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

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连溪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世界民间
  • 中国
  • 历史
  • 文化
  • 丝绸之路
  • 中外交流
  • 民俗
  • 文献研究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14907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53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8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敦煌文献研究爱好者
  

《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是一个系列性、长期性的出版工程。以藏家为单位,陆续推出。中国书店出版社将百余年来散失各地的藏家手中的敦煌文献逐一征集、编辑,是全面整理敦煌文献的一个重要贡献。此次我们采取了原大、原色影音的方法,力图真实地再现原本敦煌文献的风貌。


  

内容简介

  

  此次中国书店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为成贤斋所藏敦煌文献,收入敦煌文献二十五号号[CXZ001号-CXZ025号],非敦煌古文献三号[CXZ026号-CXZ028号],共计二十八号。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发现墻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佛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经、律、论、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敦煌,以14块马蹄银取走24箱遗书、遗画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用大量银子换取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伯希和还在第464窟发现一批元代回鹘文遗书。1905年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国人鄂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大量的经卷。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达3.5万件,约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1909年8月22日,学部左丞乔树楠命陕甘都督毛实君封存莫高窟藏经洞。1910年,朝廷命新疆巡抚何彦升将敦煌遗书运至北京;押运官傅某至北京后,不直接向学部复命,暗中把车队赶进何震彝私宅;何震彝与岳父李盛铎,还有刘廷琛、方尔谦等四人,翻阅了车上全部的敦煌遗书并取走。8000余卷敦煌遗书,被官员截留不少;这些文物经过儒官的精选,都是上等文物。
  藏经洞内有大量的佛家典籍,例如《妙法莲华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维摩洁经》、《金光明经》、《涅梁经》、《无量寿宗要经》、《佛名经》、《心经》等。1926年,胡适还从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中分别发现《楞伽师资记》的三个抄本(S2054、S4272、P3436);金久经从胡适处借到此抄本,1931年出版《校刊唐写本楞伽师资记》;日本人莜原寿雄整理出《楞伽师资记校注》。1994年,方广锠依敦煌遗书的《心经》异本作修订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藏经洞内有大量的儒家典籍。在这些古本还有如邓粲的《晋纪》、虞世南的《帝王概论》、孔衍的《春秋后语》等等,都是首次见到的。许多歌辞、俗赋、白话诗、话本,全都是从未见过的,唐代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不曾收录在《全唐诗》中,至清末写本始复出于敦煌石窟。在佛教文献中,许多敦煌写本是《大藏经》中的佚文佚经。宋真宗时被明令禁绝的变文,也在藏经洞内出现。所有文献基本上全是手写的,以卷轴装为主,又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一段失落的文明回响 这套《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并非简单收录,而是对一段沉睡千年的辉煌文明进行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呈现。它如同破译古老密码的钥匙,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亲近那些静卧于世界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珍藏中的珍贵瑰宝——敦煌文献。这些文献,历经风雨,却顽强地保存了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信仰、生活与艺术,它们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有力见证,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一、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从“文化宝藏”到“世界遗产” 敦煌,这座位于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千年古城,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璀璨节点。在北朝至元代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敦煌文献在莫高窟等地的藏经洞中被世代珍藏。然而,历史的变迁,使得这批珍贵文物在近代被发现,并流散到世界各地。从斯坦因、伯希和到葛罗普,这些探险家、考古学家和收藏家们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偶然”,但这些文献得以被系统地保存、研究并最终以一种集中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则是中华文明自我传承与海外发现相结合的“必然”。 《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的编纂,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事实的深刻认识。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有意识地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属于中国的敦煌文献,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意味着要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去寻找、去辨识、去还原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的纸张。 二、 内容的广博与精深:百科全书式的文明画卷 这套文献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内容的包罗万象。它绝非单一领域的堆砌,而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色彩斑斓的文明画卷。 宗教信仰的载体: 敦煌文献中最为人熟知的部分,无疑是大量的佛教经典。从汉译佛经的各种版本,到各种经疏、戒律、论著,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本土化的漫长轨迹。这些文献不仅是研究佛教史、佛学思想的无价之宝,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探索。除了佛教,我们还能看到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他宗教的文献,这充分展现了古代敦煌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点的宗教包容性。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抛开宗教的光环,这些文献更真实地触及了古代社会的肌理。大量的社会文书,如契约、账簿、户籍、诉状、信件等,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法律制度、行政管理、阶级关系、家庭结构甚至日常琐事的生动素材。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窥见普通百姓的生计,官府的运作,以及社会流动的痕迹。 