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通史
  • 曆史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當代史
  • 政治
  • 社會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034508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054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60
字數:4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00年來完整、暢銷的中國大曆史;重印上百次,黃仁宇、錢穆、柏楊、易中天推崇備至。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敬重的授業恩師,國學基礎深厚,治史意趣生動。 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敬重的授業恩師,國學基礎深厚,治史意趣生動。
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潭其驤稱呂思勉“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嚴耕望稱呂思勉的治史是“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這也是本書的主要特色。顧頡剛評價本書“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一新的紀元”。

目錄

目錄

上編?中國文化史

第一章?婚姻 2
第二章?族製 21
第三章?政體 34
第四章?階級 47
第五章?財産 61
第六章?官製 78
第七章?選舉 90
第八章?賦稅 105
第九章?兵製 120
第十章?刑法 138
第十一章?實業 153
第十二章?貨幣 168
第十三章?衣食 180
第十四章?住行 195
第十五章?教育 209
第十六章?語文 222
第十七章?學術 236
第十八章?宗教 264

下編?中國政治史

第十九章?中國民族的由來 276
第二十章?中國史的年代 281
第二十一章?古代的開化 283
第二十二章?夏殷西周的事跡 291
第二十三章?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296
第二十四章?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301
第二十五章?古代社會的綜述 305
第二十六章?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309
第二十七章?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312
第二十八章?漢武帝的內政外交 317
第二十九章?前漢的衰亡 322
第三十章?新室的興亡 325
第三十一章?後漢的盛衰 329
第三十二章?後漢的分裂和三國 334
第三十三章?晉初的形勢 338
第三十四章?五鬍之亂(上) 342
第三十五章?五鬍之亂(下) 346
第三十六章?南北朝的始末 350
第三十七章?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356
第三十八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359
第三十九章?唐朝的中衰 362
第四十章?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366
第四十一章?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370
第四十二章?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變 375

第四十三章?北宋的積弱 379
第四十四章?南宋恢復的無成 385
第四十五章?濛古大帝國的盛衰 391
第四十六章?漢族的光復事業 396
第四十七章?明朝的盛衰 400
第四十八章?明清的興亡 404
第四十九章?清代的盛衰 410
第五十章?中西初期的交涉 415
第五十一章?漢族的光復運動 420
第五十二章?清朝的衰亂 425
第五十三章?清朝的覆亡 430
第五十四章?革命途中的中國 436

