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回忆录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国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84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55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晚年对于清华与北大的追忆之作。
  季羡林先生青年读书时期清华园日记的摘录选编。
  季羡林先生初入北大执教时期红楼日记的首次摘录出版。
  青葱少年的勃勃生气,沧桑老人的沉静心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面、真实的季羡林。
  “坐荷池畔,听鱼跃声,绿叶亭亭,依稀可辨,星光共灯光,飘然似有诗意。”“春天的桃杏藤萝,夏天的绿叶红荷,秋天的红叶黄花,冬天的青松瑞雪”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季羡林所在的清华和北大。

内容简介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与评论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羡林先生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一辑:“季羡林的清华缘”;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三辑:“季羡林的北大情”;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取自唐朝李商隐诗《锦瑟》中的一句,表达对过往美好年华的思念。如今季羡林先生虽已驾鹤西去,清新俊逸的清华和凝重深厚的北大仍然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希望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能感受到季羡林先生所在的藤影荷声的清华和繁花满枝红的北大,以及由此而生的热爱祖国的炙热感情。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当初读大学,他只能选定一家,一脚不能踩清华、北大两条船;如今论风格,则可兼容并包,涵融荟萃。简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目录

编者的话/001

代序 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001

第一辑 季羡林的清华缘

清华颂/003

梦萦水木清华/005

我们是暂时的,但清华却会永存/009

爱国必自爱校始/012

温馨的回忆/016

清华梦忆/019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024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029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节选)/031

入清华/035

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039

终生受用的两门课/050

我的老师们/053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057

第二辑 清华园日记选

第一次看梅兰芳表演/065

访吴宓/068

参与办《大公报?文学副刊》/070

开学典礼/076

“华北副叶”投稿/080

游西山/082

第一次见胡适先生/084

评中国作家/087

论诗/090

读荷尔德林诗/093

听课心得/100

参加文学季刊社聚会/103

体育锻炼/105

看狮子座流星雨/110

考试/112

思母情/117

发愿留德/122

心声/124

清华风景/132

第三辑 季羡林的北大情

春满燕园/137

燕园盛夏/140

春归燕园/144

梦萦未名湖/148

我和北大图书馆/154

汉城忆燕园/158

我看北大/166

我和北大/171

怀千岁之幽情,忆百年之辉煌/178

梦萦红楼/185

巍巍上庠,百年星辰/188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195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200

北大时间最短的副教授/203

在北大找到了出路/207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211

第四辑 北大红楼日记选

接到汤用彤先生通知被聘为北大教授/215

收到北大寄来的聘书/216

同蒋豫图谈时局/217

赴北大任教/218

在北大第一次见胡适/221

到清华替陈寅恪先生看房子/222

写研究计划/223

到隆福寺买书/224

出任东语系主任/226

陈寅恪到北平/228

北大领薪水,听胡适演讲/229

到汤用彤先生家过年/231

到陈寅恪先生家开书目/233

到陈寅恪家议定书价/235

去陈寅恪先生家付书款/237

回济南/238


精彩书摘

  温馨的回忆
  一想到清华图书馆,一股温馨的暖流便立即油然涌上心头。
  在清华园念过书的人,谁也不会忘记两馆:一个是体育馆,一个就是图书馆。
  专就图书馆而论,在当时一直到今天,它在中国大学中绝对是一流的。光是那一座楼房建筑,就能令人神往。淡红色的墙上,高大的玻璃窗上,爬满了绿叶葳蕤的爬山虎。解放后,曾加以扩建,建筑面积增加了很多;但是整卜建筑的庄重典雅的色调,一点也没有遭到破坏。与前面的雄伟的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大礼堂,形成了双峰并峙的局面,一点也不显得有任何逊色。
  至于馆内藏书之多,插架之丰富,更是闻名遐迩。不但能为本校师生服务,而且还能为外校,甚至外国的学者提供稀有的资料。根据我的回忆,馆员人数并不多,但是效率极高,而且极有礼貌,有问必答,借书也非常方便。当时清华学生宿舍是相当宽敞的,一间屋住两人,每人一张书桌,在屋里读书也是很惬意的。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到图书馆去,那里更安静,而且参考书极为齐全。书香飘满了整个阅览大厅,每个人说话走路都是静悄悄的。人一走进去,立即为书香所迷,进入角色。
  我在校时,有一位馆员毕树棠老先生,胸罗万卷,对馆内藏书极为熟悉,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学生们乐意同他谈天,看样子他也乐意同青年们侃大山,是一个极受尊敬和欢迎的人。1946年,我出国十多年以后,又回到北京,是在北京大学工作。我打听清华的人,据说毕老先生还健在,我十分兴奋,几次想到清华园去会一会老友;但都因事未果,后来听说他已故去,痛失同这位鲁殿灵光见面的机会,抱恨终天了。
  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最重要的载体。世界各国、各地,只要有文字有书籍的地方,书籍就必然承担起这个十分重要的责任。没有书籍,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遇到极大的障碍,延缓前进的步伐。而图书馆就是储存这些重要载体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各个国家,中国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类似今天图书馆的设备。这是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我们对图书馆必须给予最高的赞扬。
  清华大学,包括留美预备学堂和国学研究院在内,建校八十来年以来,颇出了一些卓有建树、蜚声土林的学者和作家。其中原因很多,但是校歌中说的“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这是形象的说法,说得很玄远,其意不过是说清华园有灵气。园中的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等等,都是灵气之所钟。在这样有灵气的地方,又有全国一流的学生,有一些全国一流的教授,再加上有
  这样一个图书馆,焉得不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呢!
  我一想到清华图书馆,就有一种温馨的回忆,我永远不会忘记清华图书馆。
  1999年6月15日于香山饭店
  ……






