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艺术美学系列蒋勋破解:高更之美+梵高之美+米开朗基罗+莫奈之美(套装共4册)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蒋勋破解:高更之美+梵高之美+米开朗基罗+莫奈之美(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美学
  • 绘画
  • 高更
  • 梵高
  • 米开朗基罗
  • 莫奈
  • 蒋勋
  • 西方艺术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8007
商品编码:115427428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梵高、达芬奇等6位艺术家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大师笔下的大师,没有某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全彩四色印刷,每本书精选艺术家百幅经典画作;附重要作品列表及画作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愿你在喧嚣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相谈甚欢。

★塑封盒随机发放!

内容简介

  套装全6册,包括:《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蒋勋破解梵高之美》、《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蒋勋破解德加之美》和《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蒋勋破解达芬奇之美》:一场“孤独”的聆听,一次“心灵”的对话。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没有某一种疯狂,便不会看到美!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创世纪以来,只有一个米开朗基罗!

  《蒋勋破解莫奈之美》:用颜色锁住阳光的诗人。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蒋勋破解高更之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往哪里去?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目录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目录
作者序
第部蒋勋现场
014梵高工农素描
020吃马铃薯的人
024唐基老爹
028向日葵
032梵高自画像
038割耳自画像
042星空
046奥维教堂
050麦田群鸦
第二部梵高
056荷兰的心灵与美学革命
062荷兰画派——回归平凡生活的美学
066林布兰——创造生命的信仰之光
072文森特Vincent
079喀尔文教派牧师——梵高家族的传统信仰
086艺术?宗教?献身给谁?
094苦读神的话语
100社会主义的时代浪潮
104忧愁与绝望
121巴黎,一八八六明亮起来的梵高
128一八八七,梵高的新阶段
144日本浮世绘——异文化的向往
148阿尔,燃烧起来的心
151朗鲁瓦桥
166星空——宇宙的无限华丽
178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186房间与椅子——两个人的记忆
196自画像——看到自己深的灵魂
212圣·瑞米病房的窗口——他看到了奇迹
224一八九〇,后的奥维,麦田飞起了群鸦
238附录重要作品列表

