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係列056·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

戰史係列056·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曉翔 著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德國空軍
  • 第三帝國
  • 戰爭末期
  • 空戰
  • 軍事曆史
  • 曆史研究
  • 希望與毀滅
  • 戰史
  • 航空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91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774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戰史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第三帝國空軍的*後一年。四麵楚歌,*後掙紮。希望在前方,毀滅在路上。
 到1944年初,德國空軍已經瀕臨失敗。然而這個曾經的天之驕子仍然拒絕認輸。新的武器、新的戰術、新的作戰方案層齣不窮。其結果隻是在滿懷希望中步入毀滅的深淵。對德國空軍而言,在這個戰爭的*後一年,希望在前方,毀滅在路上。這是交織著夢幻與掙紮的樂章!

內容簡介

  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處於絕望中的德國空軍,竭力掙紮。麵對占據*對力量優勢的敵人,德國空軍試圖通過改組部隊、發展新式飛機、研發導彈等手段,重新贏得優勢。為此,在戰爭的*後一年,德國空軍幾乎取消瞭它的轟炸機部隊,依靠戰鬥機從事包括對地攻擊在內的大部分作戰任務,同時在科技領域投入巨大資源。
  《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後一年》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德國空軍這段夾雜著希望走嚮毀滅的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讀者既能從書中感受到戰略轟炸的威力,又能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更深的感觸與思考。

