧焊电源的DSP控制
2.6.5 弧焊电源的ARM嵌入式控制
2.6.6 弧焊电源的数字化智能控制
2.7 弧焊电源的选择和使用
2.7.1 弧焊电源的选择
2.7.2 弧焊电源的安装和使用
2.7.3 弧焊电源的节电与安全
参考文献

第3章 焊条电弧焊方法
3.1 焊条电弧焊的原理及熔滴过渡
3.1.1 焊条电弧焊的原理及特点
3.1.2 焊条电弧焊的熔滴过渡及其影响因素
3.2 焊条电弧焊设备及焊条
3.2.1 焊条电弧焊电源设备选配
3.2.2 焊条的分类、特点及选用
3.3 焊条电弧焊工艺特点及其对焊接参数的要求
3.3.1 焊接工艺特点及要求
3.3.2 接头和坡口要求及设计
3.3.3 焊接参数的基本要求及其多参数匹配
3.4 焊条电弧焊缺陷及安全与防护
3.4.1 弧焊缺陷的产生及防止
3.4.2 焊条电弧焊的安全及防护技术
3.5 焊条电弧焊的特殊方法
3.5.1 重力焊和躺焊的特点及操作
3.5.2 高效焊条电弧焊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埋弧焊
4.1 埋弧焊工作原理及其特点与应用
4.1.1 埋弧焊工作原理
4.1.2 埋弧焊的冶金与工艺特点及其应用
4.2 埋弧焊设备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
4.2.1 埋弧焊设备的分类与组成
4.2.2 弧焊电源的电特性及其选用
4.2.3 电弧调节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4.2.4 机械与控制驱动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4.3 埋弧焊材料及其选配
4.3.1 焊丝
4.3.2 焊剂
4.3.3 焊丝和焊剂的选配
4.4 埋弧焊工艺
4.4.1 对接接头埋弧焊工艺
4.4.2 T形接头和搭接接头埋弧焊工艺
4.4.3 焊接参数对焊缝质量的影响
4.5 埋弧焊的其他工艺形式
4.5.1 埋弧堆焊
4.5.2 窄间隙埋弧焊
4.6 埋弧焊的主要焊接缺陷分析
4.6.1 气孔
4.6.2 裂纹
4.6.3 埋弧焊焊接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4.7 高速埋弧焊新工艺的特点及其设备
4.7.1 单丝高速埋弧焊的工艺特点及其设备
4.7.2 双丝高速埋弧焊的工艺特点及其设备
4.7.3 三丝高速埋弧焊的工艺特点及其设备
4.7.4 四丝高速埋弧焊在管线钢焊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
5.1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5.1.1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分类
5.1.2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基本原理
5.1.3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熔滴过渡及冶金特性
5.1.4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特点及应用
5.2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设备组成及其原理
5.2.1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设备的分类与组成
5.2.2 弧焊电源的选配原则
5.2.3 其他辅助设备、配套件的选配
5.2.4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的控制系统
5.2.5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设备的选用原则
5.2.6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焊机简介
5.3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气体及焊丝的选配
5.3.1 保护气体的作用与特性
5.3.2 保护气体的标准及其选用
5.3.3 工厂供气及流量控制方法
5.3.4 焊丝分类及其性能对焊接工艺性能的影响
5.3.5 焊丝的标准及其选用
5.4 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工艺的特点及应用
5.4.1 焊前准备
5.4.2 焊接参数及其设定
5.4.3 常用材料的焊接
5.4.4 焊接缺陷的控制
5.5 特殊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技术
5.5.1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电弧控制技术
5.5.2 熔化极脉冲氩弧焊的电弧控制
5.5.3 熔化极气体保护气电立焊
5.5.4 窄间隙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
5.6 药芯焊丝CO2气体保护焊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5.6.1 药芯焊丝的结构与分类
5.6.2 药芯焊丝CO2焊的原理与特点
5.6.3 药芯焊丝CO2焊设备
5.6.4 药芯焊丝的标准及其选用
5.6.5 药芯焊丝CO2焊工艺
5.7 高效高速气体保护电弧焊技术
5.7.1 高效气体保护电弧焊技术
5.7.2 高速气体保护电弧焊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6.1 TIG焊原理及特点
6.1.1 TIG焊的工作原理
6.1.2 TIG焊的特点
6.1.3 TIG焊的应用
6.2 TIG焊设备配置
6.2.1 TIG焊设备组成
6.2.2 TIG焊弧焊电源选配原则
6.2.3 其他辅助设备、配套件的选配
6.2.4 焊接程序控制装置
6.2.5 典型的TIG焊机简介
6.3 TIG焊用焊接材料及工艺
6.3.1 钨极及其选用
6.3.2 保护气体及其选用
6.3.3 焊丝及其选用
6.3.4 TIG焊安全技术
6.4 TIG焊其他方法和新技术
6.4.1 热丝TIG焊
6.4.2 TIG点焊
6.4.3 管�补芎凸塥补馨錞IG焊
6.5 TIG高速焊技术
6.5.1 活性剂TIG焊技术
6.5.2 多元保护气(加氦等)TIG高速焊技术
6.5.3 双电极TIG焊
6.5.4 TIG�布す飧春夏茉锤咚俸讣际�
参考文献