精彩书摘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蒋勋破解梵高之美》
  一八八八年七月以后,为了迎接高更来到阿尔,梵高画了一系列《向日葵》。
  “向日葵”有特别的象征与隐喻吗?
  在法国南部,到处可见大片大片的葵花田,在艳阳高照的夏日,这些明黄色的花朵,仿佛反射着灿烂的太阳的光。
  向日葵像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剽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
  梵高寻找着阳光,从郁暗的荷兰到巴黎,又从巴黎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梵高自己像追逐阳光的人。
  他觉得向日葵是热烈明亮的花,他觉得向日葵是友谊的温暖、慷慨。
  当时高更在布列塔尼贫病交迫,梵高呼唤高更前来,他觉得可以照顾这个落魄潦倒的朋友。
  梵高《向日葵》系列构图很一致,都是以直接的方式,下端一个水平桌面,桌上陶罐里插满向日葵,大约都是93×73厘米的长方比例,很古典的构图,主题在正中央。
  梵高大概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背景,一种是孔雀蓝,一种是明黄。
  背景的单色系使画面主题凸显,有类似东方留白的效果。
  葵花插在陶罐里久了,花瓣很干,像乱草飞张,葵花的中央是一粒一粒的葵花籽,赭褐色密密的小点,梵高用油料不断堆叠,看原作时像是浮雕,有厚而粗犷的质感,画面只是花蒂和茎是绿色的,有时加一点粗黑线条,使花蒂显得更顽强。
  这是炽烈强悍的生命,但被截断了,插在陶罐中,好像有一种顽强的对抗,好像生命在后死亡的时刻依然如此热烈地燃烧。
  梵高的《向日葵》像他自己的符咒。
  他有时候把自己的名字“Vincent”签在陶罐上,蓝色的签名,在整个黄色的明亮中很显眼。
  梵高的形式风格非常自信,陶罐或桌面都是几笔简单的墨线,准确,没有犹疑,在传统西方学院技法中没有人使用过的形式,他大胆而自由地画出他的心中之花。
  这样灿烂的花,这样的明亮、热情,用全部生命来燃烧的花,梵高指名是要送给高更的。
  他希望把这些向日葵挂在高更的房中,他为高更准备了好的房间,他一再跟朋友描写他如何为高更布置一个优雅的住处,他把自己画的向日葵挂在墙上,等待高更到来。
  “向日葵”是梵高纯粹的热情与爱,那些明度非常高的黄色,事实上是大量的白色里调进一点点黄,像日光太亮,亮到泛白,亮到使人睁不开眼睛。
  梵高也许不知道他画的正是他自己的生命,这么热烈,无论是友谊或爱情,都使人害怕。
  高更在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了阿尔,一下火车,连车站咖啡馆的老板吉尔努斯先生都认出了他,因为梵高早已拿着高更的画像四处宣传了。
  高更走进梵高为他精心准备的房间,看到墙上为他画的《向日葵》,高更是什么感觉?
  高更曾经抛弃妻儿以及证券市场的高薪,一意去荒野找寻原始与自由,他面对梵高不可思议的热情,会觉得想逃开吗?
  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经为梵高画一张像,画像中梵高正在画《向日葵》。
  《向日葵》是濒临崩溃的生命后高亢的歌声,像王尔德小说里的夜莺,彻夜用心脏抵着玫瑰的刺,刺得越痛,歌声越美,越嘹亮,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在用血灌溉一朵黎明时灿烂绽放的花。
  梵高的《向日葵》使他炽烈燃烧的生命留下了灿烂的形式。
  自画像——看到自己深的灵魂
  梵高与高更两个月的相处像是一种实验。
  依据后来高更的回忆记录,当时他们的钱是放在一个共用的纸盒中,纸盒中的钱,用来买菜,用来买烟草,连解决生理需要时上妓院的钱都包括在内。
  十九世纪西方许多艺术家似乎都在实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他们不遵守人类传统固定的伦理,他们追求全新的创造,创造不只是艺术的创新,其实更是全新生活模式的实验。
  实验,包含了成功,当然也包含着失败。
  梵高与高更在两百年前的“同居”形式可能是今天一般人也难以想象的。