作者簡介

孫曉翔,軍事曆史研究愛好者,擁有曆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多集中於海軍、空軍史領域,曾在《戰艦》、《現代艦船》、《艦載武器》等雜誌發錶文章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夏季災難
諾曼底戰役
崩潰的東綫
帝國保衛戰
第三章 喘息與重組
轟炸機/戰鬥轟炸機
導彈空襲
戰鬥機部隊
阿登反擊戰
第四章 邁入1945年
人民戰鬥機
次世代項目
導彈/火箭項目
火箭戰鬥機
第五章 走嚮深淵
塌陷的夜空
絕望的空襲
最後的空戰
第六章 最後一幕
附錄 德國空軍最後的實力統計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戰史係列056·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
  所謂“槲寄生”原本是指一種小型灌木。它通過寄生在楊樹等樹木的樹枝上存活。所謂槲寄生飛機即指將2架或多架飛機組閤成1個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所有飛機引擎都會開啓,但隻會優先使用1架飛機所攜帶的燃油,以保證另一架飛機可以飛行更遠的距離。所以槲寄生飛機的好處即在於,可以在不製造更大型飛機的前提下,增加飛行距離。這種概念起源於30年代的英國。當時,為實現跨大西洋直航,英國人率先使用瞭此種技術。隨後,蘇聯人又將這一概念運用於軍用航空。他們在四引擎的TB-3型轟炸機的機翼下掛載瞭2架伊16戰鬥機,再由後者攜帶2枚250公斤重的炸彈,由此構成瞭一種遠程轟炸機。在臨近空襲目標時,TB-3會施放兩側機翼下的伊16,後者依靠自身動力完成投彈任務,然後自行返航。在巴巴羅薩戰役初期,蘇聯空軍曾利用此種槲寄生轟炸機對羅馬尼亞的油田進行過數次轟炸,取得瞭一定的戰果。但隨著大量基地淪陷敵手,蘇聯空軍最終失去瞭空襲羅馬尼亞的前沿機場。槲寄生轟炸機隨後也銷聲匿跡。到1942年,隨著戰略形勢逆轉,德國空軍也開始探索槲寄生飛機的實用性問題。最初的設想隻是利用此種技術增強遠程空運能力,即利用1架小型飛機和1架大型滑翔機組成1個飛行器。前者提供動力;後者負責運載。但是最終,德國空軍決定利用槲寄生技術發展“超級轟炸機”。
  這也是一種被寄予高度期望的武器係統。它由1架Ju88轟炸機和1架Me109戰鬥機組閤而成。Ju88的飛行員座艙和相關設備全部被拆除,並換上瞭1個威力巨大的炸彈。飛行員坐在Me109的座艙內操縱整個組閤體。到達目標上空後,他將以15度的傾斜角度瞄準目標,然後拉響爆破索,使其戰鬥機與下麵的轟炸機分離。轟炸機將繼續飛嚮目標,而戰鬥機高速返航。到1944年春天,槲寄生組閤試驗已告完成,並開始製造首批15架飛機。
  除瞭以上這些被認為最具發展潛力,且最為齣名的飛機項目以外,德國空軍還在做著對當前正在服役的一係列飛機的改進,包括Me109、Me410、Fw190,以及Hs129。其中尤其以Fw190的改進工作,成效最為卓著。
  1944年春天,2種Fw190的發展型號正在準備進入量産。第一種是裝備Jumo213引擎的Fw190D型戰鬥機。這種液冷引擎取代瞭原先的BMW801型星型空冷引擎。更強勁的動力使其可以對抗噴火IX型和美軍的野馬C型戰鬥機。這2種飛機都是英美空軍當前的最新式飛機。盡管性能上能與之抗衡,但是Fw190D仍然隻是一個過渡,德國人真正期待的是Fw190的終極改進版Ta152。它擁有一個更長的機翼,以犧牲Fw190原先齣色的滾轉性能為代價,換取更好的高空性能,能夠與野馬H型和超級馬林的怨仇戰鬥機比肩。預計Fw190D和Ta152都將於1944年底開始交付。
  至於已經顯露齣疲態的Me109,鑒於其較小的機身不可能容納下一個比DB605更大的引擎,所以該機發展至G型時,其技術潛力已經被挖掘殆盡。但是在當前緊迫的戰局之下,德國人還是想方設法使該機型繼續在一綫服役,為此必須針對某些性能進行優化,以適應特定的任務。例如,許多Me109G-10型安裝瞭GM1型燃料箱。裏麵充填瞭一氧化二氮,以便提升引擎的高空輸齣功率。這是對抗美軍重型轟炸機的前提。至於武器方麵就必須做齣犧牲。為瞭減輕重量,隻裝備2門20毫米機炮和2門13毫米機炮。Me109G-6型則用1門MK108型30毫米航炮替換瞭原先的2門MK151型20毫米航炮。這也是齣於對抗美軍重型轟炸機的考慮。很快,作為G型的完善化終極版,Me109K型也即將下綫。這是Me109係列中的最後一個大量服役的型號。MK108型30毫米航炮已成為標配,但是隻能攜帶65發炮彈。
  最後,必須指齣的是,除瞭各式飛機以外,德國軍方還在導彈領域投入巨額資源,用於研發一係列的産品。其中最為著名的V1巡航導彈和V2彈道導彈已經進入量産。在德國中部哈爾茨山中,有一處距離地錶50米深的大型地下化工程設施。這裏原先是一個地下油庫,現在被改造成地下工廠,負責生産V1和V2導彈的彈體部分。它們在幾周之內即可亮相。除此之外,德國空軍還有大量的地對空導彈和空對空導彈發展項目,也在快馬加鞭地進行當中。其中至少有3種已接近實用化,並準備量産。它們是:對付低空目標的“蝴蝶”地對空導彈、對抗高空目標的“瀑布”地對空導彈和由戰鬥機攜帶的X-4型空對空導彈。
  希望在眼前,深淵也在眼前。在這個命運的十字路口,德國空軍將與對手進行一場意誌、科技和決斷力的較量。
  ……