文学艺术的宝库: 敦煌文献中包含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变文、小说、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汉语的魅力,更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情感世界、审美趣味和叙事方式。特别是变文,作为一种讲唱文学,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的民间文学、说唱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文本。而与文献相伴的,还有精美的绘画、书法,它们共同构成了敦煌艺术的宏伟图景。 历史地理的侧影: 很多文献中,虽然不以史书的面貌出现,却包含了珍贵的地名、人名、职官名、历史事件的零散记录。这些零散的信息,经过学者的梳理和考证,往往能填补史书的空白,校正历史的偏差,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疆域、民族关系、交通贸易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语言文字的活化石: 敦煌文献记录的是当时人们使用的语言,它保留了许多早已消失或演变的汉字、词汇和语法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汉语史、汉字演变、方言学等领域,这些文献是无可替代的“活化石”。 三、 编纂的严谨与创新:让珍宝重现光彩 《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的编纂,并非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编纂方式,是其核心价值的另一体现。 尊重原貌,精选善本: 编纂者深入世界各大收藏机构, painstaking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保存状况相对较好的文献。在印刷和装帧上,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献的原貌,尽可能保留其历史的痕迹。 科学分类,条理清晰: 面对数量庞杂、内容繁多的文献,如何才能让读者便捷地查阅和研究,是编纂者必须解决的难题。这套文献根据文献的性质、内容、年代等,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方便了研究者按图索骥,也使得不同领域的学者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从而促进跨学科的研究。 精良的制作,可靠的呈现: 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力求清晰准确地呈现文献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纸张的质地、墨迹的深浅、破损的痕迹等,都力求真实。这使得读者在翻阅时,仿佛能够直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四、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连接过去,启迪未来 《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的出版,其意义远不止于学术研究。 对中华文明的再认知: 它让那些沉睡在异域的中华瑰宝得以“回家”,让国人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祖先的智慧与创造。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将世界范围内的敦煌文献汇集出版,为全球的敦煌学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的研究条件,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理解。 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 敦煌文献所蕴含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对宗教和谐的思考,对环境保护的智慧,甚至是对社会治理的经验,都可能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总而言之,《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一辑,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文明、关于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广度,为我们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它所承载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动缩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写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历史有着不懈追求的读者,这套《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出版,绝对是值得我反复细读的“宝藏”。敦煌文献的价值,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地下图书馆,每一次的挖掘和整理,都可能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史,乃至中亚、东亚文化交流史的认识产生颠覆。而“世界民间藏”这个标签,更是激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许多重要的史料,可能并非都静静地躺在国家级的博物馆和档案馆里,它们可能因为历史的变迁,流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我特别希望这套书能够收录一些那些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的文献。比如,那些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的民间抄本,或者那些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商业贸易、日常生活细节的账簿、契约等。这些文献,往往能让我们窥见到历史的真实肌理,而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我期待通过这套书,能够了解到这些文献在海外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它们是如何辗转流离,又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理解和研究的。这本身就是一个 fascinating 的故事。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时,一种探险般的激动油然而生。我一直对那些被遗忘在时间角落里的史料有着特殊的癖好,而敦煌文献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这套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研究的另一片广阔天地——那些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进入主流视野的民间收藏。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或许是在某个古老欧洲小镇的二手书店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神秘卷轴;或许是在某个亚洲偏远地区的家族传承中,被当作寻常物件却蕴含惊人秘密的手稿。这些文献,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文字,更是背后无数人的故事,他们的审视,他们的珍藏,他们的每一次拂去尘埃时的心跳。我最渴望看到的,是那些能够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文献。比如,那些可能来自当时普通民众生活的记录,那些记录了当时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和歌谣的文本。这些“接地气”的材料,往往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更鲜活、更立体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经史子集的高高在上。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老朋友,为我讲述那些关于“过去”的、尚未被充分讲述的故事。

