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写作,谈读书,记心情。
不故作文艺,亦不追求极简。
未曾讨好自己,更不欲求逗于群众。
大餐盛宴遍地的时代,咸菜稀饭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这些文字,高攀不了什么魏紫姚黄,只是些杂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发,矜矜兢兢写成。一篇一篇慢慢写,窗外寒来暑往,时日长了,真个就像坐久落花多。
——杨葵
《坐久落花多》是作者近年来的随笔汇编,大体围绕写作、读书以及日常生活等题目展开。聊写作:不谈怎么写才好,单聊聊怎么写不好,从高头讲章到微博微信,有的放矢,弹不虚发。谈读书: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读书原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但作者由读新书到读旧书、由爱逛旧书铺到兴趣缺缺……种种体悟,千般滋味,让人心有戚戚。记心情:比之读书,生活感受更为私密,但亦有大众化的一面,如学古琴、喝普洱,早已从小众变为大俗之事,潮流的变化叫人目瞪口呆,如何守住身内方寸之地不致沦陷,已成我人每日必修的功课。本书所述,或可谓闲言碎语,然而由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世道与人心之变,之不可捉摸,在在引人回味。封面及插图,由“老树画画”绘制。
杨葵,1968年出生。
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写作。
作品有《过得去》《东榔头》《西棒槌》等。
自序
写作流行病
一份书账
一本残书老书
不再淘旧书
写信
编辑部故事
编书之乐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与《护生画集》有缘
读书会是场误会
干吗要读那么快
遵命创作
去扬州,读欧阳修
顾随与木心
王国维身后事
掌故·读书
学佛与老师
嫁给革命的中国
绝响
复杂的历史
历史研究中的世界观与人心曲直
回到卢作孚
理想主义有没有最后空间
阴性阅读 阳性写作
母女书
大日坛城
都云作者痴
飞越疯人院
闲话塞林格
福尔摩斯与稿酬
听琴
六月六日
胡同夜,拍电影
需持戒
食与酒
在寺庙吃
护国寺
即景二则
变老的细节
同学不少年
上班第一天
在简单中旅行
首映式
“求逗”与“讨好”
大到鸿篇巨制,小到一条微博,写得幽默有趣,是不少人的追求。但幽默有趣必得发自心底,来不得半点造作。天生没这基因,又无后天训练,写出来的只会是“求逗”。在我目力所及范围,这种为逗而逗的写作不在少数,语不逗人死不休的架势挺难看。
“逗”的原意是令人开心,令人笑,本来意思挺好。可是不止一次听到电视节目或者会议的主持人讲完自鸣得意的句子,会追一句“此处应该有掌声”,甚至“此处应该有笑声”。更典型的是一些劣质相声,装疯卖傻作践自己,乞求台下观众笑。这都是利用他人的善良,甚至只是身体条件反射的本能,强行“求逗”。说白了就是胳肢人。
开心而笑也分好多种,高山流水于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种,觥筹交错讲黄段子也是一种;升官发财是一种,明朝散发弄扁舟也是一种。雅俗不是问题,关键要会心。会心的笑与被胳肢的笑不可同日而语。若要会心,自己先把心捋直了,别拐弯儿,别造作,真心随意流露才可能引人共鸣,心心相印。一味憋足了劲想逗,别人看到的只能是一张憋成猪肝色的脸。
是否会心还与趣味有关。趣味这东西也是五味杂陈,花样繁多。有趣味的逗也不都是真逗,这份趣味还得是健康的,不是变态的;是阳光的,不是阴湿的。曾见一位作家“求逗”,文章里写,看世界杯宛若性交,是件很私密的事——大意如此,这个,趣味倒是有,可好像有点恶趣味吧?