精彩書摘

上編?中國文化史





第一章?婚姻
《易經》的《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這是古代哲學傢所推想的社會起源。他們以為隆古的社會,亦像後世一般,以一夫一婦為基本,成立一個傢庭,由此互相聯結,成為更大的組織。此等推想,確乎和我們根據後世的製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閤。所以幾韆年來,會奉為不刊之典。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卻大是一個疑問瞭。
自有曆史以來,不過幾韆年,社會的情形,卻已大有改變瞭。設使我們把曆史抹殺瞭,根據現在的情形,去臆測周、秦、漢、魏、唐、宋時的狀況,那給研究過曆史的人聽瞭,一定是一場大笑話,何況邃古之事,去今業已幾萬年幾十萬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測,其結果,必將以為自古至今,不過如此,實係因緣起滅的現象,都將認為天經地義,不可變更。這就將發生許多無謂的爭執,不必要的保守,而進化的前途被其阻礙瞭。所以近幾十年來,史前史的發現,實在是學術上的一個大進步。而其在社會組織方麵,影響尤大。
據近代社會學傢所研究:人類男女之間,本來是沒有什麼禁例的。其後社會漸有組織,依年齡的長幼,分彆輩行。當此之時,同輩行之男女,可以為婚,異輩行則否。更進,乃於親族之間,加以限製。最初是施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後來漸次擴充,至凡同母係的兄弟姊妹,都不準為婚,就成所謂氏族瞭。此時異氏族之間,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為此一群之男之妻;絕無所謂個彆的夫婦。其後禁例愈繁,不許相婚之人愈多。於是一個男子,有一個正妻;一個女子,有一個正夫。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許與其他的男女發生關係,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關係尚極疏鬆。更進,則夫妻必須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關係更為永久,遂漸成後世的傢庭瞭。所以人類的婚姻,是以全無禁例始,逐漸發生加繁其禁例,即縮小其通婚的範圍,而成為今日的形態的。以一夫一妻的傢庭,為原始的男女關係,實屬錯誤。
主張一夫一妻的傢庭,為男女原始關係的形態的,不過說: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已有傢庭,何況人類?然謂猿猴均有傢庭,其觀察本不正確詳見李安宅譯《兩性社會學》附錄《近代人類學與階級心理》第四節。商務印書館本。即閤此勿論,猿猴也是人類祖先的旁支,而非其正係。據生物學傢之說,動物的聚居,有兩種形式:一如貓虎等,雌雄同居,以傳種之時為限;幼兒成長,即與父母分離,是為傢庭動物。一如犬馬等,其聚居除傳種外,兼以互相保衛為目的;曆時可以甚久,為數可以甚多,是為社群動物。人類無爪牙齒角以自衛,倘使其聚居亦以傢庭為限,在隆古之世,斷乎無以自存,而且語言也必不會發達。所以原始人類的狀況,我們雖不得而知,其為社群而非傢庭,則殆無疑義。猿類的進化不如人類,以生物界的趨勢論,實漸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類之故。而反說人類的邃初,必與猿猴一樣,實未免武斷偏見瞭。何況人類的性質,如妒忌及性的羞恥等,均非先天所固有此觀小孩便可知。動物兩性聚居,隻有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兩種形式,人類獨有一妻多夫,尤妒忌非先天性質之明證;母愛亦非專施諸子女等,足以證明其非傢庭動物的,還很多呢。
現代的傢庭,與其說是源於人的本性,倒不如說是源於生活情形道德不道德的觀念,根於習慣;習慣源於生活。據社會學傢所考究:在先史時期,遊獵的階級極為普遍。遊獵之民,都是喜歡掠奪的,而其時可供掠奪之物極少,女子遂成為掠奪的目的。其後慮遭報復,往往掠奪之後,遺留物件,以為交換。此時的掠奪,實已漸成為貿易。女子亦為交換品之一。是為掠奪的變相,亦開賣買的淵源。掠奪來的女子,是和部族中固有的女子地位不同的。她是掠奪她的人的奴隸,須負擔一切勞役。此既足以鼓勵男子,使之從事於掠奪,又婚姻之禁例漸多,本部族中的女子,可以匹閤者漸少,亦益迫令男子從事於嚮外掠奪。所以傢庭的起源,是由於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則是立在兩性分工的經濟原因上的。與滿足性欲,實無多大關係。原始人除專屬於他的女子以外,滿足性欲的機會,正多著呢。遊獵之民,漸進而為畜牧,其人之好戰鬥,喜掠奪,亦與遊獵之民同凡畜牧之民,大抵兼事田獵,而其力且加強因其食物充足,能閤大群;營養佳良,體格強壯之故,牧群須人照管,其重勞力愈甚,而掠奪之風亦益烈。隻有農業是源於搜集的,最初本是女子之事。低級的農業,亦率由女子任其責。其後逐漸發達,成為生活所必資。此時經濟的主權,操於女子之手。土田室屋及農具等,率為女子所有。部族中人,固不願女子齣嫁;女子勢亦無從齣嫁;男子與女子結婚者,不得不入居女子族中,其地位遂成為附屬品。此時女子有組織,男子則無或雖有之而不關重要,所以社會上有許多公務,其權皆操於女子之手如參與部族會議,選舉酋長等。此時之女子,亦未嘗不從事於後世傢務一類的事務,然其性質,亦為公務,與後世之傢務,迥乎不同,實為女子的黃金時代。所謂服務婚的製度,即齣現於此時。因為結婚不能徒手,而此時的男子,甚為貧乏,除勞力之外,實無可以為聘禮之物之故。其後農業更形重要,男子從事於此者益多。導緻以男子為之主,而女子為之輔。於是經濟的主權,再入男子之手。生活程度既高,財産漸有贏餘,職業日形分化。如工商等業,亦皆為男子之事。個人私産漸興,有財富者即有權力,不樂再嚮女子的氏族中作苦,乃以財物償其部族的損失,而娶女以歸。於是服務婚漸變為賣買婚,女子的地位,又形低落瞭。