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淑芬,张敏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超临界流体
  • 超临界二氧化碳
  • 萃取
  • 分离
  • 化学工程
  • 化工技术
  • 绿色化学
  • 材料科学
  • 环境工程
  • 流体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5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5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新技术科普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18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环境友好的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在化工、材料、食品、制药、轻工、生物技术、环保、能源等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超临界流体技术,图文并茂,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并结合作者团队在超临界流体技术上的科学研究实践与经验, 给出具体生动的研究实例与说明,做到了知识性、科学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因此,我们特向对超临界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推荐阅读,相信《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会对您开卷有益。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1��1超临界流体技术发展概述001
1��1��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001
1��1��2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003
1��1��3超临界(流体)微粒化技术004
1��1��4超临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006
1��1��5其他超临界流体技术008
1��2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009
1��3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工程化进展011
1��4超临界流体技术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012
1��5本书的主要目的与内容013
参考文献013
第2章超临界流体特性及热力学基础017
2��1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概念017
2��2超临界流体的特性018
2��3常用的超临界流体022
2��3��1超临界溶剂概述022
2��3��2超临界二氧化碳023
2��3��3超临界水025
2��4超临界流体热力学基础026
2��4��1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实验测定026
2��4��2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关联与计算028
2��4��3超临界流体中的分子聚集现象031
参考文献032
第3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035
3��1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035
3��2超临界萃取工艺的基本类型037
3��2��1降压法分离工艺038
3��2��2等压变温分离工艺039
3��2��3恒温恒压吸附法分离工艺040
3��3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点040
3��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041
3��4��1溶质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041
3��4��2二氧化碳为单一介质的超临界萃取042
3��4��3使用夹带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043
3��4��4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拓展046
3��5超临界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049
3��5��1影响超临界萃取过程传质的因素049
3��5��2超临界萃取过程传质模型049
参考文献052
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054
4��1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054
4��1��1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054
4��1��2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天然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056
4��2超临界萃取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中的应用057
4��2��1中药超临界萃取的优势与特点058
4��2��2超临界萃取在中药单方提取中的应用058
4��2��3超临界萃取在中药复方提取中的应用062
4��3超临界萃取技术在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063
4��3��1超临界萃取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063
4��3��2超临界萃取技术在煤化工中的应用064
4��3��3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可再生生物质能源中的应用064
4��3��4超临界萃取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065
4��4超临界萃取技术在分析试样前处理中的应用066
4��5超临界萃取技术与现代分离技术的集成化研究066
4��5��1超临界萃取与结晶技术联用067
4��5��2超临界萃取与分子蒸馏技术联用067
4��5��3超临界萃取与膜分离技术联用068
4��5��4超临界萃取与吸附技术联用069
4��6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发展前景069
参考文献069
第5章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072
5��1超临界流体色谱概述072
5��2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分离原理与技术特点073
5��2��1超临界流体色谱常用分离指标073
5��2��2超临界流体色谱主要技术特点074
5��3超临界流体色谱设备075
5��3��1超临界流体色谱流动相075
5��3��2超临界流体色谱固定相076
5��3��3超临界流体色谱仪078
5��4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079
5��4��1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色谱079
5��4��2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081
参考文献085
第6章超临界流体微粒化技术088
6��1超细微粒传统的制备方法089
6��1��1物理方法089
6��1��2化学方法090
6��2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技术092
6��3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095
6��3��1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原理095
6��3��2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的应用099
6��4超临界流体微粒化技术的新进展103
6��4��1超临界水中的水热合成法103
6��4��2超临界二氧化碳包水的反向胶束法104
参考文献105
第7章超临界流体中的化学反应108
7��1超临界流体中的化学反应的优势108
7��2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化学反应109
7��2��1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氧化反应109
7��2��2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加氢反应116
7��2��3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反应物的反应117
7��2��4其他反应119
7��3超临界酶催化反应120
7��3��1酶催化反应的发展120
7��3��2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酶催化反应的优越性121
7��3��3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酶催化反应分类121
7��3��4超临界二氧化碳中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123
7��4超临界流体技术法制生物柴油125
参考文献126
第8章超临界水氧化技术130
8��1超临界水及其性质130
8��2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及其应用136
8��2��1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136
8��2��2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优势137
8��3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及其应用138
8��3��1催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138
8��3��2影响催化超临界水氧化主要因素139
8��3��3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处理141
8��4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工业废水面临的主要问题148
参考文献151
第9章其他超临界流体技术154
9��1超临界染色技术154
9��1��1超临界染色技术概述154
9��1��2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56
9��2超临界清洗技术159
9��2��1超临界清洗技术概述159
9��2��2超临界二氧化碳清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60
9��3超临界干燥技术161
9��3��1超临界干燥技术概述161
9��3��2超临界干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62
9��4超临界喷涂技术165
9��4��1超临界喷涂技术概述165
9��4��2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66
参考文献166
第10章超临界流体技术研发装置设计169
10��1超临界流体技术研发装置概述169
10��1��1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研发路径169
10��1��2超临界流体技术装置的共性与特殊性170
10��2超临界流体技术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174
10��2��1工艺路线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原则174
10��2��2超临界流体过程系统设计参数的确定175
10��3超临界萃取/造粒一体化实验装置的研发175
10��3��1超临界流体输入系统175
10��3��2超临界高压样品处理系统177
10��3��3超临界分离与产品收集系统178
10��3��4实验参数调节与控制系统178
10��3��5快速减压179
10��4超临界流体中试/工业化装置的研发179
10��4��1超临界流体中试/工业化装置的研发进展179
10��4��2超临界流体循环系统183
10��5超临界流体装置的安全问题及措施183
10��5��1机械危险183
10��5��2热力学危险184
10��5��3化学危险185
10��5��4生物危险185
10��6展望185
参考文献186

