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

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文忠,李正平 著
圖書標籤:
  • 太陽能電池
  • 異質結
  • 矽基材料
  • 光伏技術
  • 半導體物理
  • 器件物理
  • 薄膜技術
  • 能量轉換
  • 可再生能源
  • 太陽能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1514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34036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頁數:3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在分析當今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技術的基礎上引齣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是一本全麵反映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研究和技術進展的著作。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首先簡要介紹瞭半導體異質結基本知識和異質結太陽電池的錶徵與測試手段,然後係統闡述瞭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製造工藝與技術、涉及的基本物理問題和模擬研究情況,最後綜述瞭新型無機物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研究進展。

目錄

目錄
序前言第 1章緒論——高效晶體矽和異質結太陽電池 1
1.1 太陽和太陽能 1

1.2 太陽電池 2

1.3 晶體矽太陽電池的結構 4

1.4 晶體矽太陽電池的效率分析 5

1.5 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介紹 6

1.5.1 鈍化發射極太陽電池 6

1.5.2 氧化鋁鈍化的太陽電池 10

1.5.3 選擇性發射極太陽電池 12

1.5.4 MWT太陽電池 18

1.5.5 n型晶體矽太陽電池 20

1.5.6 IBC太陽電池 24

1.6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28

1.6.1 HIT太陽電池的結構與特點 29

1.6.2 獲得高效率 HIT太陽電池的方法 31

1.6.3 HIT太陽電池的效率進展 32

1.6.4 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其他單位研發情況 33

1.7 本書的安排 36
參考文獻 37
第 2章半導體異質結基本知識 44

2.1 異質結基本概念 44

2.1.1 理想異質結的能帶圖 44

2.1.2 反型異質結的主要公式 46

2.1.3 異質結中的界麵態 48

2.1.4 有界麵態的異質結能帶圖 50

2.2 異質結的伏安特性 51

2.2.1 尖峰勢壘高度的影響因素 52

2.2.2 理想突變異質結的伏安特性 53

2.2.3 有界麵態的異質結的伏安特性 59

2.3 異質結的注入特性 62

2.3.1 高注入特性 62

2.3.2 超注入特性 63

2.4 異質結的光電特性 64

2.4.1 反型異質結的光伏特性 65

2.4.2 反型異質結的光電流和光譜響應 66

2.5 晶體矽和非晶矽薄膜的基本物理參數 72
參考文獻 74
第 3章與異質結太陽電池相關的錶徵與測試 75

3.1 太陽電池的基本錶徵參數 75

3.1.1 太陽電池等效電路 75

3.1.2 太陽電池的基本參數 78

3.1.3 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 I-V麯綫 81

3.1.4 太陽電池的溫度係數 81

3.1.5 太陽電池的標準測試條件 83

3.2 太陽電池的光譜響應和量子效率 84

3.2.1 光譜響應 84

3.2.2 量子效率 85

3.3 少數載流子壽命及其測量 88

3.3.1 非平衡少數載流子 88

3.3.2 少數載流子壽命 89

3.3.3 少數載流子壽命對太陽電池性能的影響 92

3.3.4 少數載流子壽命的測量 94

3.4 薄膜的錶徵測試技術介紹 97

3.4.1 拉曼光譜 98

3.4.2 傅裏葉變換紅外吸收光譜 101

3.5 異質結太陽電池的電容效應及其 I-V檢測對策 103

3.5.1 p-n結的電容 103

3.5.2 電容效應對太陽電池 I-V測試的影響 105

3.5.3 異質結太陽電池的 I-V檢測對策 108

參考文獻 112
第 4章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製備 115

4.1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結構 115

4.2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製作工序 117

4.3 矽片的濕化學處理 118

4.3.1 去損傷層 120

4.3.2 製絨 121

4.3.3 錶麵氧化層的去除和錶麵調控 124

4.4 非晶矽薄膜的沉積 126

4.4.1 矽薄膜沉積設備 126

4.4.2 本徵非晶矽薄膜 129

4.4.3 摻雜非晶矽薄膜 141

4.4.4 非晶矽薄膜的光吸收 147

4.5 TCO薄膜的沉積 148

4.5.1 TCO薄膜的製備方法和設備 149

4.5.2 矽異質結太陽電池對 TCO薄膜的要求 153

4.5.3 TCO薄膜在矽異質結太陽電池上的應用 155

4.6 電極製作 159

4.6.1 電極製作的方法 160

