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 [Electrical Power Cable Engineering.3rd Edition]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 [Electrical Power Cable Engineering.3r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William A. Thue 等 著,孙建生,徐晓峰 等 译
图书标签:
  • 电力电缆
  • 高压电缆
  • 电缆工程
  • 电气工程
  • 电力系统
  • 电缆技术
  • 输配电
  • 绝缘材料
  • 电力设备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74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300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外文名称:Electrical Power Cable Engineering.3r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于从事电线电缆制造,以及电力电缆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人员。
  

相关阅读:

《——电能质量谐波与无功控制》

《:电气分册 》

《:机务分册》

《》

《》

《(原书第3版)》

内容简介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是一本完整阐述电力电缆相关技术的专著。全书内容丰富,由浅入深,涵盖了中压和低压电力电缆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内容。《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的作者为美国IEEE资深会员,在电缆行业有五十多年的经验。《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目前已经是第3版,主要内容来自于大学教授的相关课程。内容在原理上阐述得非常细致,同时,结合了实际的生产与使用,对我国电力电缆工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该书详细地介绍了美国乃至北美对电力电缆的要求,对出口北美市场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对于从事电线电缆制造,以及电力电缆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的人员,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第3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电力电缆的历史
1.1地下电缆的发展
1.2早期电报线路
1.3电气照明
1.4照明用配电
1.5纸绝缘电缆
1.6地下住宅配电系统
1.7挤包绝缘电力电缆
1.8存在的问题
1.9中压电力电缆的研制
参考文献

第2章电缆介质基础理论
2.1引言
2.2电场与电压
2.3空气绝缘导体
2.4利用绝缘节省空间
2.5更高的电压
2.6绝缘屏蔽
2.7必要的导体屏蔽
2.8屏蔽层要求
2.9绝缘层要求
2.10护层
2.11术语
2.11.1非屏蔽电力电缆
2.11.2中压屏蔽电缆
2.11.3导体
2.11.4电气绝缘(电介质)
2.11.5电场
2.11.6等位线
参考文献

第3章导体
3.1引言
3.2材料选择
3.2.1直流电阻
3.2.2重量
3.2.3载流量
3.2.4电压降
3.2.5短路
3.2.6其他重要因素
3.3导体规格
3.3.1美国线规(AWG)
3.4圆密耳(截面积单位)规格
3.5公制标准
3.6绞合
3.6.1同心绞合
3.6.2紧压绞合
3.6.3型线绞合
3.6.4束绞
3.6.5束丝复绞
3.6.6扇形导体
3.6.7分割导体
3.6.8环形导体(中空导体)
3.6.9同向绞合导体
3.7机械物理性能
3.7.1导体性能
3.7.2硬度
3.8绞合阻隔
3.9电气参数计算
3.9.1导体直流电阻
3.9.2导体交流电阻
3.9.3集肤效应
3.9.4邻近效应
3.9.5磁性金属管中的电缆
3.9.6高频电阻
参考文献

第4章电缆电气参数
4.1电缆额定电压
4.2100%水平
4.3133%水平
4.4173%水平
4.5不适用电缆的场合
4.6低压电缆额定电压
4.7电缆计算中的常量
4.7.1电缆绝缘电阻
4.7.2体积电阻率
4.7.3表面电阻率
4.7.4直流充电电流
4.8介电常数
4.9电缆绝缘的介质损耗
4.10电缆电容
4.11容抗
4.12交流运行时的充电电流
4.13电缆的感抗
4.13.1高频下电缆的感抗
4.14电缆内的互感
4.15电缆导体阻抗
4.16电缆总电抗
4.17电缆介质损耗因数
4.18绝缘参数
4.18.1电缆内的电应力
4.18.2介电强度
4.18.3交流介电强度
4.18.4冲击强度
4.19电气参数综述
4.19.1电阻
4.19.2电导
4.19.3电导率
4.19.4体积电阻率
4.19.5电感
4.19.6多导体电缆电感
4.19.7电缆互感
4.19.8同轴电缆电感
4.20电容
4.20.1电缆电容
4.21电抗
4.21.1感抗
4.21.2容抗
4.21.3总电抗
4.22阻抗
4.23导纳
4.24电力工程的功率因数
4.25圆筒的切向应力
参考文献

