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

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淩永樂 著
圖書標籤:
  • 化學元素
  • 元素發現史
  • 化學史
  • 科學史
  • 無機化學
  • 化學
  • 科學
  • 修訂本
  • 第3版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642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489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按化學這一學科的發展,以化學元素在地殼中存在的豐度以及它們的單質和化閤物的性質,列述111種化學元素的發現並獲得國際間承認的過程,扼要講述瞭各元素的應用,也講述瞭國際間已報導發現而尚未證實的112號-118號元素,並對一些有爭議的元素發現提齣個人意見。書中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和事物發現的許多哲理,可供廣大大中學校師生參考閱讀。

目錄

1 古代人在生活和生産實踐中的發現
1-1 人類最早認識的碳
1-2 燦爛、明亮的金和銀
1-3 青銅的組成成分銅和锡
1-4 地下噴齣的硫
1-5 天上落下的鐵
1-6 使古羅馬人遭受毒害的鉛
1-7 形成江河大海的汞
1-8 與锡和鉛分不清的銻和鉍
1-9 我國古代最早獲得砷和鋅
1-10 中國古老白銅中的鎳
1-11 古埃及人和中國人最早製得氧
1-12 古南美洲印第安人早已利用的鉑
1-13 得自人尿的磷
2 近代化學科學實驗興起中的發現
2-1 實驗研究空氣和水的組成中發現的氮和氫
2-2 “齣生”三十多年後纔被承認的氯
2-3 典型科學實驗發現的錳、鉬、鎢和鈷
3 分析化學發展過程中的發現
3-1 地球元素碲和月亮元素硒
3-2 “後生可畏”的鈾和釷
3-3 神仙神女下凡成鈦、鉭、鈮和釩
3-4 分析寶石得到的鋯、鉻和鈹一
3-5 打開稀土元素大門見到釔和鈰
3-6 從鉑渣中找到鈀、銠、銥、鋨和釕
3-7 從海藻灰和食鹽結晶母液中得到的碘和溴
3-8 從礦石中發現的鋰
3-9 分析化學查齣鎘
3-10 打開稀土——道門看到鑭、鉺、鋱
3-11 首先證實門捷列夫預言的鍺
4 電池發明後的發現
4-1 首先用電解法獲得的鉀和鈉
4-2 隨後獲得鈣、鎂、鋇和鍶
4-3 由電解産物得到的硼和矽
4-4 兩位大學生研究成功電解鋁
4-5 傷害多人後纔被分離齣的氟
5 光譜分析創建後的發現
5-1 找到兩族稀散成員銫、銣和鉈、銦
5-2 果真利用光譜分析發現鎵
5-3 推開稀土三道門一扇尋到釤、釓、釹、鐠
5-4 推開稀土三道門另一扇找到鐿、鈧、鈥、銩、鏑
5-5 撞開稀土四道門找到銪和鑥
5-6 太陽元素氦
5-7 韆分之一的差值引齣氬
5-8 增補新傢族成員的氪、氖、氙
6 物質放射性發現中的發現
6-1 為科學獻身獲得釙和鐳
6-2 錯綜復雜中認清錒
6-3 捉摸不定中發現氡
6-4 眼花繚亂中得到鏷
7 原子結構探索中的發現
7-1 眾多爭議發現的鉿
7-2 按圖索驥找到錸
8 人造元素的實現
8-1 第一個人工製得的元素鍀
8-2 找到鹵素和堿金屬丟失成員砹和鈁
8-3 核裂變帶來鎿、鈈和鉕
8-4 一個接一個齣現的鎇、鋦、錇、鐦
8-5 核聚變帶來鎄和鐨
8-6 完成錒係元素的鍆、鍩、鐒
8-7 結束爭端命名的轤、鉗、銪、鐓、鏍、鍍
8-8 近期審定並命名的鋱和銫
8-9 報導已發現但尚未確認的112號-118號元素
8-10 能不能再發現新元素
參考文獻
附錄Ⅰ 化學元素命名和符號的來源
附錄Ⅱ 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度/p.P.m.(=剋/噸)
附錄Ⅲ 單質的熔點/K
附錄Ⅳ 單質的沸點/K
附錄Ⅳ 人名索引
附錄Ⅵ 部分重要名詞索引

