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万千心理)

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万千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舒尔茨 著,叶浩生,杨文登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现代心理学
  • 心理学发展
  • 学术史
  • 万千心理
  • 心理学流派
  • 经典教材
  • 心理学理论
  • 学科史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8968
版次:10
商品编码:115604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一定枯燥吗?才不是呢!这部畅销30年的经典心理学史教材定能让你耳目一新!
  在这里,心理学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师汇聚一堂:有背景显赫、才气逼人的阔少爷,也有白手闯天涯、聪明绝顶的穷小子,还有许许多多与时代的束缚抗争着的伟大女性。
  智慧与疾病共存,才情与怪癖比肩!
  这本《现代心理学史》将为你还原最鲜活、最复杂、最立体、最真实的心理学故事;带你领略150年来,心理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
  ★欢迎加入“万千心理”教学支持计划!★


内容简介

  《现代心理学史(第十版)(万千心理)》是一部畅销30余年的经典心理学史著作!它以19世纪为起点,采用生动的传记式写法,对现代心理学史进行了全面介绍,因而备受赞誉。作者为心理学的历史赋予了个性,不但介绍了心理学大师们的生平传记,还展现了他们重要的人生经历为其思想的形成与研究的开展带来的巨大影响。为了始终与心理学的最新发展紧密相连,本书第十版更与时俱进地介绍了进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的衍生与最新发展。

作者简介

  杜安·P. 舒尔茨(Duane P. Schultz),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与妻子悉妮·埃伦·舒尔茨(Sydney Ellen Schultz)合著的教材都深受读者喜爱。


  叶浩生,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2001—2009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2005—2013年,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副主编。主要著作和主编的教材有《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心理学史》《心理学理论精粹》和《心理学通史》等。主要论文有《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史研究
你会看见小丑吗?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历史的数据:重建心理学的过去
心理学的背景因素
科学史的概念
现代心理学演化中的思想学派
这本书的计划

问题讨论


第二章 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排便鸭与法兰西的荣耀
机械论的精神
时钟般的宇宙
现代科学的开端
笛卡尔的贡献:机械论和心身问题
新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三章 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金尼布洛克的错误:观察者的重要性
早期生理学中的一些进展
实验心理学的开端
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1821 —1894)
厄尼斯特·韦伯(1795 —1878)
古斯塔夫·塞奥多·费希纳(1801 —1887)
心理学的正式建立

问题讨论


第四章 新心理学
不可能的多任务处理
现代心理学之父
威廉·冯特(1832 —1920)
德国心理学的其他发展
赫尔曼·艾宾浩斯(1850 —1909)
弗兰兹·布伦塔诺(1838 —1917)
卡尔·施通普夫(1848 —1936)
奥斯沃德·屈尔佩(1862 —1915)
评论

问题讨论


第五章 构造主义
插橡皮管:大学里的恶作剧?
爱德华·布莱德弗特·铁钦纳(1867 —1927)
对构造主义的批评
构造主义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六章 机能主义:先行的影响
震惊科学家的猩猩珍妮
机能主义的抗争
机能主义的先驱:查尔斯·达尔文(1809 —1882)
个体差异:弗兰西斯·高尔顿(1822 —1911)
动物心理学与机能主义的发展

问题讨论


第七章 机能主义的建立与发展
进化时代的神经质哲学家
进化论在美国的传播: 赫尔巴特·斯宾塞(1820 —1903)
机器的持续进化
威廉·詹姆斯(1842 —1910):机能心理学的先驱
女性在机能上的不均等
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1844 —1924)
机能主义的建立
芝加哥学派
约翰·杜威(1859 —1952)
詹姆斯·罗兰德·安吉尔(1869 —1949)
机能心理学的范围
哈维·卡尔(1873 —1954)
机能主义最后的形式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
罗伯特·赛申斯·吴伟士(1869 —1962)
对机能主义的批评
机能主义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八章 应用心理学
FDA 的突袭,目标:可口可乐!
实用心理学的发展
测量心理
詹姆斯·麦金·卡特尔(1860 —1944)
心理测验运动
临床心理学运动
莱特纳·威特默(1867—1956)
临床心理学职业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运动
沃尔特·迪尔·斯科特(1869 —1955)
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霍桑研究和组织问题
女性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贡献
胡格·敏斯特伯格(1863—1916)
美国的应用心理学:一种民族的狂热