评分

我的书架上已经有一些关于敦煌学的书籍,但当我得知《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即将出版时,我依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来说,敦煌文献都是一座永不枯竭的宝藏。而“世界民间藏”这个概念,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空间。我一直觉得,除了那些被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明星文献”,还有很多“隐匿的宝石”,它们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小型图书馆,甚至是普通家庭的书橱里。我热切地希望,这套书能够收录一些那些视角独特、内容鲜活的文献。比如,那些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通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记录了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的手稿,或者是一些与日常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契约、账簿。这些文献,往往比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期待这套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考证和注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献的价值,并从中汲取更多的历史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跨越时空、承载着古老智慧的文献有着莫名的情结。而敦煌文献,无疑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浩瀚的星空中,又发现了新的星座,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敦煌学研究的视野。我特别好奇那些“民间藏”的文献,它们会是什么样的?是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将这些宝贵的文献保存了下来?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流转,才得以被重新发现?我热切地期待,这套书能够收录一些那些在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却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文献。或许是某些鲜为人知的碑文拓片,或许是某些私人收藏的佛经写本,又或者是某些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账簿、契约。这些文献,往往能够提供不同于官方史料的视角,让我们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那个时代。我希望这套书的出版,不仅仅是文献的简单堆砌,更能引发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些“民间藏”文献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让它们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对《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出现,充满了期待。敦煌文献的价值,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的挖掘都可能带来惊喜。而“世界民间藏”这个限定词,更是激发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总觉得,除了国家级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的收藏,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献,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被私人收藏家、或者一些小型机构珍藏着。我特别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一些那些具有独特性的、能够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文献。比如,一些记录了民间生活细节的文书,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账簿,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宗教写本。这些文献,可能不像那些官方史书那样宏大叙事,但它们却能让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我期待这套书的编纂者能够提供详实的信息,包括文献的来源、发现时间、收藏者信息等等,这会让我对这些文献的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能感受到这些文献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艰辛和不易。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时,我的心跳几乎漏跳了一拍。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敦煌学有着狂热喜爱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巨著。过去,我们所知的敦煌文献,往往集中在一些大型的图书馆和研究机构,感觉像是在仰望一座座高耸的“知识金字塔”。而“世界民间藏”这个概念,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可能被忽视,但同样珍贵的“散落珍珠”。我迫切地想知道,这套书能否收录一些具有独特视角、或者是能够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的文献。比如,一些可能涉及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记,一些民间流传的歌谣、故事,或者是一些反映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思想情感的手稿。这些文献,可能不如那些经书论典那样“高大上”,但它们却能让我们更贴近那个遥远的时代,更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套书的编纂能够足够严谨,能够为每一份文献提供详细的出处、年代、以及相关的考证信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历史价值。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历史文献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出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敦煌文献的价值,早已毋庸置疑,但其研究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收藏单位。而“世界民间藏”这个关键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进入主流研究视野的珍贵资料。我最期待的是,这套书能够收录一些具有“惊喜感”的文献。比如,那些可能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抄写者,那些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民间信仰、甚至是一些地方性风俗习惯的记录。这些文献,往往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我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一个契机,引发更多人对这些“民间藏”文献的重视和研究,让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的珍宝,能够重见天日,焕发新的光彩。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术的进步,离不开对现有资源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问世,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我本人虽然不是专业的敦煌学家,但对这段辉煌的历史文化遗存充满了敬意和好奇。以往接触到的敦煌文献,总感觉它们是一种“精英式”的收藏,而“民间藏”这三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猜想,这些文献可能承载着更为鲜活、更为生动的生活气息,它们或许不是那些宏篇巨论,但却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我尤其期待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献,比如,那些记录了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的文字,或者是那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民间信仰、以及各种职业的记录。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却能拼凑出那个时代更完整的图景。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文献的呈现,更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文献来源、流传、以及在民间是如何被发现和研究的背景信息。这会让我对这些文献的价值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出现,对我这个长久以来对敦煌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敦煌文献,大多是国家级博物馆或研究机构的藏品,总觉得还有一部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和小型机构中,其面貌是模糊不清的。而这套书的出版,就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这些“隐藏宝藏”的窗户。我特别期待它能收录一些之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或者仅仅在零星资料中提及的文献。毕竟,敦煌学的研究,就如同拼凑一幅巨大的历史拼图,每一块碎片的出现,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修正我们原有的认知,甚至颠覆某些定论。我深信,那些散落在世界民间的敦煌文献,必定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这些珍贵遗存的保护和传承故事,而这本身也是一段值得被记录和书写的历史。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文献的来源、流传过程,以及它们在海外是如何被发现、被珍视的。这不仅是对文本内容本身的探究,更是对文化在跨越国界时的生命力的追问。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文献信息,包括出土地点、发现时间、收藏机构等关键信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献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谜团中寻找线索。《世界民间藏中国敦煌文献(第1辑)》的出版,就像是为这个谜团注入了新的活力。敦煌文献,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秘密,而“世界民间藏”这个标签,更是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窥探那些可能不为人知的角落。我无比期待,这套书能够收录一些那些视角独特、内容新颖的文献。比如,那些能够反映当时社会思潮、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的民间抄本,或者那些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生活、商业贸易、日常生活细节的账簿、契约等。这些文献,往往能够让我们从更微观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套书的出现,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敦煌学的关注,不仅仅是学界的研究,更能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这些古老文献的魅力。同时,我也期待能够了解这些文献在海外是如何被发现、被保存、被研究的,这本身也是一段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