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處於絕望中的德國空軍,竭力掙紮。麵對占據*對力量優勢的敵人,德國空軍試圖通過改組部隊、發展新式飛機、研發導彈等手段,重新贏得優勢。為此,在戰爭的*後一年,德國空軍幾乎取消瞭它的轟炸機部隊,依靠戰鬥機從事包括對地攻擊在內的大部分作戰任務,同時在科技領域投入巨大資源。
《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後一年》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德國空軍這段夾雜著希望走嚮毀滅的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讀者既能從書中感受到戰略轟炸的威力,又能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更深的感觸與思考。
孫曉翔,軍事曆史研究愛好者,擁有曆史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多集中於海軍、空軍史領域,曾在《戰艦》、《現代艦船》、《艦載武器》等雜誌發錶文章十餘篇。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夏季災難
諾曼底戰役
崩潰的東綫
帝國保衛戰
第三章 喘息與重組
轟炸機/戰鬥轟炸機
導彈空襲
戰鬥機部隊
阿登反擊戰
第四章 邁入1945年
人民戰鬥機
次世代項目
導彈/火箭項目
火箭戰鬥機
第五章 走嚮深淵
塌陷的夜空
絕望的空襲
最後的空戰
第六章 最後一幕
附錄 德國空軍最後的實力統計
參考文獻
挺好的 值得購買 有意義
評分所謂“槲寄生”原本是指一種小型灌木。它通過寄生在楊樹等樹木的樹枝上存活。所謂槲寄生飛機即指將2架或多架飛機組閤成1個飛行器。在飛行過程中,所有飛機引擎都會開啓,但隻會優先使用1架飛機所攜帶的燃油,以保證另一架飛機可以飛行更遠的距離。所以槲寄生飛機的好處即在於,可以在不製造更大型飛機的前提下,增加飛行距離。這種概念起源於30年代的英國。當時,為實現跨大西洋直航,英國人率先使用瞭此種技術。隨後,蘇聯人又將這一概念運用於軍用航空。他們在四引擎的TB-3型轟炸機的機翼下掛載瞭2架伊16戰鬥機,再由後者攜帶2枚250公斤重的炸彈,由此構成瞭一種遠程轟炸機。在臨近空襲目標時,TB-3會施放兩側機翼下的伊16,後者依靠自身動力完成投彈任務,然後自行返航。在巴巴羅薩戰役初期,蘇聯空軍曾利用此種槲寄生轟炸機對羅馬尼亞的油田進行過數次轟炸,取得瞭一定的戰果。但隨著大量基地淪陷敵手,蘇聯空軍最終失去瞭空襲羅馬尼亞的前沿機場。槲寄生轟炸機隨後也銷聲匿跡。到1942年,隨著戰略形勢逆轉,德國空軍也開始探索槲寄生飛機的實用性問題。最初的設想隻是利用此種技術增強遠程空運能力,即利用1架小型飛機和1架大型滑翔機組成1個飛行器。前者提供動力;後者負責運載。但是最終,德國空軍決定利用槲寄生技術發展“超級轟炸機”。
評分從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處於絕望中的德國空軍,竭力掙紮。麵對占據絕對力量優勢的敵人,德國空軍試圖通過改組部隊、發展新式飛機、研發導彈等手段,重新贏得優勢。為此,在戰爭的最後一年,德國空軍幾乎取消瞭它的轟炸機部隊,依靠戰鬥機從事包括對地攻擊在內的大部分作戰任務,同時在科技領域投入巨大資源。
評分到1944年初,德國空軍已經瀕臨失敗。然而這個曾經的天之驕子仍然拒絕認輸。新的武器、新的戰術、新的作戰方案層齣不窮。其結果隻是在滿懷希望中步入毀滅的深淵。對德國空軍而言,在這個戰爭的最後一年,希望在前方,毀滅在路上。這是交織著夢幻與掙紮的樂章!
評分說來,那是一段悲痛的記憶,曆史教科書上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便是“我們挨打瞭”,這便是1840年爆發的中英鴉片戰爭,結果中國戰敗,割地賠款,喪權辱邦,實乃“三韆年未有之變局”。自此,一場場的災難便漸次降落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衰朽的晚清帝國殘喘著最後的氣息。在這段間隙,晚清政府也展開瞭轟轟烈烈的自救運動,建新軍、修鐵路、架電綫、設學堂、辦報紙、改政製等等,風氣忽然為之一新。就在這時,一個名叫約翰·湯姆遜的英國旅行攝影師冒遠趕到瞭中國,他忙不迭地架好笨重的攝像機,對準瞭這個古老的帝國各個角落,哢嚓哢嚓地按下那一聲聲快門,抓拍下瞭這個奄奄一息中的老大帝國的最後瞬間。
評分 評分內容詳細,東西不錯
評分《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德國空軍這段夾雜著希望走嚮毀滅的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讀者既能從書中感受到戰略轟炸的威力,又能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更深的感觸與思考。
評分書不錯,還沒看不過感覺應該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