还拿相声类比,胳肢人的相声讨嫌,却也有侯宝林那种,台下都笑喷了,自己还一脸懵懂无辜。你以为他心里不乐?没那事儿,心知肚明。写作也如此。前几天读到介绍拉萨大小寺庙的一本佛教主题旅游书,全书行文严肃认真,写到罗布林卡,先介绍历史由来,突然笔锋一转说,“罗布林卡旁边还有一个动物园,内有若干兔、鸡、狗、鸟等西藏珍奇动物,旅费极为充裕,并且喜欢观赏无精打采动物者,可以顺道入内参观。动物园单独收费,详细参观约需时三分钟。”这种是真逗,是侯宝林相声那种逗,是来自心底、不造作的逗,是叫人会心而笑的逗。
追究“求逗”的心理机制,其实是写作者内心的媚态在作怪。媚是为了讨好,讨好谁呢?面上看是讨好读者,也就是讨好他人,更深层却是为了讨好自己,讨得他人的赞赏,实际还是为自己享受被别人赞赏时的满足。
编过一位作家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后来此书大红大紫,书中有一段纵横数页的抒情排比句最得读者欢心,网上摘抄传诵者甚众。后来这位作家朋友每写新书,必定精心安排一大段排比句。他倒也坦诚,说读者喜欢啊,就愿意看这个啊,所以必须写啊。这就叫讨好。
比较而言,这位作家至少自觉到在讨好他人,已属不易,更多“求逗者”对此并无觉察。写作说到底,在行家眼里,与写作者的为人惊人一致,你看日常人际交往中,明明和对方观点不同仍点头称是的大有人在。如果这还可以解释为人情敷衍,那么,不仅点头而且附和,甚至铺陈别人说法,还举一反三,算是讨好了吧?如此为人,写出东西往往有点媚。
大画家傅山曾有“四宁四勿”之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太巧了不好,贼尖溜滑,巧言令色,这都是巧。媚就是一股媚态,不自觉地老要讨好人。轻滑就是没主心骨,人云亦云,轻浮,表达起来滑不溜丢,抓不住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说东,你刚想针锋相对说西,他马上滑出去,说西也有西的道理。毋安排一条,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些小说稿,一般来自名家,其中又以老名家为多,他们虽然创作鼎盛期已过,但写作技巧早已娴熟,所以你一看,什么毛病没有,要人物有人物,要情节有情节,要起承转合有起承转合,安排得特别好,可是就是读着没意思啊,完全融不进去。就是所谓的“鸡肋”吧,你再费心安排,也是食之无味。
傅山所说的毋宁拙,毋宁丑,毋宁支离,毋宁真率,依我看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别有讨好之心。写至此,想起北大的李零教授曾经说过,他做学问有个原则:“既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套用这句话来说写作,就是既不跟他人起哄,更不要讨好自己。
顾随与木心
今冬极寒,在家读书的时候比往年多一点。还是闲读书、读闲书。新旧年相交那段时间读得最为炽烈,先是叶嘉莹整理的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后是陈丹青整理的木心《1989—1994文学回忆录》。正读着,又买到香港东大图书公司版的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三本读下来,俨然读成个小系列。
陈寅恪诗,尤其晚年诗,本就悲苦,经余先生“释证”后愈发悲苦,不说它了。前两种书有意思—有相同:都是有学问的人讲文学,都是身后依学生笔记而成书,两个学生也都是当今大才。又有不同:顾随燕赵之士,木心乌镇才子;顾随是四十年代在辅仁给学生们讲唐宋诗词,正规学堂上大课;木心是1989—1994年在纽约,给十几个自发组织起来的年轻艺术家串讲世界文学史,私塾私授的意思。
早年听茶客讲茶,玄乎其玄,武夷山巴掌大地方,岩茶要分数百种,轻抿一口即来龙去脉讲个底儿掉。叹为观止的同时,我其实多少有点疑惑,以为忽悠的成分不是没有。待到自己好上这口儿钻研几年,发现原来理所当然。其中关窍在于多喝,卖油翁的故事“惟手熟尔”换成“惟口熟尔”就是了。只是多喝又讲个喝的方法,关键在于比着喝。都说是大红袍,品种等级分好多层,初喝人没经验少阅历,难分好坏;不同等级一字排开,逐一冲泡比较喝之,我敢说但凡有正常味觉嗅觉的,都不难喝出差异。
读书也类似。顾随与木心讲课旨趣不同,涉及面也有大小之别,却还是可以比较着读。比较的目的,不是分优劣,只因有比较,理解起来有互相促进之妙。
木心场子拉得大,显示在题目大,全世界的文学史。讲出来的格局并不大,历史、人文,大抵如此,讲的是“物”。顾随只讲诗词,摊子铺得客气,格局却大,问一异,探来去,辨垢净,讲的是“心”。木心也讲“心”的,而且好像随时讲,不过是在世事变幻、人心沉浮的层面讲,还是向外在讲身外之“物”。这么说吧,木心是把“心”当名词讲,顾随把“心”当动词讲。
想象中,因为积累够厚,顾随备课也许只写几字提纲;而木心备课,要多花些时间与精力。明说了,我这是想象,妄想而已,说说而已。不过比着读的感受,顾随确有厚积薄发之感,每一段落看似随手拈来,却都结结实实一坨;木心灵巧见长,跳来跳去,喜欢用比喻,喜欢排比句。比如这样的话:“唐是盛装,宋是便衣,元是裤衩背心。拿食物来比,唐诗是鸡鸭蹄膀,宋词是热炒冷盆,元曲是路边小摊的豆腐脑、脆麻花”……怎么说呢,这么聊,有点讨巧,像格言警句体,着力点在于让人易记,实际内容却空洞。这样的形容常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典型的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语言效率不高。
话说回来,阅读感受都很私人化,我之蜜糖,你之砒霜,各抒己见而已。还是那个话,比较是为促进对各自的理解。木心一书,与顾随比着读是这样,换作与眼下那么多谈文学的人相比,又不知要精多少倍。
写到这里,我又生出些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好比八十年代末,叶嘉莹先生曾回母校,也给学生们开设诗词欣赏讲座,我当时正在那学校念书,也坐在堂下洋洋洒洒记了不少;现如今那些笔记早不知下落,而让我来讲讲诗词?想都不敢想。
……
这是一次充满惊喜的阅读体验。起初,我对书名“坐久落花多”的联想,完全被书中那份疏朗而清澈的意境所颠覆。作者并没有将情感作为叙事的唯一主线,而是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生活图景之中,让他们在日常的流转中,展现出各自的生命姿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不动声色的推进,却足以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沉淀。书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哲学思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情节之中,引人深思。比如,关于“等待”的描绘,在书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既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过往的回溯,更有一种对当下状态的深刻体察。我发现,作者并没有急于给任何事物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象。这种留白,恰恰赋予了作品更强的生命力,也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它不是一本故事性极强的书,但它所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迪,却是极其深远的。