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9787108047854三联书店

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9787108047854三联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高居翰(JamesCahill)著,李渝 著,李渝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绘画史
  • 艺术史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图说
  • 高居翰
  • 三联书店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7854
商品编码:11599151665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图说中国绘画史
            定价 88.00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美]高居翰(James Cahill) 著,李渝
装帧 精装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108047854


内容介绍
高居翰早年的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2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普及大众的艺术读物。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目录
致新读者 致中文读者--原著者序高居翰 就画论画--译者序李渝 一早期人物画:汉、六朝及唐(2~9世纪) 二早期山水:六朝至宋初(4~11世纪) 三宋代山水:中期(11~12世纪) 四五代及宋人物(10~13世纪) 五山水人物及庭园人物(4~13世纪) 六宋代的花鸟与畜兽(10~13世纪) 七南宋院派山水:马远、夏、马麟(12~13世纪) 八宋代文人画及禅画(11~13世纪) 九元初画家:钱选、赵孟、高克恭(13世纪末~14世纪) 十元末画家:四大家及盛懋(14世纪) 十一明初画院及浙派:边文进、戴进、吴伟(15世纪)致新读者
致中文读者--原著者序高居翰
就画论画--译者序李渝
一早期人物画:汉、六朝及唐(2~9世纪)
二早期山水:六朝至宋初(4~11世纪)
三宋代山水:中期(11~12世纪)
四五代及宋人物(10~13世纪)
五山水人物及庭园人物(4~13世纪)
六宋代的花鸟与畜兽(10~13世纪)
七南宋院派山水:马远、夏、马麟(12~13世纪)
八宋代文人画及禅画(11~13世纪)
九元初画家:钱选、赵孟、高克恭(13世纪末~14世纪)
十元末画家:四大家及盛懋(14世纪)
十一明初画院及浙派:边文进、戴进、吴伟(15世纪)
十二吴派:沈周、文徵明及其追随者(15~16世纪)
十三周臣、唐寅及仇英(16世纪)
十四董其昌及明末绘画(16~17世纪)
十五清初绘画:正传大家(17~18世纪初)
十六清初绘画:独创主义者(17~18世纪初)
十七十八世纪:扬州八怪及其他画家(18世纪初)
年表、画家小传
图序
索引
参考书目
新版译者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中国绘画的千年回响:一部视觉的史诗 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社会变迁。它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艺术,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精神与物质、东方与西方的一座座桥梁。当我们翻开中国绘画史的长卷,便会看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其中既有帝王将相的威严气度,也有文人墨客的淡泊情怀;既有山河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市井生活的生动写照。这部视觉的史诗,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意境深远的美学追求,在全球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期萌芽与宗教的洗礼:从岩画到壁画 中国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遍布全国各地的岩画,如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以其粗犷有力的线条,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狩猎活动、祭祀仪式,展现了原始的艺术冲动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朴拙而充满生命力的图像,是中国绘画最早的滥觞。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对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地兴建的石窟寺,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成为了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些石窟中的壁画和彩塑,以其宏伟的规模、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生动地展现了佛教故事、佛陀形象、菩萨造像以及供养人的生活。这些早期壁画不仅是宗教宣传的工具,更是中国绘画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道教、民间信仰的图像也逐渐丰富,为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文人画的兴盛:笔墨的乾坤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阶层的崛起,绘画开始摆脱单纯的宗教和实用功能,逐渐转向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描绘。顾恺之以其“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理论,强调绘画的内在精神表现。他的作品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流畅的线条,展现了士人的优雅风度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政治的繁荣、经济的富庶、文化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山水画初具规模,如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富丽堂皇;张璪的水墨山水,则更加写意。人物画更是达到巅峰,阎立本的《步辇图》捕捉了历史瞬间的微妙人物关系;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技法,线条飘逸,充满动感,被誉为“画圣”。仕女画也盛行,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盛唐女性的丰腴之美和悠闲生活。佛教壁画依然繁盛,但题材更加丰富,世俗化趋势明显。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宋代士人阶层在政治上的失意,促使他们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以雄浑壮丽或清幽秀美的笔触,展现了山川的鬼斧神工,寄寓了画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水墨写意技法日益成熟,文同、苏轼等文人画家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风格。花鸟画也取得了辉煌成就,黄荃的工笔富丽,徐熙的写意生动,沈周等人的作品更是将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代绘画注重写实,讲究法度,也注重意境的营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蒙古统治下,汉族文人艺术家面临着新的文化环境。许多画家选择隐居山林,以书画来抒发胸中块垒。山水画依然是主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夏山隐居图》、倪瓒的《容膝斋图》,构图精巧,笔墨苍劲,体现了文人画的独特品格。士人画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强调“逸格”,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继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明代,宫廷画院依然存在,但文人画的影响力更加广泛。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各具特色,在山水、人物、花鸟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浙派、吴门画派等流派纷呈,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董其昌的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随着满族入主中原,绘画风格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宫廷绘画更加精致华丽,但许多画家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扬州八怪,如郑燮、金农等,以其不拘泥于传统、风格独特的作品,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和个性情感的关注。海上画派,如任熊、任薰、任伯年等,融合中西技法,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同时,大量民间艺术也蓬勃发展,如年画、剪纸等,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和朴实的美感,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涵。 笔墨的语言与意境的诗学:东方审美的精髓 中国绘画之所以独树一帜,与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意境追求密不可分。笔墨,并非单纯的线条和墨色,而是画家情感、学养、思想的载体。一笔一画,都蕴含着画家的功力与性情。墨的浓淡干湿,晕染层次,是中国画家表现光影、质感和空间的重要手段。 意境,是中国绘画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画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一幅成功的山水画,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思,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或是山涧的清幽宁静。花鸟画则通过对花鸟形态的描摹,传达出高洁、坚韧、祥和等象征意义。人物画则力求“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展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东西方的对话与现代的探索:传承与创新 进入近现代,中国绘画在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油画、版画等西方画种的引入,为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媒介和表现方式。许多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在中西艺术的融合中,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韵味,又具现代精神的作品。 中国画的传统也在不断被继承和发展。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国画笔墨技法、审美情趣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现代观念和技法,创作出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作品。从对传统山水的现代解读,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再到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中国绘画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语 中国绘画史,是一部流动的史书,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它以其独特的东方智慧和审美,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古今的文脉。从岩画的原始呼唤,到壁画的宗教虔诚,再到文人画的笔墨乾坤,直至今日的多元探索,中国绘画始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了解中国绘画,便是走进一个充满哲思、诗意与生命力的世界,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艺术魅力,体悟那份独属于东方的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高居翰先生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甚至引发了我对自己过往认知的颠覆。他对于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绘画作品的比较分析,常常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我记得他曾经分析过一幅宋代山水画,不仅仅是从构图和笔墨技巧上进行阐释,更是深入探讨了画作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比如道家“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体现在山水的描绘之中。这种对绘画作品的深层解读,让我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美的对象,而是能够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

