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陌生女子固執的追尋檔案與現實交織的生死
從登記局到墓地“所有的名字”是僅有的墓誌銘
若澤·薩拉馬戈筆下無名的世界
徐則臣作序推薦
獨身的中年人若澤先生是民事登記總局的普通職員,工作中負責對各類文件謄寫和歸檔,業餘時間僅有的樂趣則是收集名人剪報。偶然的一次,他從局裏不小心夾帶齣一張陌生女子的卡片,沒來由地就此對她産生瞭興趣,開始采取各種辦法搜尋她的生活軌跡,但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觀念將由此發生多大的巨變…
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19222010),葡萄牙作傢。1947年齣版首部小說《罪孽之地》,1995年獲葡萄牙語文學最高奬項卡濛斯文學奬。1998年,因其“充滿想象、同情和諷喻的寓言故事,不斷地使我們對虛幻的現實加深理解”,被授予諾貝爾文學奬。
薩拉馬戈的作品風格獨特,內涵深刻,作品主題大多關心的是人類的命運與世界的前途。寫作手法上,他創立瞭一種充滿想象、隱喻和諷刺的小說類型,贏得瞭無數讀者的贊譽。
他一生創作瞭數十部小說和其他文學作品,已經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總銷售超過350萬冊,主要作品包括《修道院紀事》、《洞穴》、《大象旅行記》、《石筏》等。
門框上方有塊窄長的金屬闆,上過釉,白色的背景上是黑色的字——民事登記總局,有些地方的釉色已經破裂脫落。大門古舊,最外層栗色的漆也已開始剝落,木頭的紋理看上去仿佛剝下的毛皮。正麵共有五扇窗。一旦跨過門檻,就能聞到舊書的味道。的確,沒有哪一天沒有新的紙張進入登記總局,它們屬於外麵陸續誕生的男男女女,但是這味道一成不變,這首先是因為所有的新紙一經製造齣來,它們的命運就是開始變舊,其次是因為,沒有哪一天不會寫下死亡原因和對應的時間地點,更多時候在舊紙上,但不少時候也在新紙上,每張紙帶有各自獨特的味道,並不總會對嗅覺黏膜産生刺激,這有時不時彌漫在登記總局空氣中的些許芳香為證,靈敏的鼻子可以嗅齣這香氣是由玫瑰和菊花對半混閤而成。
緊靠大門是一扇高大的屏風,經過上嵌的兩塊玻璃就能來到一間碩大的方形房間,工作人員就在這裏辦公,他們和公眾之間由一長條連接兩頭牆壁的櫃颱隔開,隻在一端留有推拉門以供齣入。自然,房間的擺設符閤級彆上下要求,不過和諧不僅體現在此,還錶現在幾何學上,這可以用來證明美學和權威之間並無不可調和的矛盾。第一排桌子和櫃颱平行,屬於八個助理書記員,他們的任務就是接待公眾。這些桌子後麵是一排四張桌子,一樣均勻分布在一條直綫上,這條綫從大門起一直延伸到房屋陰暗的邊際。這些桌子屬於正書記員。後麵的一排屬於副注冊官,有兩位。最後,理所應當的,是注冊官獨自一人,平常人們用“長官”稱呼他。
對全體工作人員的任務分配隻滿足一個簡單的原則,即各級人員有義務完成能力範圍內的所有任務,隻有小部分需交由上級處理。這意味著助理書記員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工作,正書記員有時工作,副注冊官偶爾工作,注冊官基本不工作。八位前颱忙個不停,剛坐下馬上就要站起來,總是從桌子跑到櫃颱,從櫃颱奔去找索引卡,再從索引衝去檔案區,然後馬不停蹄地重復這個順序或者其他排列組閤,而他們的上級無論遠近都無動於衷。要理解本書的中心故事,那些虐待、舞弊和造假行為如何能夠如此輕易地發生,這一因素必不可少。
為瞭不要說著說著就忘記如此重要的問題,我們理應從瞭解檔案和索引放置在何處和如何運作說起。結構上主要分成兩大類,如果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按照自然法則,分成死人的檔案索引和活人的檔案索引。已經不在人世的,他們的檔案基本被安置在這棟房子的後麵。由於死者的數目不停增長,後牆經過一段時間就得扒掉,然後往前擴幾米重建。很容易得齣結論,雖然由於一直有人齣生,對於生者文件的安置讓人擔憂,但這一難題到目前為止解決得挺令人滿意。對於檔案采取的是在擱闆上水平壓縮放置個人捲宗,而對於索引卡則使用瞭薄乃至超薄的卡片紙。除瞭前文述及後牆的不便,曆史上設計登記總局的建築師的眼光令人贊不絕口,他們無視隻知墨守成規的守舊派的反對,主持在辦公人員後方建設瞭五條與天花闆同高的巨型書架,中間的書架頂端最為靠裏,都快要靠上注冊官的豪華座椅瞭。兩邊書架的頂端則更靠近櫃颱,中間的兩條,怎麼說呢,就在半路上。目擊者無不認為這工程超凡浩大,因為一直延伸到屋裏深處肉眼難及的地方,還因為從一定位置起就漆黑一片,隻在需要查閱案宗時纔會亮燈。這些就是承載生者之重的書架。死者,或者說他們的文件,還要深埋在更裏麵,擺放的條件並沒有得到理應的尊重,所以每當有親屬、公證人或司法人員來檔案總局索要另一個時代的證書或文件副本,就得花大工夫來找。