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錄康德於17841797年間(60歲至73歲)所寫的論文8篇,包括康德有關曆史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內。《何兆武漢譯思想名著: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中心思想是為人類朝嚮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而進步的信念進行論證。在他看來,這個信念的依據在於它不是不可能的,而不在於它無論如何是會實現的。
作者簡介
何兆武,西南聯大留給我們的最後·位翻譯傢。他所翻譯的《思想錄》《社會契約論》《西方哲學史》《法國革命論》《曆史理性批判文集》等,皆為權威的西方學術著作,成為影響數代中國人的經典。
目錄
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曆史觀念
答復這個問題:“什麼是啓濛運動?”
評赫德爾《人類曆史哲學的觀念》
人類曆史起源臆測
萬物的終結
永久和平論
重提這個問題:人類是在不斷朝著改善前進嗎?
論通常的說法: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上 是行不通的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這裏麵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公眾本來是被他們套上瞭這種羈絆的,但當他們的保護者(其本身是不可能有任何啓濛的)中竟有一些人鼓動他們的時候,此後卻強迫保護者們自身也處於其中瞭;種下偏見是那麼有害,因為他們終於報復瞭本來是他們的教唆者或者是他們教唆者的先行者的那些人。因而公眾隻能是很緩慢地獲得啓濛。通過一場革命或許很可以實現推翻個人專製以及貪婪心和權勢欲的壓迫,但卻絕不能實現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見也正如舊的一樣,將會成為駕馭缺少思想的廣大人群的圈套。
然而,這一啓濛運動除瞭自由而外並不需要任何彆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是我卻聽到從四麵八方都發齣這樣的叫喊:不許爭辯!軍官說:不許爭辯,隻許操練!稅吏說:不許爭辯,隻許納稅。神甫說:不許爭辯,隻許信仰。(舉世隻有一位君主說:可以爭辯,隨便爭多少,隨便爭什麼,但是要聽話!)到處都有對自由的限製。
然則,哪些限製是有礙啓濛的,哪些不是,反而是足以促進它的呢?一一我迴答說: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並且唯有它纔能帶來人類的啓濛。私下運用自己的理性往往會被限製得很狹隘,雖則不緻因此而特彆妨礙啓濛運動的進步。而我所理解的對自己理性的公開運用,則是指任何人作為學者在全部聽眾麵前所能做的那種運用。一個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職崗位或者職務上所能運用的自己的理性,我就稱之為私下的運用。
就涉及共同體利益的許多事物而言,則我們必須有一定的機器,共同體的一些成員必須靠它來保持純粹的消極態度,以便他們由於一種人為的一緻性而由政府引嚮公共的目的,或者至少也是防止破壞這一目的。在這上麵確實是不容許有爭辯的:而是人們必須服從。但是就該機器的這一部分同時也作為整個共同體的,乃至於作為世界公民社會的成員而論,從而也就是以一個學者的資格通過寫作麵嚮嚴格意義上的公眾時,則他是絕對可以爭辯的,而不緻因此就有損於他作為一個消極的成員所從事的那種事業。因此,一個服役的軍官在接受他的上級交下某項命令時,競抗聲爭辯這項命令的閤目的性或者有用性,那就會非常壞事;他必須服從。但是他作為學者而對軍事業務上的錯誤進行評論並把它提交給公眾來作判斷時,就不能公開地加以禁止瞭。公民不能拒絕繳納規定於他的稅額;對所加給他的這類賦稅惹是生非地擅行責難,甚至可以當作誹謗(這可能引起普遍的反抗)而加以懲處。然而這同一個人作為一個學者公開發錶自己的見解,抗議這種課稅的不適宜與不正當不一樣,他的行動並沒有違背公民的義務。同樣地,一個牧師也有義務按照他所服務的那個教會的教義嚮他的教義問答班上的學生們和他的會眾們作報告,因為他是根據這一條件纔被批準的。但是作為一個學者,他卻有充分自由、甚至於有責任把他經過深思熟慮有關那種教義的缺點的全部善意的意見以及關於更好地組織宗教團體和教會團體的建議傳達給公眾。這裏麵並沒有任何可以給他的良心增添負擔的東西。因為他把作為一個教會工作者由於自己職務的關係而講授的東西,當作是某種他自己並沒有自由的權力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進行講授的東西:他是受命根據彆人的指示並以彆人的名義進行講述的。他將要說:我們的教會教導這些或那些;這裏就是他們所引用的論據。於是,他就從他自己不會以完全的信服而贊同、雖則他很可以使自己負責進行宣講的那些條文中——因為並非是完全不可能其中也隱藏著真理,而且無論如何至少其中不會發現有任何與內心宗教相違背的東西,——為他的聽眾引繹齣全部的實用價值來。因為如果他相信其中可以發現任何與內心宗教相違背的東西,那麼他就不能根據良心而盡自己的職務瞭,他就必須辭職。一個就任的宣教師之嚮他的會眾運用自己的理性,純粹是一種私下的運用;因為那往往隻是一種傢庭式的聚會,不管是多大的聚會;而在這方麵他作為一個牧師是並不自由的,而且也不能是自由的,因為他是在傳達彆人的委托。反之,作為一個學者通過自己的著作而嚮真正的公眾亦即嚮全世界講話時,則牧師在公開運用他的理性上便享有無限的自由可以使用他自己的理性,並以他自己本人的名義發言。因為人民(在精神事務上)的保護者而其本身居然也不成熟,那便可以歸結為一種荒謬性,一種永世長存的荒謬性瞭。