评分

总而言之,《图说中国绘画史》是一本极其优秀的艺术史读物,它以其丰富的图像、深刻的解读、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奇妙之门。我不仅仅是从中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并引导我以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珍品。这本书绝对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高居翰先生在讲解绘画作品时,并非是照本宣科,而是带着一种探索的热情,仿佛他自己也在和我们一同发现这些画作的奥秘。他对一些著名画家的生平轶事、创作背景的描绘,也让这些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我喜欢他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让原本复杂的绘画史变得通俗易懂,而且引人入胜,甚至让我产生了自己也想动手尝试绘画的冲动。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高清的彩色图片,让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画重焕生机,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画作的笔触和色彩的质感。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局部细节的放大展示,这使得我们在欣赏宏大画卷的同时,又能专注于那些精妙绝伦的局部处理,比如人物的眉眼、服饰的褶皱、山石的皴法等等,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藏着画家的匠心和时代的烙印。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进行无声的对话。

评分

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同时又兼顾了可读性。高居翰先生在引用史料、考证画作真伪方面,都做得非常扎实,让读者能够信任他所提供的每一个论断。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让这些学术的严谨性压制住文字的流畅性,反而通过精彩的语言组织,将枯燥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对于中国绘画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晰而又有逻辑,让我能够很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绘画特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中国绘画史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中国绘画就是拘泥于山水、花鸟,人物画也多半是程式化的。然而,高居翰先生通过大量的例证,展现了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其题材的广阔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他对绘画风格演变的梳理,从粗放到精细,从写意到写实,再到后来的象征意义的强调,都清晰可见,而且并非是孤立的分析,而是将绘画置于整个社会文化、政治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多维度的解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高居翰先生将中国绘画置于整个文化体系之中进行考察,展现了绘画与文学、哲学、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紧密联系。他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细致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这种深入的文化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成为了一部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绝佳读物。

评分

我尤其喜欢这本书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客观和审慎。高居翰先生在介绍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时,总是能够以一种平衡的态度来呈现,既不回避争议,又能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立场。他对于画作年代、作者归属的考证,往往能够借鉴不同的研究成果,并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深感信服,也让我认识到,艺术史的研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它对于“笔墨”的精妙解析。高居翰先生不仅仅是描述笔墨的技法,更是深入挖掘笔墨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他能够将看似简单的笔触、墨色,解读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是哲理。我曾经在欣赏一幅王蒙的山水画时,对那些繁复的皴法感到困惑,但在高居翰先生的解读下,我才明白这些笔墨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艺术家用心血和智慧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承载着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评分

《图说中国绘画史》这本书,自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觉它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我尤其欣赏它的“图说”二字,这并非简单的插图配文字,而是将图像本身作为叙事的重要部分,甚至是主角。高居翰先生在处理这些珍贵的绘画作品时,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让我反复翻阅,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比如,他对于早期绘画中人物形象的细致分析,不仅仅是描绘其造型,更是深入到人物的眼神、姿态,甚至是服饰的纹理,去推测当时人们的心境、社会地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这种“看图说话”的能力,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而高居翰先生无疑做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