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是一個係列性、長期性的齣版工程。以藏傢為單位,陸續推齣。中國書店齣版社將百餘年來散失各地的藏傢手中的敦煌文獻逐一徵集、編輯,是全麵整理敦煌文獻的一個重要貢獻。此次我們采取瞭原大、原色影音的方法,力圖真實地再現原本敦煌文獻的風貌。
此次中國書店齣版社推齣的《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一輯為成賢齋所藏敦煌文獻,收入敦煌文獻二十五號號[CXZ001號-CXZ025號],非敦煌古文獻三號[CXZ026號-CXZ028號],共計二十八號。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發現墻壁後麵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捲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占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經、律、論、疏釋、僞經、贊文、陀羅尼、發願文、啓請文、懺悔文、經藏目錄等。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以14塊馬蹄銀取走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國漢學傢伯希和來到莫高窟,用大量銀子換取瞭6000餘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織品。伯希和還在第464窟發現一批元代迴鶻文遺書。1905年俄國人奧布魯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瞭大量的經捲。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達3.5萬件,約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1909年8月22日,學部左丞喬樹楠命陝甘都督毛實君封存莫高窟藏經洞。1910年,朝廷命新疆巡撫何彥升將敦煌遺書運至北京;押運官傅某至北京後,不直接嚮學部復命,暗中把車隊趕進何震彝私宅;何震彝與嶽父李盛鐸,還有劉廷琛、方爾謙等四人,翻閱瞭車上全部的敦煌遺書並取走。8000餘捲敦煌遺書,被官員截留不少;這些文物經過儒官的精選,都是上等文物。
藏經洞內有大量的佛傢典籍,例如《妙法蓮華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維摩潔經》、《金光明經》、《涅梁經》、《無量壽宗要經》、《佛名經》、《心經》等。1926年,鬍適還從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國傢圖書館的敦煌遺書中分彆發現《楞伽師資記》的三個抄本(S2054、S4272、P3436);金久經從鬍適處藉到此抄本,1931年齣版《校刊唐寫本楞伽師資記》;日本人蓧原壽雄整理齣《楞伽師資記校注》。1994年,方廣錩依敦煌遺書的《心經》異本作修訂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藏經洞內有大量的儒傢典籍。在這些古本還有如鄧粲的《晉紀》、虞世南的《帝王概論》、孔衍的《春鞦後語》等等,都是首次見到的。許多歌辭、俗賦、白話詩、話本,全都是從未見過的,唐代詩人韋莊的長詩《秦婦吟》,不曾收錄在《全唐詩》中,至清末寫本始復齣於敦煌石窟。在佛教文獻中,許多敦煌寫本是《大藏經》中的佚文佚經。宋真宗時被明令禁絕的變文,也在藏經洞內齣現。所有文獻基本上全是手寫的,以捲軸裝為主,又有梵篋裝、經摺裝、蝴蝶裝、冊子裝和單頁等多種形式。
這本《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齣現,對我這個長久以來對敦煌學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以往我們接觸到的敦煌文獻,大多是國傢級博物館或研究機構的藏品,總覺得還有一部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和小型機構中,其麵貌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套書的齣版,就好像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窺探這些“隱藏寶藏”的窗戶。我特彆期待它能收錄一些之前從未公開發錶過的、或者僅僅在零星資料中提及的文獻。畢竟,敦煌學的研究,就如同拼湊一幅巨大的曆史拼圖,每一塊碎片的齣現,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修正我們原有的認知,甚至顛覆某些定論。我深信,那些散落在世界民間的敦煌文獻,必定承載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這些珍貴遺存的保護和傳承故事,而這本身也是一段值得被記錄和書寫的曆史。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文獻的來源、流傳過程,以及它們在海外是如何被發現、被珍視的。這不僅是對文本內容本身的探究,更是對文化在跨越國界時的生命力的追問。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文獻信息,包括齣土地點、發現時間、收藏機構等關鍵信息,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文獻的價值和意義。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化曆史有著不懈追求的讀者,這套《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齣版,絕對是值得我反復細讀的“寶藏”。敦煌文獻的價值,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地下圖書館,每一次的挖掘和整理,都可能讓我們對中國古代史,乃至中亞、東亞文化交流史的認識産生顛覆。而“世界民間藏”這個標簽,更是激起瞭我無限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許多重要的史料,可能並非都靜靜地躺在國傢級的博物館和檔案館裏,它們可能因為曆史的變遷,流落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守護著。我特彆希望這套書能夠收錄一些那些視角獨特、內容新穎的文獻。比如,那些可能反映瞭當時社會思潮、哲學觀念、宗教信仰的民間抄本,或者那些記錄瞭當時社會經濟生活、商業貿易、日常生活細節的賬簿、契約等。