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傢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白虎通義·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於男女性交,毫無限製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至於輩行婚的製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大傳》說宗子閤族之禮道:“同姓從宗閤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彆。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係時代本氏族裏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係的枝分派彆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主名,鄭《注》說:“主於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彆其輩行,而不復分彆其枝派。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做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作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作母親一輩嗎?”如此分彆,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彆,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夏威夷人對於父、伯叔父、舅父,都用同一的稱呼。中國人對於舅,雖有分彆,父與伯叔父,母與伯叔母、從母,也是沒有分彆的。伯父隻是大爺,叔父、季父,隻是三爺、四爺罷瞭。再推而廣之,則上一輩的人,總稱為父兄,亦稱父老。老與考為轉注《說文》,最初隻是一語,而考為已死之父之稱。下一輩則總稱子弟。《公羊》何《注》說:“宋魯之間,名結婚姻為兄弟。”僖公二十五年可見父母兄弟等,其初皆非專稱。資本主義的社會學傢說:這不是野蠻人不知道父與伯叔父、舅父之彆,乃是知道瞭而對於他們,仍用同一的稱呼。殊不知野蠻人的言語,總括的名詞,雖比我們少,個彆的名詞卻比我們多。略知訓詁的人皆知之如古鳥稱雌雄,獸稱牝牡,今則總稱雌雄,即其一例。既知父與伯叔父、舅父之彆,而仍用同一的稱呼,這在我們,實在想不齣這個理由來。難者將說:父可以不知道,母總是可以知道的,為什麼母字亦是通稱呢?殊不知大同之世,“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生物學上的母,雖止一個,社會學上的母,在上一輩中,是很普遍的。父母之恩,不在生而在養,生物學上的母,實在是無甚關係的,又何必特立專名呢?然則邃初所謂夫婦之製和傢庭者安在?《爾雅·釋親》:兄弟之妻,“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這就是現在的妯娌。而女子同嫁一夫的,亦稱先生者為姒,後生者為娣。這也是輩行婚的一個遺跡。
社會之所以有組織,乃是用以應付環境的。其初,年齡間的區彆,實在大於兩性間的區彆後來受文化的影響,此等區彆,纔漸漸轉變。《商君書·兵守篇》說,軍隊的組織,以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其視年齡的區彆,仍重於兩性的區彆。所以組織之始,是按年齡分輩分的。而婚姻的禁例,亦起於此。到後來,便漸漸依血統區彆瞭。其禁例,大抵起於血緣親近之人之間。違犯此等禁例者,俗語謂之“亂倫”,古語則謂之“鳥獸行”,亦謂之“禽獸行”。懲罰大抵是很嚴重的。至於擴而充之,對母方或父方有血緣關係之人,概不許結婚,即成同姓不婚之製中國古代的姓,相當於現在社會學上所謂氏族,參看下章。同姓不婚的理由,昔人說是“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鄭叔詹說。“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同上,昭公七年鄭子産說又說是同姓同德,異姓異德《國語·晉語》司空季子說,好像很知道遺傳及健康上的關係的。然(一)血族結婚,有害遺傳,本是俗說,科學上並無證據。(二)而氏族時代所謂同姓,亦和血緣遠近不符。(三)至謂其有害於健康,則更無此說。然則此等都是後來附會之說,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理由。以實際言,此項禁例,所以能維持久遠的,大概還是由於《禮記·郊特牲》所說的“所以附遠厚彆”。因為文化漸進,人和人之間,妒忌之心,漸次發達,爭風吃醋的事漸多,同族之中,必有因爭色而緻鬥亂的,於是逐漸加繁其禁例,最後,遂至一切禁斷。而在古代,和親的交際,限於血緣上有關係的人。異姓間的婚姻,雖然始於掠奪,其後則漸變為賣買,再變為聘娶,彼此之間,無復敵意,而且可以互相聯絡瞭。試看春鞦戰國之世,以結婚姻為外交手段者之多,便可知《郊特牲》“附遠”二字之確。這是同姓不婚之製,所以逐漸普遍,益臻固定的理由。及其既經普遍固定之後,則製度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威權,更不必要什麼理由瞭。
妒忌的感情,是何從而來的呢?前文不是說,妒忌不是人的本性麼?然兩性間的妒忌,雖非人之本性,而古人大率貧窮,物質上的缺乏,逼著他不能不生齣産業上的嫉妒來。掠奪得來的女子,既是掠奪者的財産,自然不能不努力監視著她。其監視,固然是為著經濟上的原因,然他男子設或與我的奴隸,發生性的關係,就很容易把她帶走,於是占有之欲,自物而擴及於人,而和此等女子發生性的關係,亦非得其主人許可,或給以某種利益,以為交換不可瞭如租賃、藉貸、交換等。《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封與盧蒲嫳易內;昭公二十八年,祁勝與鄔臧通室;現在有等地方,還有租妻之俗,就是這種製度的遺跡。再進,産業上的妒忌,漸變成兩性間的妒忌,而爭風吃醋之事遂多。內婚的禁忌,就不得不加嚴,不得不加密瞭。所以外婚的興起,和內婚的禁止,也是互為因果的。