4.6.2 絲網印刷在矽異質結太陽電池上的應用 161

4.7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薄片化 165

4.7.1 矽片減薄對太陽電池的影響 166

4.7.2 薄型 HIT太陽電池 166

4.8 發射極在背麵的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168

4.8.1 背發射極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169

4.8.2 背接觸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170

4.9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組件的應用 173

4.9.1 HIT電池組件 173

4.9.2 HIT雙麵組件 175

4.9.3 關於 HIT組件的 PID 177
參考文獻 179
第 5章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中的物理問題 189

5.1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能帶 189

5.1.1 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能帶圖 189

5.1.2 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的帶階 193

5.1.3 TCO薄膜對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能帶的影響 197

5.2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中的鈍化機製 198

5.2.1 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開路電壓和鈍化 198

5.2.2 本徵非晶矽的鈍化 202

5.2.3 摻雜非晶矽的鈍化 206

5.2.4 其他鈍化方案 208

5.3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界麵 210

5.3.1 本徵非晶矽 /摻雜非晶矽界麵 210

5.3.2 摻雜非晶矽 /TCO薄膜界麵 212

5.4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中的電輸運特性 216

5.4.1 非晶矽 /晶體矽異質結電池中的電荷輸運基本過程 217

5.4.2 電流-電壓特性 218

5.5 結語 225
參考文獻 226
第 6章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模擬 233

6.1 太陽電池模擬的基本原則 233

6.1.1 光學模擬 234

6.1.2 電學模擬 234

6.2 用於異質結太陽電池模擬的軟件簡介 237

6.2.1 AFORS-HET軟件簡介 237

6.2.2 AMPS軟件簡介 238

6.3 非晶矽/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模擬研究 239

6.3.1 以 n型單晶矽為襯底的矽異質結太陽電池模擬 239

6.3.2 以 p型單晶矽為襯底的矽異質結太陽電池模擬 246

6.4 IBC-SHJ太陽電池的二維模擬 249

6.4.1 模擬用 IBC-SHJ太陽電池的基本結構 250

6.4.2 IBC-SHJ太陽電池的背麵幾何尺寸模擬優化 251

6.4.3 前錶麵鈍化對 IBC-SHJ太陽電池影響的模擬 255

6.4.4 背錶麵鈍化和界麵缺陷對 IBC-SHJ太陽電池影響的模擬 256

6.5 新結構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模擬研究 260

6.5.1 矽基同質-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模擬研究 260

6.5.2 納米柱陣列矽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模擬 264

6.5.3 矽基金屬化閤物半導體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模擬 266
參考文獻 271
第 7章新型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 277

7.1 矽量子點/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277

7.1.1 氧化矽基體中的矽量子點 /晶體矽異質結電池 279

7.1.2 碳化矽基體中的矽量子點 /晶體矽異質結電池 282

7.1.3 氮化矽基體中的矽量子點及異質結太陽電池 284

7.2 Ⅱ-Ⅵ族半導體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285

7.2.1 CdSe/Si異質結太陽電池 285

7.2.2 ZnO/Si異質結太陽電池 287

7.3 Ⅲ-Ⅴ族半導體 /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291

7.3.1 GaN/Si異質結太陽電池 292

7.3.2 InAs/Si異質結太陽電池 294

7.4 碳/晶體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295

7.4.1 非晶碳 /矽異質結太陽電池 295

7.4.2 CNT/Si異質結太陽電池 297

7.4.3 石墨烯 /矽太陽電池 302

7.5 新型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展望 303
參考文獻 304
索引 311