第7章 等离子弧焊接、喷涂与切割基础
7.1 等离子弧的形成、特点及分类
7.1.1 等离子弧的形成
7.1.2 等离子弧的特点
7.1.3 等离子弧的分类
7.1.4 对等离子弧供电特性的要求
7.2 等离子弧焊的原理、工艺及设备
7.2.1 等离子弧焊的原理
7.2.2 等离子弧焊的工艺
7.2.3 等离子弧焊设备
7.3 等离子弧喷涂的原理、工艺及设备
7.3.1 等离子弧喷涂的原理
7.3.2 等离子弧喷涂的工艺
7.3.3 等离子弧喷涂的设备
7.4 等离子弧切割的原理、工艺及设备
7.4.1 等离子弧切割的原理及特点
7.4.2 等离子弧切割的方法及工艺
7.4.3 等离子弧切割设备
7.5 等离子弧焊新技术
7.5.1 微束等离子弧焊技术
7.5.2 穿孔等离子弧焊技术
7.5.3 脉冲等离子弧焊技术
7.5.4 变极性等离子弧焊技术
7.5.5 激光�驳壤胱踊「春虾讣际�
参考文献

第8章 其他电弧焊与切割基础
8.1 水下焊接
8.1.1 湿法水下焊接
8.1.2 高压干法水下焊接
8.1.3 局部干法水下焊接
8.1.4 水下焊接标准与质量检验
8.1.5 水下焊接安全技术
8.1.6 水下焊接应用实例
8.2 水下切割
8.2.1 水下电弧�惭跗�切割
8.2.2 水下等离子弧切割
8.2.3 其他水下切割技术
8.2.4 水下切割安全技术
8.3 螺柱焊技术
8.3.1 螺柱焊工艺过程与设备
8.3.2 典型材料的螺柱焊焊接性能
8.3.3 螺柱焊焊接方法的选择
8.3.4 螺柱焊焊接质量检验及焊接专用螺柱
8.4 碳弧气刨设备及工艺特点
8.4.1 碳弧气刨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8.4.2 碳弧气刨的设备及材料
8.4.3 碳弧气刨工艺及其参数匹配
8.4.4 自动碳弧气刨特点及其设备
8.4.5 碳弧水气刨
参考文献

第2篇 压焊基础
第1章 压焊基础概述
1.1 压焊的物理本质
1.2 压焊的分类及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阻焊
2.1 点焊
2.1.1 点焊的基本原理
2.1.2 点焊的一般工艺
2.1.3 常用材料及新材料的点焊
2.2 凸焊
2.2.1 凸焊的一般工艺
2.2.2 常用金属材料的凸焊
2.3 缝焊
2.3.1 缝焊的一般工艺
2.3.2 常用金属材料的缝焊
2.4 对焊
2.4.1 闪光对焊
2.4.2 电阻对焊
2.5 电阻焊设备
2.5.1 电阻焊设备分类和组成
2.5.2 电阻焊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
2.5.3 电阻焊设备的电极
2.5.4 点焊机器人
2.6 电阻焊技术的新发展
2.6.1 电阻焊接头形成理论研究进展
2.6.2 电阻焊新工艺
2.6.3 电阻焊新设备
2.6.4 新型点焊机器人
2.6.5 车身焊装生产线的工艺仿真与规划技术
2.6.6 电阻焊质量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扩散连接
3.1 扩散连接机理
3.1.1 固相扩散连接的基本原理
3.1.2 液相扩散连接的基本原理
3.1.3 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的基本原理
3.2 扩散连接的一般工艺
3.2.1 扩散连接的工艺特点
3.2.2 扩散连接参数的选择
3.3 常用材料的扩散连接
3.3.1 钛合金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扩散连接
3.3.2 镍基高温合金的扩散连接
3.3.3 异种金属材料的扩散连接
3.3.4 陶瓷材料的扩散连接
3.3.5 复合材料的扩散连接
3.4 扩散连接设备
3.4.1 扩散连接设备的分类
3.4.2 扩散连接设备的组成
3.4.3 典型扩散连接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第4章 摩擦焊
4.1 连续驱动摩擦焊
4.1.1 连续驱动摩擦焊的基本原理
4.1.2 连续驱动摩擦焊的焊接工艺
4.1.3 焊接参数的检测及控制
4.1.4 典型材料的摩擦焊
4.2 搅拌摩擦焊
4.2.1 搅拌摩擦焊的焊接过程
4.2.2 搅拌摩擦焊工艺
4.2.3 典型材料的搅拌摩擦焊
4.2.4 搅拌摩擦焊新技术
4.3 其他摩擦焊
4.3.1 惯性摩擦焊
4.3.2 线性摩擦焊
4.3.3 相位摩擦焊
4.3.4 径向摩擦焊
4.3.5 摩擦堆焊
4.4 摩擦焊焊接设备及其质量控制
4.4.1 传统摩擦焊焊接设备
4.4.2 搅拌摩擦焊焊接设备
参考文献