  他们的相处并不和谐,生活如此紧密的关系,太多冲突,太多摩擦,太多琐细的现实细节会使两个敏感纤细的心灵发疯,会使两个自我个性强烈的心灵发疯。
  高更抱怨梵高把汤煮得难以下咽,梵高抱怨高更性欲太强,去妓院次数太多。
  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梦想在现实中变得荒谬、扭曲、琐碎而难堪。
  高更事后描述梵高要发疯了,他常常半夜忽然惊醒,看到梵高向他走来,凝视着他,又无言地走回自己的床上睡倒,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高更事后的回忆很具体,他们为一点点小事争吵辩论,互不相让,梵高常常反应激烈过度,高更自然察觉到一些梵高精神上的异常。
  高更无法忍受梵高一堆一堆完全没有整理的颜料,梵高作画时,为了捕捉瞬间的光,常常不用笔,直接将一管一管颜料挤在画布上,色彩与色彩挤压堆叠,面对他的原作,感觉到创作的丰沛如狂涛巨浪汹涌而来,而他处理颜料的方式自然与在节制之下用平涂技巧如织布绣花一般的高更非常不一样。
  在美学的领域,没有绝对的是与非。高更与梵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各自以自己的形式完成自我。他们彼此欣赏但又无法相容,短暂的相处却的确激荡出了创作的火花。
  一八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数度从噩梦中惊醒后,高更惊觉梵高精神状态的失常,他发现梵高手里拿着剃刀,亦步亦趋跟随在他身后。高更当天不敢回“黄色房屋”,梵高在一个人极度绝望的夜晚举刀自戕,割下了右耳。
  倒在血泊中的梵高被发现,送往医院救治。
  十二月三十日阿尔当地的《共和论坛报》发布了一则小小的地方消息:
  一个原籍荷兰的画家文森特·梵高,举刀割耳。
  小小的地方消息,却引起了骚动,邻居窃窃私语,惶惶不安。
  梵高反而似乎暂时从焦虑中得到了舒缓,一八八九年一月,他的耳伤尚未痊愈,头上裹着纱布,他坐在镜子前面,凝视着自己,好像医生省视着病人,用冷静的态度画下了割耳之后的自画像。
  自画像是梵高留给世人的病历表,他的焦虑、他的狂想、他的热情、他的愤怒、他的激情与宁静都在自画像中。
  荷兰前代大师林布兰从二十岁开始记录自己的容貌,一直到六十三岁逝世,留下完整的一生记录,成为画家自画像中重要的传统。
  梵高自然受到林布兰的影响,他的自画像却主要集中在一八八八年到一八九〇年这两年之间,自画像成为他精神疾患困扰他的真实剖白。
  一般人或许无法像梵高这么真实地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个人,这么焦虑,这么不安,这么痛苦,这么疯狂,他凝视自己,这个生命,存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肉体,受到什么诅咒,心灵要如此饱受磨难?这样崎岖的五官,这样狂乱的头发,这样紧锁的眉头,这样忧伤的眼神,这样固执而不妥协的嘴角与下颔……
  梵高一丝一毫不放过自己,这样严肃地逼视到内心深处。
  我们说:梵高疯了。
  我们庆幸自己没有疯,但是我们无法看到这么纯粹的自己。
  只有疯狂,一个人可以如此诚实逼视自己。
  梵高自一八八七年开始比较密集地画自画像,有些只是在草稿纸上随意的素描,但看得出来他在镜子里凝视自己、分析自己的习惯已经形成。
  一八八八年九月他画了一件使人印象强烈的自画像,清冷的石绿色背景,好像巨大而无声的寂静,梵高头发剪得很短,几近于光头,两只在淡色眉毛下炯炯的眼睛,像锐利的鹰,颧骨高耸,两颊凹陷,坚毅的嘴唇四周围绕金黄色的胡子。
  这张自画像单纯、干净,当时梵高正在读有关日本的小说,他向往日本风格的空间,简洁空无一物。
  这件自画像是为了等待高更到阿尔画的,他把自己作为一件礼物送给高更,他跟高更说,画里的自己,像日本苦修的僧侣,把身体献给永恒之佛。
  梵高对东方佛学了解不多,但是他有足够基督殉道与救赎的背景使他通往另一个信仰。
  这张自画像如火焰燃烧,细看背景里都是向上飞腾的笔触,但是这张自画像又极度宁静,好像高热的火焰到了极点,反而像是静止清冷的光。
  可以在镜子里这样绝对逼视自己的人不多,梵高在狂热与绝望紧绷的精神状态,的确如苦修殉道的生命。