精彩書摘

第 1章緒論 ——高效晶體矽和異質結太陽電池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製約因素,能源安全事關經濟安全和國傢安全 [1]。目前,世界能源供應主要依賴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全球能源消費不斷增長,而可供人類利用的這類化石能源的儲量卻越來越少。另一方麵,這些傳統的化石能源在使用過程中所産生的廢棄物,如 CO2、SO2、NOx、塵埃等,對環境的汙染和排放溫室氣體引起的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危害。為應對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對環境的嚴重汙染,必須逐步改變能源消費結構,限製化石能源消費,推動節能和替代能源發展,大力開發可再生的、對環境友好的新能源。世界各國把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各種低碳和無碳的新能源作為今後的發展方嚮 [1]。其中太陽能無處不有、應用地域廣闊,清潔安全無汙染,是十分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因此特彆受到人們的重視,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
1.1 太陽和太陽能
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天體,是距離地球昀近的恒星。太陽的直徑約為 1.39×106 km,是地球直徑的 109倍;太陽的體積約為 1.412×1018 km3,是地球體積的 130萬倍;太陽的質量約為 1.989×1027 t,是地球質量的 33萬倍。從化學組成來看,太陽質量的 80%是氫, 19%是氦。太陽的錶麵溫度約為 5700 K,而中心溫度約為 1.5×107 K,壓強約為 2000多億個大氣壓。
太陽內部處於高溫、高壓狀態,不斷地進行由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因而每時每刻都在穩定地嚮宇宙空間輻射能量,太陽的總輻射功率約為 3.8×1026 J·s.1。在地球大氣層之外,地球—太陽平均距離處 (約為 1.5億韆米 ),垂直於太陽光方嚮的單位麵積上的輻射功率基本為一個常數。這個輻射強度稱為太陽常數 (solar constant),相當於大氣質量為零 (AM0)時的輻射,世界氣象組織 1981年推薦的太陽常數值為 (1367±7) W·m.2。太陽能到達地球的總輻射能量應該是太陽常數與地球錶麵投影麵積的乘積,經推算約為 1.73×1017 J·s.1,約為太陽輻射能量的 22億分之一。
陽光穿過大氣層時至少衰減瞭 30%,隻有約 70%的光綫能透過大氣層,以直射光或散射光到達地球錶麵。到達地球錶麵的太陽光一部分被錶麵物體所吸收,另一部分又被反射迴大氣層。由於地球錶麵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到達陸地錶麵的太陽能僅占到達地球範圍內太陽輻射能的約 10%,即達到陸地錶麵的能量大約隻有 1.7×1016 J·s.1,即使是這個能量也相當於全球一年內消耗總能量的 3.5萬倍。因此太陽提供給地球的能量是巨大無比的。
太陽能是極具潛力的新能源,與石油、煤及核能相比,它具有獨特的優點:①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屬可再生能源;②太陽能發電不使用燃料,不會産生廢棄物,對環境無不良影響,屬清潔能源;③太陽能沒有地域和資源的限製,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太陽能,使用方便安全。因此,太陽能的研究和利用是人類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嚮之一。
太陽能能量的轉化方式主要分為光化學轉化、太陽能光熱轉化和太陽能發電三種。光化學轉化是指在陽光的照射下,物質發生化學、生物反應,從而將太陽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昀常見的植物光閤作用,是在植物葉綠素的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下發生反應,生成碳水化閤物和氧氣,從而完成太陽能的轉換。太陽能光熱轉化是指通過反射、吸收等收集太陽能輻射能,使之轉化成熱能,如在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水泵、太陽能溫室、太陽能竈等。太陽能發電主要包括光熱發電 (solar thermal power,STP)和光伏發電 (photovoltaic,PV)兩種。太陽能光熱發電,也叫聚焦型太陽能熱發電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CSP),它是通過大量反射鏡以聚焦的方式將太陽直射光聚集起來,加熱工質,産生高溫高壓的蒸氣,蒸氣驅動汽輪機發電。光熱發電隻有接受較高的直接輻射,太陽能纔會有價值,受地域限製。而光伏發電是利用光電轉換器件將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它可用在地球上任何有陽光的地方,不受地域的限製。
1.2 太陽電池
用於光電轉換的器件是太陽電池及其組件等光伏産品。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基於光生伏特效應。 1839年法國的 Becquerel首先發現瞭液體電解液中的光電效應。之後人們發現金屬-半導體結和半導體 p-n結上也存在光伏效應。直到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 Chapin等[2]研製齣世界上第一塊真正意義上的矽 p-n結太陽電池,效率為 6%,經過改進後達到 10%,從而拉開瞭現代太陽能光伏的研發和利用的序幕。 20世紀 70年代以前,太陽電池主要用於太空衛星和航天器上,至今人類發射的航天器絕大多數是用光伏發電作為動力的,光伏電源為航天事業做齣瞭重要的貢獻。 20世紀 70年代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太陽電池的材料、結構、製造工藝等方麵不斷改進,生産成本不斷降低,開始在地麵應用,光伏發電逐步推廣到很多領域。20世紀 90年代,由於太陽電池成本的持續降低,太陽電池實行並網發電,建立太陽能電站成為可能並在全世界範圍內逐漸發展。美國、歐洲、日本等先後製定瞭各種太陽能發展計劃和産業扶持政策,促進瞭太陽能光伏産業的發展。進入 21世紀,全球光伏發電迅猛發展,中國在 2007年成為全球昀大的太陽電池和組件生産國。到 2012年全球光伏纍計裝機容量達到 100 GWp[3],2013年中國安裝光伏組件達 12 GWp以上,成為全球昀大的安裝應用市場。
迄今為止,人們已研製瞭 100多種太陽電池,分無機太陽電池和有機太陽電池。而無機太陽電池按基體材料分類,一般分為晶體矽 (c-Si)太陽電池和薄膜太陽電池。晶體矽太陽電池包括單晶矽太陽電池和多晶矽太陽電池,薄膜太陽電池可分為矽基薄膜太陽電池、化閤物薄膜太陽電池等。圖 1-1為無機太陽電池的分類圖。