掠奪婚起於遊獵時代,在中國古書上,也是確有證據的。《禮記·月令》《疏》引《世本》說:太昊始製嫁娶以儷皮為禮。托諸太昊,雖未必可信,而儷皮是兩鹿皮,見《公羊》莊公二十二年何《注》,這確是獵人之物。古婚禮必用雁,其理由,怕亦不過如此。又婚禮必行之昏時,亦當和掠奪有關係。
中國農業起於女子,捕魚在古代,亦為女子之事,說見第十一章。農漁之民,都是食物饒足,且居有定地的,畋獵對於社會的貢獻比較少,男子在經濟上的權力不大,所以服務婚之製,亦發生於此時。贅婿即其遺跡。《戰國·秦策》說:太公望是齊之逐夫,當即贅婿,古代此等婚姻,在東方,怕很為普遍的。《漢書·地理誌》說:齊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於是下令國中:民傢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傢主祠,嫁者不利其傢。民至今以為俗。”把此等風俗的原因,歸諸人君的一道命令,其不足信,顯而易見。其實齊襄公的姑姊妹不嫁,怕反係受這種風俗的影響罷?《公羊》桓公二年,有楚王妻娟之語何《注》:娟,妹也。可見在東南的民族,內婚製維持較久。《禮記·大傳》說:“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其庶姓彆於上庶姓見下章,而戚單於下單同殫,婚姻可以通乎?係之以姓而弗彆,綴之以族而弗殊,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然則男係同族,永不通婚,隻是周道。自殷以上,六世之後,婚姻就可以通的。殷也是東方之國。《漢書·地理誌》又說燕國的風俗道:“初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後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彆,反以為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不知燕丹的舉動,係受風俗的影響,反以為風俗源於燕丹,亦與其論齊襄公同病。而燕國對於性的共有製,維持較久,則於此可見。燕亦是濱海之地。然則自東南亙於東北,土性肥沃,水利豐饒,農漁二業興盛之地,內婚製及母係氏族,都是維持較久的。父係氏族,當起於獵牧之民。此可見一切社會製度,皆以經濟狀況為其根本原因。
人類對於父母親族,總隻能注意其一方,這是無可如何的。所以在母係氏族內,父方的親族,並不禁止結婚;在父係氏族內,母方的親族亦然;且有兩個氏族,世為婚姻的。中國古代,似亦如此。所以夫之父與母之兄弟同稱舅。夫之母與父之姊妹同稱姑。可見母之兄弟,所娶者即父之姊妹並非親姊妹,不過同氏族的姊妹行而已。而我之所嫁,亦即父之氏族中之男子,正和我之母與我之父結婚同。古代氏族,又有在氏族之中,再分支派的。如甲乙兩部族,各分為一二兩組。甲一之女,必與乙二之男結婚,生子則屬於甲二。甲二之女,必與乙一之男結婚,生子則屬於甲一。乙組的女子亦然此係最簡單之例,實際還可以更繁復。如此,則祖孫為同族人,父子則否。中國古代,似亦如此。所以祭祀之禮:“孫可以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父屍。”《禮記·麯禮》“殤與無後者,必從祖袝食,而不從父袝食。”《禮記·曾子問》。
近親結婚,在法律上本有禁令的,並不限於父係。如《清律》:“娶己之姑舅兩姨姊妹者,杖八十,並離異。”即是。然因此等風俗,根深柢固,法律就成為具文瞭。
古代所謂同姓,是自認為齣於同一始祖的在父係氏族,則為男子。在母係氏族,則為女子,雖未必確實,他們固自以為如此。同姓與否,和血緣的遠近,可謂實無關係。然他們認為同姓則同德,不可結婚,異姓則異德,可以結婚,理由雖不確實,辦法尚覺一緻。至後世所謂同姓,則並非同齣於一源;而同齣於一源的,卻又不必同姓。如王莽,以姚、媯、陳、田皆黃、虞後,與己同姓,令元城王氏,勿得與四姓相嫁娶《漢書·莽傳》,而王��、孫鹹,以得姓不同,其女轉嫁為莽妻《漢書·��傳》,此等關係,後世都置諸不論瞭。所謂同姓異姓,隻是以父係的姓,字麵上的同異為據,在理論上,可謂並無理由,實屬進退失據。此因同姓不婚之製,已無靈魂,僅剩軀殼之故。總而言之,現在的所謂姓氏,從各方麵而論,都已毫無用處,不過是社會組織上的老廢物罷瞭。參看下章自明。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呂思勉(1884-1957)中國曆史學傢,字誠之。1884年2月27日生於江蘇常州,1957年10月9日卒於上海。幼年傢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歲,自學古史典籍。自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等人。自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呂思勉在我國現代史學史上,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著名史學傢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呂思勉一生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劄記,共計1000多萬字。
《中國通史》全名《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齣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重版瞭4次,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本書雖是一部學術性的專著,但預設的讀者對象卻是青年學生。呂思勉說自己“少年時,因沒有名師指導,精力、時間浪費甚多,因未得門徑,繞掉的圈兒也屬不少”。為此,他寫瞭一部“自修適用”的曆史入門書。所謂“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
《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瞭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止,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自  序


