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王桐龄:中国民族史(上、下)
:86.00元
作者:王桐龄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81176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族群部落融入中原以及中国民族对外发展的事迹。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华民族整个族群关系演变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录
本 论 上编 内延史
章 汉族胚胎时代太古至唐虞三代
节 中国民族之成分
第二节 汉族、苗族之接触
第三节 汉族内部之融合
第二章 汉族蜕化时代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春秋战国
节 东方民族 夷
第二节 南方民族 蛮
第三节 西方民族 戎
第四节 北方民族 狄
春秋战国时代五大国表
春秋战国时代学派及其流行区域表
上古时代汉族与四围民族接触表
春秋时代汉族与四围民族接触表
战国时代汉族与四围民族接触表
古代杂婚表
古代归化人表
第三章 汉族休养时代 汉族与匈奴之接触 汉族与乌孙之联合
秦汉
汉代中外杂婚表
前汉时代归化人表
秦汉时代归化部落表
东汉时代归化羌人部落表
秦汉时代移民表
第四章 汉族第二次蜕化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胡十六国兴亡一览表
节 匈奴血统之加入
一、前赵刘氏及后赵石氏
二、夏赫连氏
三、北凉沮渠氏
前赵先世世系表一
前赵先世世系表二
前赵世系表
后赵先世世系表
后赵世系表
夏先世世系表
夏世系表
北凉世系表
西凉世系表
第二节 乌桓血统之加入
第三节 鲜卑血统之加入
一、檀石槐
二、燕慕容氏
前燕先世世系表
前燕世系表
后燕世系表
西燕世系表
南燕世系表
段氏世系表
吐谷浑世系表
三、后魏拓跋氏
后魏先世世系表
魏世系表
北燕世系表
四、西秦乞伏氏及南凉秃发氏
西秦先世世系表
西秦世系表
南凉先世世系表
南凉世系表
五、北齐高氏及北周宇文氏
北齐先世世系表
北齐世系表
北周先世世系表
北周世系表
第四节 氐羌血统之加入
一、氐羌之起源
二、仇池杨氏
仇池杨氏世系表
三、前秦苻氏
前秦世系表
前凉世系表
四、后凉吕氏
后凉吕氏世系表
五、后秦姚氏
后秦先世世系表
后秦世系表
第五节 巴氐之复活及其同化
成先世世系表
成世系表
五胡十六国中汉族女子入宫表
五胡十六国中汉族出身人物表
五胡十六国中汉姓女子入宫表
五胡十六国中汉姓名人物表
后魏汉族女子入宫表一
后魏汉族女子入宫表二
后魏公主及宗女下嫁汉族表
北齐汉族女子入宫表一
北齐汉族女子入宫表二
北齐公主下嫁汉族表
北周汉族女子入宫表一
北周汉族女子入宫表二
北周公主下嫁汉族表
后魏汉族出身人物表
后魏孝文帝改从汉姓一览表
后魏外族大臣冠汉姓者表
后魏外族大臣未冠汉姓者表
东魏北齐两朝汉族出身大臣表
东魏北齐两朝汉族大臣改鲜卑姓者表
东魏北齐两朝鲜卑大臣冠汉姓者表
东魏北齐两朝外族大臣未冠汉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赐鲜卑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先世改鲜卑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赐国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汉大臣未赐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鲜卑大臣赐国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已冠汉姓之外族大臣赐鲜卑姓者表
西魏北周两朝外族大臣改姓者表
后魏外族女子入宫表
后魏公主下嫁外族表
北齐外族女子入宫表
北齐公主下嫁外族表
北周外族女子入宫表
北周公主下嫁外族表
后魏外族出身人物表
北齐外族出身人物表
北周外族出身人物表
三国时代归化部落表
晋初匈奴归化部落杂居中国内地表
南北朝时代归化部落表
前燕境内汉族侨民郡县表
蜀汉北方出身人物表
孙吴北方出身人物表
东晋北方出身人物表
刘宋北方出身人物表
萧齐北方出身人物表
萧梁北方出身人物表
陈陈北方出身人物表
南朝史书中北方出身人物百分比例表
两晋及南朝外族出身人物表
故东夷区域内人物表
汉魏六朝时代西来高僧表
第五章 汉族第二次休养时代 隋唐
节 隋唐之先世系统
隋唐皇室血统表
唐室与陇西李氏关系表
第二节 高丽百济血统之加入
高丽世系表
百济世系表
第三节 突厥血统之加入
东突厥世系表
西突厥世系表
第四节 铁勒血统之加入
回纥世系表
薛延陀世系表
仆固世系表
浑世系表
契苾世系表
多滥葛世系表
阿跌世系表
第五节 沙陀血统之加入
沙陀世系表
第六节 党项血统之加入
党项世系表一
党项世系表二
第七节 吐蕃血统之加入
吐蕃世系表
第八节 奚血统之加入
奚世系表
第九节 契丹血统之加入
契丹世系表
隋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隋室公主下嫁外族表
唐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唐室公主下嫁外族表
唐室宗女下嫁外族表
唐室甥女下嫁外族表
唐代外族赐国姓者表
隋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唐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唐代归化部落表
唐代移民表
隋唐时代西来高僧表
唐代西来宗教家表
第六章 汉族第三次蜕化时代五代及宋元
节 五代与宋之递嬗
五代时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后唐先世系统表一
后唐先世系统表二
后晋先世系统表
后唐后晋后汉汉族女子入宫表
后唐后晋公主下嫁汉族表
后唐武皇帝义儿表
后唐庄宗大臣赐姓名者表
后唐汉族出身人物表
后晋汉族出身人物表
后汉汉族出身人物表
宋代外族赐国姓者表
宋代外族出身人物表
第二节 契丹之汉化
辽室皇族表
辽室后族表
辽世系表
辽室回鹘女子入宫表
辽室公主下嫁回鹘人表
辽室回鹘出身人物表
辽室汉族女子入宫表
辽室公主下嫁汉族表
辽室汉人赐国姓者表
辽室汉人契丹名者表
辽室汉族出身人物表
辽室渤海女子入宫表
辽室公主下嫁渤海人表
辽室外族出身人物表
第三节 女真之汉化
金世系表一
金世系表二
金世汉族女子入宫表一
金世汉族女子入宫表二
金世外族女子入宫表
金室汉人赐国姓者表
金室汉人女真名者表
金室汉大臣赐女真姓者表
金室汉大臣赐国姓者表
金室汉族出身人物表
金室外族出身人物表
五胡十六国及北朝皇族中汉名与外族名对照表
辽室皇族中汉名契丹名对照表
金室皇族中女真名汉名对照表
第四节 蒙古之汉化
元室汉族女子入宫表
元室宗女下嫁汉族表
元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元室公主下嫁外族表
畏吾儿世系表
后高丽世系表
汪古部世系表
钦察世系表
元代杂婚表
元代养子表
蒙古先世世系表
元世系表
元代色目人赐蒙古姓名者表
元代色目出身人物表
元代契丹大臣赐蒙古名者表
元代契丹出身人物表
元代女真出身人物表
元代高丽人蒙古名者表
元代汉臣赐蒙古名者表
元代汉大臣赐蒙古姓名者表
元代汉人蒙古名者表
元代色目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色目人中汉姓蒙古名者表
元代契丹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契丹人契丹姓汉名者表
元代女真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女真人女真姓汉名者表
元代高丽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蒙古人汉姓名者表
元代蒙古人冠汉姓者表
元代汉姓外族名人物表
元代汉籍外族姓名人物表
元代汉人苗名者表
元代蒙古人杂居内地者表
元代色目人杂居内地者表
第五节 西域诸国人之汉化
第七章 汉族第三次休养时代明
节 云南之汉化
第二节 贵州之汉化