问题讨论


第九章 行为主义:先行的影响
神奇的马:数学天才?
向着行为科学前进
动物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爱德华·李·桑代克(1874 —1949)
伊万·彼德洛维奇·巴甫洛夫(1849 —1936)
弗拉迪莫·别赫捷列夫(1857 —1927)
机能心理学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问题讨论


第十章 行为主义的开端
心理学家、婴儿与锤子:不要在家里这样试!
约翰·B.华生(1878 —1958)
对华生行为主义的反应
行为主义的方法
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的公众吸引力
心理学的高潮
对华生行为主义的批评
华生行为主义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十一章 行为主义:建立之后
智力动物园
行为主义的三个阶段
操作主义
爱德华·托尔曼(1886 —1959)
克拉克·赫尔(1884 —1952)
B. F.斯金纳(1904 —1990)
社会行为主义:认知的挑战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 —)
朱利安·罗特(1916 — )
行为主义的命运

问题讨论


第十二章 格式塔心理学
突然的顿悟
格式塔革命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先行影响
物理学中变化的时代精神
似动现象:对冯特心理学的挑战
马克斯·魏特海默(1880 —1943)
库尔特·考夫卡(1886—1941)
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
格式塔革命的性质
格式塔的知觉组织原则
学习的格式塔研究:顿悟与猿的智慧
人的创造思维
同型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
场论:库尔特·勒温(1890 —1947)
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批评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开端
这仅仅是一个梦吗?
精神分析的发展
精神分析的先行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与精神分析的发展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
作为一种人格体系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体系中的机械论和决定论
精神分析与心理学的关系
精神分析概念的科学效度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
精神分析的贡献

问题讨论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建立之后
当生活给了你柠檬……
竞争的派系
新弗洛伊德学派和自我心理学
安娜·弗洛伊德 (1895—1982)
客体关系理论:梅兰妮·克莱因(1882—1960)
卡尔·荣格(1875—1961)
社会心理理论:时代精神的再次冲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 —1937)
卡伦·霍妮(1885—1952)
人格理论的进化: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卡尔·罗杰斯(1902—1987)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命运
积极心理学
历史中的精神分析传统