前言/序言


海洋的脉搏,能源的未来:深海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地球最神秘、最广阔的疆域——深海,揭示其中蕴藏的巨大能源潜力,并详细阐述人类如何逐步解锁这股蓝色能量。从地质学的奇观到工程学的挑战,从环境的考量到经济的可行性,我们将全面审视深海能源开发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人类与海洋共生的未来图景。 第一章:深海的召唤——认识蓝色星球的能源宝库 深海,覆盖地球表面近70%的区域,不仅孕育了无数奇特的生命,更是地球热能、化学能以及潜在机械能的巨大汇聚地。本章将从宏观视角出发,描绘深海世界的壮丽景象,并系统梳理其中蕴藏的各类能源形态: 地热能的深层脉动: 介绍海底热泉(hydrothermal vents)的形成机制,讲解其喷发的高温、富含矿物质的流体如何成为一股可观的地热能源。我们将探讨地热能的潜力,以及其与地幔活动、板块构造之间的深层联系。 温差能的巨大潜藏: 详述海洋温差能(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OTEC)的原理,即利用海洋表面与深层水体之间的温度差异来发电。分析不同海域的温差分布情况,以及该技术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战略意义。 潮汐能的周期律动: 介绍潮汐能作为一种稳定且可预测的能源形式,其在深海区域的蕴藏量。探讨不同潮汐发电技术(如潮汐坝、潮流能发电机)在深海环境下的适用性与挑战。 波浪能的无尽涌动: 分析海浪作为一种分散但持续的能量来源,其在深海区域的潜力。介绍各种波浪能转换装置的原理、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其在不同海况下的性能表现。 化学能的深层馈赠: 关注深海中丰富的化学物质,如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s)的分布、形成条件以及作为潜在能源的开采前景。同时,也将触及深海微生物在生物能源转化方面的潜力。 第二章:挑战极限——深海能源开发的工程奇迹 将深海的能量转化为可用的电力,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宏伟工程。本章将聚焦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关键技术和工程解决方案: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深入分析深海环境的严酷性,包括极高的压力、极低的温度、腐蚀性海水、以及复杂的海底地形。探讨如何设计和建造能够承受这些极端条件的设备、平台和输送系统。 能源捕获与转换的智慧: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深海能源捕获装置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例如,对于海底热泉,我们将讨论钻探技术、热交换系统以及高温高压下的材料科学应用;对于温差能,则会深入分析闭式循环、开式循环和混合循环OTEC系统的优缺点及工程实现;对于潮汐能和波浪能,则会着重于流体动力学设计、结构稳定性以及能量输出的优化。 海底基础设施的构建: 阐述深海输电电缆、海底管道、固定平台以及维护检修系统的建设与部署。重点关注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的设计原则,以及在复杂海底环境下进行大规模作业的技术难题。 远程操控与自动化: 探讨深海作业对远程操控、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需求。介绍水下机器人(ROV)、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在勘探、安装、维护和监测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在优化能源捕获效率和故障诊断中的作用。 材料科学的突破: 强调在深海能源开发中,高性能材料的重要性,如耐腐蚀合金、高强度复合材料、以及能够承受极端温度和压力的特种聚合物。 第三章:绿色脉动——深海能源的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的开发必须以环境的和谐为前提。本章将深入探讨深海能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潜在的环境足迹: 评估不同深海能源开发方式对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干扰,包括对海底栖息地的改变、对海洋生物的物理影响、对水体化学成分的改变以及潜在的噪音污染。 生态监测与风险评估: 介绍用于监测深海环境的先进技术,以及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探讨建立长期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以确保开发活动的可持续性。 “蓝色碳汇”的保护与利用: 关注深海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特别是深海生物在固定和储存二氧化碳方面的潜力。探讨如何在高效率利用能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重要的“蓝色碳汇”。 负责任的开采原则: 提出一套负责任的深海能源开采原则,强调最小化环境干扰、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国际合作与法规框架: 探讨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制定和完善深海能源开发的法规与标准,以确保全球范围内对深海资源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利用。 第四章:逐浪而行——深海能源的经济前景与社会影响 深海能源的开发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全球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本章将分析深海能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成本效益分析: 详细评估深海能源开发的初期投资、运营成本以及最终发电成本,并与传统能源进行比较。探讨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竞争力。 能源独立与战略安全: 分析深海能源开发对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国家能源独立性,以及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意义。 新兴产业的崛起: 展望深海能源开发将催生的新产业、新就业岗位,以及相关的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服务等领域的巨大增长潜力。 全球能源市场的重塑: 探讨深海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可能如何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以及对国际能源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 公众认知与社会接受度: 分析提高公众对深海能源开发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透明的沟通和有效的参与,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第五章:未来展望——迈向深海能源新纪元 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深海能源的开发正从科幻走向现实。本章将对深海能源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关键研究领域: 技术创新的前沿: 预测未来在材料科学、能源转换效率、自动化控制、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重大技术突破,以及这些突破将如何加速深海能源的商业化进程。 多能源协同利用: 探索将深海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如海上风能、太阳能)进行协同开发与利用的可能性,以构建更稳定、更高效的综合能源系统。 储能技术的结合: 关注深海能源与先进储能技术的结合,以解决其间歇性或波动性问题,为电网提供更可靠的电力支持。 循环经济的理念: 探讨在深海能源开发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例如,在开发过程中回收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负担。 海洋空间利用的创新: 展望深海能源平台的多功能化发展,例如,与海洋牧场、海底实验室、水下旅游等相结合,实现海洋空间的集约化和高效化利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深海能源的巨大潜力和面临的挑战。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可持续能源需求的日益迫切,深海能源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强大的蓝色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在跨学科融合上的努力。它不仅仅局限于化学工程的范畴,而是巧妙地将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甚至环境科学的知识点编织在一起。例如,书中介绍超临界水氧化(SCWO)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时,不仅涉及高温高压下的化学反应机理,还深入到氧化产物的毒理学分析和最终排放标准的讨论,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环境治理链条。这种全景式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此外,书中关于超临界流体在纳米颗粒制备中的应用,描述了自下而上合成策略的精妙之处,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成核和生长过程来调控粒径分布。整本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即使涉及到不同学科的术语,作者也能通过恰当的类比和解释,帮助不同背景的读者快速理解。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技术领域,拆解成若干个可以被有效掌握和应用的模块,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专业书籍。

