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清春 编
图书标签: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红斑狼疮
  • 慢性病防治
  • 中西医结合
  • 自我管理
  • 免疫系统疾病
  • 风湿免疫病
  • 健康指导
  • 疾病预防
  • 内科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3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6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
字数: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防治指导与自我管理丛书:系统性红斑狼疮》为科普读物,书中我们主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了狼疮的一些基本发病及治疗的知识,主要侧重点在未病先防和疑难解答方面。未病先防是中医的理论精华,书中通过饮食、锻炼、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免疫力,防病于未然;而专家答疑通过问答形式回答了平日我们临床上所碰到的狼疮患者经常提问或困惑的一些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基础知识导航
(一)什么是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哪些表象应警惕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情况知多少?
1.发病率高
2.病因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何危害?
(五)红斑狼疮的预后
1.早期诊断
2.肾脏损害
3.并发症

二、个人调理攻略
(一)有氧运动,量力而行
1.适当运动
2.因人而异
3.循序渐进
4.持之以恒
(二)食养体质,抗病祛邪
1.杏母甲鱼汤
2.地黄枣仁粥
3.桑枝鸡
4.丝瓜饮
5.乌黑蜜膏
6.大蒜炖黑鱼汤
7.薏仁粥
8.葡萄根炖猪蹄
9.虫草花椒土鸡汤
10.怀山红枣小米汤
11.怀山枸杞兔肉汤
12.莲子百合瘦肉汤
13.黑木耳羹
14.黑豆粳米粥
15.梨萝蜜膏
(三)自我艾灸,提扶正气
1.关元
2.中脘
3.气海
4.命门
5.足三里
6.三阴交
7.大椎
(四)按摩保健,防病治病
1.面部红斑
2.口、鼻黏膜溃疡
3.脱发
4.穴位按摩
(五)常见误区
1.饮食误区
2.认识误区
3.用药误区

三、名家防治指导
(一)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2.常用药物
(二)中医治疗
1.分型治疗
2.中成药
3.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及膏方
4.验方、便方
5.中医外治法
(三)康复及预防
1.康复
2.预防

四、药食宜忌速查
(一)中西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二)禁忌用药
1.能引起光敏感的药物
2.含雌激素的药物
3.易引发或加重本病的药物
4.部分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5.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三)饮食禁忌

五、医患互动空间
(一)专家答疑
1.红斑狼疮会传染吗?
2.系统性红斑狼疮能治愈吗?
3.红斑狼疮为什么会好发于年轻女性?
4.红斑狼疮会遗传吗?
5.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部红斑可以使用药膏吗?
6.红斑狼疮患者能参加体育运动吗?
7.红斑狼疮患者的饮食有哪些禁忌?能吃海鲜吗?
8.红斑狼疮会不会影响性功能?
9.单纯使用中药能治疗红斑狼疮吗?
10.红斑狼疮患者可以结婚吗?
11.红斑狼疮患者何时可以怀孕?
12.红斑狼疮患者怀孕期间可以用药吗?
13.红斑狼疮患者能晒太阳吗?
14.有光敏感的红斑狼疮患者如何做好防护?
15.红斑狼疮患者能喝咖啡吗?
16.红斑狼疮患者一定要选择激素治疗吗?
17.激素的不良反应都有什么?
18.红斑狼疮患者月经紊乱是疾病的因素还是药物的因素?
19.红斑狼疮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避孕方式?
20.红斑狼疮患者如何做好孕期保健?
21.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是不是更好?
22.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根治红斑狼疮吗?
23.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终生性疾病吗?必须终生服药不能停吗?
24.红斑狼疮的皮肤红斑会癌变吗?晒太阳多了会加大这种可能吗?
25.怀疑自己有红斑狼疮应该到什么科就诊?应该做什么检查?
(二)名医名院
1.东北地区
2.华北地区
3.华东地区
4.华中地区
5.西北、西南地区
6.华南地区