第5章 其他压焊方法
5.1 高频焊
5.1.1 高频焊的基本原理
5.1.2 高频焊的一般工艺
5.1.3 高频焊设备的选择
5.1.4 高频焊应用实例
5.2 超声波焊
5.2.1 超声波焊基本原理
5.2.2 超声波焊的焊接工艺
5.2.3 超声波焊的焊接接头设计
5.2.4 超声波焊的焊接参数选择
5.2.5 常用材料的超声波焊
5.2.6 超声波焊焊接设备
5.3 爆炸焊
5.3.1 爆炸焊的基本原理
5.3.2 爆炸焊工艺
5.3.3 常用材料及典型工件的爆炸焊
5.3.4 爆炸焊技术发展
5.3.5 爆炸焊的安全与防护
5.4 变形焊
5.4.1 变形焊概述
5.4.2 变形焊工艺
5.4.3 典型材料及构件的焊接
5.4.4 变形焊设备
参考文献

第3篇 钎焊基础
第1章 钎焊技术基础
1.1 钎焊的基本原理
1.2 钎料的润湿与铺展
1.2.1 固体金属的表面结构
1.2.2 液态钎料对固体母材的润湿
1.3 钎料的毛细流动
1.3.1 拉普拉斯方程的推导
1.3.2 液态钎料的毛细填缝过程
1.4 钎料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1.4.1 钎料和母材的成分
1.4.2 温度的影响
1.4.3 金属表面氧化物的影响
1.4.4 钎剂的影响
1.4.5 母材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1.4.6 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1.5 液态钎料与母材的相互作用
1.5.1 母材向液态钎料的溶解
1.5.2 钎料组元向母材的扩散
1.5.3 钎焊接头组织的不均匀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钎焊方法
2.1 火焰钎焊
2.1.1 火焰钎焊的基本原理
2.1.2 火焰钎焊设备及工艺方法
2.1.3 火焰钎焊的应用实例
2.1.4 火焰钎焊的操作与防护
2.2 炉中钎焊
2.2.1 空气炉中钎焊
2.2.2 保护气氛炉中钎焊
2.2.3 真空炉中钎焊
2.2.4 炉中钎焊的操作与防护
2.3 电阻钎焊
2.3.1 电阻钎焊的基本原理
2.3.2 电阻钎焊的工艺及特点
2.3.3 电阻钎焊应用实例
2.4 感应钎焊
2.4.1 感应钎焊的基本原理
2.4.2 感应加热线圈的设计
2.4.3 感应钎焊的应用实例
2.4.4 感应钎焊的操作与防护
2.5 浸渍钎焊
2.5.1 盐浴浸渍钎焊
2.5.2 金属浴浸渍钎焊
2.5.3 浸渍钎焊应用实例
2.6 其他钎焊方法
2.6.1 电子束钎焊
2.6.2 扩散钎焊
2.6.3 超声波钎焊
2.6.4 钎焊新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钎焊材料简介
3.1 钎料和钎剂概述
3.1.1 钎料的分类和性能
3.1.2 钎剂的分类和性能
3.2 软钎料
3.2.1 锡基和铅基钎料
3.2.2 镉基、锌基和金基钎料
3.2.3 低熔点钎料
3.3 硬钎料
3.3.1 铝基钎料
3.3.2 银钎料
3.3.3 铜基钎料
3.3.4 锰基钎料
3.3.5 镍基钎料
3.4 钎剂
3.4.1 软钎剂
3.4.2 硬钎剂
3.4.3 铝合金用钎剂
3.4.4 气体钎剂
第4章 无铅钎焊技术
4.1 采用无铅钎焊技术的必要性
4.1.1 无铅钎焊技术的提出
4.1.2 铅的危害及污染途径
4.1.3 无铅钎焊技术面临的挑战
4.2 无铅钎料简介
4.2.1 SnPb系钎料
4.2.2 SnAg、SnAgCu无铅钎料合金
4.2.3 SnCu、SnCuNi无铅钎料合金
4.2.4 SnZn、SnZnBi无铅钎料合金
4.3 无铅钎焊用钎剂简介
4.3.1 钎剂的组成及分类
4.3.2 电子用钎剂的作用机理
4.4 无铅钎焊方法及设备
4.4.1 无铅波峰焊
4.4.2 无铅回流焊
参考文献

