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大32开) | 作者 | 毛泽东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009193 | 出版日期 | 1991-06-01 |
| 字数 | 326000 | 页码 | 786 |
| 版次 | 2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81Kg |
| 内容简介 | |
| 这一卷包括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前期,即1937年7月至1941年5月间写的40篇著作。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抗日战争时期(上)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英国记者贝特的兰的谈话(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 论持外战(一九三八年五月)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五四运动(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 反对投降活动(一九三九年六月三十日) 必须制裁反动派(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共产党人》发刊词(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0年一月)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一九四0年一月二十八日)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一九四0年二月一日)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九四0年二月一日) 《中国工人》发刊词(一九四0年二月七日)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九四0年二月七日)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九四0年二月二十日)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九四0年三月六日)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九四0年三月十一日)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九四0年五月四日) 团结到底(一九四0年七月五日) 论政策(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为皖南事变发表命令和谈话(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 |
| 编辑推荐 | |
|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通过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特定时期的思想产物。这本书所代表的思潮,无疑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结构和集体心理。我着迷于探究这些理论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中是如何被“本土化”和“再解释”的。比如,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一个抽象的政治口号是如何通过口头传播、地方媒体的演绎,最终变成具体到村社一级的生产指导方针的?这本书的第二卷,内容上的侧重和篇章的选择,往往能揭示出当时党中央在特定历史关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我尝试将书中的论述与当时的地方志、当时的文艺作品进行交叉比对,试图构建一个更立体的图景。阅读这些文字时,我总会忍不住思考,如果把这些理论放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解构和重构,它们还能提供哪些新的洞察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远比单纯地背诵原文来得有趣。那种感觉就像是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看懂一个零件的构造和功能,对整个机器的运作逻辑就多了一层把握。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是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过去如何决定现在”的底层逻辑框架。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档案整理爱好者,我对旧版书籍的物理状态抱持着一种近乎膜拜的态度。这本大32开的书,在尺寸上恰到好处地避开了“小册子”的随意感和“大部头”的压迫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工作用书”的姿态。书页的纸质,即使经过数十年的光阴,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坚韧度,不像现在很多书籍用纸那样轻薄易损。我仔细观察了侧边和顶部的切口,似乎能想象出当年印刷机高速运转时的景象。装订线的部分也格外结实,这印证了那个时期产品对耐用性的追求,与现在追求快速更迭的消费品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手边实物的物理关注,让我对书中所承载的理念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这些理论不是悬浮在空中的,它们是通过这种结实耐用的载体,被“带入”到工农的生活实践中的。每当抚摸这些略带粗糙的封面,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和田间地头的号子声,这本书的实体,成了一种连接感官的媒介。
评分我习惯于将阅读视为一种对抗遗忘的努力。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但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往往是那些被提炼和总结的核心概念。这本书的第二卷,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是论述特定战略决策和组织原则最为集中的部分。我不会把它当作一本纯粹的政治读物来研读,而是将其视为一份关于“复杂系统如何高效运转”的案例分析报告。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决策流程和权力分配的描述,试图从中提取出可以被现代管理学借鉴的“结构性智慧”。这种阅读方法要求我屏蔽掉过多的意识形态包袱,专注于其内在的逻辑构建和问题解决的模型。例如,书中关于发动群众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论述,其底层逻辑与现代项目管理中的“敏捷开发”或“集中资源突破瓶颈”有着奇妙的共鸣,尽管出发点和工具完全不同。这种跨领域的对译,让我得以用一种新鲜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经典的论述,体会它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蕴含的普适性力量。这种深度的、批判性的拆解,才是我阅读这类经典著作的真正乐趣所在。
评分这本装帧颇具年代感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老式印刷品的油墨香气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上世纪的某个特定时期。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很感兴趣,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想探究当时基层干部和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些理论的。这本书的开本,大32开,对于阅读来说非常友好,不像现在的精装本动辄就厚得让人望而却步。我记得上次翻阅类似尺寸的书籍,还是在大学图书馆里,那些泛黄的书页带着一种特殊的仪式感。虽然我手头的这本是新华书店的版本,但我猜想,当时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下,发行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不一样的意义。我特别关注书中的一些批注和页边空白,想象着前人是如何带着什么样的心境去研读这些文字的,或许,他们是在困惑中寻找方向,或许是在坚定中鼓舞士气。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段沉默的历史见证,它没有炫目的封面设计,没有花哨的排版,一切都以实用和庄重为先,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它提醒着我们,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是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每一次翻动,都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粗粝和时间的沉淀,这远比任何电子屏幕上的阅读体验都要来得深刻和实在。
评分我对文字的细微之处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被赋予不同解读的词汇和句式。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我体会到一种极强的目的性和节奏感,它不是为了文学性而存在,而是为了行动和说服。这种直截了当、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我通常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冗长但逻辑严密的段落,试图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读者得出最终结论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进行一次“情景代入”,想象自己是那个时代的宣传工作者,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湖北新华书店的版本,可能在当时的发行量和覆盖面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让我对它的“普及度”产生了兴趣。它是否是当时城市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标配?抑或是,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官方指导材料而存在于各个机构的书架之上?这些关于“物”如何流动的思考,常常比文字本身更能让我体会到历史的重量和张力。
评分很好 物流很快 正版书!不错!
评分不错,跟合适的一次购物。。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 物流很快 正版书!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物流很快,一级棒!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籍质量很好,物流很快,发货很及时,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