前言/序言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想当初,他小学毕业,只是一个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主儿,临到报升学志愿了,济南城最好的中学,是省立一中,他嘛,想都不敢想,掂量来掂量去,只等而下之又下之地填了个三流的“破正谊”——用今人的眼光看,已输在起跑线上。及至高中毕业,叔父让他投考邮政局,那意思是能混个“邮务生”,这辈子就结了。嘿,孰料人家还看不上他,飨他个“名落孙山”,不予录取。弄得灰头土脸,这才掉转笔来考大学。他这会儿倒像吃了豹子心,老虎胆,国内高校,数北大、清华最有名,他就指定了考这两家。而且,不考则已,一考惊人,大名同时上了两家的红榜,成了双料状元。这在当年,是刮遍济南城茶楼酒肆的新闻,更甭提在他老家清平县引发的特大轰动;这在今天,在考试制度已经规范化,也逼近老化僵化的今天,已成绝响。
  季羡林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业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劈头就说:“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过早失去了母爱,这是他刻骨铭心的痛。所幸还有补偿——还有母亲般温暖博大的清华园。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我们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88年,季羡林又作《梦萦水木清华》,他用了八个字,概括心目中的清华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作为说明,他举了三则例子,那都是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在线试读

第一辑 季羡林的清华缘

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回忆起清华园,就像回忆我的母亲。

又怎能不这样呢?我离开清华已经四十多年了,中间只回去二三次。但是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母亲的身边,我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一、 序章:风起于青萍之末,长成于岁月之森 在一个不曾被时光冲刷的角落,总有一些名字,如古老钟声,悠远而深沉,叩击着历史的门扉。季羡林,便是这样一位。他的一生,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字里行间浸润着学者的严谨、人性的温情,以及对故土家园永不磨灭的深情。而在这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两个名字,如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求学、治学、乃至人生轨迹的核心——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 本书《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并非简单罗列人物传记的冰冷事实,而是试图以一种温情而细腻的笔触,穿梭于季羡林先生生命中最具光彩的两个重要站点,探寻他与清华、北大之间那份深厚的情缘,以及这份情缘如何在他的人生长河中,沉淀出“可待成追忆”的厚重与诗意。这并非一部纯粹的学术研究报告,更非枯燥的考据文章。它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读者与季羡林先生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国学大师的心灵轨迹,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养分。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早已被载入史册,其在东方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等领域的贡献,无人能及。然而,在那些熠熠生辉的荣誉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坚持,是他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与敬畏,更是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而清华与北大,这两个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不仅是他汲取知识的殿堂,更是他思想成形、人格塑造的熔炉,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家园。 本书将从季羡林先生与清华大学的初次结缘写起,细致描摹他在这里求学的岁月,那时的他,怀揣着怎样的憧憬,经历了怎样的磨砺。从他的导师、同学,到校园的点滴生活,都将成为我们理解他早期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线索。随后,笔锋一转,将带您走进他与北京大学的深厚渊源,他在北大担任教职、治学育人的漫长时光,他在这里留下的智慧结晶,以及他与这座古老学府共同经历的风雨变迁。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漫游,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我们将力求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还原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探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温度。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季羡林先生在清华与北大的人生片段,更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以及他对中华文明深沉的眷恋。 “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既是季羡林先生对清华、北大的眷恋,也是我们今日重温这段历史,对大师精神的追寻与致敬。愿这本书,能唤起您内心深处对学问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那段纯粹年代的怀念。 二、 清华岁月:求索之始,精神启蒙 故事的开端,总是带着几分青涩与憧憬。季羡林先生与清华大学的缘分,始于他青年时代求学时期。那时的清华,是中国最耀眼的学术明珠,汇聚了当时最优秀的学子与最顶尖的师资。对于一个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而言,能在这片学术沃土上耕耘,无疑是莫大的荣幸。 本书将细致地描绘季羡林先生在清华求学的时光。我们将深入挖掘他当年在清华的学习经历,不仅仅是课程的多少、知识的深浅,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他对古典文学、外语学习乃至更广阔学术领域的探索。我们会重点关注他遇到的那些恩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在他年轻的心灵中播下种子,并逐渐生根发芽。例如,我们或许会提及那些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教授,他们的授课风格、治学理念,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追求产生了怎样的潜移默化。 在清华的日子,并非全然是学术的象牙塔。我们也会尝试捕捉校园生活中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细节。或许是宿舍里的灯火通明,是图书馆里翻阅古籍的专注,是同学间激烈的学术讨论,亦或是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些看似细微的片段,共同构成了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的精神底色。它们塑造了他的品格,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谛。 在清华,季羡林先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思想的碰撞者。他在这里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优秀学子,与他们交流思想,切磋学问,这种开放的学术氛围,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的学术热情。