然則一種牧師團體、一種教會會議或者一種可敬的教門法院(就像他們在荷蘭人中間所自稱的那樣),是不是有權宣誓他們自己之間對某種不變的教義負有義務,以便對其每一個成員並且由此也就是對全體人民進行永不中輟的監護,甚至於使之永恒化呢?我要說: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樣一項嚮人類永遠封鎖住瞭任何進一步啓濛的契約乃是絕對無效的,哪怕它被最高權力、被國會和最莊嚴的和平條約所確認。
……
前言/序言
null
思想的星辰大海:一部關於人類理智探索的史詩 人類文明的進程,如同漫漫長夜中點亮的無數星辰,每一次思想的閃耀,都照亮瞭前行的道路,指引著我們認識自我,理解世界。這本《思想的星辰大海》並非一部描繪具體地理疆域的書籍,而是一場宏大的人類理智探索史的寫意。它如同一個廣闊的宇宙,囊括瞭古往今來,跨越不同地域,匯聚瞭無數卓越的頭腦,共同編織瞭一部關於人類如何思考、如何求索、如何理解自身存在與宇宙奧秘的恢宏史詩。 本書的主旨並非對某個特定時期或地域的思想進行孤立的梳理,而是緻力於揭示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基石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思考模式與智慧火花。它是一次對人類智識遺産的深度挖掘,旨在呈現那些穿越時空、曆久彌新的思想洞見,以及它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思想洪流,不斷地推動著人類文明嚮前發展。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與最初的覺醒 本書的起點,並非從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或人物開始,而是迴溯至人類文明的黎明。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並非塵封的考古記錄,而是那些孕育瞭人類早期理性思維的萌芽。從古老的口頭傳說中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解釋,到對宇宙秩序的初步想象,都摺射齣人類對未知的好奇與對意義的追尋。 例如,我們可以想象在古埃及,在尼羅河畔,人們如何通過觀察星辰的運行來安排農事,如何通過對生死輪迴的思考來構建宗教信仰。在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的齣現,不僅僅是記錄工具的革新,更是人類開始有意識地整理、傳承知識的開端。在古印度,奧義書的齣現,標誌著人類開始深入探討“梵”與“我”的關係,對個體生命與宇宙本體進行哲學層麵的追問,這是一種超越瞭日常經驗的深刻思考。 而在遙遠的中國,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盛況,更是展現瞭人類思想的蓬勃活力。孔子的仁愛與禮製,老子的道法自然,墨子的兼愛非攻,法傢的治國理念,這些不同的學說,雖然在具體路徑上有所差異,但都指嚮瞭如何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在混亂的世界中尋求秩序與和諧。這些早期的思想,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火種,雖然微弱,卻為後世的智慧之光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理性之光:古希臘的哲學奇跡 當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便會迎來理性思維的第一次輝煌。這裏,思想不再是神話的附庸,而是獨立自主的探索。蘇格拉底的詰問,開啓瞭對概念的精準定義與自我反思的道路;柏拉圖的理念論,構建瞭一個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秩序,對後世的形而上學産生瞭深遠影響;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則為人類認識世界和組織社會提供瞭係統的框架。 本書不會僅僅羅列這些哲學傢的思想,而是會去探究他們思想背後的邏輯與方法。例如,我們會看到蘇格拉底如何通過“助産術”引導人們認識自身的無知,從而激發求知欲;柏拉圖如何通過“洞穴寓言”來闡釋真理的獲得並非易事,需要超越錶象的束縛;亞裏士多德如何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與分類,建立起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 古希臘的哲學,如同啓明星,照亮瞭人類探索真理的道路。它們關於邏各斯(理性)、倫理、政治、美學的思考,至今仍然是我們理解自身與社會的重要基石。本書將著重呈現這些思想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被吸收、被轉化、被發展,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第三章:信仰與理性:中世紀的智識交響 在中世紀,信仰與理性的關係成為思想界的核心議題。當西方基督教文明與東方伊斯蘭文明交融,當古老的哲學思想被重新發掘與闡釋,一場前所未有的智識交響應運而生。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那個時代,像奧古斯丁、阿奎那這樣的思想傢,如何嘗試調和神學信仰與哲學理性,試圖在上帝的啓示與人類的理性能力之間建立橋梁。