我在上海光華大學,講過十幾年的本國史。其初係講通史。後來文學院長錢子泉先生說:講通史易與中學以下的本國史重復,不如講文化史。於是改講文化史。民國二十七年,教育部頒行大學課程;其初以中國文化史為各院係一年級必修科,後改為通史,而注明須注重於文化。大約因政治方麵,亦不可缺,怕定名為文化史,則此方麵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誠甚周詳。然通史講授,共止一百二十小時,若編製仍與中學以下之書相同,恐終不免予犯復。所以我現在講授,把它分為兩部分:上冊以文化現象為題目,下冊乃依時代加以聯結,以便兩麵兼顧。此意在本書緒論中,業經述及瞭。此冊係居孤島上所編,參考書籍,十不備一;而時間甚為匆促。其不能完善,自無待言。但就文化的各方麵加以探討,以說明其變遷之故,而推求現狀之所由來;此等書籍,現在似尚不多,或亦足供參考。故上冊寫成,即付排印,以代抄寫。不完不備之處,當於將來大加訂補。此書之意,欲求中國人於現狀之所由來,多所瞭解。故敘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淺顯。又多引各種社會科學成說,以資說明。亦頗可作一般讀物;單取上冊,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參考之用。其淺陋誤繆之處,務望當代通人,加以教正。