第4篇 高能束及其他焊接方法基础
第5篇 焊接过程控制及自动化基础

前言/序言

  本书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组织编写的“焊接科学基础”之一。本书定位于从事焊接技术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焊接专业师生,给他们提供焊接领域经典的、成熟的、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指导他们运用这些基本知识进行科研、教学和生产。
  本书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经典、成熟、基本、传承”的指导思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成熟、可靠,描述准确、清楚,充分反映了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与现代的科研成果、创新技术相结合,以便在具体的章节中充分体现先进性、趋势性的发展研究成果。
  本书在介绍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焊接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论述了电弧焊、压焊、高能束焊、钎焊和其他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设备,同时介绍了焊接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伺服系统、信息处理与质量控制、焊接自动化专用设备和机器人,进而对焊接方法的选择提出了基本要求,简述了焊接技术的新发展。
  本书编审人员及其分工如下。
  主编:黄石生(负责编写提纲的制订、第1篇的统稿和全书的统稿、定稿)。
  副主编:赵熹华(负责第2篇的统稿和全书的审稿),薛家祥(协助第4篇统稿),华学明(协助第5篇统稿)。
  前言、焊接方法概述、第1章和第2章编者、第1篇统稿黄石生;审者赵熹华。第3章编者陈毅刚;审者胡盛跃。第4章编者胡盛跃(编写4��1至4��6节和统稿)、周漪清(编写4��7节);审者周业基。第5章编者薛峰(编写5��1至5��6节和统稿)、吴开源(编写5��7节);审者周业基。第6章编者温立民(编写6��1至6��3节和统稿)、石永华(编写6��4和6��5节);审者胡盛跃。第7章编者王振民;审者温瑾林。第8章编者石永华(编写8��1节、8��2节和统稿)、蒋晓明(编写8��3和8��4节);审者李尚周。
  第2篇统稿:赵熹华。第1章编者赵熹华;审者冯吉才。第2章编者赵贺、赵熹华;审者冯吉才。第3章、第4章编者冯吉才;审者赵熹华。第5章编者赵贺、冯吉才;审者赵熹华。
  第3篇统稿:卫国强。第1章、第4章编者卫国强;审者庄鸿寿。第2章编者石永华;审者卫国强。第3章编者黄延禄;审者卫国强。
  第4篇统稿:华学明。第1章编者黄坚;审者李铸国。第2章编者姚瞬;审者唐新华。第3章编者徐国祥;审者姚瞬。第4章编者华学明;审者姚瞬。第5章编者李力;审者楼松年。第6章编者李宏运;审者吴毅雄。
  第5篇统稿:薛家祥。第1章至第3章编者薛家祥;审者吴林、张广军 。第4章、第5章编者张广军;审者吴林。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焊接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指导和有关院校师生、企业工程专家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是一本聚焦于焊接技术核心原理与实践应用的深度力作。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各类焊接方法的物理基础、化学机理以及工程应用,并着重于焊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过程控制理论与技术。 内容概览: 本书从基础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焊接过程中能量传递、材料熔化、凝固以及金属组织演变等关键环节。它不仅涵盖了弧焊、电阻焊、固态连接等主流焊接技术,还对激光焊、电子束焊等先进焊接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 焊接方法详析: 弧焊篇: 详尽解析了各种电弧焊接方法,如手工电弧焊(SMAW)、钨极氩弧焊(GTAW)、埋弧焊(SAW)、药芯焊丝电弧焊(FCAW)和气体保护金属电弧焊(GMAW)的原理、设备、工艺参数选择、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重点阐述了电弧特性、焊缝金属成分控制、热输入管理以及不同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的焊接特点。 电阻焊篇: 深入探讨了点焊、缝焊、凸焊等电阻焊技术的加热机理、电极选择、焊接参数(电流、时间、压力)的优化,以及其在薄板连接和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固态连接篇: 详细介绍了摩擦焊、爆炸焊、扩散焊等无需熔化的连接方式,解析了其形成机制、工艺流程、适用材料,以及在特殊领域(如异种金属连接)的独特优势。 先进焊接篇: 对激光焊接和电子束焊接等高能量密度焊接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包括其聚焦原理、能量传输特性、熔池行为、工艺控制要点,以及在航空航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潜力。 过程控制基础: 热输入与变形控制: 深入分析焊接热输入对材料性能、焊接应力、焊接变形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各种抑制焊接变形的技术,如预先变形、反变形、合理安排焊接顺序、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等。 熔池与凝固控制: 阐述了焊接熔池的形成、流动、冷却与凝固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焊缝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探讨了通过调整焊接参数、添加焊剂或合金元素等手段来优化熔池和凝固过程的技术。 