艺术触角,灵魂回响: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套精心编纂的艺术普及读物,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神往的视觉与心灵之旅。它不是冰冷学院派的枯燥论述,也不是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而是一场充满温度与洞见的艺术对话,一次对人类精神极致表达的深度探寻。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用色彩、线条、雕塑和光影构建起不朽传奇的伟大灵魂,感受他们如何以生命的热情与顽强的意志,在画布、石料乃至灵魂深处,刻画出超越时代的震撼与感动。 高更:南国的色彩狂想与原始生命力的呼唤 告别欧洲的工业喧嚣与理性束缚,我们将跟随保罗·高更的脚步,深入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在那里,没有精致的礼仪,没有繁复的装饰,只有最纯粹的自然,最原始的生命力,以及那些与土地一同呼吸的人们。高更,这位曾经的股票经纪人,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所谓“文明”的一切,将自己献给了这片孕育着惊人色彩与热烈情感的土地。 他的画作,是燃烧的太阳、是浓烈的绿色、是深邃的蓝色,是未经驯化的野性与激情。他笔下的塔希提女子,肢体舒展,眼神深邃,她们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拥有自己内在世界的生命。高更试图通过对原始图腾、宗教符号和民间传说的挪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野性与直觉。他不再满足于模仿现实,而是要以色彩的纯粹性、形状的装饰性,以及象征的深度,来传达一种更接近灵魂本质的真实。 我们将探讨高更如何在色彩上打破既定的视觉逻辑,运用大胆的平涂与撞色,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每一块色彩都仿佛在低语着原始的咒语。他的构图,简洁而有力,往往采用平面化的处理,强化了装饰性的美感,使画面本身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一种对现实的超越。我们将剖析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塔希提人”形象,理解他如何从他们的姿态、服饰、以及与自然的融洽关系中,捕捉到一种古老而强大的生命律动。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理解高更选择“野蛮”而非“文明”的哲学思考。在那个时代,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工业革命带来的便利与疏离,让许多艺术家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得失。高更的塔希提之旅,是他对现代性的抵抗,是他对人类精神本源的追寻。他并非简单地描绘异域风情,而是通过异域的视角,来审视和批判他所处的时代,寻找一种能够滋养枯竭心灵的能量。他的艺术,是对人类永恒主题——自由、生命、精神——的一次大胆而炽烈的呐喊。 梵高:星空下的燃烧与痛苦中的璀璨 文森特·梵高,一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尽的悲情与璀璨。他的一生,仿佛是一团燃烧的火焰,在短暂的生命里,将所有的热情、痛苦、爱与绝望,都倾注在了画布之上。他不是被时代理解的天才,而是在孤寂与困苦中,用画笔对抗着世界的冰冷,用色彩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这部分内容,将带领我们走进梵高那如同火焰般跳跃的笔触,感受他如何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捕捉瞬息万变的自然光影。他的向日葵,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凝固的阳光,是生命力的极致爆发。他的星空,旋转而狂乱,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与人类渺小而顽强的存在。他笔下的麦田,金黄而沉重,是丰收的喜悦,也是劳作的艰辛,是生命循环的宏大叙事。 我们将仔细审视梵高独特的用色方式。他偏爱明亮、饱和的色彩,如黄、蓝、绿,他运用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描绘客观景象,更是为了表达内在的情感。他用黄色来象征温暖、希望、甚至疯狂;用蓝色来表达忧郁、孤独、以及对永恒的渴望。他大胆地将这些色彩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使画面充满动态与张力。 梵高的笔触,是他的灵魂之舞。 thick impasto (厚涂法),让颜料仿佛拥有生命,立体地浮现在画布上,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他不再追求平滑的表面,而是让笔触本身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同跳跃的音符,诉说着画家的情绪起伏。我们将体会到,他画作中那些扭曲的线条、夸张的形状,并非技法的失误,而是他内心强烈情感的真实投射,是对现实世界超越性的感知。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理解梵高艺术背后深沉的孤独与对爱与理解的渴望。他一生贫困潦倒,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渴望与人分享他的感受,渴望被理解,但现实的冷漠却将他推向更深的绝望。然而,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刻,他依然用生命中最炽热的光芒,去描绘这个世界。他的艺术,是对生命苦难的一次庄严的告白,是对人类情感最真挚、最赤裸的表达。当我们凝视他的作品,我们仿佛能听到他内心深处那声声呐喊,感受到他那颗不屈不挠、永远燃烧的心。 米开朗基罗:力量与神性的雕塑史诗 当我们提及文艺复兴,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便如同巍峨的山峦,屹立在艺术史的峰峦之巅。他不仅是一位雕塑家,更是一位画家、一位建筑师,一位被上帝选中,用双手赋予石头以生命与灵魂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力量、是英雄主义、是神性的张扬,也是人性的深度探索。 这部分内容,将带领我们走进米开朗基罗那充满力量与美学的雕塑世界。我们将以《大卫》为例,细致地解析这位年轻英雄在出征前那一刻的紧张、专注与坚定。他的肌肉线条,充满力量感,但又不过分夸张,展现出一种完美的、和谐的张力。《大卫》不仅仅是一个雕塑,更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类理性、勇气和完美身体的赞颂。 我们将深入探讨米开朗基罗如何从坚硬的石块中“解放”出人物。他的雕塑,似乎是从石头内部自然生长出来,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们将分析他对于人体结构的精妙把握,以及他如何通过肌肉的起伏、关节的转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他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美学的巅峰,是对人体至高无上之美的极致追求。 