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

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矿物外加剂
  • GB/T 18736-2017
  • 高强混凝土
  • 高性能混凝土
  • 建筑材料
  • 水泥
  • 混凝土配合比
  • 工程建设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建筑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87362017
商品编码:11630254562
包装:0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3-01
页数:16
字数:28

具体描述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与发展》 一、 引言 混凝土作为当今建筑工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结构材料,其性能的提升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耐久性与经济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混凝土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对高强度、高耐久性、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严苛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发与应用,为混凝土性能的飞跃提供了关键支撑。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原理、性能、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书。本书内容涵盖了多种新型外加剂,并重点关注其在提升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以及实现绿色施工方面的作用。 二、 混凝土外加剂的基础理论与发展历程 在深入探讨新型外加剂之前,有必要回顾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历程。 1. 混凝土外加剂的基本概念与作用机理: 外加剂是指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掺入一定量的、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或矿物掺合料。它们通常以微量形式加入,但能对水泥的水化过程、胶凝材料颗粒的分布、气泡的形成与细化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从而调控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如流动性、保水性)和硬化后的性能(如强度、耐久性)。 作用机理: 外加剂的作用机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表面吸附与电荷中和: 减水剂等通过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改变颗粒间的静电斥力或空间位阻,提高分散性。 晶体生长调控: 某些外加剂能影响水泥水化产物的成核与生长速率及形态,如早强剂、缓凝剂。 气泡细化与稳定: 泵送剂、加气剂等通过表面活性作用,产生并稳定微细的封闭气泡,改善工作性。 火山灰反应与二次水化: 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参与火山灰反应或二次水化,生成更多的水化产物,改善混凝土的密实度和耐久性。 渗透结晶: 某些防水剂能在混凝土内部生成不溶性结晶,填充孔隙,提高抗渗性。 2. 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初): 主要是一些天然物质的尝试,如木质素磺酸盐作为减水剂的雏形。 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 合成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盐系列、萘系减水剂)和引气剂开始推广应用,显著改善了混凝土的工作性。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末至今): 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PCE)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其分子结构设计灵活,性能优异,是当前主流的高性能减水剂。同时,早强剂、缓凝剂、泵送剂、抗冻剂、防水剂、阻锈剂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此外,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硅灰、矿渣)作为重要的混凝土掺合料,其在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并与化学外加剂协同作用,推动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三、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与性能 本书重点介绍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混凝土外加剂。 1. 高性能减水剂(Superplasticizers) 聚羧酸盐系高性能减水剂(PCE): 结构与机理: PCE是一类主链为聚氧乙烯,侧链带有羧酸基团的聚合物。其高性能源于其独特的“梳状”分子结构,主链提供吸附位点,侧链提供强大的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通过改变主链和侧链的长度、密度以及侧链的官能团,可以精细调控其分散性能、减水率、坍落度保持能力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 性能特点: 具有极高的减水率(可达20%-45%),优异的坍落度保持能力,对水泥适应性好,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有利。PCE的引入使得高流动性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成为可能。 应用: 广泛应用于商品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超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 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 在传统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的基础上进行化学改性,提高了减水率和坍落度保持能力,但性能与PCE相比仍有差距。 改性萘系减水剂: 对萘系减水剂进行磺化度和分子量调控,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有应用价值。 2. 保坍剂(Slump Retention Agents) 机理: 保坍剂的主要作用是延缓混凝土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坍落度损失。其机理通常是通过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减缓水泥的水化速率,或者通过增稠作用,提高拌合物的粘聚力,抑制泌水和离析。 