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张爱玲
今天我们探究弘一大师,较大启迪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濮存昕(著名演员,弘一大师扮演者)
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学生丰子恺
海报:
他,曾名满天下,风流倜傥,对红尘有着深深的爱恋,不曾想会抛开凡尘,打坐为众生祈福度过后半生。他,当年的风流才子,后来的一代高僧,这是怎样的人生历程?
《纠缠不是禅》一书旨在解读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
康蚂,诗人、作家,弘一大师李叔同研究者。现居天津,曾在杂志、网站、图书公司担任编辑。作品入选《诗歌月刊》《世界诗人》《五月的殇咏》(汶川地震诗文集)等国家选本和刊物。六次入选“新世纪诗典”、四次入围“中国汉诗榜”。已出版数部畅销图书。
具有诗人特质的康蚂,无比迷恋大杂家,却样样出色的李叔同。他翻阅了国内外无数有关李叔同的书籍,苦苦追寻李叔同那“温而厉”的教育精神。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代序一)
十问弘一(代序二)
第一章 比丘
一、飞鸟归山林
二、笑着当了和尚
三、追求下一个信仰
第二章 学生
一、显赫家世
二、童年
三、国学控
四、学生有大智慧
五、先生们
六、“五哥”有慈悲
七、最纯粹的艺术氛围
八、娶了一房不爱的原配
九、纠结的青春险境
十、“乱世悲歌”的掌声
第三章 才子
一、最闲逸的时光
二、相聚与离散
三、积累办报经验
四、与蔡元培二三事
五、难忘的穆君与沈君
六、渐行渐远的风尘
七、葬礼为母亲歌唱
第四章 游子
一、音乐慰藉心灵
二、诗歌中的理想主义
三、人体模特福基
四、春柳社的热血
第五章 编辑
一、第一次失业
二、鼓吹女权
三、低调的社员
四、编辑与广告
五、抽签得诗扇
六、探讨民国教育
第六章 教师
一、西湖落我手
二、写生引发的误会
三、力与美的享受
四、《送别》作于清明前夕
五、首写“欧洲文学史”
六、出家前的“盛宴”
七、玉石遇到名匠
八、我去去就来
第七章 李叔同韵语
一、诗
二、词
三、歌
附录
参考文献
十问弘一(代序二)
以下文字节选自《弘一大师新传》(秦启明)、《弘一大师传》(林子青)、《法味》(丰子恺)、《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改过实验谈》、《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为漳州印友题偈》、《题王梦惺居士< 莱园文稿>》、《辞世二偈》、《为红菊花说偈》、《图画修得法》。部分文字进行过加工处理,访谈为作者模拟,是为序。
一、伟大的艺术家童年与众不同,您的童年是这样的吗?
我的幼年也和一般当时的文人一样,攻读《四书》《孝经》《毛诗》《左传》《尔雅》《文选》等,对于书法、金石尤为爱好。十三四岁时,篆字已经写得很好,十六七岁时曾师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填词、又师从唐静岩学书法。
这个时期,我和严范孙、王仁安、孟广慧、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啸麟、陈宝泉、李绍莲等天津艺术精英都有交游。
二、您曾经是世家子弟,家里颇有背景,您介意谈这些吗?
我父亲筱楼公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往来保定与天津之间,与我父亲有业务往来,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筱楼公为官期间,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部下。
我家与清末重臣王文昭、荣禄也有来往。我15 岁时到北京游玩,曾拜访过王文昭和荣禄,并出示书法作品。两位叔叔辈的高官,对我这位晚辈的书法造诣惊叹不已,大力传播。 1896 年8 月中旬,我在给账房先生徐耀庭的信中写道:李鸿章兄至九月间,可以来津。王文昭兄降三级留用。我曾为李鸿章刻过两方名章,一方是鸿章私印,一方是少荃。
三、有人说您不谙世事,不近人情,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我在东京美校求学期间,确实有过两次书呆子行为:一、让迟到五分钟的欧阳予倩原路返回,改日再约。二、一日下雨,日籍岳母要用一把伞,我不同意,还说,你嫁闺女时,也没说要伞啊。后岳母得知,伞是我母亲遗物,谅解之。
四、您出家前有两位妻子,能否谈谈与她们相处的时光?