明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明代外族出身人物汉姓名者表
明初外族出身人物汉姓外族名者表
明代外族出身人物非汉姓名者表
第八章 汉族第四次蜕化时代清
节 满洲之汉化
第二节 内蒙古之汉化
第三节 新疆之汉化
清室汉女入宫表
清室公主下嫁汉族表
清室宗女下嫁汉族表
清代杂婚表
清代汉人编入旗籍者表
清室蒙古女子入宫表
清室公主下嫁蒙古人表
清代蒙古出身人物表
清室外族女子入宫表
清代回族出身人物表
清代藏族出身人物表
清代朝鲜出身人物表
清代客卿表
清代东北出身人物表
清代满大臣汉姓名者表
清代蒙古大臣汉姓名者表
清代汉大臣满名者表
清代汉籍出身满大臣表
清代满籍出身汉大臣表
清代世爵世秩表
结论
作者介绍
王桐龄(1878—1953),河北任丘人,历史学家,我国个在国外攻读史学而正式毕业的学人。有《中国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等。
文摘
序言
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王桐龄先生在处理中国民族史这个宏大的课题时,展现了其独特的学术智慧。他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者,更是历史规律的探索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民族认同”的探讨。在古代社会,民族认同的形成与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共同的祖先传说、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政治上的归属感。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相互作用,从而塑造了不同族群的民族认同。这种对“认同”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我也被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宏大叙事所打动。他展现了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过程,无数的族群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终共同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稍有涉猎的爱好者,阅读《中国民族史》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重新构建认知框架的经历。王桐龄先生的视角,比我以往接触到的许多历史著作都要更为宏大和深邃。他不仅仅关注朝代的更迭,更关注那些贯穿千年的历史主线,比如人口的流动、文化的碰撞、经济的变迁,而“民族”正是串联起这些要素的关键。书中对于早期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并非简单的“蛮夷”与“文明”的对立,而是充满动态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他细致地勾勒出不同族群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渗透、相互塑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民族的关注,比如一些游牧民族、山越等,他并没有将他们仅仅视为被“汉化”的对象,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以及他们对中原文明的反向影响。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古代中国。
评分初拿到这套《中国民族史》,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厚重”。纸张的质感,印刷的风格,无不散发着经典著作特有的沉静与力量。翻开第一页,便被王桐龄先生那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他对文献的梳理之详尽,考证之精微,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穷尽一生心血钻研一个领域的执着。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划分的讨论所吸引。不同于现代社会相对固定的国家概念,“民族”在古代的流变与界定,充满了模糊性与复杂性。王桐龄先生并没有试图用现代的框架去套解古代的现实,而是以一种史家应有的审慎,去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他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族群构成,以及这些族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而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解开那些盘根错节的线索。书中对于一些边缘民族的叙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可能在主流的历史叙事中不那么显眼,但在王桐龄先生的笔下,它们同样是构成中国历史丰富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这些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文化习俗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历史的多样性,也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中国民族史》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王桐龄先生的叙述,充满了一种历史学家的深沉与冷静。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审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涌现又消散的族群。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古代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的描写所吸引。他不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征服与统治,更深入探讨了经济基础、社会组织、文化习俗等因素在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例如,他对于不同族群的经济模式(农耕、游牧、渔猎等)如何影响其社会结构和对外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硬核”所在,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民族冲突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他更侧重于分析冲突背后的原因,以及冲突对各民族命运产生的长远影响。