第5章绝缘材料的基本原理
5.1引言
5.2电气绝缘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5.2.1概述
5.2.2聚乙烯分子链长度及分子量
5.2.3支链
5.2.4结晶度
5.2.5聚乙烯共聚物
5.3聚乙烯的制造
5.3.1传统制造工艺
5.3.2分子量分布控制技术
5.4交联聚乙烯
5.4.1基本原理
5.4.2过氧化物交联
5.4.3辐照交联
5.4.4硅烷交联
5.4.5温度对材料特性的影响
5.4.6抗氧化剂
5.4.7本节内容回顾
5.5抗水树交联聚乙烯
5.6乙丙橡胶绝缘
5.6.1机理
5.6.2其他乙丙橡胶
5.6.3乙丙橡胶并不都是类似的
5.6.4自由电荷与限制电荷
5.7屏蔽材料
5.7.1综述和聚合物的作用
5.7.2炭黑的作用
5.7.3非导电的屏蔽材料
5.8护套材料
5.9阻水技术
5.10纸绝缘电缆
5.10.1机理
5.10.2老化行为
5.10.3测试方法
5.11低压聚合物绝缘电缆
5.11.1绝缘材料
5.11.2次级电缆
5.12挤包绝缘的修复
5.12.1概念介绍
5.12.2修复原理
5.12.3电缆修复的现场过程
5.13中压绝缘材料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聚乙烯分子链在极低温度下的运动
附录B单点催化聚合

第6章电缆绝缘材料电气性能
6.1引言
6.2体积电阻率(VR)
6.3运行场强下绝缘材料的响应
6.3.1极化
6.3.2介电常数
6.3.3介质损耗
6.3.4色散
6.3.5矿物填充体系和界面极化
6.3.6电导
6.3.7电缆响应
6.3.8纸/液绝缘系统
6.3.9小结
6.4高场强时的绝缘响应
6.4.1介绍
6.4.2介电强度
6.4.3测试方法
6.4.4击穿和故障
6.4.5局部放电
6.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电力电缆的屏蔽
7.1引言
7.2导体屏蔽
7.3中压电缆的绝缘屏蔽
7.3.1应力消减层
7.3.2金属屏蔽
7.3.3同心中性线电缆
7.4低压电力电缆的金属屏蔽
7.4.1电场
7.4.2磁场
参考文献

第8章护套和铠装
8.1金属护套
8.2热塑性护套
8.2.1聚氯乙烯
8.2.2聚乙烯(不导电的)
8.2.3半导电护套
8.2.4聚丙烯
8.2.5氯化聚乙烯
8.2.6热塑性弹性体
8.2.7尼龙
8.2.8低烟无卤(LSZH)护套
8.3热固性护套材料
8.3.1交联聚乙烯
8.3.2氯丁橡胶
8.3.3氯磺化聚乙烯
8.3.4丁腈橡胶
8.3.5丁腈/聚氯乙烯
8.3.6乙丙橡胶
8.4铠装
8.4.1连锁铠装
8.4.2钢丝铠装
8.4.3其他铠装类型
参考文献

第9章低压电缆
9.1引言
9.2设计
9.2.1导体设计
9.2.2单层绝缘导体
9.2.3带绝缘和护套的导体
9.2.4成股的单芯导体电线和电缆
9.2.5多芯电缆
参考文献

第10章标准和规范
10.1引言
10.2制造商组织
10.2.1绝缘电缆工程师协会(ICEA)
10.2.2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
10.2.3铝协会(AA)
10.3使用者组织
10.3.1爱迪生照明公司协会(AEIC)
10.3.2乡村公共服务(RUS)[之前的REA]
10.4共识组织
10.4.1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10.4.2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
10.4.3加拿大标准协会(CSA)
10.4.4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0.4.5美国国家电气规范(NEC)
10.4.6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UL)
10.5典型的标准和规范
10.5.1导体
10.5.2导体屏蔽
10.5.3绝缘
10.5.4挤包绝缘屏蔽
10.5.5金属屏蔽
10.5.6电缆护套
10.5.7常规文献
参考文献

第11章电缆的制造
11.1引言
11.2导体的制造
11.2.1拉丝
11.2.2退火
11.2.3退火拉丝
11.2.4绞合
11.3挤包绝缘电缆制造
11.3.1绝缘材料和护套材料
11.3.2挤出
11.3.3硫化
11.3.4冷却
11.4挤出生产线的构造
11.4.1单台挤出机生产线
11.4.2“两步法”挤出
11.4.3“一步法”挤出生产线
11.4.4“真正三层”共挤
11.4.5挤出机头
11.4.6加工
11.4.7成缆
11.5纸绝缘电缆
11.5.1纸绝缘
11.5.2纸张绕包
11.5.3成缆
11.5.4浸渍材料
11.5.5干燥和浸渍
11.5.6浸渍油的处理
11.5.7浸渍控制
11.5.8冷却工序的控制
11.6出厂检验
11.6.1低压电缆全长度电性能试验
11.6.2中压电缆电性能试验
11.6.3其他出厂检验
参考文献