前言/序言


《翱翔與隕落:二戰歐洲戰場的空中絞殺》 序言 戰火紛飛的年代,鋼鐵巨獸在藍天劃破寂靜,炮火的轟鳴是那個時代最嘹亮的挽歌。二戰,這場席捲全球的浩劫,不僅在陸地和海洋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更在廣袤的空中展開瞭一場決定命運的殊死搏鬥。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我們迴首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不能不為那些在天空留下瞭英勇身影的戰士和那些改變戰爭進程的空中力量而感到震撼。本書將深入剖析二戰歐洲戰場上空,那場關乎國傢存亡、意識形態碰撞的空中決戰,重點聚焦於盟軍如何以壓倒性的空中優勢,逐漸瓦解納粹德國的抵抗,最終將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推嚮毀滅的深淵。 第一章:黎明前的黑暗——德軍空軍的黃金時代與戰略失誤 盡管第三帝國最終在空中戰場上遭遇瞭毀滅性的打擊,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戰爭初期,德國空軍(Luftwaffe)曾展現齣令人膽寒的強大實力。本書將首先迴顧德國空軍的崛起,從其秘密重整到閃電戰的輝煌,分析其先進的戰術思想、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及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然而,光輝之下潛藏著隱憂。我們將深入探討德國空軍在戰略上的幾次關鍵性失誤:例如,未能徹底摧毀英國皇傢空軍(RAF)的戰鬥機司令部,導緻其在不列顛之戰中功虧一簣;在蘇聯戰場的初期,過於依賴地麵部隊的協調,未能發揮其獨立打擊能力;以及在資源分配上的短視,未能優先發展和部署戰略轟炸機,使其無法對盟軍的工業生産和戰爭潛力進行有效的遠程打擊。這些戰略上的失誤,為日後其被盟軍空中力量所淹沒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覺醒的巨龍——盟軍空中力量的崛起與工業奇跡 與此同時,盟軍並未坐視德國空軍的強大。本書將詳細闡述盟軍如何剋服初期劣勢,迅速發展壯大其空中力量。我們將聚焦於美國陸軍航空兵(USAAF)和英國皇傢空軍(RAF)的聯閤努力,以及蘇聯空軍(VVS)在東綫戰場的浴血奮戰。特彆地,我們將深入分析盟軍在工業生産上的巨大優勢。在戰時經濟的驅動下,美國以驚人的速度生産齣海量的飛機,從堅固耐用的B-17“飛行堡壘”和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到靈活高效的P-51“野馬”和P-47“雷電”戰鬥機。我們將探討這些飛機在技術上的革新,如遠程航程、重型載彈量和強大的火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揭示盟軍在航空工業組織、生産流程優化以及技術研發上的“工業奇跡”,這成為壓垮德國空軍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章:製空權之爭——戰略轟炸與戰術反擊 爭奪製空權是歐洲戰場空中絞殺的核心。本書將詳細描繪盟軍對德國本土及其占領區的戰略轟炸行動。我們將分析盟軍轟炸戰術的演變,從最初的夜間區域轟炸到後期的精確日間目標轟炸。深入探討這些轟炸行動對德國戰爭機器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摧毀其石油生産設施、交通樞紐、飛機製造廠和軍工企業,削弱其陸軍和海軍的作戰能力。同時,我們也將審視德國空軍如何進行反擊,例如其夜間戰鬥機部隊的英勇抵抗,以及各種新式武器的研發和部署,如Me-262噴氣式戰鬥機。然而,這些最後的努力,能否扭轉頹勢?本書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鷹擊長空——戰鬥機的作用與空戰的藝術 戰鬥機在爭奪製空權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聚焦於二戰中那些著名的戰鬥機及其王牌飛行員。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戰鬥機的優劣勢,如速度、火力、機動性和航程,以及它們在不同戰場環境下的錶現。例如,P-51“野馬”戰鬥機如何憑藉其卓越的遠程護航能力,徹底改變瞭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的格局;Spitfire戰鬥機在不列顛之戰中的關鍵作用;以及Yak和La係列戰鬥機在東綫戰場上的激烈廝殺。我們將通過生動的戰例,展現空戰的殘酷與壯烈,以及飛行員在瞬間決策中的智慧與勇氣。我們將探討僚機協同、編隊戰術以及對敵方戰機的偵測與追蹤等空戰藝術。 第五章:陸海空協同——立體戰爭的絞殺 二戰歐洲戰場早已不是單純的陸海空三軍獨立作戰,而是高度協同的立體戰爭。本書將重點闡述盟軍空中力量如何與陸軍和海軍緊密配閤,形成“空中絞殺”的整體戰略。我們將分析空軍在支援地麵進攻中的關鍵作用,如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壓製敵方炮火、摧毀敵方裝甲部隊以及執行偵察任務。例如,在諾曼底登陸、市場花園行動以及最終攻剋柏林等重大戰役中,盟軍空中力量的壓倒性優勢,是如何為地麵部隊鋪平道路,加速戰爭進程的。同時,我們也將審視空軍在海上作戰中的貢獻,如反潛巡邏、支援艦隊作戰以及攻擊敵方海軍目標。 第六章:技術革新與戰術演進——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技術和戰術是推動戰爭走嚮的關鍵。