当然,我们不能绕开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这幅壁画,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我们将一同“飞升”到天花板,近距离感受《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亚当的经典瞬间。那指尖相触的一刹那,蕴含着生命的赋予,宇宙的诞生,以及人与神之间那难以言喻的联系。我们将分析米开朗基罗如何运用精湛的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创造出如同浮雕般的立体感,让画中的人物仿佛真的在空间中活动。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精神的启示。他所塑造的英雄与神祇,充满了力量与意志,展现了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可能性。他的艺术,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对人类精神高度的探索。我们将理解,为何他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那是源于他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深刻信念,以及他对美与力量永恒追求的伟大印证。 莫奈:光影的魔术师与印象派的先驱 克劳德·莫奈,一位用眼睛捕捉光影的魔术师。他与他的追随者们,共同开启了艺术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印象主义。他们不再满足于工作室内的描绘,而是将画布搬到了户外,直接面对自然,用画笔记录下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对景物产生的瞬息万变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将引领我们走进莫奈那充满流动感与色彩变化的视觉世界。我们将从他那著名的《日出·印象》开始,理解为何这幅画会成为印象派的命名之作。它不再是对景物精确的描摹,而是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的直接表达。画面中的色彩,不再是固定的物体颜色,而是光线照射下,物体与空气交互作用产生的视觉效果。 我们将仔细观察莫奈如何处理光线。他着迷于光线在水面上的反射,在草地上的跳跃,在空气中弥漫的色彩。他用短促、跳跃的笔触,捕捉光线的闪烁与流动,让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他的海景,波光粼粼,天空与海水融为一体,仿佛整个画面都在呼吸。他的风景画,则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空气感与空间感,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空气的温度和微风的拂过。 莫奈对色彩的理解,是革命性的。他不再将色彩视为物体的固有属性,而是将其视为光线的表现。他会用互补色来增强画面的亮度与对比,让色彩本身产生震动与活力。我们将看到,他的画作中,天空可能是粉红色的,树叶可能是蓝色的,这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颜色,而是因为在特定的光线下,这些颜色以如此的方式进入了他的眼睛。 我们将深入莫奈的系列创作,如“干草堆”、“鲁昂大教堂”和“睡莲”。这些系列作品,是他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和光线下变幻的极致探索。通过这些系列,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印象派的核心理念:捕捉瞬间的视觉印象,表现光线与色彩的微妙变化。而莫奈的“睡莲”系列,更是将他对光影的追求推向了极致,那些模糊而朦胧的色彩,如梦似幻,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与和谐。 莫奈的艺术,是对生命瞬间之美的赞颂,是对视觉体验的无限探索。他用画笔,教会我们如何用眼睛去“看”世界,去感受光线,去体会色彩的丰富与变化。他的作品,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感与体悟。 跨越时空,连接心灵 这套图书,不仅仅是对四位艺术巨匠作品的介绍,更是对人类精神探索、情感表达与视觉创造力的深刻梳理。它将帮助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伟大灵魂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的火焰,感受他们笔触与雕刀下流淌的激情,理解他们对生命、对美、对真理的永恒追问。 我们将在高更的色彩狂想中,重拾被压抑的原始野性;在梵高的星空下,体悟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里,感受力量与神性的壮丽;在莫奈的光影中,学会用全新的视角去感知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人类最伟大创造者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将启迪我们,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触角,去发现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蒋勋艺术美学系列》,迫不及待地翻阅了《梵高之美》。我对梵高一直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的画作极具感染力,充满了燃烧的激情,但同时,他的生命历程又充满了痛苦和挣扎,这让我常常觉得他的艺术是在用生命去呐喊。然而,蒋勋先生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平和的梵高。他没有一味地强调梵高的“疯癫”或“苦难”,而是着重于分析梵高艺术中的“美”的来源。他细致地剖析了梵高那些经典的笔触,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内在的韵律。我之前总觉得梵高的色彩过于浓烈,甚至有些刺眼,但蒋勋先生却让我看到了那种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最纯粹的热爱,那种对阳光、对土地、对自然最深切的眷恋。他分析了梵高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他对平凡事物的热爱,比如对农民、对麦田、对星空的赞美,这些平凡的生命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将梵高的艺术与他早期的传教士经历联系起来,他认为梵高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以及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笔下的梵高,不再是那个孤单的、在痛苦中挣扎的艺术家,而是一个用尽全力去捕捉和表达生命之美,并且对人类怀有深厚关怀的灵魂。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笔尖流淌出的炽热情感,也能理解他为何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事物的重新发现。