第12章电缆敷设
12.1引言
12.2电缆敷设拉力的讨论
12.2.1导体的最大允许拉力
12.2.2敷设拉力计算
12.2.3摩擦系数
12.2.4侧壁承载压力(SWBP)
12.2.5管道或排管中多根电缆的敷设
12.3敷设计算
12.3.1横向弯曲外的拉力
12.3.2敷设方向的选择
12.4电缆敷设研究
12.4.1研究成果
12.5现场经验
参考文献

第13章接头、终端和附件
13.1引言
13.2终端理论
13.2.1电场介绍
13.2.2终端的用途
13.2.3简单消除应力的终端
13.2.4电压梯度终端
13.3终端设计
13.3.1应力锥设计
13.3.2电压梯度设计
13.3.3纸绝缘电缆终端
13.3.4钎柄(接线端子)
13.3.5可分离连接器(肘形)
13.4接头
13.4.1接头理论
13.4.2接头设计和绝缘
13.5可替代设计
13.6接头和终端的选择
13.7故障分析
参考文献

第14章电缆载流量
14.1引言
14.2土壤热阻系数
14.3载流量计算
14.3.1热路模型
14.3.2负载因数
14.3.3损耗因数
14.3.4导体损耗
14.3.5介质损耗的计算
14.3.6金属屏蔽损耗
14.4典型热路
14.4.1有护套和屏蔽电缆的内部热路
14.4.2单层绝缘,连续负载
14.4.3不同材料电缆的内部热路,连续负载
14.4.4有护套和屏蔽简单电缆的热路,连续负载
14.4.5例3中电缆,周期性负载
14.4.6外部热路,沟道中电缆,连续负载
14.4.7外部热路,沟道中电缆,时变负载,外部热源
14.4.8外部热路,直埋电缆,周期性负载,可能有外部热源
14.4.9外部热路,空气中电缆,可能有外部热源
14.5载流量算例
14.5.1概述
14.6载流量表和计算机程序
14.6.1表格
14.6.2计算机程序
14.7短路条件下的“载流量”
14.8载流量与电压降计算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15章土壤热阻系数
15.1引言
15.2土壤中的热传递机理
15.2.1土壤临界含水量
15.3外部热环境
15.4自然土壤热阻系数
15.5埋深处季节性的温度变化
15.6土壤的热稳定
15.6.1热交换率
15.6.2土壤类型和密度
15.6.3土壤水分
15.7土壤干燥时间概念
15.8临界热交换率
15.9热特性好的土壤
15.10热特性差的土壤
15.11使用合适的回填土
15.12合适的回填土
15.12.1颗粒压实回填土
15.12.2现场敷设
15.12.3质量控制
15.12.4流体回填土
15.13混凝土作为回填土
15.13.1电缆回填混凝土
15.13.2佛罗里达州安装测试
15.13.3实验结果
15.14土壤界面温度
15.15敷设路线热特性调查
15.15.1回顾和规划
15.15.2现场测试
15.15.3实验室测试
15.15.4分析
15.15.5回填土参数和热稳定性
15.15.6质量保证
15.15.7通用
参考文献

第16章护套互联和接地
16.1引言
16.2电缆是个变压器
16.3载流量
16.3.1屏蔽损耗
16.3.2屏蔽电导率
16.3.3互联跳线能力
16.4多点接地
16.4.1优点
16.4.2缺点
16.4.3讨论
16.5单点接地和交叉互联
16.5.1优点
16.5.2缺点
16.5.3背景
16.5.4单点互联方法
16.5.5护套的感应电压水平
16.5.6互联方式
参考文献