本書將深入探討二戰期間航空技術和戰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將分析雷達、導航係統、無綫電通訊、目標指示技術以及新型武器(如空對地導彈、火箭彈)的齣現,如何極大地提升瞭盟軍的作戰效能。同時,我們也將審視德國在某些技術領域的努力,如噴氣式飛機和火箭動力武器,以及這些技術在最後階段的實際應用及其影響。我們將深入探討盟軍如何通過不斷演進的戰術,如利用轟炸機護航編隊、發展電子戰能力以及改進偵察手段,來應對德國空軍的反擊,並最終取得製空權。 第七章:戰爭的代價——戰略轟炸下的傷痕與反思 盡管戰略轟炸在摧毀德國戰爭機器方麵發揮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付齣瞭巨大的代價,給德國平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本書將以客觀的態度,審視戰略轟炸的後果。我們將呈現轟炸行動對德國城市和人口造成的破壞,探討戰爭倫理和道義的邊界。同時,我們也將反思這場空中絞殺的長期影響,包括戰後歐洲的重建、國際航空規則的建立以及對未來戰爭形態的啓示。這場空中絞殺,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場沉重的教訓,它迫使我們思考戰爭的本質,以及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如何衡量和維護人道主義的價值。 結語 《翱翔與隕落:二戰歐洲戰場的空中絞殺》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波瀾壯闊的二戰歐洲空中戰場畫捲。我們不僅要贊頌那些在藍天之上英勇搏鬥的戰士,更要深入剖析那些決定戰爭走嚮的技術、戰術和戰略。通過對盟軍空中力量如何一步步蠶食、瓦解直至最終摧毀第三帝國空軍的詳細描繪,本書希望能讓讀者深刻理解,在現代戰爭中,製空權的重要性以及工業生産和科技創新對於國傢命運的決定性作用。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戰爭殘酷性、科技力量以及人類勇氣與智慧的深刻體悟。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這個主題,我總是充滿瞭復雜的情感。一方麵,我想瞭解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空軍力量,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衰亡的;另一方麵,我又對那些在絕望中依然堅守崗位的飛行員們,他們的勇氣和犧牲感到深深的敬意。這本書的標題“希望與毀滅”,更是將這種復雜的情感推嚮瞭極緻。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平衡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否會描繪那些在戰局已定的情況下,依然能看到的、令人振奮的戰術勝利,亦或是那些體現飛行員們不屈精神的個人英雄主義事跡?又或者,這本書更傾嚮於揭示那種無可挽迴的、令人心碎的“毀滅”過程,通過詳細的戰役分析和人物刻畫,讓我們深刻理解那個帝國空軍為何走嚮終結。我期待著,能夠從這本書中,看到曆史的真實麵貌,感受到那個時代空軍戰士們的悲壯與無奈。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有衝擊力瞭,它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詞組,勾勒齣一種走嚮終結的命運感。更不用說前麵加上瞭“希望與毀滅”,簡直是為即將展開的史詩注入瞭濃厚的宿命色彩。我無法想象,在那個時刻,當戰爭的天平早已傾斜,當盟軍的轟炸機如同蝗蟲般席捲而來,第三帝國空軍的飛行員們,他們在麵對鋪天蓋地的敵機時,心中湧起的究竟是怎樣的情緒?是憤怒?是恐懼?還是某種近乎瘋狂的決心?這本書會不會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絕地反擊?會不會描繪齣一些在絕望中誕生的、曇花一現的“希望”?亦或是,它更側重於展現那種無法挽迴的、令人窒息的“毀滅”,將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和悲壯,一絲不苟地呈現齣來?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空軍戰士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們在麵對不可避免的失敗時,所展現齣的復雜人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那巨大的、曾經象徵著德意誌帝國榮耀的鷹徽,如今仿佛籠罩著一層悲涼的陰影,讓人忍不住想象其背後所隱藏的無盡史詩。光是“最後一年”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無數的遐想:是怎樣的絕境,怎樣的掙紮,怎樣的輝煌與落寞,共同譜寫瞭這段刻骨銘心的篇章?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曾經翱翔天際的雄鷹,在那風雨飄搖的最後時刻,是如何麵對鋼鐵洪流的傾軋,如何在早已不堪重負的藍天上,做齣最後的抗爭與抉擇。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已經是一部濃縮的悲劇,它預示著那些曾經的輝煌,注定要在曆史的洪流中被無情地衝刷,化為灰燼。但同時,“希望”二字又顯得如此刺眼,在這毀滅的預言中,一絲微弱的光芒是如何頑強地閃爍?是戰術上的絕地反擊?是飛行員們不屈的鬥誌?亦或是某個渺茫的戰略轉機?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觸摸到那個時代最真實、最復雜的情感脈絡,感受那些在曆史漩渦中掙紮的靈魂。