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人“慢下来”的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压力裹挟着前行,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本身。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作者的笔调,细腻而富有张力,它没有刻意去制造冲突,却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我惊喜地发现,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感,远比那些波澜壮阔的传奇更加打动人心。他们或许经历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那种坚韧与豁达,却足以给人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等待”的描绘,它并非一种消极的姿态,而是一种积极的酝酿,一种对时机和契机的智慧把握。这本书,不像是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像是一首意境悠远的诗,或者是一幅意蕴深长的画。它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悟。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静”的力量,也让我看到了在平淡生活中隐藏的无限可能。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探讨女性情爱的细腻之作,毕竟“坐久落花多”这样的意象,总会让人联想到闺阁中的闲愁与相思。然而,随着文字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是一种沉静而悠远的叙事,仿佛透过一扇古老的窗棂,窥见了时光在事物上留下的斑驳痕迹。作者的笔触,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冥想式的观察。她描绘的那些人物,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内心波动,都像是水面上缓缓荡开的涟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对日常琐碎的敏感,足以让最平凡的场景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比如,一段关于茶香的描写,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整个季节的更迭;又比如,对一双手细微动作的刻画,就足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这本书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会让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清茶,需要你在静谧的时光里,一点点去体会其中蕴含的甘醇与回味。它教会我,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隐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构建一个独特氛围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里漫步,每一件展品(每一个章节)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整体。我被书中人物的孤独感深深吸引,这种孤独并非源于外界的隔绝,而是内心的某种疏离,一种与周遭世界的若即若离。作者巧妙地利用环境的烘托,将这种情绪具象化。那些空旷的庭院,斑驳的墙壁,甚至是偶尔掠过的飞鸟,都成了衬托人物内心寂寥的绝佳背景。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深意的词句。书中的对话,也是一绝,它们往往言简意赅,却又意味深长,常常在看似平淡的交流中,揭示出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未竟的心事。我曾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对话,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的潜台词。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它不是那种可以直接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读者自身的情感和经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些人物和他们的选择。
评分读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作者的叙事风格,犹如溪流般潺潺而过,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我被书中人物那种淡泊而从容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即使面对困境,他们也未曾有过歇斯底里的挣扎,而是以一种近乎宿命的平静去接受,去化解。这种力量,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深厚的底蕴。书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是独具匠心。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当落花飘零,便映照出内心的惆怅;当阳光洒落,又折射出希望的微光。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自己就身处书中的场景之中,感受着空气中的气息,聆听着风的声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我与书中的世界融为一体。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许多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都可以用一种更温和、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本书,是心灵的慰藉,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温柔的提醒。
评分文好画美,坐久落花多,很好的意?
评分看完一句话不敢说
评分是新书,崭新的新书!过年放假看,慢慢看。
评分很喜欢,光看封面就喜欢得不得了啦
评分很不错的书,都是自己喜欢看的书
评分书很好看,喜欢书名和作者
评分还不错,值得推荐的
评分很喜欢,随之有买了百家姓
评分好书,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