這些文獻,往往能讓我們窺見到曆史的真實肌理,而不隻是宏大的敘事。我期待通過這套書,能夠瞭解到這些文獻在海外是如何被保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輾轉流離,又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被理解和研究的。這本身就是一個 fascinating 的故事。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我對《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齣現,充滿瞭期待。敦煌文獻的價值,我們已經耳熟能詳,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每一次的挖掘都可能帶來驚喜。而“世界民間藏”這個限定詞,更是激發瞭我無限的好奇心。我總覺得,除瞭國傢級博物館和研究機構的收藏,還有很多珍貴的文獻,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被私人收藏傢、或者一些小型機構珍藏著。我特彆希望能在這套書中看到一些那些具有獨特性的、能夠填補現有研究空白的文獻。比如,一些記錄瞭民間生活細節的文書,一些反映瞭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賬簿,或者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宗教寫本。這些文獻,可能不像那些官方史書那樣宏大敘事,但它們卻能讓我們更真實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息。我期待這套書的編纂者能夠提供詳實的信息,包括文獻的來源、發現時間、收藏者信息等等,這會讓我對這些文獻的價值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能感受到這些文獻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傳承的艱辛和不易。
評分當我翻開這套《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時,一種探險般的激動油然而生。我一直對那些被遺忘在時間角落裏的史料有著特殊的癖好,而敦煌文獻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這套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研究的另一片廣闊天地——那些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進入主流視野的民間收藏。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或許是在某個古老歐洲小鎮的二手書店裏,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神秘捲軸;或許是在某個亞洲偏遠地區的傢族傳承中,被當作尋常物件卻蘊含驚人秘密的手稿。這些文獻,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的文字,更是背後無數人的故事,他們的審視,他們的珍藏,他們的每一次拂去塵埃時的心跳。我最渴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夠填補現有研究空白的、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的文獻。比如,那些可能來自當時普通民眾生活的記錄,那些記錄瞭當時社會風貌、民俗習慣、甚至是一些民間傳說和歌謠的文本。這些“接地氣”的材料,往往能讓我們對曆史有一個更鮮活、更立體的認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帝王將相、經史子集的高高在上。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朋友,為我講述那些關於“過去”的、尚未被充分講述的故事。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研究,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謎團中尋找綫索。《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齣版,就像是為這個謎團注入瞭新的活力。敦煌文獻,本身就承載著無數的秘密,而“世界民間藏”這個標簽,更是為我們打開瞭另一扇窗戶,讓我們能夠窺探那些可能不為人知的角落。我無比期待,這套書能夠收錄一些那些視角獨特、內容新穎的文獻。比如,那些能夠反映當時社會思潮、哲學觀念、宗教信仰的民間抄本,或者那些記錄瞭當時社會經濟生活、商業貿易、日常生活細節的賬簿、契約等。這些文獻,往往能夠讓我們從更微觀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希望這套書的齣現,能夠引發更多人對敦煌學的關注,不僅僅是學界的研究,更能讓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這些古老文獻的魅力。同時,我也期待能夠瞭解這些文獻在海外是如何被發現、被保存、被研究的,這本身也是一段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史。
評分我的書架上已經有一些關於敦煌學的書籍,但當我得知《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即將齣版時,我依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畢竟,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古代文明感興趣的人來說,敦煌文獻都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寶藏。而“世界民間藏”這個概念,更是為我打開瞭新的研究空間。我一直覺得,除瞭那些被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明星文獻”,還有很多“隱匿的寶石”,它們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小型圖書館,甚至是普通傢庭的書櫥裏。我熱切地希望,這套書能夠收錄一些那些視角獨特、內容鮮活的文獻。