问题讨论


第十五章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
思想学派展望
心理学中的认知运动
乔治·米勒(1920—)
乌尔里克·奈塞(1928—)
计算机隐喻
人工智能
认知心理学的性质
进化心理学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十章
  行为主义的开端
  心理学家、婴儿与锤子:不要在家里这样试!
  年轻而漂亮的女研究生举起了婴儿,英俊而杰出的心理学家举起了锤子。女研究生在空中慢慢挥舞着自己的手,以吸引婴儿的注意,不让他向上或向后看。因此,分心的孩子没有注意到吊在天花板上的1.02米长、厚2厘米的钢条。他也看不到有人举起锤子,正在狠狠地用力敲击金属棒。
  在他们枯燥的研究报告上写着:孩子开始剧烈地运动,呼吸急促,手臂张开。当心理学家再次敲打金属棒的时候,孩子
  “开始撅着嘴并颤动”。到敲第三下的时候,孩子“突然放声大哭起来”(Watson & Rayner, 1920, p. 2)。
  你或许在猜,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这个实验的被试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阿尔伯特”——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婴儿。这位英俊的心理学家就是42岁的华生,行为主义流派的创建者。21岁的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 是华生的助手,开着当时最流行、最昂贵的斯坦茨·贝尔凯特牌(Stutz
  Bearcat)汽车来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她与华生一起改变了心理学,但后来也终结了华生辉煌的学术生涯。
  当小阿尔伯特(他的姓仍然未知)背后响起锤子敲打金属棒声音的时候,他才8个月大。他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婴儿。华生选他作为实验被试,主要是因为他看起来比较镇定,不那么容易兴奋。
  在他被锤子的敲击声所恐吓的实验前2个月,阿尔伯特已经接受了一系列的刺激,包括白鼠、兔子、狗、猴子、燃烧的报纸,以及一些面具。他对这些物体都没有表示过任何的恐惧。事实上,所有人,包括阿尔伯特的妈妈,都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在任何情况下恐惧过——直至做实验的那一天。
  当华生第一次敲这根棒子的时候,阿尔伯特很害怕,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是他生命中从未经历过的害怕。这让华生找到了无条件的情绪反应。他想给阿尔伯特制造一个条件情绪反应,比如他原来对白鼠不害怕,现在让他一见到这只白鼠,就同时弄出令他恐惧的响声来。用不了七次,孩子见到白鼠就害怕,即使没有人在他的背后敲打棒子。
  因此,华生和雷纳让阿尔伯特对一个原本中性的刺激建立了条件反应,而且如此的快速、有效。后来,他们证明了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可以推广到其他毛茸茸的白色东西上,比如兔子、狗、皮衣或者圣诞老人的面具!
  华生认为成人的害怕、焦虑和恐怖症都是建立在婴儿和儿童期的简单条件性情绪反应上,这些反应会伴随终生。
  那小阿尔伯特呢?他后来还一直怕那些毛茸茸的白色物体吗?他接受心理治疗了吗?也许,他成为了一位心理学家。有人试图找出他的真实姓名和下落,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并没有成功(比如,参见Beck,
  Levinson, & Irons, 2009; Deangelis, 2010; Powell,
  2010)。虽然他的身份是未知的,但他在心理学史上的贡献,以及他在华生发展的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作用,都是无法否认的。
  约翰·B.华生(1878 —1958)
  我们已经讨论了在约翰·B.华生(John B.
  Watson)创建行为主义思想学派时,影响他的几种趋势。华生意识到,建立同创造是不一样的。因此,他把他的努力看作心理学中早已出现的一些思想观念的具体化。就像心理学的第一个推动和建立者冯特那样,华生宣称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学派。这种有意识的努力,把他与那些被历史标记为行为主义先驱的人清楚地区分开来。
  约翰·B.华生
  华生的生平
  华生出生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格林维尔的一个农场。他早年的教育是在一个只有一间房子的学校完成的。他的母亲笃信宗教,而他的父亲则恰恰相反。老华生酗酒,醉酒之后经常打人,而且还有几桩婚外情。由于他干什么工作都不能长久,其家庭一直处于贫困状态,仅仅依靠农场的一点收入糊口,邻居以遗憾和鄙视的眼光看待他们。当华生1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与另外一个女人私奔了,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在华生的一生中,他一直怨恨父亲。多年以后,当华生富裕并出名以后,老华生前往纽约看他,但华生拒绝见他的父亲。
  ……


前言/序言

  这本书关注的焦点是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即开始于19世纪晚期,成为一门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学科之后的心理学史。尽管我们并不是要忽视在此之前的哲学思想,但我们更注意那些同心理学的建立直接相关的问题。我们描述的是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而不是整个的心理学或者在心理学独立之前所有哲学工作的历史。

  我们将依据人物、观念和思想学派来叙述心理学的历史。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自1879年这一领域正式形成以来,心理学的方法和对象随着新观念的产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新的观念在一段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支配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兴趣在于阐述那些支配这一领域的不同研究取向的发展顺序。

  我们在讨论每一种思想学派时,都把它看作一场运动,不单单是把它看作独立或孤立的实体,它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背景因素包括那一时代的思想精髓,即时代精神以及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这些因素涵盖了战争的影响、对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尽管这本书是依照学派组织撰写的,但是我们承认这些学派的体系源于个体学者、研究人员、组织者和倡导者的工作。毕竟是人而不是抽象的力量撰写了文章,操作了实验,提交了论文,宣传了思想观念和培育了下一代心理学工作者。因此,我们将讨论那些塑造着这一领域的关键人物的贡献,指出他们的工作不仅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影响。