评分

这本关于“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应用”的书,内容广博,结构清晰,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这一前沿领域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极佳的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基本原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入浅出的功力。比如,关于相图的解读部分,文字描述得非常生动,仿佛能亲眼看到物质在压力和温度变化下状态的微妙转变。书中不仅详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在萃取、反应和清洗等方面的经典应用,还对一些新兴领域,如药物递送系统和先进材料合成,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数据支持,这对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那些关于设备选型、操作参数优化和安全规范的章节,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踏实,提供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坚实桥梁。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做得非常到位,复杂的流程图和分子结构图都清晰明了,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学术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于一身的力作,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工业化应用层面的“落地”问题,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构建。我作为一个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最看重的是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超临界工艺在放大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泵送、换热和分离回收的难题。关于连续流反应器的设计参数选择,书中给出的经验公式和工程经验非常实用,比如如何根据流体粘度和雷诺数来确定最佳的填充床结构。特别是对溶剂回收环节的详细论述,涉及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点,这是任何一个关注成本控制的工厂管理者都极为关心的。另外,作者对不同行业案例的对比分析,例如制药与食品加工中的工艺差异,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找到与自己业务相关的切入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怎么才能做得好、做得经济”。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操作手册”和“决策支持系统”,而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专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尤其是它在技术细节处理上的精妙。作者似乎对超临界流体性质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临界点”这一概念的阐述,绝非教科书式的干瘪,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物理化学洞察。书中关于密度和溶解度参数随环境变化的数学模型推导,虽然略显复杂,但逻辑链条极为完整,每一步的假设和推导都言之有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混合物体系处理的章节,面对多组分体系时,如何运用修正的范特霍夫方程进行预测,作者给出的方法论非常系统化。此外,书中对反应动力学在超临界介质中的特殊行为分析,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详实而权威,很多都是近几年的高水平期刊文献,体现了编撰者紧跟学术前沿的态度。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流体力学和传质现象在非常规条件下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提升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裨益良多。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语言风格上显得尤为沉稳内敛,透露着一种老派科学家的严谨作风。阅读体验上,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便会发现其知识密度的惊人之处。尤其在探讨超临界流体作为“绿色溶剂”的潜力与局限性时,作者的论述显得异常客观和辩证。他没有过度美化scCO2的“环保光环”,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其在极性物质溶解度上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出了对共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助剂的讨论。这种不偏不倚的学术态度非常值得称赞。书中对于安全性评估的部分,也处理得极为细致,包含了对高压设备维护、泄压程序的规范,体现了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高重视。读起来,与其说是在看一本技术书,不如说是在接受一位资深专家的悉心指导,那种通过几十年经验积累下来的判断力,是文字无法完全替代的,但这本书成功地将其大部分精髓记录了下来。

评分

good。

评分

速度快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不错的图书,实用

评分

评分

邮寄的很快,需要看下超临界,就买了本看看

评分

挺好的,效果不错。很好用

评分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