评分

在收到《蒋勋艺术美学系列》这套书之后,我第一个拿起的就是《米开朗基罗》。此前,我对米开朗基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那些宏伟的雕塑和壁画上,比如《大卫》的健硕、《摩西》的庄严,以及西斯廷教堂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天顶画。我一直认为,他的艺术是人类在技术上的巅峰,是力量与技艺的完美结合。但是,蒋勋先生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米开朗基罗艺术背后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他并没有仅仅描述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是深入分析了米开朗基罗在创作中如何将对人体结构的极致理解,与对神性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察融为一体。尤其是在解读《大卫》时,蒋勋先生让我看到了,那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男性躯体,更是米开朗基罗对理想人性的追求,是对勇气、智慧和坚定意志的象征。他分析了米开朗基罗如何通过雕塑的每一个细节,来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力量和精神上的升华。在解读西斯廷教堂时,蒋勋先生更是将那些庞大的人物群像,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去解读他们之间的情感互动,去感受米开朗基罗在描绘这些神话故事时所注入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他让我明白,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并非只是宗教的图解,而是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米开朗基罗在工作室敲击石头的回声,感受到他创作时内心的澎湃,以及他对于完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深刻探寻。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蒋勋艺术美学系列》中的《梵高之美》是我近期读过最让我震撼的艺术类书籍之一。梵高,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画作更是以其燃烧的激情和扭曲的笔触闻名于世。然而,以往我对梵高的理解,总觉得他是个在痛苦中呐喊的疯子,他的艺术是纯粹情绪的宣泄。但蒋勋先生在这本书里的阐释,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梵高。他细致地剖析了梵高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比如《星夜》、《向日葵》、《麦田里的麦田收割者》,但他的切入点非常特别。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画面的内容,更是在解读梵高笔触背后的情感涌动,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内在的秩序。我之前总觉得梵高的色彩过于浓烈,甚至有些刺眼,但蒋勋先生却让我看到了那种色彩背后蕴含的对生命最纯粹的热爱,那种对阳光、对土地、对自然最深切的眷恋。他分析了梵高如何运用黄色来象征希望与生命力,如何用蓝色来表达内心的忧郁与挣扎。这种色彩的分析,让我对梵高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更让我惊喜的是,蒋勋先生将梵高的艺术与其人生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并没有煽情地渲染梵高的悲惨遭遇,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他如何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着对艺术的信仰。他笔下的梵高,不再是孤单的疯子,而是一个对生命有着深刻体悟,用尽全力去捕捉和表达那些稍纵即逝的美的灵魂。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梵高的画室,感受他笔尖流淌出的炽热情感,也仿佛在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理解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刚收到这套《蒋勋艺术美学系列》,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本,我选的是《高更之美》。坦白说,一直以来,我对高更的印象都停留在那个“野性”、“原始”的标签上,觉得他笔下的色彩浓烈得有些过于奔放,人物造型也带着一种奇异的疏离感。但蒋勋先生的解读,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我内心对高更艺术理解的壁垒。他没有一开始就大谈特谈高更的生平经历,而是从高更作品中那些似乎不经意的细节入手,比如一块布料的纹理,一个眼神的捕捉,一片云的形状。通过对这些“小”之处的细致描摹,蒋勋先生引导我们去感受高更在色彩运用上的独特匠心,那种看似随意却又充满张力的搭配,以及他对光影变幻的敏锐洞察。我一直以为色彩只是为了填满画面,但蒋勋先生让我意识到,在高更那里,色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情绪的载体,甚至是一种哲学。他分析了高更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他对社会、对文明的疏离感,以及他对自然、对原始生命力的渴望。读到他描述高更在塔希提岛的创作时,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热带雨林,听着海浪拍打着沙滩,感受着微风拂过肌肤,看到了高更是如何将那些热烈而纯粹的生命力,通过他那标志性的色彩和变形的造型,跃然纸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并没有回避高更生活中的争议,但他并没有将这些争议作为评价艺术的唯一标准,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这种辩证的解读方式,让我对高更这个人,以及他的艺术,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史的讲解,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自我感官的唤醒。