評分

我一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空戰曆史情有獨鍾,尤其是第三帝國空軍,那個充滿矛盾與傳奇的軍事力量。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時,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標題中“希望與毀滅”四個字,簡直就是點睛之筆,它準確地概括瞭那個時期第三帝國空軍所麵臨的巨大反差。在一開始,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精銳的飛行員,他們駕駛著當時最先進的戰鬥機,在藍天上縱橫馳躍,執行著一項項驚心動魄的任務。但緊接著,我又能想象到,當盟軍的航空力量逐漸占據優勢,當戰綫節節敗退,當資源日益枯竭,那種絕望與掙紮又會是怎樣的景象。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這兩極反差的?是透過那些具體的戰役細節,讓我們看到空軍在技術和數量上逐漸落後,最終被壓垮的過程?還是更多地聚焦於飛行員們的個人視角,展現他們在絕望中如何尋找希望,如何在明知必敗的情況下,依然奮力一搏的精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們既能理解戰爭的殘酷,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評分

我是一個對軍事曆史,特彆是空戰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當我看到“戰史係列056·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這個書名時,內心立刻被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所攫住。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希望”與“毀滅”的並置,預示著一段充滿戲劇性與悲劇色彩的史實。我特彆關注的是“最後一年”這個時間跨度,這無疑意味著我們將看到一個曾經強大無比的軍事力量,在走嚮覆滅的道路上,所經曆的最後掙紮與輝煌。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描繪第三帝國空軍在技術、兵力、戰略上麵臨的巨大劣勢,以及在這種劣勢下,他們的飛行員們是如何憑藉著勇氣和技巧,依然在天空中劃齣驚心動魄的軌跡。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讀到那些關於戰術的創新,關於飛行員的英勇事跡,甚至是那些曾經帶來一絲希望的短暫勝利,但最終卻無法改變整體命運的史實。

評分

《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德國空軍這段夾雜著希望走嚮毀滅的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讀者既能從書中感受到戰略轟炸的威力,又能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更深的感觸與思考。

評分

買重瞭,懶得退,是本好書,末日時有希望有絕望。

評分

good

評分

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給力!

評分

文字部分可以,大量的EXCEL對比統計圖標很無趣。

評分

故事發生在一八六四年。蘇格蘭貴族格裏那凡爵士是鄧肯號遊船的船主,他從海上的漂流物裏獲得瞭一份文件,從中得知兩年前在海上遇難失蹤的蘇格蘭航海傢格蘭特船長尚在人間,於是毅然帶著船長的女兒瑪麗和兒子羅伯爾等人,駕駛著自己的遊船去尋找和營救。他們到達南美後橫穿美洲大陸,最後發現船長的遇難地點是在澳大利亞海岸。他們乘船到達澳大利亞後,遇見瞭船長原來的水手艾爾通,上瞭這個海盜頭子的當,又橫穿澳洲大陸,被土人俘獲後陷入絕境。他們逃脫

評分

給公司老闆買的,應該不錯吧

評分

這個不起瞭最好的~很科技的

評分

包裝精美,孩子要看的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