圖 1-1 無機太陽電池的分類
到目前為止,太陽能光伏工業仍然是建立在矽材料的基礎上,晶體矽太陽電池已經成為當今光伏工業的主流,市場上 80%以上的太陽電池是晶體矽太陽電池。盡管被稱為 “第二代光伏器件 ”的薄膜太陽電池也取得瞭長足的進展,但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替代晶體矽太陽電池。在晶體矽太陽電池中,單晶矽太陽電池是昀早被研究和使用的,至今它仍然是太陽電池的主要品種。多晶矽太陽電池的製造成本相比單晶矽太陽電池而言更具優勢,因此其所占市場份額反而超過瞭單晶矽太陽電池。目前,在實驗室中,單晶矽太陽電池的昀高轉換效率是 24.7%(後修正為 25%,電池麵積 4 cm2)[4],多晶矽太陽電池的昀高轉換效率是 20.3%(電池麵積 1 cm2 )[5]。在工業化生産中,單晶矽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普遍比多晶矽太陽電池高齣 1.5%~2%,因此基於晶體矽的高效太陽電池技術主要還是以單晶矽太陽電池為主。


1.3 晶體矽太陽電池的結構
為方便後麵的討論,首先分析晶體矽太陽電池的結構和製造工藝。
以 p型晶體矽太陽電池為例,常規晶體矽太陽電池的結構示意圖如圖 1-2所示。它是以 p型矽片為基體,在上錶麵形成一個 n+層,構成一個 n+/p型結構,然後在上錶麵覆蓋一層減反射膜,再在頂區引入前電極;在背麵製作背場和背電極。
常規晶體矽太陽電池的製作工序包括:
(1)清洗製絨。通過腐蝕去除錶麵損傷層,並在錶麵進行製絨,以形成絨麵結構達到陷光效果,減少反射損失。

(2)擴散製結。通過熱擴散等方法在矽片上形成不同導電類型的擴散層,以形成 p-n結。

(3)刻蝕去邊。去除擴散後矽片周邊的邊緣結。

(4)去磷矽玻璃。擴散過程中,矽片錶麵會形成一層含磷的氧化矽,稱為磷矽玻璃(PSG),需要用氫氟酸腐蝕掉。

(5)鍍減反射膜。為進一步提高對光的吸收,在矽片錶麵覆蓋一層減反射膜。目前工業上用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ECVD)方法在矽片上沉積一層 SiNx薄膜,這層薄膜同時起到鈍化層的作用。

(6) 製作電極。在電池的正麵絲網印刷柵綫電極,在背麵印刷背場 (back surface field,BSF)和背電極,並進行乾燥和燒結。


(7)電池測試及分選。

圖 1-2 常規晶體矽太陽電池結構示意圖

1.4 晶體矽太陽電池的效率分析
Shockley等[6]昀先計算得到單結晶體矽太陽電池的轉換效率極限值是 31%。而目前晶體矽電池的昀高效率是 24.7%,與理論極限仍有一定差距。圖 1-3是電池受光照後,光生載流子的産生、能量變化及其輸運過程示意圖。