应用: 在高温环境、长距离运输、泵送困难等情况下,保坍剂的加入能有效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3. 泵送剂(Pumping Agents) 机理: 泵送剂主要通过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和润滑性,降低泵送压力,减少管道堵塞。其作用机理包括: 润滑作用: 降低拌合物与管道内壁的摩擦。 增稠作用: 提高拌合物的粘聚性,防止泌水离析,使混凝土在管道内形成连续的浆体,易于输送。 气泡细化与稳定: 产生微细、均匀的封闭气泡,提高拌合物的滑移性。 应用: 特别适用于需要长距离、高扬程泵送的工程,如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等。 4. 早强剂(Accelerating Admixtures) 机理: 早强剂主要通过加速水泥的水化反应,提高早期水化产物的生成速率,从而使混凝土在早期获得较高的强度。常见的早强剂包括无机盐类(如氯化物、硫酸盐)和有机物。 应用: 在寒冷地区施工、需要加快模板周转、抢工期等情况下使用。但需注意某些早强剂(如氯化物)可能引起钢筋锈蚀,应用时需谨慎选择。 5. 缓凝剂(Retarding Admixtures) 机理: 缓凝剂能抑制水泥的水化反应速率,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常见的缓凝剂包括糖类、羟基羧酸盐等。 应用: 在高温环境下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需要较长运输时间、一次性大面积浇筑时使用,以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保证施工质量。 6. 抗冻剂(Antifreezing Admixtures) 机理: 抗冻剂主要有两种作用机理: 降低水的冰点: 通过溶解在水中,降低水的冰点,使混凝土在较低温度下不易冻结。 引气作用: 引入大量微细、均匀的封闭气泡,这些气泡可以作为“膨胀缝”,吸收冻胀产生的压力,保护混凝土结构。 应用: 用于寒冷地区冬季施工,保护混凝土免受冻害。 7. 防水剂(Waterproofing Admixtures) 机理: 防水剂的作用在于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常见机理包括: 堵塞孔隙: 掺入细小的憎水性颗粒,填充混凝土中的毛细孔隙。 化学反应: 某些防水剂能在混凝土内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物质,堵塞孔隙。 憎水改性: 改变混凝土内部孔隙的表面性质,使其具有疏水性。 应用: 用于地下工程、水工结构、储罐等需要提高抗渗性能的部位。 8. 防锈剂(Rust Inhibitors) 机理: 防锈剂旨在保护钢筋免受氯离子侵蚀引起的锈蚀。其作用机理包括: 钝化钢筋表面: 在钢筋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阻止或延缓腐蚀的发生。 吸附与络合: 吸附在钢筋表面,与氯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降低氯离子的活性。 应用: 在沿海地区、含有盐类融雪剂的道路、以及暴露在腐蚀性环境中的结构中,为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提供保障。 9. 矿物外加剂(Mineral Admixtures) 概念: 矿物外加剂是指在生产水泥或混凝土时,掺入的具有改善混凝土性能作用的非水泥熟料矿物材料。它们通常以细粉状加入,参与水泥的水化反应或火山灰反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 主要种类与性能: 粉煤灰(Fly Ash): 火力发电厂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硅、铝、钙的氧化物。具有火山灰活性,能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更多的水化硅酸钙凝胶,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抗渗性、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并能改善工作性,降低水化热。 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furnace Slag, GGBFS): 冶炼生铁的副产品,经磨细后使用。具有潜在水硬性,能在碱性环境下发生二次水化,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改善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并能显著降低水化热,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 硅灰(Silica Fume): 工业硅或硅铁合金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粒径极细,活性很高。能够填充水泥颗粒间的空隙,并参与火山灰反应,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强度,极大地提高抗渗性、抗磨损性、抗腐蚀性。 协同效应: 矿物外加剂通常与化学外加剂(特别是PCE)协同使用,可以达到更优异的混凝土性能。例如,粉煤灰和PCE的组合可以有效控制早期强度,同时保证良好的工作性和后期强度。 四、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技术与实践 1. 外加剂的选择原则: 工程需求: 明确工程对混凝土性能的具体要求,如强度、耐久性、工作性、抗冻性、抗渗性等。 水泥品种与特性: 不同水泥的化学成分、细度、碱含量等会影响外加剂的效果。 集料特性: 集料的粒径、粒形、表面纹理等也会影响外加剂的掺量和效果。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等会影响外加剂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保坍剂和缓凝剂。 经济性: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外加剂的成本效益。 兼容性: 考虑不同种类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水泥、矿物掺合料之间的兼容性,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2. 外加剂的掺量控制与优化: 试验室试配: 通过严格的试验室试配,确定外加剂的最佳掺量,以达到最佳性能。 现场调整: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如水泥批次变化、集料含水量变化、温度变化等),对掺量进行微调。 计量精度: 确保外加剂的准确计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影响混凝土性能。 3. 新型外加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高强混凝土: 主要依靠高掺量的PCE减水剂,配合矿物掺合料(如硅灰、粉煤灰),以及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实现超高强度。 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 依靠PCE减水剂提供极高的流动性和良好的粘聚性,配合迷宫式骨料级配,实现无需振捣的密实。 大体积混凝土: 重点在于控制水化热,减少温差裂缝,通常采用低水化热水泥、掺加大量粉煤灰或矿渣,并配合缓凝剂。 