比如,那些反映瞭當時社會普通民眾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些記錄瞭民間故事、傳說、歌謠的手稿,或者是一些與日常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契約、賬簿。這些文獻,往往比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我期待這套書能夠提供詳實的考證和注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文獻的價值,並從中汲取更多的曆史智慧。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時,我的心跳幾乎漏跳瞭一拍。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古代文化,特彆是敦煌學有著狂熱喜愛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巨著。過去,我們所知的敦煌文獻,往往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感覺像是在仰望一座座高聳的“知識金字塔”。而“世界民間藏”這個概念,則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讓我看到瞭那些可能被忽視,但同樣珍貴的“散落珍珠”。我迫切地想知道,這套書能否收錄一些具有獨特視角、或者是能夠填補現有研究空白的文獻。比如,一些可能涉及到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記,一些民間流傳的歌謠、故事,或者是一些反映當時社會各個階層人們思想情感的手稿。這些文獻,可能不如那些經書論典那樣“高大上”,但它們卻能讓我們更貼近那個遙遠的時代,更真實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希望這套書的編纂能夠足夠嚴謹,能夠為每一份文獻提供詳細的齣處、年代、以及相關的考證信息,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它們的曆史價值。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跨越時空、承載著古老智慧的文獻有著莫名的情結。而敦煌文獻,無疑是中國古代文明中最具代錶性的瑰寶之一。《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齣版,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浩瀚的星空中,又發現瞭新的星座,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敦煌學研究的視野。我特彆好奇那些“民間藏”的文獻,它們會是什麼樣的?是哪些人,在什麼情況下,將這些寶貴的文獻保存瞭下來?它們又經曆瞭怎樣的流轉,纔得以被重新發現?我熱切地期待,這套書能夠收錄一些那些在學術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但卻具有潛在研究價值的文獻。或許是某些鮮為人知的碑文拓片,或許是某些私人收藏的佛經寫本,又或者是某些反映當時社會經濟活動的賬簿、契約。這些文獻,往往能夠提供不同於官方史料的視角,讓我們可以更全麵、更立體地認識那個時代。我希望這套書的齣版,不僅僅是文獻的簡單堆砌,更能引發學界和社會各界對這些“民間藏”文獻的進一步關注和研究,讓它們能夠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評分對於我這個對曆史文獻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齣現,無疑是振奮人心的。敦煌文獻的價值,早已毋庸置疑,但其研究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重要的收藏單位。而“世界民間藏”這個關鍵詞,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它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接觸到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進入主流研究視野的珍貴資料。我最期待的是,這套書能夠收錄一些具有“驚喜感”的文獻。比如,那些可能來自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抄寫者,那些可能反映瞭當時社會經濟生活、民間信仰、甚至是一些地方性風俗習慣的記錄。這些文獻,往往能為我們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曆史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會的麵貌。我希望這套書的齣版,能夠成為一個契機,引發更多人對這些“民間藏”文獻的重視和研究,讓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的珍寶,能夠重見天日,煥發新的光彩。
評分我一直認為,學術的進步,離不開對現有資源的不斷拓展和深化。《世界民間藏中國敦煌文獻(第1輯)》的問世,正好契閤瞭這一需求。我本人雖然不是專業的敦煌學傢,但對這段輝煌的曆史文化遺存充滿瞭敬意和好奇。以往接觸到的敦煌文獻,總感覺它們是一種“精英式”的收藏,而“民間藏”這三個字,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猜想,這些文獻可能承載著更為鮮活、更為生動的生活氣息,它們或許不是那些宏篇巨論,但卻能夠更真實地反映當時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我尤其期待能在這套書中看到一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獻,比如,那些記錄瞭當時人們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的文字,或者是那些反映瞭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民間信仰、以及各種職業的記錄。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卻能拼湊齣那個時代更完整的圖景。我希望這套書不僅僅是文獻的呈現,更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文獻來源、流傳、以及在民間是如何被發現和研究的背景信息。這會讓我對這些文獻的價值有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