圖 1-3 太陽電池工作示意圖
在圖 1-3中將光照射太陽電池後的能量損失分解成如下幾部分:
①太陽電池受光照後,能量小於禁帶寬度的光子不能被吸收,直接穿過電池而透射齣去。

②能量大於禁帶寬度的光子被吸收後産生電子-空穴對,電子和空穴分彆被激發到導帶和價帶的高能態,處於高能態的光生載流子很快與晶格相互作用,將能量交給聲子而迴落到導帶底和價帶頂。這一過程稱為熱化過程(thermalization),熱化過程使高能光子的能量損失一部分。

③光生載流子的電荷分離和輸運,在 p-n結內的損失。

④光生載流子輸運過程中的復閤損失。

⑤電壓的輸齣又有一壓降,引起接觸電壓損失。




以上的各種能量損失分析錶明,太陽電池效率受材料、器件結構及製備工藝的影響,包括電池的光損失、材料的有限遷移率、復閤損失、串聯電阻和並聯電阻損失等。一般分為光學損失和電學損失,迄今為止提高電池效率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把光學損失和電學損失降低到昀小。因此,晶體矽電池的結構與工藝改進對提高效率是至關重要的。
為減少光學損失以提高電池效率,發展瞭各種陷光理論及技術,包括矽片的錶麵織構化技術以減少反射、前錶麵減反射塗層技術、後錶麵反射塗層技術和昀小的柵綫遮擋麵積等技術。矽錶麵反射率~ 35%,減少光的反射損失是提高電池效率的昀重要措施之一。
為減少電學損失以提高電池效率,從以下方麵著手:①選用良好晶體結構 (高純度、少缺陷 )的矽片和類型 (如 n型);②發展理想的 p-n結形成技術 (如離子注入 );
③開發理想的鈍化技術,使器件錶麵或體內晶界的光生載流子復閤中心失去復閤活性,如 SiO2、SiNx、SiC、非晶矽 (a-Si)和 H2鈍化等技術;④采用閤理的金屬接觸技術,以使電池的串聯電阻昀小,並聯電阻昀大;⑤昀佳的前場和背場技術。
歸納高效太陽電池主要技術因素,可以用圖 1-4錶示。

圖 1-4 高效太陽電池主要技術因素
太陽電池的主要技術參數有短路電流 (Isc)、開路電壓 (Voc)和填充因子 (FF),這三個參數與電池材料、幾何結構和製備工藝密切相關。所有的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技術,都是圍繞如何獲得較高的 Isc、Voc和 FF而展開的。

1.5 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介紹
正如前麵所述,目前開展的高效晶體矽太陽電池技術主要是針對單晶矽電池,下麵介紹一些有産業化前景或工業上已經量産的高效太陽電池技術。
1.5.1鈍化發射極太陽電池
近年來,晶體矽太陽電池的一個重要進展來自於錶麵鈍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采用鈍化技術,在高效太陽電池的研究方麵取得瞭卓越的成就。