焊接缺陷与预防: 全面梳理了焊接过程中常见的缺陷,如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咬边等,深入分析了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 焊接质量监控与评价: 介绍了无损检测(NDT)方法,如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以及常规的力学性能和金相检验方法,用于评定焊缝质量,确保工程安全。 自动化与智能化焊接: 展望了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机器人焊接、智能焊接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焊接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特色: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大量的图表、实例和数据,直观地展示了焊接过程的复杂性与精密性。无论是希望系统学习焊接基础知识的学生,还是需要提升焊接工艺技能的工程师,亦或是致力于焊接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指导。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焊接科学理论体系,掌握先进的焊接工艺技术,并能够有效地控制焊接过程,生产出高质量的焊接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庞大的焊接技术“宇宙”。它让我看到了焊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金属材料,而是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书中对焊接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它详细介绍了焊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如烟尘、弧光、噪声、电击等,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书中还提到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一点让我看到了焊接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焊接安全规程的强调,它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对生命安全的保障。书中对通风排烟系统的介绍,以及如何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都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一种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对电弧物理学的讲解,特别是对电弧的电、热、磁特性的分析,让我对焊接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之前以为电弧只是一个简单的“火苗”,但书中详细描述了电弧内部的等离子体流动、温度分布以及电离区,这让我意识到电弧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现象。作者还对不同电弧形态,如短弧、过渡弧、喷射弧等进行了分类和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对焊接过程的影响,这对我理解手工焊的技巧非常有帮助。书中还对各种焊接电源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直流电源、交流电源、脉冲电源等,并阐述了不同电源在焊接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这一点对于我选择合适的焊接设备,以及优化焊接参数非常有指导意义。例如,在进行薄板焊接时,如何利用脉冲电源来控制热输入,避免烧穿,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在学习焊接过程中遇到的“及时雨”!《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我学习焊接的“百科全书”。在我遇到各种焊接难题,对某些理论感到困惑时,总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书中对焊接过程的控制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控制参数,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焊接质量的。比如,在讲到气体保护焊时,保护气体的种类、流量、喷嘴与工件的距离,以及送丝速度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理论依据。作者还非常注重焊接缺陷的预防和诊断,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尤其宝贵。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的焊接缺陷,如气孔、裂纹、咬边等,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焊接工艺来避免。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提供了很多检测焊接质量的方法,从宏观的目视检查,到微观的金相分析,甚至是无损检测技术,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明白,一个合格的焊接不仅在于“焊上”,更在于“焊好”,并且要能够被有效地检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过程控制”这一概念的强调,它不是孤立地讨论某种焊接方法,而是将整个焊接过程视为一个可控的系统,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中关于电弧稳定性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调节焊接电流、电压和电弧长度来获得稳定的电弧,对我理解和掌握手工焊技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评分