本书会着力展现这种学术的活力,以及季羡林先生如何在其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在那个年代,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季羡林先生在这里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包含着一种家国情怀的熏陶。我们将试图从他的学习经历中,探寻这份情怀是如何在他心中逐渐生长的,以及这份情怀,又是如何激励着他未来的人生选择。 清华的这段岁月,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是为他未来的学术之路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他在这里,学会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学术方向。这份在清华所获得的启蒙,如同春日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充满希望,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三、 北大情深:耕耘杏坛,智慧传承 告别清华园,季羡林先生的生命画卷,又徐徐展开了他与北京大学之间那段更为漫长而深刻的联系。北大,这座承载着百年风雨的学府,成为了他学术生涯的另一个重要舞台,更是他奉献智慧、传承薪火的圣地。 本书将深入描绘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之间那份“情”。这份情,不是短暂的停留,而是数十载的深耕细作。我们将细致梳理他执教北大的历程,从他最初踏入北大校园,到成为德高望重的教授,再到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他又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学术成果? 我们将重点聚焦他作为一位教育家在北大的贡献。他如何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又在各自的领域,闪耀着怎样的光芒?本书会尝试还原他课堂上的场景,他如何将枯燥的学术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如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学生热爱学术、追求真理。我们或许会通过引述他与学生的互动,或者是一些流传的教学轶事,来展现他作为师者的风采。 在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学术思想的传播者和创新者。他在这里,将他在清华以及海外求学期间所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体系。本书将重点阐述他在北大期间,在东方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他复杂的学术理论,让更多读者能够理解其学术价值。 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北京大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动荡年代,北大同样经历了风雨。本书将尝试展现,季羡林先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旧坚守学术阵地,保护学术传承,展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大气与担当。他与北大的同仁们,共同面对挑战,共同守护着这座学府的精神火种。 北京大学,对于季羡林先生而言,不仅是他施展才华的平台,更是他人生归宿的一部分。他在这里,将自己一生的智慧与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倾注于学术研究。他见证了北大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份与北大的深厚情谊,早已超越了师生、同事的关系,升华为一种对母校、对学术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情”,是贯穿本书的脉络。季羡林先生对清华的“情”,是初恋般的懵懂与憧憬;他对北大的“情”,则是相濡以沫的深厚与担当。这份“情”,是他在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动力,是他面对人生起伏的支撑,更是他一生恪守的信念。 四、 追忆之情:往昔如梦,精神不朽 “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意的感叹,更是对季羡林先生与清华、北大之间那份深厚情缘的最佳注解。这本书,便是试图将那些“可待成追忆”的情感与故事,以文字的形式,重新呈现给读者。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过往的回顾,而更侧重于对季羡林先生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我们将探讨,他与清华、北大之间的缘分,究竟是如何塑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术观。他的学术思想,他的治学精神,他的人格魅力,是如何在这两座学府的滋养下,逐渐成长并达到巅峰。 本书会着力挖掘那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或许是他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或许是他对待学生如子女般的关怀,又或许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不懈弘扬。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虽然微小,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折射出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大学者”、“大先生”的独特风采。 我们也会探讨,在当今时代,重温季羡林先生的清华缘与北大情,对于我们有何意义。他的治学态度,对知识的渴求,对祖国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些精神遗产,是否还能在当下,给予我们启示和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让读者认识一位伟大的学者,更能让他们从大师身上,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行动。 “追忆”,并非是对过去的缅怀,而是对过往的审视与借鉴。季羡林先生在清华与北大所经历的一切,既是他个人的宝贵经历,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能够引发读者对学术、对教育、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终,这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一座精神的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连接起大师与读者。它不仅是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更是关于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家国的担当,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愿这份“追忆”,能够成为您心中一道温暖的光,照亮前行的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人内心深处的情愫。“此情可待成追忆”,多么熟悉又充满诗意的开篇,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些回荡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而“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则清晰地勾勒出了本书的主角与两位中国顶尖学府之间深厚而复杂的情感纽带。我常常在想,一位学者的学术生涯,除了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著作和研究,是否也同样沉淀着一段段与母校、与青春、与挚友、与恩师交织的情感故事?清华的严谨治学,北大的自由学风,在这两位巨擘的身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窥探到这位国学大师内心深处,那些不为外人所熟知的细腻情感,以及他在人生不同阶段,与这两所百年学府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羁绊。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端,一个通往季羡林先生内心世界的邀请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情与智慧。