這部分檔案的混亂程度由一個原因造成而且不斷加劇,那就是越是古老的死者,擺放的卻越靠近所謂的活動區,緊挨著生者。按照注冊官的妙語,這構成瞭兩倍的負荷,因為極少有人會關注他們,隔很久纔會來一個研究雞毛蒜皮曆史細枝末節的怪人。除非有一天決定把死者和生者分離,在彆處另建專收死者的檔案局,除此之外無可救藥。正如人們所見,那次一位副注冊官在錯誤的時間選擇提齣按照相反的方式整理死者檔案,將更久遠的死者擺放得更遠,而將較近日期的放得更近。按照他的官話,這樣的順序便於接觸當前的死者。眾所周知,這些人會寫遺囑,分配遺産,因此屍骨未寒的他們極易成為爭論爭議的對象。諷刺的是,注冊官批準瞭這一想法,但條件是需要提案人自己負責日復一日將那些規模宏大的古代死者的個人捲宗推至深處,這樣纔能騰齣空間給更近的死人。為瞭忘卻這一愚蠢透頂行不通的提議,同時也為瞭轉移對自己受到羞辱的注意力,副注冊官彆無他法,隻能請求下屬書記員分一部分他們的工作給他,這樣一來就從上到下打破瞭曆史形成的階級和睦。這一事件助長瞭漫不經心、怠忽職守和猶豫不決,直到數月後,一位學者來到登記總局進行一項受委托的紋章研究,但卻在如地下墓穴迷宮般的死者檔案區迷失瞭。直到一周後他纔奇跡般被人發現,又飢又渴,筋疲力盡,開始說鬍話,他能夠存活下來還要多虧絕望中大量吞咽舊紙,那些紙都無需咀嚼,直接在嘴裏融化,未在胃裏停留也未被消化。注冊官之前已經下令讓人把這位冒失學者的登記捲宗拿來,準備宣告其死亡瞭,這時他決定無視已經造成的破壞,官方說法將其歸咎於鼠害,同時下達瞭一份內部通告,決定強製要求每位需要進入死者檔案區的人都必須使用阿裏阿德涅之綫,違者罰款乃至停發工資。
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生者的睏難。人們早就知道,或許是由於與生俱來的無能,或許是由於實踐中學得的狡詐,死神在選擇受難者時並不是根據已經活過的歲月,然而用無數對此發錶過觀點的哲學和神學權威的話說,也許正是這種方式,通過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途徑,在人心中間接造成一種悖論的效果,即天生對死亡恐懼的智力升華。不過,迴到我們感興趣的話題,死神唯一不會被指責的一點是,不會有一個毫無纔乾或其他明顯特質的老人被無限期遺忘在世間,隻是讓他一天天變得更老。沒有哪一天書記員不需要從生者的擱闆中抽齣捲宗將其放置到裏麵的倉庫,也沒有哪一天他們不需要把依然在世的人往頂部挪,甚至有時候神秘的命運會開點諷刺的玩笑,讓他們隻在那位置待一天。根據所謂的自然法則,來到架子頂部意味著你的運氣已經到頭,沒有多少路可走瞭。架子的盡頭,從所有意義上來說,都是墜落的開端。然而,有時候會有捲宗不知齣於什麼緣由,一直在空白的最邊上支撐著,抵抗住最後的暈,在超齣公認的人類生命建議長度後依然年復一年地堅挺著。起初這些捲宗會在書記員中激起職業上的好奇,不過不久以後他們就開始不耐煩,仿佛這些不要臉的老壽星是在固執地削減、消耗、蠶食書記員自己生命的長度。如果我們考慮到有數不勝數各個層級的書記員,他們的捲宗過早地從生者檔案中提齣,而那些頑固存活者文件的外皮慢慢發黃,直到在架子頂部變成黑乎乎不雅觀的斑點,冒犯公眾觀感,那這些迷信的人並沒有搞錯。這時候注冊官對一名助理書記員說:“若澤先生,把那些封皮給我換一下。”
……
哇,這本書的文筆簡直就像是流淌的音樂,充滿瞭獨特的韻律感和畫麵感。我很少讀到能將如此深奧的哲思融入到日常對話和場景描繪中的作品。作者的遣詞造句精妙到令人發指,每一個詞語的選擇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既準確又富有詩意。初讀時,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反反復復咀嚼那些句子,生怕錯過任何一絲微妙的暗示或潛颱詞。它探討的主題宏大而深刻,涉及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本質,但呈現方式卻極其優雅和剋製,沒有絲毫的說教感。它更像是在邀請讀者與作者一同進行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探險。對於那些追求文學深度和語言美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場盛宴,值得反復翻閱,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結構處理非常大膽,甚至有些反傳統,這正是我喜歡它的原因!它沒有遵循綫性敘事,而是像打碎的鏡子一樣,將時間綫和視點不斷地切割、重組,讓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拼圖的過程中。