  我们将在一定时期的科学观念和研究发现的背景中讨论当时的思想学派。每一个学派都是从现存的秩序中产生的,或者是在反对现存的秩序中产生的;反过来,它所激发出的一些新观点又挑战、对峙并最后取代了它的存在。在回顾历史之际,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心理学的模式和发展的连续性。

  第十版的更新之处

  对所有主题领域进行了全面更新,尤其是介绍了更多的心理学新动向。

  在第一章中,通过介绍了两个有关多任务处理问题的实验及其结果的相似性,揭示了在心理学史中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

  回顾了有关人类的心灵都出现过隐喻:从时钟般的宇宙与自动机器人到当代的计算机。

  19世纪早期有关神经衰弱症的研究,以及它与多任务处理的关系。

  有证据显示,早在公元前100年就出现了机械计算器。

  颅相学的机械化。人们发明了阅读人类头骨凸凹特征的机器,并在当时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威廉·冯特关于“人差方程式”的研究及其与当代的关联。

  同时发现的现象。

  查尔斯·达尔文的贡献。

  新增了关于威廉·詹姆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赫伯特·斯宾塞、詹姆斯·卡特尔、阿尔弗雷德·比纳、亨利·戈达德、伊凡·巴甫洛夫、约翰·B.华生、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荣格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传记材料。

  讨论了美国的心理学家在世界心理学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在美国的大学与实验室中用美国人作为被试得出的研究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身上?

  在纽约州艾丽丝岛地区处理美国新移民问题时,有关如何使用智力测试的争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心理测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临床心理学的角色及重要性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转变。

  莱特纳·威特默与冯特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内省数据的争议。

  华生行为主义的养育技术,以及他在自己家庭中使用的效果。

  布瑞兰德与智慧动物园(猪、小鸡、浣熊、兔子、鸭子、海豚与鲸鱼)的故事,及其对心理学的启示。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出版前,世界上有关梦与性的早期研究。

  关于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病人安娜·O的新信息。

  社会自我效能感及其在观察电视与电子游戏暴力事件中的中介效应。

  变异性假设,或者女性功能性久缺(男人天生的智商高于女人的概念)。

  电子游戏对梦与行为的影响。

  嚼口香糖的心理动力学。

  认知心理学的主题,包括嵌入认知、认知神经科学、神经义肢技术、进化心理学、动物的个性与智力、人工智能及无意识认知。

  积极心理学的当代发展。

  完成本书第一版的多年后,在准备写作第10版时,心理学史的动态性再一次让我们深感震惊。历史不是固定或完结了的,它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中。大量的学术著作不断产生、被翻译出来或得到重新评价。我们在本版中增加了将近180条新资料,一些还是2010年最新出版的,我们都基于前一版的资料进行了修订。

  在本书中,我们通过网络检索到了许多有关心理学史中的这些人物、理论、运动及研究的附加材料。我们检索了数百个网站,选择了信息量最丰富的、可靠的、与时俱进的出版物。在“原著精选”部分,提供了心理学中关键人物的原始著作,呈现了每个理论家不同的个人风格(当然也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展现了他们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对象及任务的独特视角。这些资料已经过再次评估与编辑,更加清晰,也更容易理解。

  在每章的开头,我们都设计了一个“片头”,围绕着该章将要介绍的主题,对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简短地陈述。这些内容能迅速界定每章的主题,并告诉学生:历史是关于真实人物与真实情境的。这类话题主要包括:

  在银盘里吃食、消化与排泄的机械鸭。它在1739年的巴黎疯狂流行,衍生出了“人体功能就像一架机器”这一新的概念性隐喻。

  校园里的小丑与人们的感知。

  迷惑达尔文的猩猩珍妮,它穿着花边裙,会用茶杯喝茶。

  为什么冯特不进行多任务处理,这对新心理学又意味着什么?

  1909年,美国田纳西州缉毒运动反对使用“致命物质”咖啡因,以及后来心理学家证明了政府是错误的。

  为什么华生在他年轻漂亮的研究生助手举起婴儿的时候,他却举起了锤子?