前言/序言


《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是一本深入探討下一代光伏技術——矽基異質結(HJT)太陽電池——核心科學原理與器件工程的專著。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對HJT電池從基礎物理到實際應用的全麵理解,填補瞭當前半導體光伏領域在該細分技術上的深度講解空白。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顧太陽電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從光生載流子産生、分離、收集等關鍵過程齣發,循序漸進地引入異質結的概念。作者會詳細闡述不同材料界麵特性對光電轉換效率的影響,並重點講解為何矽基異質結結構能夠有效剋服傳統晶矽電池的效率瓶頸。 核心章節將聚焦於HJT電池的物理機製。讀者將深入瞭解非晶矽(a-Si:H)薄膜在HJT器件中的關鍵作用,包括其鈍化性能、導電類型調控以及作為緩衝層的優勢。本書會詳細解析本徵非晶矽(i-a-Si:H)和摻雜非晶矽(n-a-Si:H, p-a-Si:H)薄膜的形成機理、材料特性及其在構建高性能異質結界麵時的作用。特彆地,書中會深入探討本徵非晶矽層對晶矽錶麵缺陷的有效鈍化機理,這是HJT電池實現高開路電壓的關鍵。 此外,本書將詳細介紹HJT電池的光學設計與優化。讀者將瞭解到如何通過設計透明導電氧化物(TCO)層、反反射層以及背錶麵場(BSF)等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光吸收率,並有效減少載流子復閤損失。書中會分析不同TCO材料(如ITO、IZO)的電學和光學特性,以及它們在HJT器件中的應用考量。 器件工程方麵,本書將詳細講解HJT電池的製備工藝。從襯底製備、非晶矽薄膜沉積(如PECVD技術)、TCO薄膜濺射、金屬電極柵綫製備等各個環節,都將進行詳盡的描述。作者會分析不同工藝參數對器件性能的影響,並探討如何通過工藝優化來提高電池的效率、穩定性和可靠性。書中還會涉及當前工業生産中常見的HJT電池結構,如單麵N型、雙麵N型以及TOPCon等結構的對比分析。 本書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對HJT電池性能的錶徵與分析。讀者將學習如何利用各種先進的實驗手段,如光譜響應(EQE/IQE)、光緻發光(PL)、瞬態光電壓/光電流(TPV/TPC)、載流子壽命測量等,來深入理解器件內部的物理過程,診斷性能限製因素,並指導器件的進一步改進。 除瞭基礎理論與器件製備,本書還將探討HJT太陽電池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與前景。內容包括:器件的長期穩定性與可靠性,例如光緻衰減(LID)、熱誘導衰減(TID)等問題及其解決策略;HJT電池的封裝技術;以及與現有晶矽電池技術的兼容性問題。 最後,本書將展望HJT太陽電池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效率提升的潛力、新材料的應用探索、以及在智能電網、建築集成光伏(BIPV)等新興領域的應用前景。 本書的語言嚴謹、邏輯清晰,圖文並茂,配有大量的實驗數據和模擬結果,旨在成為從事半導體光伏研究、開發以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必備參考書籍。無論您是想深入理解HJT電池背後的物理機製,還是希望掌握其器件設計與製備的關鍵技術,本書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知識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個在太陽能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緻力於解決實際生産中的效率瓶頸和成本問題,而理論的深入理解是這一切的基礎。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接點齣瞭核心——“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我知道,矽基材料是目前太陽能電池的主流,但其理論效率極限也在不斷被挑戰。異質結的引入,在我看來,是突破這一極限的關鍵。我最想瞭解的是,書中對不同異質結界麵物理機製的闡述有多深入?比如,能否詳細解析異質結界麵處的能帶彎麯、載流子復閤,以及界麵缺陷如何影響器件性能?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模型,例如Shockley-Read-Hall復閤模型、Auger復閤模型等,並解釋它們如何應用於矽基異質結電池的分析。此外,我也關注這本書對“器件”部分的闡述。這意味著它不僅僅停留在物理原理層麵,還會深入到實際的器件結構設計、電學特性分析,甚至製備工藝。我非常期待看到書中關於電極設計、鈍化層選擇、以及背麵接觸等關鍵工藝細節的討論,它們是如何與異質結結構協同作用,最終實現高效能量轉換的?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最新的器件結構,例如Tandem電池、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電池等,以及它們在矽基異質結電池體係中的應用和優勢。

評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想找時間好好翻翻,尤其是最近我對太陽能電池的發展前景越來越看好,覺得這個領域確實是大有可為。我的專業背景雖然不是直接做半導體器件的,但是對物理學原理還是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讀起來應該不會太吃力。我特彆關注這本書裏關於“矽基”和“異質結”這兩個概念的深入解讀。畢竟,矽基材料的成熟度和成本優勢是它能夠占據主流地位的關鍵,而異質結的引入,我理解是為瞭剋服傳統矽電池的某些物理極限,提升效率。這本書會不會詳細介紹不同異質結結構的設計原理,比如p-n結、肖特基結,或者更復雜的pin結構,以及它們在能量轉換過程中的具體作用?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圖示和數學模型來解釋這些復雜的物理過程,能不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光生電荷的産生、分離和輸運過程講清楚,讓即使不是專業領域的人也能有所領悟。另外,我最近也看到一些關於新材料在太陽能電池領域應用的報道,比如鈣鈦礦,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對矽基異質結電池與這些新興技術的結閤前景進行一些展望,或者對它們在性能、穩定性、製造成本等方麵進行比較分析?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未來發展方嚮的綫索,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也能結閤一些實際的研究進展和産業動態。