评分

购买这套《蒋勋艺术美学系列》,其中《莫奈之美》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本。一直以来,我对印象派的理解都比较浅显,觉得就是捕捉光影,描绘瞬间的感受。莫奈的画作,在我眼中,就像是窗外的风景,美好,但似乎又少了些什么。然而,蒋勋先生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他不仅仅是在描述莫奈笔下的睡莲、干草堆、鲁昂大教堂,更是在解读莫奈是如何通过色彩和光线来捕捉“瞬间”的本质。他让我意识到,莫奈的“瞬间”并不是肤浅的视觉捕捉,而是一种对时间、对生命流逝的深刻体悟。蒋勋先生非常细腻地分析了莫奈如何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如何通过点彩的笔触来表现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微妙变化。他举例分析了莫奈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创作的系列画作,让我看到了时间在画面中流淌的痕迹,以及莫奈是如何通过这些瞬间的叠加,来呈现事物更本质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将莫奈的艺术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分析了莫奈晚年视力下降,但依然坚持创作,这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爱。他让我明白了,莫奈的画作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灵感受到的,是对生命中那些短暂而美好的瞬间的珍藏。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莫奈的花园,感受着阳光透过叶片的斑驳,听着微风吹过水面的涟漪,也仿佛在与莫奈一起,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赏析,更是一次对生命瞬间的温柔凝视。

评分

刚收到这套《蒋勋艺术美学系列》,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高更之美》。在此之前,我对高更的印象,主要来自他“野性”、“原始”的标签,总觉得他的画作色彩浓烈,构图大胆,带着一种对西方文明的疏离和反叛。但蒋勋先生的解读,却为我打开了通往高更内心世界的另一扇门。他并没有简单地将高更定位为一个“逃离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对“原始”的理解,认为那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一种对人类心灵深处纯粹渴望的探寻。蒋勋先生对高更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极为细腻的分析,他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狂野的色彩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哲学意涵。他解释了高更如何用平涂的色块来营造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感,如何运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打破传统绘画的视觉习惯,从而唤醒观者内心深处的感受。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在解读高更在塔希提岛的创作时,并没有回避当地文化的复杂性和高更个人生活的困境,但他将这些经历视为艺术创作的催化剂,而非简单的背景。他描绘了高更如何在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捕捉到原始生命的律动,如何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那些既充满神秘感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高更笔下的热带天堂,感受着那里纯粹的生命气息,也仿佛听到了高更内心深处对于寻找生命真谛的执着呼唤。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类内心深处纯粹渴望的重新发现。

评分

当我翻开《米开朗基罗》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对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敬畏。米开朗基罗,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那些宏伟的雕塑和气势恢宏的壁画,比如《大卫》、《摩西》以及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然而,在我过去的认知里,这些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奇迹,是人类在艺术创作上能达到的巅峰。但蒋勋先生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米开朗基罗艺术背后更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性探索。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些艺术品的宏伟,更是在剖析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将对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与对神性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融为一体。我尤其被他对《大卫》的解读所吸引,蒋勋先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大卫肌肉线条的赞美,而是深入分析了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大卫》时所融入的哲学理念,比如对理想人性的塑造,对英雄主义的歌颂,以及那种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冷静与坚定。他解释了米开朗基罗是如何在冰冷的石头中注入灵魂,让每一个线条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内在的张力。在解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蒋勋先生更是将那些复杂而庞大的人物群像,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去解读他们之间的关系,去感受米开朗基罗在描绘这些神话故事时所注入的人文关怀。他让我明白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仅仅是对神学的诠释,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是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读这本书,我仿佛亲眼见证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作过程,感受到了他雕刻时指尖的温度,以及他挥洒颜料时内心的澎湃。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欣赏,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致敬。