精彩書摘

  古醫藥化學主要是對自然界存在的物質進行識彆,分辨哪些是有益健康或可食的,哪些是可以治病強身的,這是古醫藥化學傢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他們在實踐探索過程中也發現瞭一些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能,對認識和發現化學元素也起瞭促進作用。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曾經對世界的醫藥學發展作齣巨大貢獻。我國曆代有關本草的著作很多。“本草”的字麵含義是論述植物藥品的,但是實際上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三類物質。動物和植物的化學組成成分很復雜。除一般碳水化閤物、蛋白質、脂肪外,還有生物堿、配糖體、維生素、激素等。它們都是組成和結構很復雜的有機化閤物。礦物質雖多是簡單的無機化閤物,但多是混閤物,而非純淨物質。古醫藥學傢們憑藉經驗,認識到其中主要成分的一些性能。  正是古代人們在生活、生産實踐中,古煉金術士們和煉丹術士們在轉變物質的實際操作中,古醫藥學傢們在對自然界存在物質的探索中,獲得並認識瞭一些物質,其中一些是金屬和非金屬單質,被後人確定為化學元素。  元素和單質的概念在今天是有區彆的,例如水中含有氫和氧兩種元素,但並不含有氫氣和氧氣兩種單質。一種化學元素的發現,並不是以發現瞭它的單質狀態為依據,而古人獲得的那些物質中,確定哪些是元素,卻恰恰是以單質為依據的。  這種確定,一方麵是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加以考證,得齣結論;另一方麵是根據考古發掘齣來的文物加以物理和化學的分析研究,作齣判斷。  古代的埃及、巴比倫、羅馬、希臘、印度和我國都是人類最早定居的地方,因而也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因此所確定的古代人們發現的化學元素,絕大部分是這幾個國傢古代人民的創造和發現。  我國自新中國建立後,考古發掘工作得到很大發展,太量多年埋沒地下的文物齣土,使我國考古和化學史學者們獲得大量寶貴材料,使我國古代人民在化學元素發現過程中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得到發揚和傳播。  1—1人類最早認識的碳  碳是自然界中分布相當廣泛的元素之一。自然界中以遊離狀態存在的有金剛石、石墨和煤,各種形態的煤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煤中含碳達99%。碳的化閤物更是多種多樣,從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岩石裏的各種碳酸鹽,到動植物組織中成韆上萬種的有機化閤物。人們還可以輕易地取得碳的一些遊離狀態的産物,如木炭、炭黑等。這就決定瞭碳在人類有史以前很早很早就被發現並利用瞭。  隨著火的發現,人們就發現瞭木炭。1929年在北京城西南周口店山洞裏發現北京猿人化石,考證瞭周口店是北京猿人在距今70萬一23萬年間生活的地方。就在這些山洞裏,還發現瞭木炭,經過化驗證實,其中有單質碳存在。  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的時期中,木炭不僅被人們用做燃料,而且還被用做還原劑。我國許多古代冶煉金屬場地的發掘中都證實瞭這一點。例如1933年在河南省安陽縣發掘到周代(前1046一前256)冶煉銅的地方,就有大塊的木炭,直徑在1寸(我國舊長度單位,1尺=10寸=1/3米)或2寸左右。  隨著冶金工業的發展,人們尋找比木炭更廉價的燃料和還原劑,最終找到瞭煤。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至遲在漢朝已經知道煤可燃燒。《漢書·地理誌》記述著:“豫章郡齣石,可燃為薪。”豫章郡在現今江西省南昌市附近。這種可燃的石頭顯然指的是煤。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省平陵縣漢初冶鐵遺址中發現煤塊,說明我國西漢初期,即公元前200年左右,已用煤煉鐵。  ……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該書並非《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內容詳實且力求自然流暢,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構思的痕跡: --- 《星辰的低語:宇宙化學的宏偉史詩》 作者: 阿爾伯特·馮·赫爾曼 / 譯者:林溪 齣版社: 瀚宇文化 開本: 16開 / 頁數: 約 620 頁 定價: 128.00 元 核心主題: 從宇宙的誕生之初,追溯物質構成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討超新星爆炸、恒星核閤成、星際介質的演化,以及重元素在星係結構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本書不側重於地麵實驗室的元素分離史,而是將視野投嚮廣袤的宇宙空間。 --- 內容提要: 自古以來,人類便仰望夜空,試圖理解那些閃爍光點背後的本質。我們腳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氣、乃至構成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其起源究竟何在?《星辰的低語:宇宙化學的宏偉史詩》正是一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尋宇宙物質起源與演化的磅礴著作。它並非一本傳統的元素周期錶解析手冊,而是聚焦於宇宙尺度下的“化學工廠”——恒星、星雲與黑洞。 本書結構宏大而嚴謹,將宇宙化學的探索曆程劃分為四個主要紀元,帶領讀者層層深入,揭示物質在極端物理條件下的煉金術過程。 第一部:太初的微光——宇宙的基石與暴漲時代 本部分追溯至宇宙大爆炸後的最初幾分鍾。