我之前对焊接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就是把两块金属用高温融化粘在一起。但自从我接触了《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焊接背后深厚的科学原理和精妙的工程技术。书中对不同焊接方法,如电渣焊、压焊、钎焊的介绍,让我惊叹于焊接技术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对钎焊的讲解,它通过低熔点的填充金属将工件连接起来,不改变母材的性能,这一点在精密制造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对钎焊的温度控制、钎剂的选择以及钎缝的质量要求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电焊和气焊,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还有如此多的连接方式。书中对压焊的介绍,比如电阻焊,尤其是点焊和缝焊,对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重要性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电流、压力和时间这三个关键参数如何协同作用,实现高效可靠的连接。此外,书中对电渣焊的详细描述,让我理解了它在大型结构件焊接中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其高熔敷效率和较低的热变形。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焊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而是积极地给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弧焊时,书中对飞溅的控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多种有效减少飞溅的方法,这对于提高焊接效率和外观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评分

《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让我对焊接过程的“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学会一种焊接方法,掌握几个关键参数就行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焊接过程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书中对焊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焊接技术的未来。它介绍了机器人焊接、自动焊接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焊接质量方面的巨大优势。书中还对焊接过程的监控和反馈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比如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焊接参数,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反馈控制,以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让我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焊接机器人编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这对于我了解未来的自动化生产非常有启发。书中对焊接过程的仿真和数值模拟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优化焊接工艺,预测焊接结果,这对于减少实验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和全面,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份关于焊接技术的“珍贵笔记”。《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书中对焊接质量评价和检测技术的介绍,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测方法,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查、力学性能测试、无损检测(如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渗透检测、磁粉检测)等,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书中还对焊接质量标准进行了介绍,比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质量标准。这让我明白,焊接质量的评价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焊接检验员的职责和技能要求的描述,这让我对焊接质量控制这个专业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焊接,离不开背后严格的质量把控。

评分

在我看来,《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各种焊接材料的特性分析,让我对不同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有了系统的了解。例如,书中对碳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常见焊接材料的组织、性能以及焊接时的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对铝合金的焊接,书中详细阐述了铝合金容易出现的氧化、热裂纹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来克服这些困难。这一点对于我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特殊材料的焊接,如钛合金、镍基合金等进行了介绍,这进一步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书中关于焊接复合材料的讨论,更是让我看到了焊接技术在新兴材料领域的广阔前景。

评分

我一直对焊接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看到《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的封面上,那沉甸甸的厚度就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丰富而扎实的知识。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书中对各种焊接方法的介绍,从最基础的手工电弧焊,到先进的激光焊接和电子束焊接,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介绍原理,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等离子弧焊时,详细阐述了等离子弧的形成机理、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参数来控制焊接质量。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焊接工艺,例如摩擦搅拌焊,它在铝合金等难焊材料上的应用前景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描述这些工艺时,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每一种焊接方法的介绍都辅以实际应用的案例,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埋弧焊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焊剂的作用,还对不同类型的焊剂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并指出了在不同材料和厚度焊接时应如何选择合适的焊剂,这对于提高焊接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熔池的形成与凝固过程的描述也极为细致,让我对焊接过程中微观层面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焊接不仅仅是简单的“粘合”,而是一个涉及材料科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复杂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焊接知识的洗礼”。《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焊接原理的深度挖掘。书中对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分析,让我对焊接过程中材料的内部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通过对拉伸、压缩、弯曲等应力状态的分析,以及热应力、组织应力等不同应力来源的讲解,让我明白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是多么复杂。书中还介绍了多种减小焊接应力和变形的方法,如合理的焊接顺序、分层分道焊接、对称焊接等,这些都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焊接接头强度和韧性评估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力学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材料和应用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这让我明白,焊接不仅仅是“连接”,更是要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书中对疲劳寿命和断裂韧性的分析,更是让我对焊接结构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金属材料加工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者,《焊接科学基础:焊接方法与过程控制基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冲击。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焊接科学的“哲学书”。书中对焊接过程中金属的冶金学变化,如相变、晶粒生长、显微组织形成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阐述。我之前对焊接区域的组织变化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但书中通过大量的金相显微照片和相图,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焊接热影响区(HAZ)的组织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焊接不仅仅是物理过程,更是化学和冶金过程的结合。书中对不同焊接方法在不同材料上的适用性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讨论不锈钢的焊接时,书中详细分析了碳含量、合金元素以及焊接方法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避免晶间腐蚀的措施。这一点对于我今后在特定材料领域的应用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焊接变形的控制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产生变形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焊接顺序、预变形、反变形等手段来减小变形。这一点在工程实践中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构件的精度和质量。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图书很厚,希望有所帮助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