评分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中的《莫奈之美》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一直以来,我对印象派的理解都比较片面,觉得它只是捕捉光影的瞬间,描绘眼睛看到的景色。莫奈的画作,在我看来,就像是美丽的风景照,赏心悦目,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然而,蒋勋先生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对莫奈的认知。他没有仅仅停留于对莫奈画作中色彩和光线的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莫奈为何会选择以“瞬间”作为创作的主题,以及他如何通过对“瞬间”的捕捉,来呈现事物更本质的生命力。他非常细腻地分析了莫奈的笔触,那些看似随意而又充满生机的点彩,是如何有效地表现出光线的流动感和色彩的微妙变化。他举例分析了莫奈创作的系列画作,比如干草堆和鲁昂大教堂,让我看到了时间在画面中是如何流淌的,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光线是如何赋予同一景物不同的生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将莫奈的艺术与其晚年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他讲述了莫奈即使在视力下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创作,这背后所蕴含的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爱。他让我明白了,莫奈的画作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去感受的,是对生命中那些短暂而美好的瞬间的深情凝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莫奈的吉维尼花园,感受着阳光透过叶片的斑驳,听着微风拂过睡莲的涟漪,也仿佛在与莫奈一起,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并赋予它们永恒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的温柔珍藏。

评分

在拿到这套《蒋勋艺术美学系列》后,我最先翻开的是《梵高之美》。一直以来,梵高在我心中就是一个饱受痛苦折磨的天才画家,他的画作充满了燃烧的激情和扭曲的笔触,仿佛是他内心痛苦的宣泄。然而,蒋勋先生的解读,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平和、更加充满爱意的梵高。他并没有过多渲染梵高的悲惨遭遇,而是着重于分析梵高艺术中“美”的来源。他细致地剖析了梵高那些标志性的笔触,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内在的秩序。我之前总觉得梵高的色彩过于浓烈,甚至有些刺眼,但蒋勋先生却让我看到了那种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对生命最纯粹的热爱,那种对阳光、对土地、对自然最深切的眷恋。他分析了梵高如何运用明亮的色彩来歌颂平凡的生命,比如他对农民、对麦田、对星空的描绘,这些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蒋勋先生将梵高的艺术与其早期传教士的经历联系起来,他认为梵高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以及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笔下的梵高,不再是那个孤单的、在痛苦中挣扎的艺术家,而是一个用尽全力去捕捉和表达生命之美,并且对人类怀有深厚关怀的灵魂。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笔尖流淌出的炽热情感,也能理解他为何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生命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事物的重新发现,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赞美。

评分

在我打开《蒋勋艺术美学系列》中的《高更之美》之前,我一直以为高更只是一个因为厌倦了西方文明的虚伪而选择逃离的画家。他的画作,在我看来,充满了原始的野性,色彩过于饱和,人物变形夸张,似乎带着一种对文明社会的刻意反叛。然而,蒋勋先生的解读,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高更艺术背后更深层的思考和情感。他并没有将高更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分析了高更对“原始”的理解,并非是肤浅的复古,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一种对人类心灵深处未被污染的纯粹的追寻。蒋勋先生对高更的色彩运用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分析,他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狂野的色彩,背后却有着极为精妙的构图和情感表达。他解释了高更如何运用鲜艳的色彩来打破西方绘画的传统,如何用平涂的色块来营造一种超越现实的神秘感。我尤其被他关于高更在塔希提岛创作的解读所打动,他描绘了高更如何在那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捕捉到原始生命的律动,如何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通过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蒋勋先生并没有回避高更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争议,但他并没有让这些成为评判艺术的焦点,而是着重于分析这些经历如何激发了高更更深层次的艺术灵感,如何塑造了他更加坚韧和深刻的艺术追求。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高更笔下的热带天堂,感受着那里纯粹的生命气息,也仿佛听到了高更内心的呼唤,他对于寻找生命真谛的执着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深刻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