評分

我是一名半導體材料研究員,長期從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雖然我的主要研究方嚮是鈣鈦礦,但我深知矽基太陽能電池在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並且鈣鈦礦/矽異質結電池也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因此,我非常希望通過閱讀“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矽基異質結電池的物理原理和器件特性,以便更好地將其與我的研究相結閤。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矽基異質結的界麵物理,特彆是當其他材料(如鈣鈦礦、有機半導體等)與矽形成異質結時,界麵處的電荷傳輸、載流子注入/抽取以及界麵復閤等過程。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相關的理論模型,例如,如何描述不同材料在界麵處的能帶對齊,以及如何通過界麵工程來優化載流子傳輸。此外,我也非常關注書中對矽基異質結器件的性能錶現和製備工藝的介紹。我希望看到書中關於不同矽基異質結電池結構(如HIT, HJT等)的性能數據和分析,以及相關的製備技術,特彆是那些與我的研究相關的薄膜沉積技術。

評分

我是一名對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雖然我的專業背景並非物理或工程,但我對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最近,“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這個詞頻頻齣現在我閱讀的科技新聞和科普文章中,它暗示著一種更高效、更具潛力的太陽能技術。這本書的書名直擊主題,讓我覺得它可能是我瞭解這項技術的絕佳途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相對易懂的語言,解釋“矽基”意味著什麼,為什麼矽仍然是太陽能電池的主流材料,以及“異質結”的引入是如何帶來效率上的突破的。我不太清楚異質結具體是如何工作的,我猜想它可能涉及到不同材料的組閤,從而能夠捕捉更廣泛的光譜,或者更有效地分離電子和空穴。書中會不會用類比或者生動的例子來解釋這些復雜的物理過程?我更希望瞭解它與我們現在常見的太陽能電池闆有什麼不同,以及這種新技術在未來可能會帶來哪些改變,比如更小的體積、更高的發電量,或者更低的成本?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描繪一個清晰的藍圖,讓我能夠理解這項技術的前景和它在推動清潔能源發展中的作用。

評分

我是一名大學物理專業的學生,目前正在進行關於光伏材料和器件的畢業設計。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介紹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理論和實踐的書籍。“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這個書名非常契閤我的需求。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物理基礎,詳細闡述異質結的形成機製和界麵物理。例如,書中是否會深入講解肖特基-剋萊默模型、能帶工程以及不同界麵態密度對器件性能的影響?我希望能夠看到關於異質結太陽電池中載流子産生、分離、傳輸和復閤的詳細物理過程分析,並且有相應的數學模型支持,例如普朗剋方程、玻爾茲曼傳輸方程等。同時,我也非常關注“器件”這部分內容,希望書中能介紹不同異質結器件的結構設計,例如,如何通過優化異質結材料的組分、厚度以及界麵結構來提高光吸收和載流子提取效率。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實際的器件製備工藝流程,例如,濺射、化學氣相沉積(CVD)、原子層沉積(ALD)等,以及相關的工藝參數對器件性能的影響。

評分

我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師,雖然已經離開瞭工作崗位,但我對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熱情從未減退。我一直關注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尤其是與能源相關的應用。這本書的標題“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非常吸引我,因為它融閤瞭我的專業背景(半導體物理)和當前最熱門的能源技術之一。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物理機理。例如,我對於異質結界麵處的能帶匹配和載流子傳輸機製非常感興趣。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不同材料(如非晶矽、CIGS、CdTe等)與晶體矽結閤時,界麵處的肖特基勢壘或能帶錯配如何影響載流子的分離效率和復閤速率?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數學模型和理論推導,以便我能夠深入理解這些物理過程。此外,我對“器件”部分也非常關注。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不同類型的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器件結構,例如HIT、PERC-HD(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 on 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 with Back Contact)等,並分析它們在結構設計上的創新之處以及如何通過工藝優化來提升性能。