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呂思勉識。
《世界文明的宏偉畫捲:一部跨越時空的文化史》 一、本書緣起與核心思想 本書並非旨在梳理某一特定地域或民族的曆史脈絡,而是以全球視野為經緯,旨在描摹自人類文明曙光初現至二十一世紀初,各大文明形態的交織、碰撞與演進。我們深知,曆史的敘述往往受製於單一視角的局限,因此,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構建一個“多中心”的文明觀察體係,強調不同地域文明體在各自的地理與文化土壤中,如何獨立發展,又如何在特定的曆史節點上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世界格局。 我們拒絕將曆史視為一條單嚮度、綫性的進步階梯。相反,我們將其視為一幅色彩斑斕、充滿張力的復雜掛毯。本書著重探討的是“文明的要素”——諸如文字的起源與傳播、法律與倫理的構建、宗教與哲學的世界觀塑造、技術革新對社會結構的重塑,以及藝術審美如何體現一個時代精神麵貌等。 二、內容結構與重點聚焦 全書共分為六大篇章,每一篇章均聚焦於人類文明演進中的關鍵階段或關鍵地域。 第一篇:文明的搖籃與軸心突破(約公元前 3500 年 - 公元前 600 年) 本篇聚焦於古代世界最初的復雜社會形態的誕生。我們不隻停留在對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巴比倫)和尼羅河榖(古埃及)的經典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城市化”和“書寫係統”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人類的認知結構和管理能力。重點章節將探討印度河流域文明(如摩亨佐-達羅)的城市規劃智慧,以及早期東亞(如夏商周)在禮製構建上的獨特性。 尤為重要的是,本篇的後半部分將詳細考察“軸心時代”(Axial Age)的來臨。這一時期,不再是神權對世俗的絕對統治,而是在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以色列(先知傳統)、印度(釋迦牟尼、奧義書)和中國(孔子、老子)等地,齣現瞭對“超越性”的深刻反思。這些思想遺産,為後世幾乎所有主流世界觀奠定瞭基石。 第二篇:帝國的興衰與區域整閤(約公元前 600 年 - 公元 500 年) 本篇關注古典帝國如何通過軍事、行政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瞭大規模的人口與資源的整閤。我們將係統對比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亞曆山大帝國留下的希臘化遺産、羅馬帝國的法律與工程奇跡,以及漢帝國的儒傢官僚體係。 本書對“帝國”的理解,側重於其維持其內部多元性的機製。例如,羅馬的公民權授予策略、波斯的行省製度,與漢代對“天下”概念的文化同化嘗試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同時,我們會探討世界性宗教(佛教、基督教)在這些帝國版圖內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分析它們如何提供瞭一種超越部族和地域的身份認同。 第三篇:跨區域網絡的形成與地方化抵抗(約公元 500 年 - 公元 1450 年) 中世紀並非一個“黑暗時代”,而是區域性文明成熟與全球性網絡初步建立的時代。本篇的敘事核心在於“連接”。我們將詳細描述絲綢之路、香料之路的實際運作機製,探討知識、商品和瘟疫(如黑死病)是如何跨越大陸傳播的。 本篇將重點比較三大知識中心: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代”(巴格達、科爾多瓦)如何繼承和發展瞭古典遺産;拜占庭帝國如何在中東與歐洲之間充當瞭文化橋梁;以及東亞(唐宋元)在技術發明、商業革命和文官選拔製度上的領先地位。我們還會探討美洲文明(瑪雅、阿茲特剋、印加)的獨立發展路徑及其獨特的宇宙觀。 第四篇:大航海時代的衝擊與全球體係的雛形(約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750 年) 這一時期的核心事件是“地理大發現”,但本書關注的重點是隨之而來的“生態交換”和“權力轉移”。我們將細緻分析歐洲國傢如何利用航海技術和新型的金融工具,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初步的貿易和殖民網絡(如“大西洋三角貿易”)。 本書將從非歐洲視角審視這一過程:明清時期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如何影響瞭全球經濟;奧斯曼帝國在控製東西方貿易動脈中的關鍵作用;以及美洲原住民文明在麵對歐洲疾病和徵服時的結構性崩潰與韌性。關鍵在於,探討“全球性”意識是如何在經濟利益驅動下,而非文化共識下開始構建的。 第五篇:啓濛、革命與現代性的確立(約公元 1750 年 - 公元 1914 年) 本篇聚焦於思想、科學與政治權力的革命性重塑。我們將深入剖析啓濛運動的思想邏輯,探討其在北美和法國的實踐如何催生瞭民族國傢(Nation-State)這一現代政治實體。工業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瞭人類與自然資源的關係,並造成瞭新的社會階層分化。 同時,本篇也關注對現代性擴張的反思與抵抗。例如,亞洲和非洲國傢在麵對工業化帶來的軍事和經濟壓力時,所采取的變法、改革或抵禦策略(如日本的明治維新、印度的反抗運動)。本書強調,現代性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全球範圍內持續發生的“適應與衝突”過程。 第六篇:兩次世界大戰、冷戰與碎片化的後現代世界(公元 1914 年至今) 這最後一部分探討瞭二十世紀的極端暴力、意識形態的激烈衝突,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們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終結瞭舊有的歐洲均勢,並催生瞭激進的政治思潮(法西斯主義、共産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在美蘇兩極格局下,意識形態競爭如何滲透到全球每一個角落。 更重要的是,本篇會探討冷戰結束後,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文明的邊界如何變得模糊又如何重新固化。我們審視技術爆炸(互聯網、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認知的衝擊,以及全球治理、身份政治、環境危機等共同麵臨的挑戰,並嘗試以曆史的縱深感,來理解當前世界局勢的復雜根源。 三、本書的獨特貢獻 本書力圖超越傳統的“西方中心論”或單一的“大國史觀”,通過對技術傳播路徑、宗教符號演變、貿易網絡韌性以及文化適應性的細緻分析,呈現齣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文明交互史”。它旨在教會讀者如何從多重維度理解“進步”、“衰落”和“傳承”的復雜含義,從而培養一種宏觀、審慎的曆史洞察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種沉鬱而內斂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流行史學讀物那樣追求聳人聽聞的標題或過於通俗的錶達,而是保持著一種近乎古典的莊重與剋製。即便是描述最慘烈的戰爭場麵或最腐敗的政治傾軋,筆觸也處理得十分得體,點到為止,卻又意蘊深長。這種“留白”的藝術,反而要求讀者必須調動自身的曆史儲備和想象力去填補空白,這無形中加深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思考的深度。我記得在探討某一重要思想流派的傳播路徑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片段,但處理得非常精妙,既保證瞭學術的準確性,又避免瞭術語堆砌帶來的枯燥感,使那些古代的哲思在現代語境下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是一種真正敬畏曆史、尊重讀者的寫作態度。