我的婚姻由母亲包办。18 岁时,我娶了天津南运河边芥园茶庄女俞氏为妻。俞氏比我年长两岁,她属虎,我属龙,我家保姆戏称“龙虎斗”,说我们属相不合。确实如此,我们一辈子合不来,未能白头偕老。我和俞氏育有二子,长子李准,次子李端。李准育有一子一女,李端育有三女。我出家后,二哥李文熙让俞氏到杭州劝我还俗,俞氏对二哥说,您别管了。俞氏48 岁去世时,我已出家多年,因各种原因,没有回去吊唁。
我的日籍夫人,是我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的,她是我的人体模特。后来我们结婚,回国后她一直与我居住在上海。她曾苦劝我不要出家,委托我的朋友杨白民转告我,说日本和尚可以有妻室,她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做我的妻子。我说,要做就做中国和尚。她曾到杭州找我,我们约在湖滨一家旅馆见面,她不停地哭,我一言不发。最后我送了一块手表给她作纪念,告诉她上海家中的钢琴字画等珍贵物品可处理,处理后的钱财可作为她回国的盘缠。我安慰她说,你有做医生的基础,回日本后不会失业的。离别时,我乘船而去,她在岸边失声痛哭。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面。我们结婚后没有要孩子。
五、您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您如何理解母爱?
从小我母亲就以自己日常的言行,规范我的行为举止,希望我做个懂礼之人。之后又按照《论语·乡党篇》规范我的日常生活。每日吃饭之前,必须要摆正餐桌,否则就要遭到席不正不食的训斥。多年之后,我每次吃饭前,都要把餐桌摆正再吃。这样良好的生活细节,来自母亲的教诲。
我20 岁至26 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我运送母亲灵柩回天津,二哥不让进门,说是家族的规矩。我们发生激烈争吵,后来在账房先生徐耀庭的说和下,二哥才让步。
遵照母亲丧礼一切从简的遗愿,我为其举行了文明丧礼。要求来宾不赠钱物,改送花圈挽联。亡人之子不再跪地读祭文,改为献花致悼词。出殡时来宾鞠躬即可。送葬家人不穿孝衣孝帽,改穿黑衣黑裤。不请僧人念经,改为合唱哀歌。
六、您有很多挚友,如杨白民、夏丏尊等,他们与您的友情伴随您一生。您的交友观是什么?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执意苛求,那就把距离拉远了。你要问我去往哪里,前路广阔,我用语言无法表达。大约是“春季花满枝头,圆月高挂在天心”。
七、您在诗词文章、音乐美术、金石篆刻、书法绘画等方面皆有造诣,有人说您是少有的艺术全才,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一枝亭亭玉立的菊花,挺直的姿态显示出高贵的气节。为什么它颜色这样鲜红,那是来自于殉教者的鲜血。这是我对艺术的理解。
我认为的书法:文字的表象,本来就不可轻易获得。靠着分别心,怎么能够测度。好像风在空中吹过,分不出能所,领悟了这一点,就是智者。
我认为的金石篆刻:金石不分古今,艺术的事业是随时都创新的。为体现于个别法中的共相,是实相的印记,通过各种事显示出其本真。
我认为的写文章:写文章是表达思想的,哪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丽。只要蕴含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能取得成就成为名家。读书人要靠人格的魅力传播文艺,而不应靠文艺的影响传布个人。
我认为的图画:评论家说,图画,是用来娱乐的,没有实际效用。即便如此,图画的范围很广,不是单纯娱乐一方面所能概括的。图画的效力,与语言文字相同,其性质也很相似。倘若把图画单纯概括为娱乐,又如何解释语言文字呢?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不单单是语言,既然这样,那么听音乐戏曲的华丽辞藻,也称为语言,属于娱乐吗?小说传奇也不单单是文字,既然这样,那么诵读小说传奇,也称为文字,属于娱乐吗?三尺儿童也知道不是这样的。有一句常言说,言语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图画的发达,与社会的发达密切相关,没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一句常言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现在请让我变一种说法:语言,是无形的图画,图画,是无声的语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引人遐想了,一个“纠缠”一个“禅”,这两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让人立刻好奇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是关于放下执念、超脱烦恼的禅意,却又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羁绊所困扰?还是在混乱不清的俗世中,意外寻找到一丝宁静与顿悟的可能?我猜想,书中一定描绘了许多生动的生活场景,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际关系,那些让人纠结不已的选择,都可能被作者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许,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开悟”的佛学读物,而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真实世界的镜子,让我们看到在日常的琐碎与纷扰中,那些不自觉流露出的“纠缠”,以及在这些纠缠之中,我们是否还能瞥见一丝禅的影子,一丝平静的契机。这种“非典型”的书名,反而激发了我阅读的强烈欲望,我期待着作者能用她独特的笔触,带我走进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心灵世界,去探索那份在纠缠中寻找宁静的哲学。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被书名吸引住了,但心里也有些忐忑。毕竟,“禅”这个字眼,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远离尘世的感觉,而“纠缠”又是如此贴近我们凡人的日常。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晦涩,或者过于说教。但读下去之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温度,她描绘的人物,无论喜怒哀乐,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鲜活。我看到了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在情感中的徘徊,在选择时的犹豫。这些不完美,这些“纠缠”,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反而用一种温柔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去展现它们。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那些看似混乱的“纠缠”中,我似乎真的能捕捉到一丝丝禅的意味。