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尹建莉老师出版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得姊妹篇。在内容方面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列。本书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手法,案例主角扩展为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心痛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邦邦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辩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女儿圆圆在两岁左右发现了笔的奇妙后,就兴致勃勃地往她所有能接触到的东西上乱画。奇怪的小人儿和线条开始是落在童话书上,然后就上了我和他爸爸的书、日记本及我们的影集。我们当然也给她白纸,让她尽量画在纸上,但她似乎不愿受此约束。既然管不了,我们就一般不管她,实在不能让她乱画的东西,就放起来,不让她接触到。她后来还往家具上画,我们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并赶快把家具擦干净了,有的擦不干净,也不会因此责骂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换个想法,把她的破坏看成是可爱的创作,想着等她长大了,如果这些家具还用着,正好可以让她看到她小时候多么淘气。
后来,圆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画在墙上发生了兴趣,开始我们有些心疼白白的墙被她画得乱七八糟,就在墙上贴了很大的白纸,告诉她画在白纸上。但很快发现她真正的兴趣除了在“画画”上,更是在“画在墙上”。这个小家伙表面听我们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纸界,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意识到她的兴趣后,我们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致地欣赏她在墙面上的“创作”,我还故意对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面上的东西和画在纸上的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我们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又往墙上画几次,不再有兴趣。而我们的心态放平了,确实也越来越能看出她的涂鸦之美了。
到她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新房子,很精心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似乎又刺激了圆圆的绘画兴趣,搬家时,她表示出很想在这上面画些什么。我和她爸爸就决定空出一面墙,不摆放家具,专门给她涂鸦。圆圆一听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很听她的话,所以已是小学生的圆圆也学会了“听话”,我们要求她只画在这一面墙上,不要乱画到别处,她答应了,也能做到。当时她有几个同学经常喜欢放学后来我家玩一会儿,小姑娘们第一次来我家看到涂鸦墙时,总是吃惊;当她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像圆圆那样随意往这墙上画或往上粘贴东西时,更是惊喜,往往会立即行动起来。到圆圆小学毕业时,这面墙已是非常丰富了。不少到我家的人看到这面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用心装修的房子,怎么舍得让孩子把一面墙弄成那样子?我总是开玩笑回答说,这是一堵艺术墙啊,多好看。
我说的是真心话,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在他们拿着一支笔,恣意涂画时,其实是在启动自己的艺术才华。我经常在端详一些儿童画时心生感动,那种真诚、朴素和表达上的自由洒脱,是任何人教不出来、任何技巧难以到达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能用心去看一幅孩子的画,就一定不会把孩子在墙面上的创作看成破坏。我由衷地喜欢家中这面墙,摆一组家具或挂两张字画难道就能比圆圆和小朋友们画上去的公主、王子或不知所云的线条、各种颜色的贴纸更美更动人吗?
一面墙的光洁值多少钱?即使你不喜欢孩子乱涂乱画,也可以“忍痛割爱”,把这份自由和快乐送给孩子,过几年把墙重新修整一下不就行了。而孩子回报你的,往往是无法以价钱衡量的才华和丰沛的情感。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的答案是: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因为成人常常受制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自己如果不是想象力丰富的人,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其实非常有限。卖菜的小贩可以称出一筐土豆的重量,但他不相信有人会称出地球的重量,他的常识中,称重只有一杆秤。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有限,来理解和指导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能算出地球重量的人,最好不要把他的思维早早地固定到秤杆上。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儿童本身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他在生活中很少遇到到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那样做之类的限制,并且他早早地接触了书籍,能从书籍这扇窗中望出去,看到现实以外的世界,那么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正常发展。大约在圆圆四、五岁时,我给她买了一套《恐龙》,通过那套书圆圆了解到,恐龙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是地球的主宰,后来因故灭绝,现在只能从博物馆看到它们的化石。圆圆有一天又翻看这本书,突然问我,“妈妈,以后是不是就该有本《人》书了?”我乍一听,愣了一下,然后就明白了。是啊,现在人是地球主宰,谁能保证亿万年后,“人”不是另一种文明生物谈论到的遥远的“恐龙”呢?有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十分相信这句话,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力量,必须在幼儿期萌发,茁壮,否则就会萎缩。