我們探討瞭誇剋-膠子等離子體的冷卻,以及質子和中子的形成。重點闡述瞭“太初核閤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BBN)這一決定性的早期事件。作者詳盡分析瞭氫($^{1} ext{H}$)和氦($^{4} ext{He}$)在宇宙誕生後約三分鍾內是如何被“鑄造”齣來的,以及微量的鋰($^{7} ext{Li}$)的豐度如何成為檢驗現代宇宙學模型的關鍵證據。 這一部分深入討論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如何為我們提供瞭早期宇宙物質密度的快照,並解釋瞭早期宇宙的均勻性與結構形成的矛盾,為後續重元素的誕生鋪平瞭理論基礎。我們審視瞭早期宇宙中缺乏復雜分子和重元素對第一代恒星形成(Population III Stars)的製約作用。 第二部:恒星的熔爐——核閤成的主鏇律 本書的核心章節聚焦於恒星——宇宙中無可替代的化學元素工廠。作者詳細描繪瞭從主序星到紅巨星,再到超新星爆發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元素如何被層層疊加和鍛造。 1. 主序星的氦閃: 對太陽類恒星內部的質子-質子鏈反應(p-p chain)和碳氮氧循環(CNO cycle)進行瞭細緻的化學動力學分析,解釋瞭碳、氮、氧這些輕元素的穩定生成機製。 2. 巨星的內部煉金術: 當恒星耗盡核心燃料時,它會進入紅巨星階段。本章重點闡述瞭“三阿爾法過程”(Triple-Alpha Process),即氦核如何聚變成碳,以及後續碳核聚變成氖和鎂的復雜路徑。對於質量更大的恒星,我們深入剖析瞭碳燃燒、氖燃燒,直至矽燃燒的層級結構,直至形成鐵($^{56} ext{Fe}$)的核心。 3. 中子捕獲: 介紹瞭元素周期錶中位於鐵以後的所有穩定元素(如金、銀、鉛)的來源。詳細區分瞭慢中子捕獲過程(s-process),它主要發生在漸近巨星分支(AGB)星的包層中,以及快中子捕獲過程(r-process),它被認為是産生宇宙中一半以上重元素的關鍵,其發生地主要指嚮壯觀的超新星爆炸或更極端的雙中子星並閤事件。 第三部:死亡的輝煌——極端環境下的元素播撒 恒星的死亡並非終結,而是物質循環的華麗序麯。本部分專門研究瞭宇宙中最劇烈的化學反應現場。 我們詳細考察瞭Ia型和II型超新星爆發,分析瞭激波在恒星外殼上傳播時引發的瞬時核反應,這些反應産生瞭大量的稀有同位素,並將新閤成的元素拋灑到星際介質中。此外,書中引入瞭最新的觀測證據,探討瞭被稱為“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韆新星(Kilonovae)——在産生金、鉑等超重元素方麵的決定性作用。這些爆炸産生的元素豐度模式,為理解銀河係中不同區域的化學演化提供瞭直接的指紋信息。 第四部:星際的遺産——化學演化與行星的形成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收縮迴星係尺度,考察這些由恒星死亡産生的元素如何在星際雲中混閤、冷卻和凝結。我們探討瞭星際介質(ISM)中的復雜化學過程,包括低溫下氣相和固相的分子形成機製,例如一氧化碳、水冰和有機分子(如甲醇、乙醛)在塵埃顆粒錶麵的催化閤成。 本書以行星化學的視角作結。這些由“星塵”構成的行星係統,如何繼承瞭前輩恒星的化學遺産?作者對比瞭類地行星(富含矽、鐵、氧)和氣態巨行星(富含氫、氦、輕元素)的化學組成差異,並探討瞭係外行星大氣光譜分析如何揭示其宿主恒星的化學指紋,從而反推行星係統的年齡和演化曆史。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所有對宇宙起源、天體物理學和基礎化學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它無需深厚的物理學或化學背景,但需要對宏大敘事和嚴謹科學探索抱有熱情。對於天文學愛好者、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人員,本書提供瞭對宇宙物質曆史的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參考。 ---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馮·赫爾曼,柏林大學理論天體物理學資深研究員,長期緻力於極端環境下核反應動力學和星際化學模型的研究。本書是其三十餘年研究生涯的結晶,首次以如此宏大的敘事風格,將宇宙的物理演化與物質的化學創造史詩般地結閤起來。 ---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感到驚喜。作為一名對化學元素有著基礎瞭解的讀者,我原本以為《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會是枯燥的知識堆砌,但事實恰恰相反。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地介紹“誰在什麼時候發現瞭哪個元素”,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次發現背後復雜的科學背景、社會環境以及個人動機。例如,在講述某個元素的發現時,作者會詳細闡述當時科學界的主流理論,以及為什麼這個新元素的齣現會對現有理論構成挑戰,甚至引發一場科學革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科學方法的演變的描述,從早期依靠觀察和經驗,到後期運用光譜分析、質譜分析等先進技術,這種科學方法的進步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發現史。書中對於那些“被遺忘”的發現者的提及,也讓我印象深刻,這提醒我們,科學的進步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少數天纔的孤軍奮戰。這本書確實拓展瞭我對化學史的認知,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並非綫性前進,而是充滿瞭麯摺、爭論和意外。

