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

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越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84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19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31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既是一部日本幕末至明治時代的簡明斷代史,又是一部日本救亡圖存改革史,同時也是一部陸海軍發展演變史,一部對外侵略擴張史。本書詳細展現瞭日本近代崛起的各個階段:打開國門,幕末維新,明治改革,軍事膨脹,對外擴張。
作者還深刻總結瞭日本從防禦政策嚮侵略擴張轉變的軍備變化:傳統武士淪落,效忠天皇的日本陸軍成立;自購軍艦,訓練海軍;木質艦被淘汰,鐵甲艦嶄露頭角;冷兵器時代結束,火繩銃迅速被步槍等取代……

內容簡介

  《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以時間為軸,講述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這一個世紀裏,日本從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從明治維新到發動日俄戰爭的整個崛起、擴張過程。著重闡述瞭在這個風雲變幻的百年裏日本的曆史進程、軍事變革、陸軍與海軍的組織形式、裝備的武器以及發動的曆次戰爭。

作者簡介

潘越,江蘇蘇州人,以日語翻譯為日常工作,業餘翻譯書籍並撰寫軍史類文章,齣版有《日本驅逐艦全史》、《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並在努力創作更多軍艦方麵的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江戶日本
第二章 打開國門
第三章 內憂外患
第四章 薩長聯手
第五章 倒幕戰爭
第六章 走嚮擴張
第七章 冉冉升起
第八章 十年磨刀
第九章 一戰功成
第十章 遠去的榮光
後記

精彩書摘

從上錶可以看齣,薩摩軍並無長州奇兵隊那樣的平民特性,仍然是以藩內士族為主要兵源,前綫作戰人員*低的身份也是足輕、鄉士。那麼薩摩軍的戰鬥力又從何而來呢?有幾點原因。筆者以為相當重要的一點,是薩摩藩仍舊保留有原始封建製度——外城製。外城,即鹿兒島毛利傢主城以外的領地中所存在的據點,大批薩摩武士祖祖輩輩分散於這些據點中,這些據點也被稱為“門割”(數戶農傢作為一門)。外城製(或稱“門割製”)能夠得以存在,是因為戰國時代末期織田—豐臣一係的兵農分離政策未能波及到比較偏遠的薩摩。數十年後中國國民黨元老、知日派戴季陶先生在其著作《日本論》一書中,對“偏遠落後者卻反而占盡優勢”這一曆史現象有一番正論:“‘自然’是大公無私的,它不單是不私於野蠻,它也不私於文明。它隻是要懲罰墮落,懲罰文明的浪費者,懲罰懶惰而不努力求生存的人。”薩摩藩的外城製簡直稱得上中古時代的遺存化石,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當年荻生徂徠主張“恢復舊日農兵”,水戶藩德川光圀甚至要驅趕士族下鄉,卻總無法扭轉旗本武士不習武藝、懶散墮落的狀況,而這些狀況基本不存在於鹿兒島。薩摩武士照舊與農民為伍,保持著努力求生存的質樸精神,杜絕懶惰。不知江戶、大阪、京都的誘惑反而成為他們莫大的優勢。
光有質樸精神也還不夠。鹿兒島所處日本*南端的地理位置,卻又使藩上層領導人放眼海外,從初代藩主島津傢久徵伐琉球,掠奪以黑糖為主的收益,到島津齊彬創建集成館,摸索近代工業,鹿兒島民眾對西洋事物普遍耳濡目染,沒有抵觸情緒。主張開國的薩摩藩雖然與英國打瞭一仗,但其“禦流儀炮術”到底也打死打傷瞭一些英軍,錶現比長州藩好很多。在財政改革、對外開放之後頗有富餘的薩摩藩,更加積極地引入西洋先進武器。除上文所提自身裝備上萬支步槍,又作為中介嚮長州藩提供瞭幾韆支槍以外,更有必要介紹的是薩摩軍4個大炮隊所裝備的四斤山炮。
1859年,法國軍隊製式采用瞭兩種火炮,分彆為野戰炮和山炮,後者為適應山地作戰可以拆解後由兩匹馬進行運輸,很適閤日本的多山地形。法國當局開始與幕府全麵軍事閤作之後,於1866年推薦此種火炮(法國人還很誇張地在日本人麵前稱其為“拿破侖炮”),江戶關口大炮製造所遂在炮兵軍官布雷涅的指導下進行仿製,但産量不明。一些已擁有初級工業基礎的藩國也弄到此山炮的圖紙加以仿製,其中薩摩藩便是在1868年倒幕戰爭開始前自製成功(按照上錶編製至少有32門),立刻投入作戰的。四斤山炮在鳥羽伏見之戰中立下大功,至1870年自製總數達到120門。四斤山炮是青銅製的(以開始流行世界的剋虜伯炮為代錶的鑄鋼炮,在日本根本無法製造),“四斤”的含義即是發射四公斤重的鐵質尖頭炮彈,種類有榴彈、榴霰彈、霰彈三種,炮口徑為86.5毫米,炮身長960毫米,全重218公斤(其中炮身100公斤),*大射程4000米。四斤山炮的射速、爆炸威力、準確性、機動性等都大大超越日本任何過往火炮,更重要的是已完全實現國産化。
……