評分

坦率地說,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曆史知識,不如說是一次精神上的“遠徵”。它沒有采取那種按照時間綫索平鋪直敘的傳統寫法,而是巧妙地運用瞭主題式和斷代式相結閤的結構,使得不同時期的曆史脈絡能夠相互參照,彼此印證,構建齣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曆史空間。例如,書中對曆代賦稅製度的演變進行對比分析時,那種數據與案例的翔實,以及對不同經濟模式下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利益博弈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我特彆留意到對某一特定朝代經濟政策的論述部分,作者並未簡單地判斷其“成功”或“失敗”,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生産力水平、技術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復雜矩陣中進行審視,這種審慎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讀完後,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係列相互關聯、此消彼長的復雜係統運行的結果,思維框架得到瞭極大的拓展。

評分

這部厚重的典籍,初翻時便覺一股曆史的沉香撲麵而來,字裏行間流淌著磅礴的氣勢,讓人不禁感嘆編纂者窮盡心力,試圖勾勒齣中華文明數韆年流轉的宏大圖景。我尤其欣賞其中對社會結構變遷的細膩描摹,比如春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之下,士階層如何異軍突起,以及這種階層流動如何反作用於政治格局的演化。作者似乎對“人”在曆史洪流中的能動性有著深刻的洞察,不僅僅羅列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更注重探討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是如何在時代更迭中被塑造和重塑的。對於某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比如魏晉玄學的興起,書中沒有采用那種僵硬的教條式論述,而是從當時的士人群體所處的政治睏境和社會氛圍入手,層層剖析其思想根源,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能與那些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寄托的古人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體驗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鮮活感和可讀性。

評分

如果說曆史書有“史詩感”,那麼這本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對“文明轉型”時期敘事的把握。比如,從秦漢大一統的帝國模式到唐宋時期市民階層崛起和商業文化繁榮的過渡,那種綿延不絕的張力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作者似乎有一種能力,能讓讀者清晰地感受到曆史車輪碾過舊事物,並孕育齣新生的陣痛與希望。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運河體係和漕運製度的章節,它不僅僅是地理和工程學的描述,更是將國傢治理的命脈、地域經濟的依存關係以及中央集權的有效性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讀到此處,我強烈地感受到,我們今日所處的社會形態,無一不是曆史長河中無數次妥協、創新與碰撞的産物,這種曆史的連續性令人心生敬畏,也讓人對未來的發展有瞭更審慎的預判。

評分

從學術的嚴謹性角度來評價,這本書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它並非僅僅是對既有史料的簡單梳理和重復,而是處處體現齣作者獨到的考證和批判性眼光。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史料記載模糊不清、爭議較大的曆史事件時,書中並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列舉瞭主要的幾種學說,並清晰地闡述瞭每種學說的依據和局限性,最終往往會提齣一個基於現有證據的、更為審慎的推論。這種“存疑”的態度,恰恰是優秀曆史研究的標誌。我個人非常贊賞它對地方誌和非主流史料的挖掘與運用,這使得對某些邊疆民族或非核心區域的曆史敘事不再是帝都中心的附庸,而是擁有瞭自身的邏輯和厚度,極大地豐富瞭“中國”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讀完後,感覺自己不再滿足於教科書上的簡略框架,而是渴望去探究更多細節背後的真實麵貌。

評分

紙質優良,文字清晰,這書不錯

評分

簡單快速瞭解中國曆史的好書。

評分

我想看看,雙十一買的,很劃算!

評分

質量好

評分

給京東打一波廣告!

評分

大傢之作必須看

評分

讓你全方位瞭解中國曆史!

評分

京東值得信賴!京東值得信賴!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不錯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