评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句本身就带着淡淡的忧伤与温情,而“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更是将这份情感聚焦在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师,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学术殿堂。这书名,就像一扇敞开的门,引人探寻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一直把他视为一位智慧的化身,一位时代的巨匠。但同时,我也深知,再伟大的灵魂,也需要根植于生活,需要与人、与地产生联系。我想,这本书正是试图去触碰季羡林先生内心深处,那份关于清华和北大的复杂情感。或许是年少时初入校园的懵懂与憧憬,或许是求学期间与良师益友的深刻交流,或许是毕业后对母校的眷恋与回馈。这种“情”,不仅仅是对学术的忠诚,更是对青春的追忆,对人生的感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仅仅是书名,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渴望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季羡林先生那温和而睿智的形象。他的一生,是多少人心中学问的典范,更是人格的楷模。而“清华缘”与“北大情”这两个词组,更是巧妙地将他的学术轨迹与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总觉得,一个人与他曾经就读或任教过的学校之间,必然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那是青春的回忆,是知识的启蒙,是师友的熏陶,更是人生轨迹的重要锚点。这本书,仅仅从书名上,就传递出一种想要挖掘这些深层情感的愿望,让我对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和北大的那段时光充满了好奇。那里会有他年少时的青涩与理想,会有他对学术的执着与探索,会有他与同窗挚友的深厚情谊,也会有他对恩师的感激与崇敬。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者的故事,更是关于一段情感的追溯,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传承的动人叙事,让人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非常有吸引力。它将“此情可待成追忆”这样一句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古诗,与“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这样的具体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立刻就勾勒出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情感基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季羡林先生那传奇而辉煌的一生,以及他与这两所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之间,那段跨越了时代的深刻联系。我常常在想,一位伟大的学者,除了他留在世间的学术成果,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与对他影响至深的教育机构之间的故事,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清华园的燕园,是否承载了季羡林先生早年的求索与梦想?燕园的湖光塔影,又是否见证了他思想的成熟与升华?这本书名让我对这些故事充满了期待,它似乎预示着我们将要阅读的,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的文字,更是关于一个学人,一段情感,一段历史的深情回望。

评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句诗一出,就带着浓浓的怀旧气息。而“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则将这份怀旧指向了两位中国顶尖学府,以及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的介绍,更是一次对过往情感的梳理和回味。我一直在思考,对于一个像季羡林先生这样的文化巨匠而言,他的学术成就固然是万众瞩目,但那些塑造了他品格、影响了他思想的人生片段,尤其是与他求学、任教的学府之间的点点滴滴,或许更能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清华的严谨,北大的兼容并包,这两所学校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季羡林先生的身上留下烙印,又或是他如何为这两所学校注入自己的思想与精神?这其中的“情”,想必是丰富而复杂的,包含着他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敬,对同窗的友谊,以及对母校的眷恋。仅仅是书名,就已经足够让我心生向往,想要去了解那份深藏的“此情”。

评分

常网购,总有大量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觉得好像不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但是,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的卖家客服 仓管 老板。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语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是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做的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师者的智慧。

评分

这几天买了好多书,正赶上做活动,很实惠,都是孩子选的想看的书,到货很快,孩子看到这么多书直说赚了??

评分

6.18活动买的物美价廉质量好。

评分

好书,学习不断,日日新

评分

印刷质量一般,而且收到货的时候中间破了一个不小的洞,不影响阅读,也就不退货了

评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评分

印度智慧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评分

送货及时,包装完好。书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