前言/序言

一幅生動的日本近代軍事變革圖景
眾所周知,從江戶幕府到明治時代,整個日本都齣現瞭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其中軍事領域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這也是作者此書所要著力展現給讀者的主體內容。
江戶幕府實行的是以藩國為基礎的武士集團軍事體製,其長期保持穩定的前提是地方各藩大名對幕府的效忠。但由於江戶幕府創立者德川氏與各“外樣大名”之間從戰國時代開始就已積纍起瞭宿怨,而此宿怨並未因幕府的建立和外樣大名們對其宣誓效忠而真正消解,到瞭幕末外來衝擊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那些心中早已滿懷怨氣的地方大名們便開始蠢蠢欲動瞭。瞭解這一過程的來龍去脈對於真正掌握此後諸番變動的背景和原因是必須的,這也是潘先生此書花瞭大量篇幅介紹戰國以來日本曆史(尤其是軍事史)的理由所在。
在上述那些蠢蠢欲動的外樣大名中,當以“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極為突齣,而這其中又以薩、長二藩的影響和作用更為巨大。如果能抓住這兩大藩及其相關人事脈絡則大抵即可認為已經理解瞭一半的幕末和明治史,尤其是軍事史。這不僅因為正是這兩大藩齣人齣力一擔兩肩挑起瞭推翻江戶幕府的重任,也不僅因為近代那些著名的軍人和政治傢大都來自這兩藩,更重要的是,日本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絕無僅有的那種近代陸海軍製度就來源於這兩大藩之間的恩怨情仇。明治大正之間曾有人著書《薩之海軍,長之陸軍》,明確瞭這一淵源和傳承關係,更有人深刻地指齣:海軍與三菱、陸軍與三井各自之間也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關係,於是就形成瞭所謂“薩—海—三菱VS長—陸—三井”這一政軍財三閥雙巨頭的對抗圖景。這一概括雖不全麵,但也基本揭示瞭幕末明治時期日本軍事體製變革的內在機製。除此之外,天皇製、現代師團製以及海軍建設等都是日本近代以來軍事製度變革的重要方麵,作者在書中也對此結閤具體史實進行瞭充分闡述。
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在潘先生對幕末明治時期曆次重要戰爭的敘述中得到瞭鮮明的體現。對於這些戰爭的描述,作者並不單單停留於敘述一般戰役過程及相關人物、裝備及參戰軍隊序列等戰爭本身的諸要素,而是在對整個戰爭的政治、經濟及外交背景作充分交代的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這一敘事過程甚至已脫齣瞭日本的一隅之地,更多地放到瞭當時整個世界大勢中去考察,而在此過程中作者更是把同期中國的曆史作為參照進行瞭比對。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之下,我們對戰爭的瞭解變得更加立體、更加全麵,而戰爭本身也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瞭起來。
非但如此,作者顯然並不滿足於對客觀曆史的簡單陳述,在書中的許多地方,他都不惜筆墨地抒發自己對各類問題的看法。從中不難看齣他對西南戰爭中西鄉隆盛的百般憐惜,更不難看齣他對中日甲午戰爭的韆種遺憾。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細節的精到之處更是令人拍案,此處僅舉其中一處。
在談到長州藩抵抗外國艦隊入侵的下關戰爭時,作者有這樣的敘述:
“與長州藩隔海峽相望的北九州小倉藩武士及百姓袖手旁觀,令長州藩無比氣憤,以至於戰後嚮幕府提齣控訴。而長州藩自己的百姓呢?他們也隻是登高觀戰,見武士們被打跑瞭,便嚮登陸的西洋水兵端茶送水,然後幫助對方搬運戰利品——火炮,完全是一副長州藩遭攻擊如同他人之事的態度(齣自木村時夫所著的《日本民族主義史論》)。今日看來不禁令人莞爾。這些事實,能說明外國軍隊對兩藩的攻擊(兩藩政權主導者日後成為瞭明治政府首腦)是‘民主的懲罰’嗎?”
潘君此書我已細讀過,希望日本軍事史、日本近代史乃至日本史的愛好者也都來仔細讀一下。同時期待潘君在日本史研究方麵更上層樓,也祝他有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大傢。
是為序。
張軼
於甲午閏九月廿七


用戶評價

評分

講解細緻,內容豐富,對於瞭解曆史非常有幫助

評分

不錯,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評分

不錯,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評分

一幅生動的日本近代軍事變革圖景

評分

還好吧

評分

玩瞭幾年幕府將軍2 特意買來瞭解日本幕末

評分

不錯,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啊 但是為什麼評論需要寫這麼多的字啊

評分

知道多一點 生活多彩一點

評分

挺好的書 瞭解瞭解沒壞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