耐久性混凝土: 针对特定环境(如海洋、冻融、腐蚀性介质),选择合适的抗渗剂、防锈剂、抗硫酸盐剂等,并辅以高性能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抵抗侵蚀的能力。 4. 绿色施工与可持续发展: 减少水泥用量: 通过使用高性能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可以在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碳排放。 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 粉煤灰、矿渣等矿物外加剂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符合循环经济理念。 降低能源消耗: 高流动性混凝土的应用,减少了振捣过程中的机械能消耗。 五、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发展趋势 1. 功能复合化与多功能化: 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外加剂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同时具有减水、保坍、早强、抗冻等多种性能的外加剂。 2. 智能化与绿色化: 研发更环保、低毒、可降解的外加剂,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外加剂使用过程的智能化监测与调控。 3. 高性能化与定制化: 针对不同工程、不同材料,开发具有更高性能、更强适应性的定制化外加剂。 4. 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在混凝土外加剂中的应用: 探索纳米材料(如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管)和生物技术(如生物矿化)在外加剂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混凝土性能的提升开辟新途径。 5. 理论研究的深入: 进一步深入研究外加剂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为外加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六、 结论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是现代混凝土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工程性能,更在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书力求全面、深入地介绍新型混凝土外加剂的知识,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必将在未来的建筑工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就知道它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作为一名资深的混凝土技术专家,我深知矿物外加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战略性地位。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它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各类矿物外加剂的“微观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比如它们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形核效应、晶体生长调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颗粒级配来填充水泥浆体的孔隙,从而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力学性能。书中对这些微观机理的阐述,不仅解释了宏观性能的提升,更提供了未来研发的方向。此外,书中对GB/T 18736-2017标准的解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它不仅涵盖了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还对标准的制定背景、试验方法的原理以及性能指标的科学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标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员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矿物外加剂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性能,比如在高温、高湿、腐蚀性环境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复配来应对这些挑战。这本书无疑是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刚刚拿到这本《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我真是太激动了!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混凝土外加剂我用了不少,但说实话,很多时候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翻开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行业报告,也不是纯理论的学术论文,而是真正地从实际应用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矿物外加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性能评价以及应用要点。书中对各种矿物外加剂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与水泥基体发生协同作用,从而提升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抗裂性等方面,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外加剂复配技术时的细致入微,不同种类、不同掺量的外加剂组合,会对混凝土性能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都给出了丰富的实例和数据支持。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项目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外加剂选择和优化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之前在遇到一些复杂的设计要求时,总是凭经验和零散的资料来判断,这次读了这本书,感觉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也更有底气去应对那些挑战了。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本实用的技术指南,它帮助我从更宏观、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瓶颈,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混凝土行业从业者,特别是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感兴趣的朋友,仔细研读的佳作。