圆圆大约4岁时,有一天在茶几上摆弄一根鞋带,她把鞋带中间绕个大圆,两头在圆的两侧直垂下来,像一个梳着直披肩发的头像,她说这是妈妈。我一看,真的很像,表示出惊喜。她接着用这根鞋带摆出了蝴蝶结、小豆苗、大蟒蛇、蜜蜂、剪子、带把的汽球等等,甚至摆出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圆圆,都十分传神。因为当时没有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我就找张纸,把她摆出来的造型都画下来。后来,几乎所有看到这张纸的人都会为圆圆的造型能力惊叹。这当然首先是圆圆的天赋所在,但我们作为家长,至少没有压抑和破坏她这份天赋。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并非倡导孩子满家乱画,这里想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它价值千金。家长为此付出的不过是一点时间、一点金钱和一点耐心。假如孩子在自己家中活得缩手缩脚,经常为一些无心之过遭到责骂,家庭就没有为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墙面可以修旧如新,损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孩子的爱好和创造力掐灭了,可能永远无法重新燃烧。
检验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获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他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这里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有位家长说她很用心教育孩子,可是2岁的孩子特别不听话,总是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就大哭,她每天为此和孩子发生好多次冲突,感觉很抓狂。
也许这位家长理想中的孩子应该除了玩具什么都不乱动,要动也会提前征求家长意见。天下有这样的孩子吗?那么家长所谓的教育就是每天对孩子说许多的“不许”,并和孩子发生许多次冲突。可这是“教育”吗?如果她知道我女儿圆圆小时候不仅是什么都喜欢动一动,还经常搞破坏,是否会大吃一惊?
大约也是圆圆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只有我和她在家。我当时忙着干自己的事,圆圆似乎在我的梳妆台那边玩,感觉她很安静,就没去关照她。过一会儿,忽然听见圆圆说“呀,不好吃”。跑过去看,发现她两只小手、脸蛋上都是白白的东西。我在一瞬间被吓一条,马上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刚买了一瓶面霜,全被这小家伙抓出来,抹到脸上、镜子上,而且嘴里也有!可能是我的样子把圆圆吓着了,她脸上一瞬间浮起害怕的表情。我赶快笑着对她说,“没事,别动,妈妈给你拍张照片!”抓起手边相机给她拍了照,然后开始清理。我先用白纱布擦她嘴里的油,一边擦一边问她,“宝宝是不是闻着这个很香,以为很好吃,就吃了一口?”她点头。我问她好吃吗,她摇摇头说不好。我笑笑,对她说,嗯,这个不是吃的东西,不好吃,也不能吃,只能往脸上搽。然后又告诉她,再香的东西,如果不是吃的,都不能往嘴里放。圆圆忽闪着眼睛,在认真听我的话,看样子她听懂了。我一边给她洗脸洗手,一边又对她说,“你把油擦到脸上是对的,不过擦得太多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妈妈每天给自己和小圆圆用擦脸油时,都是只用一点点?”我给她用毛巾擦干净脸和小手后,从她的儿童霜中沾一点油出来,让圆圆看看手指上的量,然后涂到她的脸蛋上。一边涂一边告诉她,每次洗过脸,用这一点点就够了,不需要太多。圆圆乖乖地让我涂油,听我给她讲这些,很配合很满意的样子,洗过脸后,蹦蹦跳跳玩去了,以后再也没破坏过我的任何一瓶面霜。
后来,我的一位邻居看到我给圆圆拍的那张照片,听我讲的故事后,感叹地说“你真是好脾气,要是我,得骂她一顿。一瓶油就这样糟蹋了!”邻居的想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不过我觉得遇到这类事情发不发火,和“脾气”无关,其实和对事情的认识有关。
如果家长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的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擦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
与其他强调“严格自律”或“无条件迎合”的教育流派相比,这本书找到了一个极富智慧的平衡点。它倡导的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这种边界不是束缚,而是像河流的两岸,既保证了方向性,又不限制流动的活力。我最欣赏的是它如何处理“尊重”与“要求”的关系。作者并非一味纵容,而是教导我们如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清晰、坚定地表达出我们的期待和底线。这种沟通方式,既维护了父母的权威性,又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感,使得“管教”不再是权力斗争,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合作过程。书中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的案例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简单地惩罚失误,而是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主动寻求弥补和修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的“战战兢兢”的家长,而是拥有了一套内在的“稳定系统”,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引导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且每一次都会带来新体悟的育儿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化繁为简”。我之前读过很多关于正面管教的书籍,它们大多信息量爆炸,术语层出不穷,读完后反而感觉更迷茫,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但这一本完全不同,它仿佛用最精炼的文字提炼出了教育的“核心代码”。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什么惊天动地的教育理念,而是专注于那些最基础、最容易被我们成年人遗忘的“基本功”。比如,书中对于“规则的建立”和“情绪的接纳”的论述,就让我找到了过去处理冲突的盲区。我过去常常陷入“讲道理”的怪圈,试图用逻辑去驯服孩子的情绪,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本书则明确指出,在处理冲突时,先接纳情绪,后处理行为,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这种清晰的步骤感,立刻降低了育儿的难度系数。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提供了一套稳定、可复制的“心法”,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幺蛾子”时,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有力量的回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终于找到了最基础但也是最核心的那一招“内功心法”,威力虽不炫目,但足以应对八方来风。
