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以及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作者的研究視角非常新穎,她將目光聚焦在“被譯介的現代性”這一核心議題上,並通過對1900年至1937年間中國文學的細緻考察,揭示瞭現代性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復雜而多維度的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跨語際實踐”的界定,它不僅僅局限於語言翻譯,更涵蓋瞭文化概念、社會思想、藝術形式等全方位的移植與再創造。書中所引用的文獻資料詳實,論證過程嚴謹,每一個觀點都得到瞭充分的支持。我從中學到瞭很多關於翻譯的理論,也對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那些被譯介的西方現代文學作品,是如何在中國讀者那裏被接受、被解讀,又是如何催生齣新的文學思潮和創作風格,這一切都讓我的曆史認知更加豐滿。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國傢的文化發展,必須將其置於全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考察,任何孤立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而這本書,則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理解中國1900-1937年間文學與文化發展的新視角。作者的“跨語際實踐”理論,巧妙地連接瞭文學、民族文化與現代性的議題,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動態和復雜的中國。她並非簡單地講述西方現代性如何“輸入”中國,而是深入剖析瞭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本土文化是如何通過翻譯、閱讀、評論等方式,主動地“接住”並“轉化”這些外來思想的。這種“被譯介”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一個充滿創造性和抵抗性的過程。我通過書中對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看到瞭民族精神在與現代性碰撞中的掙紮、融閤與新生。作者對於翻譯細節的關注,更是讓我驚訝,那些字斟句酌的背後,承載著多少文化觀念的較量與協商。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現代性”的形成過程,有瞭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評分我帶著一種既好奇又略帶審視的態度翻開瞭這本書。起初,我擔心它會是一篇枯燥的學術論述,充斥著晦澀的理論術語,但很快,我就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所吸引。她沒有迴避復雜的概念,但總是能用清晰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並且將它們巧妙地融入到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之中。書中的例證豐富且具有代錶性,從詩歌到小說,從翻譯傢到評論傢,作者描繪瞭一幅生動而宏大的圖景。我尤其欣賞她對“跨語際實踐”這一概念的獨特解讀,它不僅僅是語言層麵的轉換,更是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在不同語境下的流動與再塑。那些被譯介到中國來的西方現代思想,是如何在中國本土的文化土壤中被過濾、被選擇、被變形,最終又如何影響瞭中國自身的現代性構建,這一切都通過作者的細緻梳理,變得清晰可見。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文化的進步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在不斷的吸收與揚棄中逐步形成的。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著迷的書,即使它所探討的時代離我遙遠,但其中關於“被譯介的現代性”的討論,卻意外地觸動瞭我當下生活的神經。作者細緻入微地梳理瞭1900年至1937年間,中國文學與民族文化如何在一個充滿碰撞與融閤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跨語際的實踐,吸收、轉化並重塑瞭西方現代性的元素。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那些被忽視的翻譯細節的挖掘,它們不僅僅是詞語的搬運,更是思想的遷移、觀念的重構。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深度剖析,我看到瞭現代性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既有對西方模式的模仿,更有本土智慧的創造性迴應。這種“被譯介”的過程並非單嚮度的接受,而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博弈,其中充滿瞭本土文化的抵抗、適應與再創造。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揭示瞭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刻含義,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有瞭更立體、更豐富的理解。它挑戰瞭我過去對“現代性”的單一理解,讓我意識到,現代性的傳播與本土化是一個充滿張力的過程,充滿瞭無數的可能性。
評分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近現代文化轉型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框架。作者以“跨語際實踐”為核心概念,深刻地探討瞭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之間的互動關係。她帶領讀者穿越1900至1937年這段風雲變幻的時期,通過分析大量的文學文本和翻譯實踐,揭示瞭現代性在中國是如何被理解、被吸收、被改造的。我非常欣賞作者對“被譯介”這一過程的細緻描繪,她沒有將之視為簡單的文化輸入,而是強調瞭中國本土文化在其中的能動性,以及由此産生的復雜而多樣的反應。書中的論述既有宏觀的理論高度,又不乏微觀的文本分析,使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景觀和思想潮流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演進,必須關注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以及在互動中自身所發生的深刻變革。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本圖書。
評分書的質量很高,值得信賴,很贊!!
評分物流很快,質量不錯。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很好的圖書,寫得很不錯。
評分很好的圖書,寫得很不錯。
評分非常滿意!
評分《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 1900-1937 修訂譯本)》從翻譯的語言與文化實踐的角度,探討20世紀初期(1900一1937)中國的語言和文學如何在一種“虛擬的等值關係中”,通過與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語言文化係統的相互接觸、交流和翻譯,構建瞭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現代想象,從而彤成一種“被譯介”的現代性,一些現代中國的經典話語和敘事,諸如國民性、個人主義、現實主義,乃至作品的經典化與文類的建製化、文化保守主義的齣現等等,都是在翻譯中生成的現代性的不同層麵。作者對此逐一考察,並通過復原語言和文學實踐中各種曆史關係賴以呈現的場所,及等值關係建立的語境、時間和過程,重新思考瞭東兩方之間跨文化詮釋和語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