第17章地下系统故障点定位
17.1引言
17.2管道与工井系统
17.2.1Murray回路电桥
……


第18章 电力电缆现场评估

第19章 树

第20章 配电电缆系统的雷电保护

第21章 电缆性能

第22章 同心中性线的腐蚀

第23章 海缆铠装的腐蚀

第24章 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前言/序言

  电力电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框架。但它又是一块不断发展的领域,智能化、可靠性、全寿命周期管理等热门议题不断出现。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是一本比较完整地阐述电力电缆相关技术的专著。本书内容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缆专业课程的讲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历经三版,反映了北美电力电缆技术和发展动态。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内容丰富,由浅入深,涵盖了低压和中压电力电缆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护内容。共分24章,由各领域的专家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电缆的历史、基础理论、电缆结构(导体、绝缘、屏蔽、护套和铠装)、标准和规范、制造、敷设、附件、载流量、土壤热阻系数、护套互联和接地、故障定位、现场评估、雷电保护、腐蚀等内容。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适合于从事电线电缆研究制造,电力电缆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以作为电线电缆相关专业的大专及本科院校学生的参考书。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的翻译得到上海电缆研究所的热忱支持,在参与翻译的同仁们倾力合作、认真工作下得以完成。本译稿尚有夏俊峰、于红旭、李闯、陆燕红、史建设、邙晓彬、仲伟霞、曲文波和胡双诸位工程师参与部分章节的翻译、校对和电子版整理成稿等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译者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中的重要一册,专注于电力电缆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实践应用。作为该领域的权威著作的第三版,本书全面、深入地梳理了现代电力电缆系统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运行维护的各个关键环节,并结合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为专业工程师、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撰写秉承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工程实用性,旨在弥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鸿沟。它不仅详尽阐述了传统电缆技术的基础原理,更着力于介绍当前电力行业面临的挑战,例如高压直流(HVDC)输电、城市地下电网的优化、电缆的寿命预测与状态评估等。全书内容组织逻辑清晰,从材料科学到系统集成,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电缆材料与制造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现代电力电缆性能的基础。它首先对不同绝缘材料的物理和电化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重点讨论了交联聚乙烯(XLPE)、乙丙橡胶(EPR)以及新型无机填充复合绝缘材料的性能优势与局限性。书中详细介绍了材料的抗老化机制,包括热氧化、水树效应(Water Treeing)和电树效应(Electrical Treeing)的形成机理及抑制方法。 在制造工艺方面,本书详细描述了导体挤出、绝缘层的半导电屏蔽层、主绝缘层以及外护套层的精确控制技术。特别关注了“三层共挤出”技术在提高界面质量、消除气隙和提高电场均匀性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当前工业界广泛采用的无油无蜡挤制工艺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超高压(UHV)电缆对杂质控制的苛刻要求。 第二部分:电缆系统的电气特性与设计计算 本部分聚焦于电缆的电气性能分析和系统集成设计。内容涵盖了电缆的载流量计算、短路热稳定分析以及电磁兼容性(EMC)设计。载流量的确定不再仅仅依赖于经验公式,而是引入了复杂的瞬态和稳态热模型,考虑了土壤热阻、敷设方式(直埋、管道、桥架)以及环境温度对电缆容量的动态影响。 电气参数的精确计算是系统性能优化的核心。书中详细推导了高频损耗、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在不同导体结构中的表现。针对高压和超高压电缆,对电场分布的解析解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强调了如何通过优化屏蔽结构设计来控制电场应力集中点,确保电缆在长期运行中的可靠性。 第三部分:特殊应用与前沿技术 本章是本书的亮点之一,集中介绍了电力电缆工程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领域。 1. 直流输电电缆技术(HVDC Cables): 随着全球能源互联和长距离大容量输电需求的增长,HVDC电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深入探讨了HVDC绝缘体系的选择(如塑料绝缘与油纸绝缘的对比),以及在直流电场下空间电荷积累的机制。针对正负极电荷的平衡与迁移,提供了创新的设计思路,例如使用杂化材料来增强电荷耗散能力。 2. 动态载荷与暂态分析: 现代电网对暂态响应和动态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书中引入了更精细的电磁暂态模型,用于分析雷击过电压、操作过电压以及系统故障时电缆的响应特性。特别关注了在城市配电网中,由新能源接入(如风电、光伏)带来的谐波电流对电缆寿命的潜在影响。 3. 敷设环境与机械保护: 探讨了电缆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敷设技术,包括穿越江河、隧道和高应力地段的特殊工艺。机械应力分析,如土壤沉降、地面振动以及外力冲击对电缆护套和铠装层的影响,提供了详细的有限元分析(FEA)案例。 第四部分:电缆的安装、测试与状态评估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本书提供了详尽的安装指导,从导体连接(压接、焊接)到终端头的制作和试验。特别强调了在高海拔或寒冷地区施工时的环境控制要求。 在测试与验收方面,详细介绍了预防性试验的方法和标准,包括直流耐压试验、感应试验以及交联聚乙烯电缆特有的局部放电(PD)测试技术。对于高压等级电缆,书中提供了如何利用离线和在线PD监测系统来评估电缆内部缺陷严重程度的实用指南。 状态评估与寿命管理: 随着电缆服役年限的增加,状态监测成为运维的关键。本书介绍了几种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如光纤传感技术(用于温度和应变监测)和电容/介质损耗(Tan $delta$)的趋势分析。通过这些数据,读者可以学习如何建立电缆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实现从计划性维护向状态检修(CBM)的转变。 总结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电缆工程(原书第3版)》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工程实用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参考书。