  智慧动物园里名叫普里西拉的可爱的猪,以及名为鲍德·布瑞恩的鸡如何在井字游戏中击败斯金纳。

  在心理学史上,苛勒在著名的特纳利夫岛上到底做了什么?

  弗洛伊德儿童时期关于他母亲的梦及其真正意蕴。

  新版选取了一些新的照片、图像和图表。各章也包含了大纲、问题讨论和推荐阅读的文献目录。重要的术语都用黑体标示出来了。

  D. P.舒尔茨

  S. E.舒尔茨






心智的探索:一段跨越古今的旅程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特定著作的详尽梳理,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波澜壮阔的心智探索之旅。我们将追溯人类对自身内在世界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从最初的哲学思辨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求证,再到如今多元理论百花齐放的时代。这是一段充满好奇、质疑与突破的旅程,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如何思考,我们为何会如此行动,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周遭的世界。 第一章:思想的萌芽——哲学与心智的早期探索 在科学方法尚未普及的远古时代,人类对心智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哲学思辨。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探讨灵魂、意识、记忆和学习等基本概念。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我们感官所接触的世界只是不完美的“影子”,而真正的知识存在于永恒的“理念”之中,这暗示了心智拥有超越物质的某种本源。亚里士多德则更为务实,他将灵魂视为身体的“形式”,强调经验对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他的《论灵魂》至今仍被视为早期心智研究的经典。 在中世纪,神学的影响深远,心智的讨论往往与宗教教义相结合。奥古斯丁将内心体验视为与上帝沟通的途径,强调个体反思的重要性。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知识、理性和情感的论述。这些早期思想家们,尽管缺乏系统的实验工具,却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的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哲学基石。他们提出的关于心智与身体的关系、知识的来源、情感的本质等问题,至今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第二章:理性的觉醒——科学革命与心理学的雏形 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到来,为心智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笛卡尔提出的“身心二元论”——将物质身体和非物质心智(灵魂)明确区分开来——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持续的争论。他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断,将理性置于核心地位,强调了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经验主义思潮的兴起,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强调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洛克提出的“白板说”(tabula rasa)认为人生而无知,所有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这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奠定了基础。休谟则进一步深化了经验主义,他认为一切观念都来源于“印象”,并探讨了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等问题。 同时,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初步发展,也开始为理解心智提供生物学上的线索。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尝试将心理现象与生理过程联系起来。尽管这些早期的尝试还十分粗糙,但它们标志着研究者们开始将目光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对物质基础的探究。 第三章:实证的诞生——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中期,心理学终于挣脱了哲学的怀抱,开始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探索。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进入了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他倡导使用内省法(introspection)来研究意识的构成元素,如感觉、意象和情感,试图将心理学建立在精确的测量和实验之上。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铁钦纳将冯特的思想带到美国,继续发展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将意识分解为基本的结构单元。然而,内省法因其主观性和不可靠性而受到质疑。 紧接着,功能主义兴起,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杜威。他们反对将意识分解,转而关注心智的功能和适应性。詹姆斯认为意识是流动的,如同河流一般,强调意识在帮助个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功能主义的视角为后来的应用心理学,如教育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打开了大门。 第四章:行为的王国——行为主义的兴起与影响 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不可捉摸的内心世界。他们提出了著名的“刺激-反应”(S-R)模型,认为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解释。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揭示了动物(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联结学习新的行为。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则强调了强化(reinforcement)和惩罚(punishment)在塑造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行为主义的科学严谨性和实用性,使其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第五章:内在的风景——精神分析的革命 与此同时,在欧洲,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时代。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潜意识(unconscious)的冲动和冲突所驱动的,这些冲动和冲突往往源于童年早期的经历。他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以及“压抑、升华”等防御机制,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人格、动机和心理疾病的理解。 尽管精神分析的方法(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在科学界曾受到争议,但它无疑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潜意识的领域,并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如荣格、阿德勒等,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拓展了精神分析的应用范围。 第六章:认知的复兴——信息时代的心智 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一种新的思潮——认知革命——席卷了心理学。研究者们开始将心智类比为信息处理系统,关注思维、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揭示了儿童如何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图灵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心理学家们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模型来理解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编码、储存和处理的。 