評分

我一直對新能源技術抱有極大的興趣,而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其發展潛力更是讓我著迷。近期,我開始關注太陽能電池的最新技術進展,尤其是那些能夠突破傳統限製、提高轉換效率的創新方法。“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這個概念聽起來就非常吸引人,因為它結閤瞭成熟的矽技術和可能帶來效率飛躍的異質結結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解釋“異質結”到底意味著什麼,它與傳統的單晶矽或多晶矽電池在結構和工作原理上有什麼根本區彆。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不同材料(例如,可能包括一些化閤物半導體或有機材料)與矽基材料結閤時,界麵處的物理化學現象,比如界麵態密度、載流子散射等,這些因素對最終的光電轉換效率會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類型的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結構設計和性能錶現。例如,書中會不會分析一些成功的異質結電池結構,比如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電池,並解釋其效率提升的關鍵機製?同時,我也想瞭解書中對器件可靠性和長期穩定性的討論。畢竟,任何技術的商業化都離不開穩定可靠的性能錶現,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材料降解機理、封裝技術以及長期測試方法的見解。

評分

我最近在考慮為我的研究項目選擇閤適的光伏技術,而“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這個方嚮一直在我考慮的範圍內。我瞭解一些基礎的半導體物理知識,但對於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太陽能電池設計中,我還有很多疑問。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可能能解答我的很多睏惑。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講解“光伏效應”在異質結結構中的具體錶現。我知道光照會産生電子-空穴對,然後在p-n結的作用下分離,但異質結的引入,特彆是引入瞭不同的材料,例如形成異質結的非矽材料,它們之間的能帶匹配程度,對載流子分離效率會有什麼影響?書中會不會通過詳細的能帶圖和費米能級分析來解釋這些過程?我非常希望能看到書中對異質結界麵處電子和空穴的傳輸機製進行深入的剖析,比如隧道效應、 thermionic emission等。此外,我也希望這本書能介紹一些實際的異質結太陽電池的製備方法和相關的挑戰。我知道有些異質結的製備需要高溫或者特殊的工藝,這會增加成本。書中會不會對這些工藝進行詳細的描述,並討論如何剋服這些製備上的睏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産業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材料選擇、工藝優化以及性能評估方麵的寶貴信息。

評分

作為一名對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充滿好奇的本科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化我對半導體器件理解的書籍。“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因為它涉及瞭我學習過程中接觸過的幾個重要概念:矽基材料的廣泛應用,以及異質結在電子器件中的關鍵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述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工作原理,特彆是光伏效應在異質結界麵是如何被放大的。我很好奇,書中會用什麼樣的圖示和模型來解釋光子激發、電子-空穴對的産生、以及它們如何在異質結的能帶結構中被有效分離和收集。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異質結,例如,是否會包括像CdTe/Si, CIGS/Si, 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利用摻雜非晶矽(a-Si:H)形成異質結的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結構?書中會對這些結構的優點和缺點進行詳細的比較嗎?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器件”部分的講解,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還會涉及實際的器件製造過程和性能錶徵。我希望看到關於器件設計、優化以及影響其效率和穩定性的各種因素的討論。例如,書中是否會介紹如何通過改進界麵質量、減少缺陷,或者優化薄膜沉積工藝來提高器件性能?

評分

我是一名光伏産業的從業者,從事電池片生産和質量控製工作多年。我一直關注著太陽能電池技術的進步,特彆是能夠顯著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技術。“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物理與器件”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們産業界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實際應用方麵的深入解讀。例如,書中是否會介紹不同類型的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在産業化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成本控製、大規模生産的可靠性以及長期穩定性問題?我非常想瞭解,書中是如何解釋異質結結構的引入如何影響電池的封裝和互聯技術,以及是否需要開發新的封裝材料和工藝?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矽基異質結太陽電池的性能參數,如開路電壓(Voc)、短路電流(Jsc)、填充因子(FF)和效率(η),並深入分析這些參數受到哪些物理和器件因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關於未來技術路綫選擇和産業升級的指導性建議。

評分

好評!好評!

評分

需要有一些專業基礎的人來看~

評分

需要有一些專業基礎的人來看~

評分

看上去不錯,剛看瞭幾頁,要好好學習

評分

質量還好,剛開始閱讀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評!好評!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