评分阅读《中国民族史》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历史的遗迹中细细挖掘。王桐龄先生的著作,最让我折服的是其对史料的“考古式”运用。他不会随意下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古籍、碑刻、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一点点构建起对古代民族史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重构所吸引,比如关于北方民族南迁、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对峙等,作者都力求还原其最真实的细节和最复杂的动因。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变得更为系统和连贯。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构成变化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动态性。民族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进,这种演进的过程既充满了冲突,也充满了融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
评分《中国民族史》给我带来的,是一次对“中国”概念的深刻反思。在阅读之前,我或许对“中华民族”有着一些模糊而笼统的认识,但通过王桐龄先生的笔触,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概念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和复杂进程。他并没有回避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而深入剖析了这些冲突的根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清晰地展现了,正是通过无数次的碰撞与融合,各民族才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魅力。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而非简单的同化,才是构建中华文明的基石。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拨云见日”来形容。在我以往对中国民族史的认识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界限和过于简化的概念。但王桐龄先生的这套著作,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那些复杂的问题一一剖析清楚。他对早期中国民族构成与演变的梳理,极其细致入微。他不仅仅关注主体民族的形成,更深入考察了那些构成中华文明多元基础的众多族群。例如,他对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长期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这种互动如何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汉化”现象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是揭示了其中复杂的相互影响,以及被“汉化”的民族也在不断地反向影响着汉族文化。这种开放性的视角,让我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是知识上的冲击,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一本“学术名著”,它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冰冷而晦涩,反而充满了逻辑的张力与人性的温度。王桐龄先生的笔触,并非单纯地罗列史实,而是层层剥茧,将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民族迁徙、融合、冲突与共生的复杂图景,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清晰度展现出来。阅读的初期,我曾一度因为其宏大的叙事和庞杂的人物关系感到些许吃力,但随着深入,我逐渐被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描绘“民族”这个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土壤中,考察其形成、演变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他对于历史细节的考究,对于文献资料的严谨运用,都让我这个门外汉看到了学术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在那些冷静的叙述背后,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命运的体恤。这种对历史的“人本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尤其是关于早期华夏文明与其他周边部族的交往,书中描绘的并非单方面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拉锯、借鉴与融合,这颠覆了我以往对早期历史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多元、更为动态的中国民族形成过程。
评分阅读《中国民族史》是一段沉浸式的学术体验。王桐龄先生的文字,虽然严谨,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逻辑的韵律和思想的深度。我喜欢他那种循序渐进的论证方式,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每一次推论都显得合情合理。书中对于不同民族之间军事冲突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胜败,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资源争夺、政治野心、文化隔阂等。这些分析让我对古代战争的理解,从表面的武力较量,上升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民族融合的论述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融合视为简单的“被同化”,而是展现了这是一个双向互动、充满博弈的过程,其中既有强烈的文化吸引力,也有顽强的文化抵抗。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辩证和全面。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变迁抱有极大的好奇,而《中国民族史》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这本书的写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细节决定成败”。王桐龄先生在梳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演进时,并非空泛地讨论,而是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人物和制度上。例如,在描述某个民族的迁徙过程时,他会详细分析其迁徙的原因,可能涉及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军事压力等多种因素;在探讨民族融合时,他会深入考察其婚姻制度、语言交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整个叙述显得无比扎实,也极具说服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同化”与“融合”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在我过去的认知中,这两个词语常常被混淆,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进程视为线性发展,而是展现了其中充满了曲折、反复和不可预测性。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