前言/序言


了解红斑狼疮:诊断、治疗与生活管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全身多系统炎症。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大脑等几乎任何器官,因此被称为“像变色龙一样”的疾病。 疾病的诊断: 红斑狼疮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例如不明原因的皮疹(特别是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发热、疲劳、口腔溃疡、脱发、光敏感等。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关键。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尿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尿、血尿,提示肾脏可能受到累及。免疫学检查则能发现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是筛查的首选,阳性率很高,但其特异性不高。更具诊断价值的是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和抗Sm抗体,它们在红斑狼疮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补体水平(C3、C4)的降低也常常与疾病活动有关。 为了评估疾病累及的器官,医生可能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光、CT、超声波,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肾脏活检是评估狼疮性肾炎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的金标准。 疾病的治疗: 红斑狼疮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减轻症状,防止器官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减少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由于红斑狼疮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 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发热等轻度症状。 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红斑狼疮的核心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并逐渐减量维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体重增加、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感染风险增加等,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抗疟疾药物(如羟氯喹): 对于皮肤症状、关节症状以及预防疾病复发有显著疗效,同时也有改善血脂、预防血栓的潜在益处。 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严重、对激素反应不佳或需要减停激素的患者,可以使用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更强效地抑制免疫系统,但也需要密切监测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感染风险等。 生物制剂: 近年来,针对红斑狼疮的靶向治疗药物——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贝利木单抗等,为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地靶向免疫系统中关键的细胞或分子,从而达到更精确的免疫调控。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例如使用降压药控制高血压,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减少激素的胃肠道副作用等。 生活管理与自我照护: 除了药物治疗,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自我管理对于红斑狼疮患者的康复同样至关重要。 规律休息与适度运动: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在疾病活动期,应充分休息。在疾病缓解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情绪。 均衡饮食: 提倡均衡、营养的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鲜、烟酒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因素。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对于预防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尤为重要。 预防感染: 红斑狼疮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应积极预防,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防晒: 许多狼疮患者对紫外线敏感,暴露在阳光下可能诱发或加重皮疹和全身症状。因此,外出时应采取充分的防晒措施,如穿长袖衣裤、戴帽子、打遮阳伞,并涂抹高倍数防晒霜。 心理调适: 长期患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学会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疾病。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疾病活动情况、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了解疾病知识: 积极学习关于红斑狼疮的知识,了解疾病的特点、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疾病。通过科学的诊断、规范的治疗以及积极的生活管理,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重拾健康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虽然医生是专业的,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人。这本书关于“自我管理”的部分,真的可以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一些健康科普读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从非常细致的层面入手,教我们如何去观察、记录和应对红斑狼疮的各种症状。比如,它提供了详细的症状监测表格,教会我们如何记录疼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以及皮肤变化的细节,还有疲劳感的程度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其实对于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如何识别疾病的复发信号,从而能够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在生活方式的调整上,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饮食禁忌(哪些食物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运动的适宜度和方式、睡眠的质量管理,甚至是如何处理情绪压力。它强调了情绪对免疫系统和疾病进展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放松技巧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这一点对于长期面对慢性疾病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一看就是那种严谨、内容为王的学术风格,没有花里胡哨的宣传图。我一直对“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觉得它可能是解决一些疑难杂症的钥匙,尤其是像红斑狼疮这样复杂且反复发作的疾病,单纯依靠一种疗法似乎总觉得有些不足。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红斑狼疮的现代医学认识,这部分内容讲解得非常清晰,从病因、发病机制到诊断标准,都条理分明,对于我这样并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也易于理解。它并没有用过于深奥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疾病的本质。接着,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医在治疗方面的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案,比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并且详细解释了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潜在的副作用以及如何监测和管理。这让我对西医治疗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也打消了我过去对某些药物的疑虑。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实践指导,这一点非常难得。它提出的“自我管理”概念,更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

评分

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还在于它对于“防治”两个字的深刻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重点都在“治疗”,而这本书则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解“防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生病了怎么办,更是告诉你如何尽可能地避免生病,或者将疾病的发生、发展扼杀在萌芽状态。在“防治”的部分,它深入探讨了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身的行为和选择,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如何识别早期症状的指南,这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是提供医学知识,更是在培养我们主动健康管理的能力,教会我们如何与疾病和平共处,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它让“治疗”和“管理”变得不再那么被动和恐惧。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忽视中医在慢性病管理中的独特优势。它在介绍了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又非常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它解释了中医是如何看待红斑狼疮的,比如将其归类于“斑”或“痹”等范畴,并详细介绍了中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如湿热、瘀毒、肝肾亏虚等。这一点让我觉得中医的视角非常巧妙,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身体的失衡状态。然后,它开始介绍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常用的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它不仅列举了常用方剂的名称,还解释了这些方剂的配伍原理和针对的证型,这一点非常关键,避免了读者盲目自行用药。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把中医治疗描述得神秘莫测,而是用相对清晰的方式解释了其作用机制,比如如何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它还特别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比如如何利用中医药来减轻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或者在疾病缓解期巩固疗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之前对中西医结合的一些固有印象。我一直觉得,要么是纯西医,要么是纯中医,两者很难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并列”。它不是让你选择西医或者中医,而是教你在一个框架下,如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和运用这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它有一章专门讲“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详细分析了不同疾病阶段,中西医如何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例如,在疾病活动期,西医可能侧重于控制免疫炎症反应,而中医药则可以起到辅助抑制炎症、保护脏器功能的作用。而在疾病缓解期,中医药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用于调理身体,巩固疗效,预防复发。书中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病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这比空泛的理论阐述更有说服力。它也提醒我们,这种结合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操作。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还没看,发货很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买了它了

评分

好?。。。。。。。。。。

评分

东西不错,大家都很喜欢

评分

是我需要的材料,学习中

评分

价格实惠,内容饱满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