它不仅是对现有电缆工程知识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电网升级换代所需技术支撑的有力预见。对于致力于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效率和安全性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其详尽的案例分析和图表说明,极大地提升了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这个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兵都感到震撼。它并非停留在基础的材料学或简单的敷设规范上,而是直插电力传输的核心——高压直流(HVDC)电缆的绝缘性能衰减机理,以及特高压交流(EHVAC)电缆在瞬态过电压下的动态响应分析。我记得尤其深刻的是关于空间电荷累积与消散模型的那几章,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现有的模型,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交联聚乙烯(XLPE)添加剂对空间电荷行为的微妙影响,并且还引用了最新的实验数据来佐证理论推导的有效性。这种将前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工程指导的能力,是很多国内教材所欠缺的。它迫使你跳出“会安装”的层面,去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根本原因,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最高要求,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项目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脚。对于想突破现有技术瓶颈的研发人员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打开新思路的一把钥匙。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术语的严谨性上做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技术文档的标准化撰写至关重要。无论是电缆的“绝缘屏蔽”(Insulation Shielding)还是“导体屏蔽”(Conductor Shielding)的精确区分,亦或是不同温度下“介质损耗角”(Tan Delta)的波动特性描述,译者团队都采用了业界公认的最规范的中文表述,并且在首次出现时都保留了清晰的英文对应词汇。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避免了日常交流中常见的模糊不清和语义混淆。对于我们撰写技术报告或进行国际合作洽谈时,这本参考书可以作为最终的“词典”来校验术语的准确性。它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学术敬畏感,即认识到工程科学的每一步都建立在精确定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严谨的态度,正是我们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过程中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精髓之一。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提及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很多技术书籍的案例往往是高度理想化的“完美场景”,但在真实的电网环境中,我们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地下环境、多变的负荷波动和难以预料的施工误差。这本书精选的几个典型故障案例,比如城市轨道交通高密度敷设下的电缆热失衡问题,以及海底电缆长期运行中腐蚀对屏蔽层的影响,分析得丝丝入扣。它不仅描述了故障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分解了故障前兆的信号特征,以及从现场检测数据回溯到设计缺陷的全过程。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风险的预判能力。读完这些案例,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次次紧张的“现场会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那种临场不乱的沉着与经验的积累,这是任何单纯的公式推导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封面配色沉稳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可靠。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分量十足,内页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复杂的电路图和截面图,那些密集的参数和线条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研读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很多关键概念的阐释部分,都会配上恰到好处的示意图或表格,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要知道,电力电缆这种高深领域,如果没有优秀的视觉辅助,光靠文字堆砌,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翻阅过程中,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付出的巨大努力,从目录的逻辑组织到索引的详尽程度,都体现了对专业读者群体的深度关怀,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专业工具书。这种对“物”本身的重视,往往是衡量一本专业著作价值的第一个门槛,而它,无疑是跨过去了,并且是以非常高分的姿态。

评分

这本书的国际视野和时代前瞻性,在翻译版本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非常关键。它没有固守传统的有线传输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接入背景下的新兴挑战。例如,它花了相当篇幅讨论了光伏和风电场并网对电缆系统带来的间歇性电流冲击影响,以及储能系统(BESS)接入点电缆的选型优化。在许多国内标准还未完全跟进的领域,如高压柔性直流输电(UHVDC-F)电缆的动态载流量计算方法,书中已经给出了成熟的评估框架。这种“与世界同步”的感觉,让我对未来几年电力电缆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在国际标准日益成为行业通用语言的今天,能接触到这样一本汇集了全球顶尖工程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无疑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和技术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避免了信息滞后的尴尬境地。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经典

评分

这书内容太懒,千万别买了

评分

——新京报讯(首席记者关庆丰)记者

评分

专业需要的

评分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评分

强烈推荐,非常不错的!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地方

评分

可作为教材使用,难易适中,很有指导性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