信息加工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框架,研究者们试图绘制出人类思维的“流程图”,理解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决策是如何做出的。认知心理学强调了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与早期行为主义的被动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第七章:多元的融合——现代心理学的多维视角 进入21世纪,心理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不再有单一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心智现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自我实现和成长潜能。他们关注个体的积极体验,如爱、归属感和意义的追求,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社会心理学: 关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研究群体动力、社会影响、态度形成等。它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个体。 发展心理学: 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人格等方面。 神经科学与生物心理学: 随着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的进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日益紧密。研究者们能够更直接地观察大脑活动,探究生理机制如何支持心理过程。 进化心理学: 试图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人类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认为许多心理机制是适应环境压力的结果。 尾声:永恒的追问 从古希腊的哲学沉思,到现代科学的严谨实验,人类对心智的探索从未停止。这并非是知识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拓展的领域。理解心智,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他人,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这场跨越古今的旅程,依然在继续,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为我们揭示了心智更深层的奥秘,也让我们对人类自身拥有更深刻的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不同流派思想的交汇与冲突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感。很多同类的历史著作,往往会不自觉地偏向某一主流学派,导致对其他理论的描述流于表面或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偏见。然而,我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几乎是以一种近乎中立的姿态,去呈现每一个重要思想家的核心贡献和他们理论的局限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描述行为主义向认知革命过渡的那些关键十年时,对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影响的论述,非常深刻且及时。这使得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学是如何从一个主要关注内部状态的学科,演变成一个强调信息加工和复杂系统的多维领域。这种宏大叙事中的细腻平衡,是这本书价值的集中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棒了,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密集的理论阐述,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阅读学术著作的人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简直是加分项。书本的排版也处理得相当到位,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很自然,目录清晰明了,让人能迅速定位到感兴趣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关键概念的术语表和索引部分,做得极其详尽,查阅起来效率极高。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捧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内容也抱有更高的期待。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么厚的学术著作,我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生怕里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抽象的论证。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深谙教学之道,他们采用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先案例,后理论”的结构。每一个理论的提出,往往会伴随着一到两个经典研究的详细复述,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当代视角”或“批判与反思”的小栏目,它们不仅回顾了历史,更巧妙地将历史与我们当下正在讨论的前沿议题联系起来。这让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旧知识,而是活生生的、仍在影响我们今天研究思路的理论基础。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是持续性的,而不是读完即弃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简直是学者的福音。我通常习惯于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查阅原始文献以验证作者的观点,这本书的脚注标注得极其精准和详尽,几乎每一个关键的论断都能找到直接的出处。更厉害的是,作者不仅列出了那些奠基性的经典著作,还收录了不少后世学者的重要评论文章,这对于想要深入挖掘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或某个特定学派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能感受到,编写团队对这个领域的掌握程度是何等深厚,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条知识路径,而是一张完整的学术地图,标示着主要的干道、次要的支路以及潜在的风险区域。这套完善的参考系统,使得这本书真正具备了作为一本长期参考手册的资格。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研读开篇的导论部分,作者对于学科起源的梳理简直是行云流水,逻辑链条异常严密。他并没有仅仅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字和实验,而是巧妙地将心理学的发展置于更宏大的哲学思潮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很多以往模糊不清的理论分支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他对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微妙的张力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他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揭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制约,共同推动学科前进的。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思考,甚至会拿出笔记本在旁边梳理作者的论证结构。这种深度的引导性,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睿智的导师进行深入的学术对话。

评分

,,,,,,,,,,,,,,,,,,,,,,,,。。。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物流相当给力,快递小哥态度也相当不错,谢谢!!!!!!!

评分

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好。。。。。。。。。

评分

书不错。很有阅读价值。感觉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包装很好,快递员服务很周到。点赞。

评分

心理学知识 学习助手 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心理学史,能够很好的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