评分天哪,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那种感觉就像是多年来心里一直悬着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谈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忽略的亲子互动瞬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陪伴的质量”的探讨。我们总以为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就是尽责了,但这本书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陪伴中的“假性在场”——身体在这里,心却在手机上、在工作的烦恼里。它用非常朴实的语言,举了好多我们身边都能看到的例子,比如孩子试图分享一个不重要的小发现时,我们是如何敷衍地“嗯”、“哦”带过的,以及这种敷衍如何悄悄地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读到那些关于如何真正“倾听”的部分,我简直恨不得立刻跑回家,把我平时那些匆忙的回复都收回来。这本书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轻声提醒:教育,其实就是一场回归本真的修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连接点,明白了真正有效的教育,往往发生在最不费力、最自然流露的爱意之中。它不贩卖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让人心安的、脚踏实地的解决路径,让人在育儿这条漫漫长路上,找到了久违的松弛感和方向感。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鸡娃”话题非常敏感的家长,总担心不努力就会被时代落下。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贩卖焦虑的指南,让人精疲力尽。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导向。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关于成绩、特长、竞赛的诱惑,而是把笔墨集中在了“如何培养一个内心丰盈、自我驱动的孩子”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兴趣的保护”那一章节的细腻描摹。书中分析了很多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用成人的标准去“修正”孩子的兴趣,让那些原本闪闪发光的爱好变得功利化。比如,孩子喜欢画画,我们就开始教他透视和色彩理论,结果孩子从享受创作变成了完成任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赋能”,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土壤,让他们自己去发芽、去探索,而不是我们预设好模版,强行塑形。它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强烈的“放松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盈、如此顺应天性。这让我更愿意放低姿态,做一个孩子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而不是一个“规划师”和“裁判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阅读体验极佳,流畅得让人停不下来。它没有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更像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带着真诚的关怀和一点点过来人的幽默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建立安全感”时所用的比喻,比如将家庭比作一个“避风的港湾”,而不是一个“训练营”。这种温暖而坚定的叙事方式,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很多教育类书籍往往只关注“做什么”(What to do),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深刻探讨了“为什么做”(Why to do)以及“如何带着正确的心态去做”(How to feel)。它不只给了我具体的行动指南,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好父母”这个词的定义。我开始明白,一个不需要时时刻刻“管着”的孩子,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早期获得了足够的“被看见”和“被理解”。书中对于“有效沟通中的暂停与留白”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过度表达”恰恰堵塞了孩子成长的通道。读完后,我更愿意给自己和孩子留出更多“无目的”的相处时间,去感受彼此的存在,而不是总想着填满每一个时间缝隙。
评分家里的书全部来于京东,每次活动都是买买买
评分之前听说过此书,但是对其没有特别重视,找你孩子已经五岁多了,后悔自己的愚昧,无知,应该早点学习育儿知识的,希望为时未晚
评分│今天晚上不上 |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顺商祺!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评分好好好好好,一直相信京东。一直看下去买下去
评分正版图书,质量不错,京东自营物流也很快,神优惠?神卷很值,买书一直选京东
评分│今天晚上不上 |
评分尹老师的书是家里翻阅率最高的书,经常都拿来看看,受益匪浅,继续关注尹老师,对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买了一套,开始看了一些,书中的理念和方法比较,日常生活用起最重要!将理念深入内心,愿以后自己的宝宝收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