我們會看到,伊斯蘭世界的學者們,如伊本·西那(阿維森納)和伊本·魯什德(阿威羅伊),如何保存並發展瞭古希臘哲學,並將其傳播到歐洲,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埋下瞭伏筆。 這段曆史並非單純的神學壟斷,而是充滿瞭思想的張力與對話。本書會展現,即使在宗教的框架下,人類的求知欲與思辨能力並未被禁錮,反而以一種新的形式得以延續。例如,經院哲學的嚴謹邏輯,盡管有時顯得繁瑣,但其對概念的細緻區分與推理的精妙運用,本身就是一種智力訓練。 第四章:新生的曙光:文藝復興與啓濛時代的思想革命 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潮興起,人們重新發現瞭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産,並從中汲取瞭新的活力。尼采曾言,“人是應當被超越的”。而文藝復興正是人類超越自身,重新認識自身價值的開端。 本書將描繪,達·芬奇筆下的《維特魯威人》,不僅僅是一幅畫作,更是人類對自身身體比例與宇宙和諧關係的理解。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則以現實主義的視角,剖析瞭政治的本質與權力的運作,盡管飽受爭議,卻標誌著政治思想的世俗化。 緊接著,啓濛時代如同一場思想的巨浪,席捲瞭整個歐洲。洛剋關於天賦人權與分權製衡的思想,為現代政治製度奠定瞭基礎;盧梭關於社會契約與人民主權的論述,激發瞭法國大革命的火焰;康德對“哥白尼式的革命”,則深刻地重塑瞭我們對知識、道德與自由的理解。 在這一章,本書將不僅僅介紹這些思想傢的觀點,更會著重分析他們思想的顛覆性。例如,我們會看到,啓濛思想傢如何挑戰宗教權威與君權神授,強調個體的理性與自由。他們對科學方法的推崇,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人權與民主的呼喚,都為現代社會的建立奠定瞭思想根基。 第五章:變革與反思:工業革命後的思想浪潮 工業革命的到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瞭人類的生産方式與社會結構,也催生瞭新的思想挑戰與反思。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揭示瞭經濟基礎對社會上層建築的影響,並預言瞭無産階級革命的到來;達爾文的進化論,則從生物學層麵顛覆瞭人類對自身起源的認識。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工業化進程中,社會矛盾的激化,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環境的破壞,如何促使思想傢們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們會看到,尼采對“上帝之死”的宣告,是對傳統道德與價值體係的深刻質疑;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探索,則揭示瞭人類內心深處的復雜性。 這一時期的思想,充滿瞭對現代性的焦慮與對未來的探索。從功利主義的實用哲學,到存在主義的個體關懷,再到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都反映瞭人類在劇烈變革時代,不斷調整自身認知,尋求新的生存與發展意義的努力。 第六章:世界的互聯與思想的交融 進入20世紀,全球化進程加速,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思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碰撞、相互融閤。本書的最後一章,將不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地理區域,而是展現全球思想交流的圖景。 從東亞的後殖民主義思潮,到拉美的解放神學,再到非洲的民族主義探索,以及當代對環境倫理、人工智能倫理、性彆平等等議題的廣泛討論,都體現瞭人類思想的多元化與在地化。 本書將強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思想的傳播與影響變得更加迅速與廣泛。一個地方的創新性思考,可以很快地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共鳴。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智慧,也在相互藉鑒中,不斷豐富著人類的思想寶庫。 結語:思想永無止境的探索 《思想的星辰大海》最終想要傳達的,是思想的永恒活力與人類不懈的探索精神。它告訴我們,每一次思想的誕生,都是對未知的一次挑戰;每一次智慧的閃耀,都是對人類自身的一次超越。 本書不是為瞭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為瞭激發讀者對思想的興趣,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追尋屬於自己的那片思想星空。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智慧的壯麗畫捲;它也是一座燈塔,照亮我們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未來的道路。這部著作,將引領讀者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去感受人類理智的無限可能,去領略那片永恒閃耀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