一開始我有點摸不著頭腦,感覺信息碎片太多,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破碎感,我發現這種方式完美地契閤瞭故事所要錶達的主題——記憶的不可靠性與主觀經驗的碎片化。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懸念和張力,每當我覺得自己快要掌握全局時,作者總能用一個新的視角或一個突兀的迴溯打亂我的認知。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這迴報也是巨大的,最終構建齣的世界觀異常豐滿和立體。非常推薦給喜歡挑戰傳統閱讀習慣的讀者。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情感衝擊力是壓倒性的。它不是那種直白地告訴你“我很悲傷”或“我很激動”的作品,而是通過極其剋製、近乎冷峻的筆觸,將人物的絕望和希望烘烤到極緻。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選擇的代價”這一主題的探討,作者沒有給齣任何簡單的答案,隻是冷靜地展示瞭每一個岔路口上人物的內心撕扯和隨之而來的沉重後果。這種處理方式讓情感的爆發點顯得更為真實和震撼,它不強行煽情,而是讓你在不經意間,隨著角色的命運一起體驗那種深入骨髓的無力和釋然。讀完後,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大掃除”,很多睏擾已久的情緒都得到瞭某種奇特的安放。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作者對節奏的把控爐火純青,時而讓你沉浸在細膩的情感漩渦中無法自拔,時而又用一個突如其來的轉摺將你拋入緊張的對峙。我尤其欣賞他對環境描寫的功力,那些文字仿佛自帶溫度和氣味,讓我清晰地“看”到瞭故事發生的每一個角落。比如描寫那個老舊的鍾樓,那種斑駁的牆皮、被時間打磨光滑的石階,甚至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味,都栩栩如生地浮現在眼前。這種沉浸感,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全方位的感官體驗。而且,角色的內心掙紮和成長弧綫處理得極其自然,沒有生硬的“開竅”時刻,一切轉變都源於真實的經曆和痛苦的抉擇。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復,感覺自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旅程。這本書不僅僅是講瞭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光輝。
評分這本書的配角塑造水平高得驚人,幾乎每一個次要人物都擁有完整的靈魂和令人難忘的弧光。通常情況下,配角隻是推動主角前進的工具,但在本書中,他們是獨立運轉的復雜係統。比如那個神秘的鄰居,他看似隻是一個邊緣角色,但作者隻用瞭寥寥幾筆側寫,就勾勒齣一個充滿矛盾、動機深藏不露的個體形象。他的每一次齣現都為故事增添瞭一層新的維度,讓人忍不住去猜測他的真實意圖。正是這種對群像的精雕細琢,讓整個故事的世界觀顯得無比真實可信,仿佛這個世界在主角的故事綫之外,依舊以其固有的復雜性運轉著。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描繪的不僅是主角的命運,更是一個完整、呼吸著的社會生態。
評分很不錯的書,很喜歡的書
評分不錯,很好的一次購物體驗,物有所值
評分S碼書房係統推齣薩拉馬戈作品七部之《裏卡爾多·雷耶斯離世那年》
評分若澤薩拉馬戈作品,精裝版本,非常喜歡。
評分雖然不久前剛剛立誌不再買書瞭,但618作為一個稱職的剁手黨,怎麼可能還按捺的住!這是屬於買買買的狂歡節!一口氣買瞭9本的價格,平時估計最多隻能買三四本,感謝京東!!十分心儀這套薩拉馬戈,果斷入手!
評分不錯的小說。六十四歲的老陶工西普裏亞諾·阿爾格與女兒瑪爾塔、女婿馬薩爾一同生活在一個偏遠的小村莊裏,女婿在城市裏一座被稱作“中心”的巨型建築中當保安,父女倆以嚮“中心”供應陶器為生,一天,陶工照例嚮“中心”送貨,不料卻被告知陶器已經不再時興,“中心”從此不再訂貨。絕望中,陶工去瞭亡妻的墓地,偶遇瞭同樣在悼念亡夫的寡婦鄰居伊佐拉。然而女兒並不打算就此放棄,與父親二人創作齣一套精美的陶俑,“中心”齣人意料地預定瞭數百個,但好景不長,“中心”很快又以沒有市場為由取消瞭訂單,父女倆連日來的心血付之東流。
評分物流很快,第二天就到瞭,但是書有毛邊不太像精裝的感覺
評分餘華 蘇童 李敬澤 邱華棟 閔雪飛 鬍續鼕
評分很好奇書的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