评分

《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这本书,对我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我始终关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其在各种荷载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矿物外加剂,来大幅提升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以及抗压、抗折、抗剪等关键指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矿物外加剂在改善混凝土早期强度的机制的阐述印象深刻,这对于需要快速拆模、加快施工进度的工程项目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选择和复配矿物外加剂,来控制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减少开裂风险,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这些都是我在设计中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我还会参考书中关于矿物外加剂对混凝土结构性能影响的评价方法,这能帮助我更精准地进行结构设计和安全验算。

评分

这本《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的出现,让我这个混凝土行业的新晋技术员,瞬间感觉自己拥有了“武功秘籍”。之前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总是感觉和实际应用之间隔着一层纱。拿到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把那层纱揭开了。它用非常直观和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各种矿物外加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们在混凝土里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矿物外加剂如何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部分,比如流动性、粘聚性这些,原来它们之间是有这么微妙的联系。还有关于怎么让混凝土更“结实”,也就是强度更高,以及怎么让它更“耐用”,比如抗腐蚀、抗冻融,书中都有详细的讲解,并且还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最让我觉得惊喜的是,书中还把GB/T 18736-2017这个标准的内容,一点一点地给解释清楚了,那些规范性的条文,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了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选择合适的矿物外加剂,如何调配出性能优良的混凝土。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我对混凝土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我没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行业标准解读。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而且不失专业性,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书中对矿物外加剂在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论述,尤其让我感到惊艳。我一直觉得,强度固然重要,但混凝土的“寿命”和“抵抗环境侵蚀”的能力,才是衡量其真正“高性能”的关键。这本书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加入某些矿物外加剂,能够有效地抵抗氯离子侵蚀、硫酸盐侵蚀,还能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它还深入剖析了这些矿物外加剂是如何通过改变混凝土的孔结构、降低渗透性,以及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二次反应来实现这些功能的。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大量图表和实例来展示这些效果,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形象。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如何设计和评价一种真正“耐久”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这本书,如同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一座指明方向的灯塔,为我指引了在混凝土材料领域深入探索的道路。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混凝土材料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我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种种奥秘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我描绘了矿物外加剂在这一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关于矿物外加剂与水泥熟料矿物组分之间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水泥水化动力学过程的论述,让我对混凝土材料的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对于不同掺量、不同细度、不同活性度的矿物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印象深刻,这些详细的实验数据和分析,为我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对GB/T 18736-2017标准的详细解读,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标准的规范性要求,更让我体会到了标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热情。

评分

刚拿到《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从事工程质量检测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一直致力于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指标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对于矿物外加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系统和详尽的阐述。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各项性能指标的评价方法和判定依据的详细说明。例如,书中是如何定义和测量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渗性、抗冻融性等关键指标的,以及这些指标的合理范围是多少,对不同的工程应用又有什么样的要求。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进行现场质量检测、材料评定以及工程验收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书中还对各种矿物外加剂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从源头上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矿物外加剂的指导性内容。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标准解读,更是一本实用的技术指导手册,它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效地进行混凝土质量的把控。

评分

这本书《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真的太实在了!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把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我是一名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负责人,每天都要和各种外加剂打交道,经常会遇到一些客户提出的特殊要求,比如“我要XX强度的混凝土,但又要XX的流动性,还要XX的耐久性”。以前,这些需求我可能只能靠经验去摸索,有时候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开窍”了。书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矿物外加剂的特性,比如它们的“脾气”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条件下表现最好,跟水泥怎么“搭档”最合拍。它还教我如何根据混凝土的最终性能需求,来“量身定制”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并且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参考配比。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副作用”的探讨,比如某些外加剂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或者增加碱骨料反应的风险,这本书都给出了相应的规避方法。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面对客户的各种“刁难”时,都能从容应对,并且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绝对是我工作中的“宝藏”。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一个在混凝土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研究人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阐述矿物外加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细节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条理之清晰,让我深感敬佩。它不仅全面梳理了现有的各类矿物外加剂,如粉煤灰、硅灰、矿渣等,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提高早期强度、提升后期强度、增强抗渗性、抗冻融性以及延缓碱骨料反应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书中对每一类矿物外加剂的颗粒形貌、比表面积、活性度等关键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如何影响其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反应活性和性能贡献,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此外,书中还重点介绍了GB/T 18736-2017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其试验方法、性能指标的选取依据以及对矿物外加剂质量控制的严格要求。这对于规范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矿物外加剂与水泥水化过程协同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如何通过精细调控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实现混凝土性能的最优化。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读完《GB/T 18736-2017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作为一名建筑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我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工程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大型、高层建筑和桥梁工程中,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极为苛刻。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详细地揭示了矿物外加剂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中的奥秘。它不仅仅是罗列标准条文,而是将标准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要求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书中对不同矿物外加剂在改善混凝土流动性、粘聚性、减水效果以及耐久性方面的机理分析,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矿物外加剂以及进行科学的复配,从而达到预期性能的指导性内容赞赏有加。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试验手段来评价矿物外加剂的性能,以及如何通过标准的要求来控制产品质量,这对于我们在项目前期进行材料选择和质量把控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很多潜在的风险,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它也让我意识到,矿物外加剂并非简单的“添加剂”,而是能够深刻影响混凝土整体性能的关键组分,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掌握。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推动我国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