評分

《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科學知識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未知、挑戰極限的精神史詩。作者以一種近乎史詩般的宏大視角,描繪瞭化學元素發現的漫長而輝煌的曆程。我尤其被書中對那些關鍵性實驗的細緻描述所打動,那些精巧的設計、那些令人扼腕的失敗、以及最終柳暗花明的成功,都充滿瞭力量。它不僅僅是講述“發現”瞭什麼,更是揭示瞭“如何”發現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思維的躍遷。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科學發展的對比,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提醒我們,科學的火種可以在任何地方點燃,而智慧的閃光也並非隻屬於某個特定群體。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現代科技的發展,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深深植根於這些古老而偉大的發現之中。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科學的連續性,以及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離不開前人的智慧積纍。

評分

我嘗試著從一個完全不熟悉科學曆史的讀者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我認為它依然具有非凡的吸引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對於復雜的科學概念,作者也能夠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動形象的描述來解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它沒有使用大量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故事性上,讓我能夠沉浸其中,感受發現的樂趣。我喜歡書中那些關於科學傢個人生活的小插麯,那些關於他們性格、他們麵臨的睏境、以及他們與同行之間的互動,這些細節讓這些偉大的發現者變得更加真實可感,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人物。我還會被書中那些對當時社會影響的討論所吸引,例如某個元素的發現如何推動瞭工業革命,或者如何改變瞭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本穿越時空的導覽,帶領我領略瞭人類智慧的光芒,讓我對科學的探索精神産生瞭由衷的敬佩。

評分

我必須承認,《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科學史書籍的刻闆印象。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融入瞭大量文學化的敘事手法,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如同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我被書中那些充滿張力的情節所吸引,比如科學傢們在爭奪發現權時的鬥智鬥勇,或者是在重大發現麵前的激動與惶恐。書中對於不同元素發現的“時間綫”的梳理,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科學知識是如何逐漸積纍和完善的,每一個新元素的加入,都像是在一塊巨大的拼圖上找到瞭新的關鍵碎片。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一些“被低估”的元素的深入解讀,它們的故事往往比那些耳熟能詳的元素更加麯摺和令人唏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的背後,充滿瞭人性化的掙紮與輝煌,它不僅僅是一部科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不懈探索精神的贊歌。

評分

這本《化學元素的發現(修訂第3版)》真是一部令人著迷的著作。我一直對科學史,尤其是那些塑造瞭我們對物質世界理解的裏程碑事件,有著濃厚的興趣。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以如此引人入勝的方式展開。作者巧妙地將科學發現的嚴謹性與人性化的敘事結閤在一起,讓我感覺自己像是置身於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從煉金術士模糊的實驗到近代化學先驅們精確的測量,每一步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邊緣”元素發現的探討,那些曾經被忽略、被誤解,最終卻證明瞭其重要性的元素,它們的故事充滿瞭戲劇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著那些科學傢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裏,麵對著未知的挑戰,是如何憑藉智慧和毅力不斷前行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事實,它更是在講述一個關於人類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不懈探索的故事。它讓我對“元素”這兩個字有瞭更深的敬意,它們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符號,而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和智慧的結晶。

評分

好書推薦

評分

買來給孩子看~先好評~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書按化學這一學科的發展,以化學元素在地殼中存在的豐度以及它們的單質和化閤物的性質,列述111種化學元素的發現並獲得國際間承認的過程,扼要講述瞭各元素的應用,也講述瞭國際間已報導發現而尚未證實的112號-118號元素,並對一些有爭議的元素發現提齣個人意見。書中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和事物發現的許多哲理,可供廣大大中學校師生參考閱讀。

評分

好書推薦

評分

本書按化學這一學科的發展,以化學元素在地殼中存在的豐度以及它們的單質和化閤物的性質,列述111種化學元素的發現並獲得國際間承認的過程,扼要講述瞭各元素的應用,也講述瞭國際間已報導發現而尚未證實的112號-118號元素,並對一些有爭議的元素發現提齣個人意見。書中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和事物發現的許多哲理,可供廣大大中學校師生參考閱讀。

評分

寫故事的呀還以為講元素詳細

評分

介紹瞭一些有代錶性的化學元素發現過程,很有意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