不是那种刻意追求的宁静,而是一种在纷繁复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豁达与释然。这让我觉得,禅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评分读完之后,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心中翻涌,似乎有某种东西被触动了,但又找不到确切的词语来形容。我尝试着去回忆书中那些零散的片段,它们像潮水般涌来,有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温暖,有午后街头嘈杂的人声,有深夜独自一人时的沉思。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不似流水账般平铺直叙,而是像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所处的境遇。有时,她会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个画面,有时又会展开一段细腻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啊,原来是这样”,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短暂,却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它更像是在抛出一个个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答。这种留白的空间,反而让读者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去解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或许才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复思考的书,每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简练却富有深意,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醒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性的挖掘,那些复杂的动机,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都被她描绘得入木三分。它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坏人,而是呈现了人性的多面性,那些光明与阴影交织的部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有时会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找到出口。而这个迷宫,其实就藏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出口在哪里,而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引导我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我开始意识到,“纠缠”并非全然的负面,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促使我们反思和前进的动力。而“禅”,或许并非是刻意去追求的某种状态,而是在理解和接纳了这份“纠缠”之后,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平静与智慧。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我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但又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疗效。更像是,那些长期积压在心底的情绪,在作者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下,慢慢地得到释放。书中的人物,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人,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期盼。作者很擅长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细节,那些被忽略的微小情感,然后将它们放大,让我们看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黯然神伤,有时候,又会因为他们一个小小的进步而由衷地感到欣慰。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纠缠”之中,也不必过度焦虑,因为在每一次的经历中,我们都在悄悄地成长,都在慢慢地靠近,那份属于自己的“禅”。
评分质量很好,很有味道的一本书
评分书还可以。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艺术形象又是艺术家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有艺术家审视、体验生活时把握到的鲜活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感受、把握到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评分纸张比较粗糙,图片也不是很清楚,其他还好。
评分好,很好的商品
评分好,很好的商品
评分人生需要大智慧,不妨修禅走一回
评分书还可以。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艺术形象又是艺术家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有艺术家审视、体验生活时把握到的鲜活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感受、把握到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评分书还可以。在广义上包含审美的情境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生产的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所以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艺术形象又是艺术家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有艺术家审视、体验生活时把握到的鲜活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感受、把握到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给人以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评分挺好的,京东就是给力,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